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利津县博物馆藏品探究李佐贤生平

2024-05-04张瑞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张瑞

摘 要:文章通过对利津县博物馆藏品的深入探究,旨在揭示清代著名收藏家李佐贤的生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的贡献。首先介绍了李佐贤的基本情况,包括其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其次,通过对李佐贤所著《古泉汇》的探究,揭示了他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与整理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再次,对李佐贤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书画鉴影》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他在书画鉴赏领域的见解与贡献以及对艺术鉴赏的独特理解。最后,以李佐贤的生平轶事作为收尾,生动展现了他多才多艺、风趣幽默的一面,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面而丰富的李佐贤形象。文章通过对李佐贤的生平与作品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李佐贤;《古泉汇》;《书画鉴影》;利津县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37

0 前言

李佐贤作为我国古代文化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和傳颂。李佐贤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学者,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艺术家,其对于我国古代文献、书画艺术及传统文化的研究与贡献所产生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利津县博物馆作为收藏和展示李佐贤生平文物的重要场所,收藏的与其相关的藏品有珍贵的钱币,也有精美的书画,更有其著作手稿,这些藏品都凝聚了李佐贤的心血和智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藏品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它们仿佛在诉说着李佐贤的生平故事,为我们探究这位文化名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利津县博物馆的藏品,以探究李佐贤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他如何凭借不懈的努力和执着的追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坚守学术之道,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脉络、把握时代的脉搏。

1 李佐贤生平简介

李佐贤(图1),字仲敏,号竹朋,生于1807年,山东利津人。他是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著名的学者,以其在古钱币、金石书画和诗文方面的深厚造诣而著称。在科举考试中,李佐贤以优异的成绩考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成为一名候补翰林官。在翰林院期间,他不仅深入研究古钱币和金石书画,还广泛涉猎经史子集等各类学问①。李佐贤秉持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的治学态度,不断精进自己的学术水平。除了学术研究,李佐贤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作品笔力雄健、气韵生动,深受人们追捧。他的诗歌作品则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出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李佐贤晚年著作甚丰,有《古泉汇》《书画鉴影》《石泉书屋》《石泉书屋类稿诗抄》《武定诗抄》等,同治六年(1867)还编辑了《武定府诗续钞》24卷。光绪二年(1876)李佐贤卒于利津,终年69岁。后世称其为钱币学家、金石学家、收藏家、鉴赏家,其传记载于《清画家诗史》。

2 《古泉汇》探究

《古泉汇》一书编纂于清咸丰年间,全书共六十四卷,十七册,其手稿为二级文物,部分存于利津县博物馆(图2)。全书收入古钱拓本6000余种,钱范75个,分为首集、元集、亨集、利集和贞集。首集包括凡例、目录、历代著述、古泉臆说和诸家泉说,这些部分为整部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脉络,还深入探讨了钱币学的精髓和内涵。元集专注于古布类钱币的收录,亨集则聚焦于古刀类,利集致力于搜集各朝圜钱的正用品,而贞集则广泛收录了各种异泉杂品,包括无考品、厌胜钱、仙佛、花纹、马钱、泉范等,展现了钱币世界的多样性和独特性②。全书共载录了五千零三品的古泉,数量庞大,几乎涵盖了钱币史上的所有重要品种。值得一提的是,《古泉汇》所收录的泉图并非仅限于李佐贤个人的藏品,而是广泛汇集了众多泉家的珍品。在凡例中,李佐贤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提到自己藏品占据了大部分,但同时也包括了刘青园、戴春士等诸家的收藏。这种广泛采集、集思广益的做法,使得《古泉汇》成为了一部真正集大成的钱币学巨著,这种编纂方式不仅展示了李佐贤作为一位钱币学家的广阔视野和深厚学养,更体现了他在钱币研究上的开放态度和卓越成就。正如当今著名古泉学家王贵忱先生所言,《古泉汇》不仅是一部钱币学的宝典,更是一部反映清代钱币文化和社会风貌的重要历史文献。它的出现不仅推动了钱币学的发展,也为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启示。可以说,《古泉汇》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它在中国钱币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世的钱币研究树立了新的标杆。

《古泉汇》全书收载了齐刀共计99品,其中文字记述了齐九字刀3品,这些珍贵的钱币为我们揭示了齐国货币文化的独特魅力。然而,在这3品九字刀的记载中,也隐藏了一些鉴别与真伪的考验。据编者所述,其中1品因未见实物,真伪难辨,故未进行摹绘。另1品则被认为是伪造者的好奇之作,缺乏真实的历史价值。而第3品则由钟丽泉提供,经其鉴定被确认为真物。在面文的释读上,《古泉汇》提供了深入而细致的分析。九字刀的铭文“齐吕陵昌左巴之去化”被解读为“齐营陵乃都昌左方之邑所铸之法货也”。这里的“吕”字被认为是“营”字的省笔,而“昌”则指的是都昌县,“巴”字被解读为“邑”字的省笔,左巴即左方之邑,而去化则是指法货。值得一提的是,李佐贤在鉴别这些九字刀时,更多地依赖于文献的引经据典和文字的考证,而对实物的鉴别似乎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作伪者提供了可乘之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赝品“护航”,给后学者带来了一些误导。尽管如此,《古泉汇》对齐刀的收录与研究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还揭示了齐国货币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③。同时,它也提醒后人在进行钱币鉴别和研究时,既要注重文献的考证,也不能忽视实物的鉴别和分析。

《古泉汇》中共收载了4品圆足三孔布,这些布币形态各异,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信息。其中,“虞阳”背“两”大型布1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李佐贤对此的释读为“鲁阳”背“宰”。然而,这种解读似乎存在争议。从字形上看,“虞”与“鲁”虽有相似之处,但仍有明显差异。因此,这种解读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考证。另外,小型布“虞阳”背“十二朱”2品,李佐贤则释读为“鲁阳”背“十二朱”。这里“朱”字的理解成了关键,在古代,朱与铢相通,而铢又是古代货币的重量单位。因此,这种解读似乎更为合理。但即便如此,仍需考虑其他可能的解读方法,以避免误导。对于大型三孔布背“两”的解读,李佐贤提到:“背文似宰字,如费宰、武城宰之类,当是为宰者所铸。”这里,李佐贤似乎将“两”误释为铸币者的名字。事实上,“两”在古代货币中通常表示重量或价值单位,而不是人名。这种误释可能是由于对古代货币制度了解不足所致。在解释背文“十二朱”时,李佐贤说:“背作十二朱,朱即铢之省,铢两计较起于秦,古刀布计铢者,未见有之,自此布始。”这里,李佐贤正确地指出了“朱”即“铢”的省写,并认为这种计铢的方式在秦代开始流行。然而,他认为古代刀布没有计铢的情况,似乎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证据④。

3 《书画鉴影》探究

李佐贤不仅在古钱币研究方面有所建树,他在书画方面也有着非凡的成就。他编纂的《书画鉴影》一书,是他在书画鉴赏方面的集大成之作,其手稿被评定为一级文物,现存于利津县博物馆(图3)。在李佐贤的宦游生涯中,他总是对书画艺术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和关注,他不仅欣赏各种名家名作,还乐于收藏其中的珍品。在李佐贤的自藏画作中,包括了五代宋初画家巨然的《万壑松风图》轴和元代画家倪瓒的《小山竹树图》轴等传世之宝,这些珍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载体。在同治十年(1871),李佐贤将自己多年来在书画鉴赏方面所得的经验和成果编辑成了《书画鉴影》一书,这部书分为六册、二十四卷,分别归类为卷类、轴类、册类三个部分。从东晋到清代乾隆时期,涵盖了1000多年的历史跨度。这部书记录了每幅画作的作者、內容、尺寸、笔墨画意、款识、印记、题跋等详细信息⑤。在李佐贤的《文物考证录》中,他表达了对古代文物的热爱和其自身解读过程中的成长:“对古奇文物,初感遗憾于知识之狭隘,又遇到真伪难辨的难题。在担任文物鉴定官的时候,得以在各种商店和集市中搜寻,或者在有幸结识的同道中观摩学习,还有幸与我门前辈‘季云共同探讨,达到了所谓的精鉴之境,相互质疑辨析,辨别真伪,逐渐能够窥探古人的思维方式。之后,在我外出游历的过程中,所见所闻更加丰富,虽然很多都是过眼云烟,但并未逐一记录。”李佐贤用了14年的时间精心编纂《书画鉴影》,在书中呈现了对中国书画发展历程的全面、系统的梳理和阐述。他对每一幅作品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评析,展现了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卓越的学术造诣。

《书画鉴影》以其独特形式反映了清代在书画领域的研究成果,成为书画爱好者和研究者学习、鉴别和研究书画的重要参考之一。这部作品不仅对书画作品的鉴别具有重要意义,更对书画史论的深入挖掘和讨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在书画研究领域一直备受推崇和追捧。通过《书画鉴影》,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清代书画的风格、特点及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清代书画的发展脉络和特色。这部作品所呈现的丰富信息和详尽记录,为研究清代书画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有助于书画爱好者和学者更加全面地认识和理解清代书画艺术的精髓。在书画的鉴别方面,《书画鉴影》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和分析,帮助人们更准确地认定书画作品的真伪、时代、风格等要素,为鉴赏和收藏书画作品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⑥。对于书画史论的研究,这部作品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和信息,为书画史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了解和阐释清代书画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4 李佐贤生平轶事

李佐贤出身于一个诗书盈库、累世为官的家庭。其先祖李登仙清初任鸿胪寺序班。李佐贤的祖父李华任过湖北京山县令。父亲李文桂先后任过云南他郎厅通判、思茅厅同知、广东德庆知州等官,宦迹40年,勤政廉洁、刚直不阿,在61岁请退时写有“挂冠不折腰,志不须奢游”的诗句,后在少年读书的地方教授经义,选注《易经》八卷,并留下了不少诗文。

李家几代做官,家有藏书3万多册。李佐贤自幼博览诗书,尤其喜读诗词,15岁时诗文已经崭露头角。一次,李佐贤的父亲宴请名儒赋诗作画,酒至酣处,父亲命他即席题诗,他欣然挥笔,写就“老屋傍疏林,悠然尘外境,古径少人踪,岚浮空翠影”的诗句,四座无不叫绝。入仕后,李佐贤的诗作内容多是朋友之间的唱和及湖光山色的描摹和宦游生涯的感受。道光二十六年(1846)出任汀州知府。在汀州任上,他对所当之事,勤勉谨慎,整个辖区年谷顺成,世安民乐,百姓感激不尽,并送匾称颂⑦。对这一时期的升平景象,李佐贤在《过山村即事》一诗中进行了描绘。诗中写道:“两两三三自结群,田家儿女布衣裙。双旌到处欢迎迓,秋光烂漫雨新晴。梯田高下黄云满,喜听村村获稻声。”正当李佐贤踌躇满志准备宏图大展、治理有绩之时,一桩奸妇害本夫的杀人案件使他被参。李佐贤目睹官场的腐修,心中愤愤不平,又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以祖茔被水为由,呈文引退。在九江泛舟北上,望着汀州渐远,大江东去,一种离索沉浮之感涌上心头。此时写下的“急流送舟归,长空时雁鸣,六载汀州别,宦迹多沉浮”诗句表现了李佐贤当时的心境。回到利津老家后,为生活所迫,李佐贤到济南书院讲学。这个差事虽然薪俸不高,但生活比较安逸。这一时期,他对自己的旧作进行了整理,并常与何绍基、郑小山等名士聚首,赋诗作画,览胜寻幽。

5 结语

李佐贤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学识闻名于世,他既精通诗文、擅长书法,又熟谙考据之学,对金石书画以及砚石印章有着独到的见解和造诣。李佐贤的杰出成就不仅是清代文化艺术的璀璨明珠,更是激励后人努力学习和探索的榜样。希望通过对李佐贤生平的探究和分析,进一步弘扬他的学术精神和艺术成就,让更多人了解和铭记这位清代多才艺术家的传世之作和伟大贡献。

注释

①黄家兴.“饮鸩止渴”:中国古代的大钱问题[J].兰台世界,2024(2):126-133.

②赵浩.米芾艺术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23.

③熊长云.“”为四分之一考[J].出土文献,2023(3):99-112,157.

④汪亓.翁嵩年及其鉴藏述略[J].美术研究,2023(4):49-59.

⑤赵艳玲,万大伟.清代张洽及其山水画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7):127-139,158.

⑥今堂.十钟山房印举精萃[J].青少年书法(青年版),2022(4):12.

⑦王增山.钱币学家李佐贤[J].中国钱币,1991(3):6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