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提升策略研究*

2024-05-03阮怀思耿广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话语权话语理论

阮怀思,耿广汉

(安徽科技学院 a.建筑学院;b.财经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构建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国内影响力。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国话语效能的发展提升,对话语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牢固把握话语权的同时不断提升话语力逐渐成为新时期话语建设共识[1]。思想政治教育是事关立德树人、治国理政的全局性工作,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2]。深刻理解话语力的内涵及话语力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话语力提升的路径与方法对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推动中国话语与叙事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一、话语力提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意义

话语力和话语权是话语的一体两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在牢固把握已有话语权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话语力。立足新时代、面对新要求,话语要“说得出”更要“说得响”,这要求高校积极推动话语建设内涵式发展,持续提升话语力[3]。理解话语力提升对话语建设的重要意义首先要厘清“话语”“话语权”和“话语力”的基本意涵,再立足辩证思维梳理三者间的内在联系。

(一)话语、话语权与话语力

在教育领域,“话语”指的是教育主体间为传递思想、道德观念而在教育场域中使用的符合一定语言规范的言语符号系统,它包含了“话语权”与“话语力”两个层面的含义[4]。话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和因素,其质量状况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运行中始终面临两项任务:一是正视受教育者对“话语资格”的追问,牢固掌握话语权;二是直面受教育者“听得懂,信得过”的话语品质追求,不断提升话语力。

学界对于“话语权”的准确意涵尚无统一定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话语权”是一种同时指代“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复合概念,用以表明发言者的言说资格及其掌控和支配话语资源的能力[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主要来自于国家赋予,因此具有一定的外在性与强制性。“话语权”强调的是言说的资格与权力,关注的是话语“如何说得出”的问题。

不同于“话语权”,“话语力”作为学术概念获得的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首先诞生于语言学领域的“话语力”概念在不同学科有不同所指,具体到教学领域它主要指代的则是作为言说者的教育主体对作为言说对象的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的现实影响力[7]。“话语力”内含于“话语”之中,天然具有不断被优化的诉求。只有不断提升话语力,话语本身才可能获得话语对象的理解与认同。“话语力”强调的是话语的品质,关注的是话语“如何说得响”的问题。

(二)提升话语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线索与现实需求

作为话语的共同组成部分,话语力与话语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话语不可能脱离话语权而存在,可见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及话语力提升的基本前提。在我国,国家通过政策、法律等制度安排赋予高校话语资格及相关资源,这种安排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的提升提供了权力依据。另一方面,反过来,话语力又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因素。话语权的稳固不能只依靠依托于制度安排的组织赋予,它需要话语本身的内在力量,即话语力。只有话语对象真心认可话语内容、信赖教育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才能够长久维系。不难看出,同掌握话语权一样,提升话语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重要线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关系到立德树人和治国理政的战略性、全局性工作。过去的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借助制度刚性从组织管理、学科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为高校奠定了坚实的话语权基础,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局面,也为话语力的提升提供了较好的权力支撑。国家层面的宏观指导促进了话语体系的完善和话语学科特色的彰显,但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已经走过了规模扩展阶段,将制度优势转化为话语本身的效能、推动话语建设提质增效以实现内涵式发展已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现实需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提升的目标指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提升具有四重目标,这些目标清楚指明了话语力提升工作开展的四条主线,即增强理论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力、提升话语内容对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强化话语呈现方式对青年一代的针对性以及拓展话语传播在话语对象中的覆盖面。

(一)提升话语理论根基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力

话语是思想的外显,思想是话语的源泉。理论是话语创造的第一步,理论的优劣,尤其是它对外部世界的解释效力,从根源上决定了话语的品质。离开具有解释力的理论基础,话语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性支撑,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只有科学、成熟的理论才能催生系统、完善的话语体系。话语源于理论,而理论源于鲜活的社会生活过程,考察一个理论是否科学首先要看它能否有效解释外部世界,亦即它对现实的解释力[8]。理论解释力指的是理论阐释、总结自身发展经验和实践成果的能力,一个理论是否具有解释力直接决定了它能否折射现实并以此为基础引领实践。同时,理论的解释力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话语体系成熟度的上限,解释力越强的理论越能够促成话语优势和话语效能的成熟,也越能够发挥塑造学生思想、引领学生价值的作用。因此提升话语力首先要提升话语理论基础对外部现实的解释力。

(二)强化话语内容主题对学生群体的定向引力

选择话语内容与主题的过程就是对话语进行设置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与导向性:一是要注意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属性,在话语内容中有效渗透政治话语和学科话语;二是要对话语内容及主题展开精心筛选和合理编排,力求能引起作为话语对象的大学生们的广泛关注,以此引导学生按照话语内容与主题进行思考。话语内容的选择、话语主题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话语影响学生的方式与方向。在选择话语内容和主题的过程中要首先考虑它们对大学生群体是否具有吸引力,这是引导学生们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与思考并最终形成健康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的前提。对学生有定向引力的话语内容常常具有紧扣人民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实践为基础的特点,能够体现出话语尊重现实、亲近话语对象的一面。

(三)增强话语呈现方式对青年一代的针对性

如果说话语的内容与主题涉及的是“说什么”的问题,那话语的呈现指涉的就是“如何说”的问题。话语呈现,或者话语表达,是话语内涵的外显,任何话语内容都需要借助一定的呈现方式才能够被有效接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呈现的实质就是借助一定的表达方式向大学生群体阐明话语内容、发布话语议题。而选择的呈现方式是否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则直接影响到话语能否被学生们所认同与接受。当代大学生是成长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背景下的一代,网络信息形象、直白、趣味、煽情的特点深刻影响了学生们信息感知方式。要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就必须令话语呈现方式更贴合学生群体的信息接收习惯和思维、情感运行方式,以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方式将情感讲深、将道理讲透。

(四)扩展话语运行传播在话语对象中的覆盖面

话语传播的过程是话语突破时空限制将自身内容扩散到更广大空间范围、获得更广泛民意支持的过程。扩大话语运行传播覆盖面对话语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它关涉到话语如何言说得更远、更广,如何在更长的时间范畴、更大的空间领域中产生影响力。在促进话语有效传播、提升话语传播覆盖面的过程中要注重传播受众的广泛性、传播路径的多样性、传播方式的互动性以及传播媒介的融合性。要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立体化的话语传播媒介网络,向不同专业领域、兴趣爱好和成长背景的大学生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多维度的话语信息,鼓励学生参与师生、生生互动,增强学生们在信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与获得感。在强化话语辐射力、扩大话语辐射面的同时给予话语直指人心的力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提升策略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过程中要紧扣话语力提升工作开展的四条主线,在推动话语理论守正创新、强化话语内容感召力、增强话语表达致信度的同时扩展话语传播覆盖面,力求在言之有理的同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方。

(一)扎根传统文化,立足实践发展,推动话语理论守正创新

创新是提升理论对外部世界解释力的根本,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9]。推动理论创新就是从根源上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对客观现实的总结和预判能力,对此须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必须在推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0]。一方面,要坚持以代表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话语思想内核的地位。另一方面要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遵循,确保理论创新与党的指导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事业相契合。

二是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理论创新养料。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有很多概念深受传统文化启发。比如在开展话语建设时经常会要求话语具有“亲和力”,实际上“亲和”一词便极具传统文化色彩,无论“亲”或者“和”都是古往今来中国人深度认同的人文理念。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话语理论创新的理想源泉,值得深入借鉴。

三是要以实践为标准、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理论创新问题。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指出,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内驱力,理论创新应该紧随实践发展的步伐调整和深化。以“大思政课”理念为例,它的提出就是理论创新紧随实践发展的结果。“大思政课”概念提出于构建“大思政”格局的大背景下,是时代之思也是应对思政课建设困境的破局之举,对当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具有强大解释力。可见,要着眼时代发展需要挖掘创新主题、深化理论见解,不断完善话语概念、优化话语理论体系。

(二)精选内容主题,优化议题设置,提升话语内容感召力

精选话语内容、优化议题发布流程是提升话语定向引力的重要路径。高校作为话语主体须有选择地、有技巧地向学生们传播话语信息,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思考与行为。

一是要精选话语内容。好的话语内容和主题是提升话语感召力、促使话语被学生群体接纳的首要前提。优质的话语内容不仅坚持问题导向、贴近学生需求,还能够最大程度地解答学生疑惑、启迪学生心智、凝聚群体共识。高校在选择话语内容、形成话语主题的时候要善于以“小切口”连接“大主题”,比如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可围绕二十大报告设置“中国式现代化的全球贡献与未来图景”“什么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等宏大主题,但在活动载体的选择上可以优先考虑微课、直播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同时要充分立足大学生主体特点,主动使用生动、诙谐的语言,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可亲可信。话语内容的选择,尤其是议题的生成,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动态、价值诉求与认知特点;另一方面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从问题类型出发设置多元议题,主动体现国家意志、聚焦社会焦点。

二是要讲究议题发布策略。筛选出好的话语内容、生成了好的话语议题还不够,还要把握好议题发布的时机与节奏才可能达成预期效果。首先,时机指的是对议题发布有重要影响的时间节点,准确的时机可以放大议题的冲击力,与社会热点相关的议题尤其如此。在抓准时机发布议题时还应充分考虑作为话语对象的大学生对议题的接受能力,避免投放普遍超出学生认知能力和兴趣范围的议题。其次,议题发布要有合理规划的投放流程。一方面,要精心设计不同议题的发布顺序,促成议题发挥联动效应;另一方面,要留意学生的议题参与动态,在舆论热点形成时主动抢占高地,最大程度上发挥话语效力。

(三)以情感动人心,以说理启人智,增强话语表达致信度

增强话语致信度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的应有之义。话语致信度反映的是话语对作为话语对象的大学生的说服力,致信度不仅来源于扎实的话语理论根基和优质的话语内容主题,更源自于“情”“理”交融的话语呈现方式。

一是要以真实的情感、深刻的情怀触动学生的心灵。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经常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像是对相关文件的复刻,缺少触及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真情实感的力量。实际上,以情动人是极为高超的话语呈现艺术,它需要话语者首先敞开心扉对话语对象赤诚相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话语传播过程中要注意涵养情怀,做到怀揣大众、心系家国,真诚地关心教育事业和受教育者,以赤诚之心、仁爱之情感染大学生。同时,话语表达所采用的语气与措辞一定要“接地气”,要关注学生的话语偏好,用贴近生活的、深入浅出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语言表达方式呈现话语内容,把话说到学生心坎上。

二是要以鲜活深刻的说理启迪学生智慧、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说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话语呈现方式。“说理”的关键是要让学生对话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这是学生由衷认可话语内容的前提。一方面,对学理一定要讲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不乏重要而基础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学生理解世界、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础。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务必要讲清党的治国理政之道、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在关联,彻底回应学生的理论困惑。另一方面,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误区与思想问题,以鲜活的、抽丝剥茧的透彻说理将引发学生不解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讲清楚,引导学生思考表象之下的深层问题。

(四)创新媒介样态,强化媒介联动,扩展话语传播覆盖面

强化话语传播辐射力、扩展话语传播在话语对象中的覆盖面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的重要切入点。提升话语传播覆盖面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话语传播者、话语对象及话语传播媒介等各要素协同发力。

一是要强化话语传播者与话语对象在话语传播过程中的参与互动。一方面,高校作为话语传播的主导者,要加强传播队伍建设,主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话语意识和话语水平,培养一批专兼结合、理论功底过硬、工作能力突出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引导作为话语对象的大学生群体参与话语的传播与讨论,鼓励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话语互动。

二是要创新话语传播的媒介样态,强化不同传播媒介间的协同联动。一方面,要持续推进话语建设内涵式发展,在话语传播中引入VR、AR、MR等新兴媒介技术和抖音、微博、微信等热门新媒体平台,促进话语传播内容与传播媒介的融合发展。在传播内容建设的各个环节中针对性地使用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将传播内容有机融入传播媒介新样态,促进传播内容的精准投放、推动传播内容的质量发展,切实发挥媒介的内容承载作用。另一方面,须认识到单一媒介传播的有限性,有意识地增拓话语传播渠道、构建多维立体的话语传播网络。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技术与平台的实践方法,依托慕课、直播、云课堂等多样化路径展开互动式话语传播,在延伸传播触角的同时为学生们创造耳目一新的话语接收和传播体验,切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辐射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效果。同时,要深入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与优势,针对不同的话语内容主题、话语呈现方式选择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介,在实现媒介优势互补的同时发挥媒介联动效应,增强话语在对象中的传播效能。

四、结语

提升话语力与稳固话语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两条重要线索,从重视对话语权的把握到看重对话语品质的提升是新时代、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内涵式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建设的过程中要紧扣话语力提升之意涵,从话语的理论根基、内容主题、表达方式及运行传播等方面入手,在推动话语理论创新、优化话语议题设置、完善话语呈现方式的同时积极扩展话语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力持续提升。

猜你喜欢

话语权话语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