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赋能 智慧愿景

2024-05-04刘倩影

职业 2024年5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智慧教育中等职业学校

摘 要:诗词通过其深邃的哲理、丰沛的感情以及优美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它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具有提升作用。本文针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诗词的现状,提出具体的诗词教学模式改革方法,探究诗词在新兴技术赋能模式下的应用策略,并提出强化诗词的解读和动情的教学策略,以提升学生审美和体悟的能力,以此探索技术赋能智慧教育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信息化;诗词教学;智慧教育

技术是推动教育革新的关键力量。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表明,数据和技术均是当下及未来市场的生产要素。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直面市场竞争和挑选,更应适应信息技术加持的生态化学习环境。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对市场所需人才的需求,构建信息化课堂,优化教学过程,促进教育者和学习者共同发展的教育范式。笔者以语文教学当中的诗词教学为例,探究当下信息化技术对智慧教育的赋能途径和方式。

在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时,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教材内容更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语文的诗词教学,因其融入了写作者的感情、旨趣、哲思,體现着作者对社会生活形态的认知,对社会价值关系的判断,因而运用信息化技术能更好地给予学生情感体悟。学习诗词,要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同时,在分析诗词思想内容的同时,也不能脱离诗词的美学特征。对诗词的学习,需要有整体的认知和判断,要从诗词本身出发,多方位、多视角地考虑,结合诗作内涵,将其中的感性体味转化为抽象的理性思考。在此过程中,信息化手段地运用尤其重要。

一、中职教育诗词教学的现状

从诗词教学的角度来说,要让学生既能读懂诗词,又能体悟诗词所传递的思想,更能从中达到品悟诗词情致的高度,发挥诗词培养学生人格、推动学生职业目标树立的积极作用。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欠缺对诗词基本含义的理解和把握,读不懂诗词所传达的思想,也就很难提起学习兴趣: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平时很少高声诵读诗词;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鉴赏诗词的技巧和方法,难以深入地欣赏诗词的意境美等。

从笔者多年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学习诗词存在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生缺乏自主诵读的机会和与之匹配的诵读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往往不重视诗词诵读。长此以往,学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也会越来越淡。一些学生在诵读中,仍然像平时朗读文章那样朗读诗词,学不会抑扬顿挫地诵读诗词作品。同时,学生日常没有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不重视诵读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欠缺广泛阅读作为学习诗词的积淀

诗词的学习是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能更好地鉴赏诗词,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外,还需大量阅读课外作品,以形成良好的文学素养。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等原因,缺乏平时大量广泛阅读的基础,在诗词学习的情感体悟环节,面临天然的屏障。学生没有大量丰富的阅读积淀积累,学习诗词自然味同嚼蜡。

(三)学生接受的诗词教育的教学手段老套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对未来从事的职业规划没有清晰的指向性。与之相对的是,在校学习期间能遵守课堂纪律,教学过程中也能尝试积极参与讨论,对新鲜事物接受度较高,对新颖的教学方式容易产生兴趣,对信息化教学方法比较容易接受。但在实际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仍占主导地位,教师教学手段缺乏技术支持,诗词教学中的画面美很难在教学中贯穿始终,因而,学生在本应“诗情飞扬”的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二、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诗词教学改革指导策略

本研究重点讨论教师、学生和信息化技术手段这三个主要元素及其组成的教学实施系统。马克思将人的需求最高层定位为人的自我实现与全面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学习目的不明确或无需求,在外界因素的介入下被动学习。因此,尤其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潜能,努力搭建教师、学生和信息化平台之间的桥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在提升其才智的同时,也能健全其人格。

当下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学校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完善,智慧教育逐渐为人们所熟知,智慧教育是信息技术支持下的为发展学生智慧能力的教育。此界定凸显了信息化技术在培养人的智慧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智慧既关联着一个人的聪明才干和智能高低,也关联着人分辨善与恶的品行修养。“人之初,性本善”“上善若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更应加强品德教育。

诗词教学并不只局限于课堂,诗词的“三美”体悟升华了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诗词的意象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中艺术化的物象无处不在,如能应景地朗诵某些诗词佳作,一定能获得不同寻常的生活体验。诗词中独特的意境和人的情感紧密相连,学生可以从诗词中体验到独特的情感共鸣,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核心素养中的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的并举,体现了才智和德行于一体的教育智慧。人才是教育的核心,智慧教育的建构应以人的智慧为主导,以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应用为辅来开展,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属性制定个性化需求推进措施。首先,教师根据学情特点进行教学方式的干预和调试。其次,学生需激发其内在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不断尝试和调整教学手段,以求在教学活动中创造需求。最后,通过信息化技术平台,提供个性化资源支持、个性化评价和个性化反馈。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强化诗词解读的指导策略

1.抓关键诗句,透视其思想内容

解读一首诗词,从理解词句到把握主旨,常常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必须反复斟酌。教师对诗词的解读常犯的错误有以下几种:一是望文生义。例如,《琵琶行》里的“主人下马客在船”,从文句本身按现代语言的语序解读,容易理解成主人下马时,客人还在船上。这里是“互文”,应解读为主客一同下马,而后一同上船游湖。二是主观臆断。例如,《大林寺桃花》里的“长恨春归无觅处”,这里的“恨”是惋惜的意思,不能理解成仇恨。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吴小如先生说“一曰通训诂,二曰明典故,三曰查背景,四曰考身世”。这对语文教师自身所需具备的能力提出了较为具体的要求。针对教学难点和痛点,教师在授课时可以运用自下而上的供给模式,通过课前自学、课中讨论、课后回顾的方式,将相应学习内容和要求发布在信息化平台上,便于学生获取和习得。

2.深入挖掘诗词意象的内在意蕴

意象,简而言之,就是诗人心中的物象。物象本质上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诗人把其巧妙地融入诗词中后,便带上了主观色彩。教师在教学中要对诗词中的典型意象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诗人对意象的选择,发掘其内在的意蕴,并捕捉其所构成的物质境界的特点,把人世间的伦理、情感乃至哲学融入其中,创造出永恒的诗意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微课形式,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情”之世界,品味诗句背后不同的伦理情感。

(二)强化诗词动情的指导策略

1.加强学生诵读训练,通过吟诵达到动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鉴赏诗词要进入诗词的世界,遨游其中,了解诗人的生活体验,获得审美享受,这个过程也叫作动情。要想领悟诗词的深厚情韵,最好的办法就是诵读。单纯依靠课上的教学时间诵读是不够的,可以利用晨读晚课的时间,大声诵读经典诗词,从中领悟诗词中的奥妙。学生可以利用学校搭建的智慧课堂的学习功能诵读诗词,通过沉浸式的体验,对学习诗词产生动力和兴趣。在朗读环节中,教师可借助信息化平台技术,制定朗读的个性化方案,提供不同的范读版本和精读片段,让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使其从被动接受式到主动挑选式地完成朗读训练。

2.把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引领学生进入诗词意境

意象是诗词的重要元素,诗词多用艺术的语言、形象的画面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分析诗词的思想内容,离不开对意象的把握和分析。古代的咏物诗,总是以不同的方式流露出诗人的情感和意蕴。教师要应运用信息化手段,层层递进式地进行诗词教学。以《雨霖铃》为例设计导学方案。首先是初读环节,学生通过初读,初步感受诗词意境;其次是听读,学生聆听范读;再次是感受诗词意境,进行交流式互评;又次是学生再读篇目,通过高声诵读,进一步梳理文章;最后是品读诗词,学生分小组讨论,抓住诗词的关键句。

该导学设计分为若干任务和小目标,借助互动式教学平台,学生通过录制视频或音频的方式将自己的诵读练习作业发送到相应学习平台,既可督促学生认真完成相关任务,同时也达成互助式学习的目的。

从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互动式交流学习中,既品鉴了诗词,又提升了鉴赏能力,使其对诗词学习由畏难到沉浸其中。

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诗词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又要让学生明白诗词背后所蕴含的为人处世之道,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规划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作用。“腹有诗书气自华”,领悟诗词背后的魅力,能达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信息技术对语文诗词教学的融合及其影响

教师是信息化技术运用的关键,要制定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从“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以信息技术的全面运用,优化课堂教学。“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情和志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中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信息化平台,加大信息化技术进课堂的力度,在潜移默化中用正能量的诗词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向引导学生明事理、知进退。因此,教师要有科学的超强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各方面能力提升的需求,转变教育理念,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四、结束语

总之,诗词教学能挖掘其本身所蕴含的独特的育人功能,诗词具备的真、善、美和教育的本质相吻合,学习诗词有助于学生回归人心本性,并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實现价值观的引导。多媒体教学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晓霞.信息化教学手段在中职语文课程中地实践运用[J].中国新通信,2020(24).

[2]祝智庭,贺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

[3]吴小如.古典诗词札丛[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作者:刘倩影,云南省昆明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智慧教育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高校智慧教育生态发展新挑战
智慧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探究
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课教学模式优化探究
基于知识图谱的智慧教育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学生职业精神的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