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安徽大别山区乡村建设研究*
——以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为例

2024-05-03臧玉多吴春蕾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湾生态建设

臧玉多,周 璠,吴春蕾

(1.中共六安市委党校,安徽 六安 237000;2.中共六安市叶集区委党校,安徽 六安 237137;3.合肥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事关亿万乡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党高度重视乡村建设,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近些年,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有很大改善,特别是“村容整洁”逐渐向“生态宜居”转变,体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乡村建设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乡村面貌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但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乡村建设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相比,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相比,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28。乡村建设必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把握乡村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互关系,如何协调乡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命题之一。乡村作为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乡村建设既要考虑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质量发展,也要维护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持续性,保障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协调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系统保护的现实矛盾,促进乡村全面建设、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解读乡村建设的内涵,并以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为例,探讨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乡村建设实践路径,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思考。在丰富乡村建设理论研究的同时,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推进乡村建设现实可行的路径选择,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乡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乡村建设的内涵

(一)辩证思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保护与发展关系,推动绿色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一个表现是人来自自然,并依赖于自然;还表现为人们不仅要尊重自然规律,还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2]128、129应坚持用辩证思维看待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关系,人类社会系统的发展演化不是孤立地、静止地,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紧密依存的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生存发展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各类活动提供基本的生态系统功能保障,人类活动也会反过来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演化产生影响,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生改变。由此,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关系密切,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建设相互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重要驱动,乡村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载体抓手。乡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应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改变污染高、效益低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在尊重自然生态容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推动自然资本的有效增值、挖掘自然价值的潜能,促进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耦合系统,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系统性思维: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构建优化的乡村空间格局

乡村空间是人类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多要素、多途径、多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的复杂耦合系统。随着乡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系统受到较大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现代乡村经济不断跨越发展,乡村空间建设用地不断扩张,生物栖息地聚落缩减、林草湿地规模降低,出现土地退化、土壤沙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各要素间密切联系、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自然生态系统。“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把自然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有机联系整体。”[3]14推进乡村建设,优化乡村空间格局,应坚持系统性思维,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化规律,保障和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连续性,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坚持全要素综合整治,整治修复对象涵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之下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海域、滩涂各类自然资源,也包括耕作农田、村庄屋宅、废弃矿山、道路设施等非自然要素。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进全地域、全流域整治保护修复,协调时间空间、兼顾地上地下,推进“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形成纵向统一、横向联动、条块结合的优化的乡村空间格局。

(三)底线思维: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生态系统守住底线边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了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创造性结合,蕴含着丰富的人民情怀”[4]2。这要求发展实践中坚持生态优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生态系统守住底线边界。

乡村建设要突出底线思维,所谓底线思维,就是往事物发展最坏方向考量,朝着事物发展最好方向努力,站在最低点向着最高要求努力的思维方式。通过为自然生态系统守住基本底线和安全边界,维护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连续性,保障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可持续良性发展。坚持底线思维,一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安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乡村建设具有基础性意义”[5]38。应将乡村空间内的各项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阈值内,科学评估乡村空间的自然资源承载力,严守自然环境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降低各项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6]64,“环境是新时代评价民生的核心标准之一”[7]2,推进乡村建设,构建和完善乡村生态安全系统,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的突出性生态环境问题,创造绿色、宜居、可持续的乡村自然生态环境。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大湾村发展现状分析

(一)自然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基底分析

大湾村隶属六安市金寨县,地处大别山深处,位于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脚下,属六安市金寨县中南部,气候宜人、四季分明,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基底现状较优。大湾村总面积达到25.6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达到265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82.5%,平均海拔在800米以上。境内的帽顶山海拔1670米,占地面积2650亩,森林覆盖率94%,是天然的氧吧。山上有奇松、怪石、古寨石墙等,林中还有狼、豹、野猪、野鸡等珍稀动物和3000多种植物,其中有大量国家Ⅰ、Ⅱ级保护动植物。村域内包含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雄壮瀑布马泓瀑、百丈岩顶帽顶山、千年古树群落等极其珍贵的优质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乡村自然风貌”[8]42。具有特色的大别山腹地的山水特色生态,为域内的生物迁徙、繁衍提供了规模较大的生态源地、栖息空间及迁徙廊道。生态景观的原生性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得到了较好地维护,为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生态基础。

(二)社会经济系统:乡风民俗及生产发展状况

1.乡风民俗方面:文化资源优势突出但仍需进一步发掘

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内包含极富特色的大别山农耕地域文化及红色革命老区文化。村内有极富特色的徽派建筑、传统民居,沿袭传承了极具特色的“山—水—田—路—林—村”传统农耕文化格局;村内民俗文化还受到传承千年的吴楚文化影响,形成了以大别山民歌、舞狮子、大鼓书、锣鼓、划旱船等为代表的特色民俗文化。此外,大湾村位于大别山红色革命根据地,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革命资源,包含以汪家老屋(大湾村的汪家老屋是中共鄂豫皖区委员会与安徽省工委驻地等党的机构旧址,李先念、董必武、叶挺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帽顶山古寨、六安六区十四乡苏维埃旧址、红军32师驻地等为代表的一系列红色革命资源。文化资源丰富,优势突出。但也存在难点,“当地村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制约文化资源优势发挥”[9]20。目前各类民风民俗及红色资源的发掘时间较短,同县内外区域相比,地域文化的特征性与代表性较弱,具有品牌代表性的地域特色文化产品正在形成,各类乡风民俗等特色地域文化与文旅产业发展融合度需进一步增强地域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需进一步发掘。

2.生产发展方面:坚持绿色发展,但产业发展竞争优势不明显

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自然资源禀赋突出,生态资源丰富,千年的农耕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包含极具特点的农耕渊源、农耕风貌、农耕发展历程,目前全村主导产业以农业、种养殖业为主,形成了以茶叶种植、黄牛养殖为特色的种养产业,并以自然资源禀赋为依托、以乡风民俗为连接、以特色产业为根本,形成文农旅融合产业。大湾村种茶历史悠久,是“六安瓜片”的主产区之一,大湾村利用天然优势发展茶产业,现有茶园5000余亩,其中优质茶园2000亩,通过发展茶产业,拓展就业岗位,带动大湾村400余户茶农,实现群众年户均增收2000元,并围绕茶文化的旅游服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探索出一条具有产业特色的旅游脱贫致富之路。2020年大湾村实现全部脱贫,2021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大湾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开办民宿为抓手,截至2021年,大湾村农家乐总规模达42家,年接待游客量为35万人次。2022年,大湾村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但由于文旅、农旅融合产业多以农户家庭为依托,存在分散孤立发展问题。“资源附加值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产业链无法有效延伸。”[10]94

产业规模优势不够突出,与周边区域存在同质化现象,导致产业发展竞争优势相对不明显。

(三)人与自然关系:生态安全发展状况分析

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自然环境复杂,位于深山区,平均海拔达到800米以上,南北地区均有包括自然保护地在内的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地,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地范围内,人为活动较多,并零散分布各类建设用地,主要包括农村宅基地和农村道路等,对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一定影响,一定程度加剧了生态空间的破碎化程度,使生物环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被割裂。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要求,需要优化调整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地内的用地布局,保护和恢复重要生态功能,维护生物多样性,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推进乡村建设,深山区污水、垃圾等处理能力和其他乡村地区一样,也是一项必须重视的问题。随着区域的跨越发展,也需要构建系统、完善的动态监控管理平台。发展过程中,难免存在新旧生态系统风险交织等问题,生态保护建设和管理能力需进一步完善。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大湾村乡村建设路径探析

(一)坚持底线思维,强化生态管控,守住大湾村生态安全底线

良好生态是乡村建设发展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安全底线,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导,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合理安排乡村建设时序,夯实生态发展基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强化生态管控:一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环境质量底线,明确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落实管控要求,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二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严格管控永久基本农田;三是优化国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等。严格把控底线,将乡村空间内的各项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生态系统能够承受的限度内,尽量可能降低乡村内生产、生活活动对乡村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成、发展与演化规律,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连通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保障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高效发挥,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坚持系统性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优化大湾村空间格局

树立系统观念,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将乡村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遵循生态系统内在的机理和规律,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推进生态治理,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实施流域及湿地恢复与治理,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加强农田生态系统保护。通过实施重要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对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耕复绿,推进森林增长工程和沿河、沿山、沿路的生态廊道建设。保障优化乡村内森林、河湖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高效发挥,维护生态系统稳定性,保障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构建良好的乡村生态安全格局。保障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全面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全力打造美丽休闲乡村,在提升村民和游客的生态幸福指数上下足功夫。

(三)坚持辩证思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推大湾村绿色振兴发展

1.推动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有效增值

大湾村拥有丰富的大别山农耕地域文化及红色革命老区文化,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乡风民俗+旅游的产业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大湾村内的历史遗迹、红色故事、传统习俗,结合市场多样性需求进行积极的形式创新,通过短视频、戏曲舞台、节庆活动、民俗文化体验等多种形式进行弘扬,并基于各类活动形式推出反映地域特色与红色历史的文创产品。另一方面,可推进景村同建的乡村建设模式,加强乡村建设的综合统筹、整体规划,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融入大别山农耕地域文化与红色革命老区文化,保留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修复传统徽派建筑。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主题民宿,建立产业、生活共生相融的开放型景区。“注重与其他产业联合经营,延伸产业链。”[11]43特别是坚持“红绿结合”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增强绿色山水、红色研学两大“拳头产品”影响力,打造独特价值品牌,不断夯实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2.推进保护与发展并举的绿色振兴道路

乡村建设既要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也要注重保护、体现特色,实现乡村建设与自然生态环境有机融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两齐抓,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方面,要依托大湾村优良的自然生态基底,有效发挥各类重要自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利用马鬃岭、马泓瀑、帽顶山、百丈岩、千年古树群落等重要景点打造出一条综合统筹、全面规划的生态旅游路线。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大湾村农耕文化优势,将农业生产、种养殖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发展生态农业,构建生态茶园、培育菊花、灵芝、猕猴桃、山核桃等特色生态农产品,并将生态种养殖产业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形成农业产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绿色发展道路,推动乡村建设持续改善,助推乡村振兴。

“乡村建设关涉农民群众根本福祉。”[12]208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通过乡村建设,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振兴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新路径,加快补齐乡村生态环境短板,为广大农民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真正为乡村振兴提“颜”增“质”。

猜你喜欢

大湾生态建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