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给博物馆新文化潜能探究带来的思考

2024-05-04陆晓芳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5期
关键词:博物馆信息技术

陆晓芳

摘 要:信息时代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赋予了博物馆行业新的生命力。文章阐述了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如何以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讲述文物故事、传播文化内涵,分析了中小型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实现路径,以期为博物馆积极创新运营模式,直面未来的挑战与机遇提供实践性参考。

关键词:信息技术;博物馆;文化潜能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5.023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着博物馆的发展进程。作为文化枢纽的博物馆,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由传统博物馆发展为数字博物馆,再逐步迈向智慧博物馆,如何更好地激发博物馆新的文化潜能,如何以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式进行文化传播、讲述文物故事、传播文化内涵,是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博物馆既要保存历史的记忆,呈现人类文明发展变迁的历史,也应当重视对当下的记录、回应和保存人们的现实记忆与情感。博物馆的发展路径不仅面临短期、中期的考验,还要考虑长期的发展和影响。中小型博物馆更应该主动发挥自身职能,积极采取有效对策,拓宽运营模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软实力,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的经济社會发展。

1 坚持以人为本,引入智能化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知不觉中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同时,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博物馆更需要保持高度的敏感和专业的态度,更加主动地倾听观众的声音,关注社会生活的变化趋势,充分运用好信息技术载体,及时转变工作思路,增强博物馆的人文关怀,创设有温度的氛围。例如,在博物馆日常运行管理中实行智能化实名制预约服务,根据馆内空间容量设置每日限额,有效避免观众聚集,提升观展体验和舒适度。此外,观众经智能化预约和核验后的大数据,将作为入馆观众身份信息资料留存,对于博物馆开展观众调查分析和开放运行等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和有力保障。

在智能化时代,博物馆还可以引入智能导览机器人和智能讲解机器人等新举措,提供导览宣传、人流监测、基础性咨询服务、基础讲解等功能。新时代的博物馆要勇于尝试新技术,接触新事物、新平台,持续积累工作经验并不断提升和完善,也为今后博物馆的发展奠定基础。

博物馆应时刻积累运营经验,推动线上、线下协同发展,要利用新技术、新势能为博物馆展览和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博物馆应从日常做起,业务工作中注重文物、展览、教育、学术等各类资源的积累和数字成果转化,为分众式的文化传播奠定更坚实的基础。采用“博物馆+”传播方式,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虚拟和现实相辅相成,通过官网、微信公众号、视频平台等,搭建起博物馆链接公众的桥梁,发挥博物馆的各项社会职能,满足社会观众的不同需求。

2 坚持数字化赋能,共享优质展陈资源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的不断升温,社会公众文化休闲的首选方式就是参观博物馆。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建设成为博物馆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博物馆不断升级,更好发挥功能作用的必然选择。

传统的博物馆陈列中,观众通过图片、文物展示、多媒体视频来接收获取展览信息。而新时代背景下,博物馆除了文字、实物、影像等展现形式外,还可以充分有效运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如声控、光控、触摸、体感、投影、灯光、AR、VR等技术,把陈列、图文和声、光、电、多媒体演示和数字表现等形式结合,连结虚拟和现实,营造一种沉浸式数字文化体验。2011年成立的新加坡金沙艺术科学博物馆,现在是新加坡的文化地标之一,游客进入博物馆即置身于围绕自然、城市、公园、科学等主题打造而成的互动艺术装置里。沉浸在栩栩如生的数字世界中,游客与这些硬件设备进行互动,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趣味性和吸引力,展览深度融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呈现的是创意、美学艺术和好奇心。这也正是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媒介方式,走进博物馆的追求和未来愿景。

对于博物馆而言,文物的内容和内涵本身才是最为核心的。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带给观众亲临现场的参观体验,深入感受其文化内涵(图1)。一是利用大型多媒体投影,选取代表性图卷或器物等藏品制作投影素材,让观众走入古画古诗,并与画中人或景产生一定的互动效应,同时借助灯光和声效等技术,让观众体验身临其境之感,对藏品所传达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历史故事产生好奇心和学习的热情(图2)。文物会显得更加生动,蕴藏在文化里静止的价值也会更有趣地、更真实地传递给观众。二是针对展陈中的重点文物,应用光影、多媒体技术或其他数字化技术有选择地进行深度解读。以苏州湾博物馆历史厅第一单元为例,石器、陶器和玉器的使用对于史前人类文明来说是重要进步,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其中的发展演变过程如果能以光影变化展现,配以纹饰图案细节的生动形象展示,则会在传递文物知识的同时,更加具有探索知识的空间和视觉美感与冲击力。三是展厅空间的设计,对于声光影做专业化调试,结合展品本身和特色内涵打造打卡点位,增加该展区的互动性,提高吸引力。

此外,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也需要打造在线平台,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线上浏览需求。在线下的传统展陈当中,观众因为距离的限制只能看到文物的有限面貌,而将文物进行3D扫描、数字建模之后,观众可以在线上从各个角度观察文物的细节。如果是高品质的原创展览,可以进行VR全景拍摄,并且镶嵌图文及视频,供大家随时随地打开链接观展,给观众带来的体验更加直观、便捷,信息量更为丰富。

3 坚持线上多元服务,提升文博宣传效应

迈入信息时代,面向公众开放数字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一种趋势①。以博物馆网上展览、网上文物数据库、网上直播导览、网上教育课程等为代表的在线文化服务内容资源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博物馆的实体场馆不再是唯一提供文化服务的场所,博物馆通过网站、微信、微博、小红书、B站和各类文旅App等悄无声息地走进社会大众的生活。

数字化建设让博物馆变得更加包容、开放且富有活力。信息时代,博物馆可以整合利用长期以来的业务成果,依托官网、微信、B站等新媒体平台转化成博物馆数字资源,推出丰富多元的线上内容,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不同社会阶层的各类观众需求。

3.1 实现藏品多维度推介

立足长期以来的藏品数字资源积累,通过线上馆藏精品介绍、讲座视频和互动游戏等实现藏品多维度推介。以吴江博物馆为例,充分利用本馆藏品数字资源,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吴博撷英”“文物话吴江”“吴博小问答”“互动游戏”等栏目。其中,“吴博撷英”从书画、陶瓷、铜器、钱币、杂件等类别出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辅以藏品局部细节图呈现,带领观众赏析书画、聆听历史典故、分析制作工艺、细品装饰纹样等,让大众学会了解和鉴赏馆藏文物的价值,内容丰富,极富知识性和趣味性。“吴博小问答”依托吴江文物中隐含的知识点,以启发、鉴赏、思考为目的,以点击答题的互动形式,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如寒冷的冬季,由吴江当季的美食红烧羊肉联想到炖煮的手艺,由此自然引入出土于桃源广福村遗址的夹砂红陶鼎的介绍和知识提问。面向年轻受众推出的“互动游戏”栏目,通过遴选辨识度高且有特色的文物图片,制成一张张拼图方块,鼓励大众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趣味拼图,以互动参与的方式来加深大众对文物的印象。

3.2 实现“实境+云端”展览同步

为了弥补观众无法来展厅实地参观展览的遗憾,各家博物馆纷纷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积极开拓创新,线上、线下联动,推出线上看展模式,精心打造并定期发布线上展览专题,图文结合,全面解读介绍展出文物及有关知识。同时,全面完善数字平台的搭建,开通线上全景虚拟展厅(图3),实现展览“实境+云端”游览,对常设展览和特色展览等进行虚拟场景的展示和云端语音导览,对特色展品进行多维度重点推介,举办线上课程讲座和文创活动等作为展览的延伸,打造线上观展服务综合体,为大众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线上观展体验。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为例,全方位宣传临展“伊特鲁里亚人—古代意大利的贵族”,通过新浪微博、B站和微信视频号等平台实现线上沙龙直播系列,如“遇见伊特鲁里亚”悦读沙龙,围绕哀悼仪式、墓葬绘画、伊特鲁里亚文明概况、贵族精英与平民大众的日常等进行阅读分享,邀请观众和读者一同拨开历史的迷雾,探索神秘、辉煌的伊特鲁里亚文明。同时,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在2022年暑期特别推出“文明的样子—亚欧大陆古代文物精品展”,更是联合上海玻璃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分期进行微博连麦互动,为观众深度解读鉴赏精美的文物,从不同角度感受亚欧大陆各文化的特点与碰撞融合,观察古代文明成长的样子。此外,还以馆长讲座、观展手册和线上讲座的新形式另辟蹊径,多维度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3.3 善用传播媒介,强化互动交流

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是博物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助力。从纸张到互联网,再到新媒体平台,博物馆也在尝试新方法。网络直播目前是关注度非常高的形式,让博物馆变得更年轻、更接地气。新时代的博物馆更应潜心研究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赋予博物馆传播媒介更加鲜明的特色。以积极的姿态策划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的直播活动,展览线上讲解突破空间限制,满足无法实地参观的观众需求。围绕特色展览进行导览直播,开拓网络直播新平台,拓展受众面。以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为线上主阵地,在微博上积极参与话题互动,在抖音打造博物馆“网红”形象,尝试以直播讲解方式进行展览宣传推广,以抖音直播带货等新媒介传播方式经营文创产品。同时,以在线教育的新形式融合沉浸式展览体验、讲座微课堂、知识鉴赏、互动沙龙等多元线上服务,构建一种集趣味性足、普及性强和传播性广的社教新体系。

4 结语

信息时代,全民素质教育的提高也要求我国博物馆思索发展新思路和新路径,中小型博物馆更应主动应变、积极求变,顺应新时代大趋势,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华文明探源等大背景下,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目标,结合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新要求,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充分挖掘博物馆新文化潜能。

近年来,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给予支持和引导,加速了博物馆实现“互联网+”服务公众的步伐。国家文物局等五部委在2016年制定了《“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提出“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深度融合,深入挖掘和拓展文物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时代精神,彰显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丰富文化供给,促进文化消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8年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发展智慧博物馆,打造博物馆网络矩阵”②。

新时代博物馆要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优势,更新发展理念,推进数字化建设,打开线上新空间,使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发挥更大作用。中小型博物馆要强化馆际合作,举办和引进组合型展览(融合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时代性等),依托传播媒介多元化,深度推动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利用及成果转化,从文化分享、文化体验到文化输出,不断开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傳播的新境界,更好地服务并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李耀申.关于博物馆数字文化资源开放机制建设的讨论[J].中国博物馆,2018(3):31-39.

②徐宝军.后疫情时代博物馆创新发展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8):157-159.

猜你喜欢

博物馆信息技术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