CT 误诊2 例非创伤性胸内肝疝为肺肿瘤
2024-05-06李振刚
陈 朔,杨 荣,李振刚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浙江 杭州 310003)
病例1,患者女,47 岁,体检CT 发现右肺下叶1 cm 结节4 年余,近期明显增大;既往无特殊病史。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 平扫+增强:右肺下叶近膈面见直径2 cm结节,平扫CT 值45 HU,边界清(图1A、1B),增强后强化程度与肝实质一致,诊断为右肺下叶肿瘤。于全麻下行肺肿瘤切除,术中于右侧膈肌表面见2 cm×2 cm 肿物由膈肌裂孔疝入胸腔(图1C),包膜完整,切除包膜后见圆形质韧组织,质地与肝脏类似,打开膈肌,见肿物源于肝脏(考虑为肝脏组织),而肺部未见明确病灶,遂改行胸腔镜辅助膈疝修补,将疝入胸腔的肝脏组织回纳,并以强生3-0 Prolene 修补膈肌。临床诊断:非创伤性胸内肝疝。术后随访2 年未复发。
病例2,患者女,42 岁,1 年余前因体检CT 发现右肺中叶0.40 cm 结节、右肺下叶0.60 cm 结节而接受胸腔镜下右肺中叶结节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周围型微浸润性腺癌;近期右肺下叶结节逐渐增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胸部CT 平扫:右下肺近膈面处直径2.00 cm 结节(图2A~2C),CT 值45 HU,边界清。肝脏平扫+增强MRI:右下肺近膈肌处2.77 cm×2.15 cm结节,平扫信号与肝脏一致,增强动脉期、门静脉期、实质期及肝胆期结节强化程度均与肝脏一致,内见脉管结构与肝脏相连(图2D);全身18FDG-PET/CT 显示右下肺近膈肌处2.64 cm×2.62 cm 结节糖代谢与肝脏一致(图2E),诊断为肝脏膈疝。临床诊断:非创伤性胸内肝疝。
本组案例报道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浙大一院伦审2024 研第0173 号-快)。
讨论 非创伤性胸内肝疝为无创伤性膈肌获得性或先天性缺损所致,临床少见,常被误诊为肺肿瘤;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密度/信号、强化程度及糖代谢均与肝实质一致的结节,可伴随其他直接及间接征象[1]。体积大者可出现直接征象,即“膈肌缺失征象”,表现为部分或全部膈肌缺失;间接征象包括“衣领征”(膈肌缺损部位疝气结构的腰部压迫)“驼峰征”(肝疝在膈肌上的形状与驼峰相似)及“筋膜征”(肝疝在撕裂的膈肌瓣之间呈线性低密度影)。本组2 例非创伤性胸内肝疝较小,位于胸腔内近膈肌平面,随访逐渐增大,影像学表现均未见直接征象,且CT 均误诊为肺肿瘤。回顾CT、MRI 及18FDG-PET/CT 发现结节密度、信号、强化程度及糖代谢均与肝实质一致,上述间接征象均可见。此外,结节内见与肝脏相连的脉管结构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病例1 确诊后经胸腔镜辅助膈疝修补术后随访2 年未复发,而病例2 未接受修补术,随访过程中病灶逐渐增大,因此对于非创伤性胸内肝疝确诊后尽早行膈肌修补术。
利益冲突:全体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陈朔查阅文献、撰写及修改文章;杨荣和李振刚图像分析、审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