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现实困境和推进路径

2024-05-01赵瑜李光

中国成人教育 2024年1期
关键词:产教职业院校现代化

◎赵瑜 李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原则做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和奋斗路径,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此,中国式现代化成为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如何发挥教育服务社会主义强国的重要作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类型教育,是连接经济社会建设和人全面发展的纽带,与现代化共生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对发挥职业教育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在制度、参与主体、体系建设、发展动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互相影响因素。为此,应把职业教育放在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把握,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生要素出发,厘清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发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进一步探究推动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一、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新视野新路径。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对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而厘清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是摆在首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价值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社会领域中各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这些纵横交错的力量中,符合经济运动规律,推动社会力量向前发展的主体才是促进历史向前发展的力量。始终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最稳定的劳动群众,即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因而,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鲜明的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和理论层面践行马克思主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葆初心使命,把为人民谋幸福镌刻在通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科学命题。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指导我国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彰显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价值理念,诠释了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科学内涵和基本任务。

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如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教育领域得到满足,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定位的基本逻辑遵循,也是践行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内涵的价值追求。2022 年4 月20 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修订,使“以人民为中心,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价值导向有了法律层次的保障。具体而言,从职业教育的定义范畴来看,该法律认为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实现某种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2]。这一定义规定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容,要使劳动者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并重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鲜明体现了职业教育现代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满足了培养德才兼备的现代化建设人才队伍的价值诉求。从职业教育的目的定位来看,该法律认为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强调了职业教育要体现当前我国现代化产业模式发生重大调整,就业市场发生巨大改变,劳动力市场需求和供给矛盾而对职业教育人才的新需求,突出了要以人的生存需要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的价值规定。从职业教育的地位作用来看,新《职教法》规定“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4],这一规定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地位,扭转了职业教育被传统教育类型边缘化的现状,回应了人民对职业教育地位提升的迫切诉求,满足了人民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认可度的期盼,体现了要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尺度的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功能主线:坚持推进产教融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以生产力为标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教育呈现出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决定和制约着职业教育的需求,决定职业教育的规模、速度、内容和方法;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这反映到社会领域,自党的十八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呈现出新业态新模式新结构,教育和人才领域也随之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新要求。如何解决产业需求侧和学校供给侧的人才需求结构性矛盾,如何激发现代人力资本活力,发挥职业教育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功能,成为探究当前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内涵的重中之重。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影响下,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创新性、实践性日益多样化,迫切需要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教育培养内容方法、专业结构层次、组织形式,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机结合,建立校企共同育人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产教融合模式,指通过职业培训机构与企业单位协同办学、深度融合,把教学与产业密切结合,培养出契合产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模式能够发挥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经济功能。首先,通过加强产教融合主体建设,强化了企业重要主体作用。2017 年12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拓宽企业参与途径、深入“引企入教”改革,采取生产性实习培训、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以及强化企业职工在岗教育培训等方式,让行业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鼓励企业深入参与到产教融合模式,促进产教融合供需对接,推动职业教育引领产业升级转型。其次,通过拓宽产教融合领域,打造从省域—市域—行业产教联合体。2022 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打造以产业区为基础,兼具人才培养、促进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功能的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以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跨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最后,通过推进产教融合试点建设,落实组合式激励产教融合政策体系。2023 年6 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 年)》的出台,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计划到2025 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 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 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逐步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5]。

(三)动力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发展理念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随着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关于发展的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不仅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也对教育领域改革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引领了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深化职业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来源。

新发展理念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理念都有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外延,落实到职业教育领域都需要深刻把握,生动实践。其一,坚持创新发展,释放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活力,增强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创新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打造新型双师型教师模式,完善以创新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评价和考核制度体系,为高素质技术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其二,坚持协调发展,优化职业教育现代化结构,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各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贯通,职业教育院校与技能培训相互衔接,进一步缩小职业教育城乡、区域和行业差距。其三,坚持绿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质量,注重职业教育内涵建设,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定位,健全符合产业绿色发展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培养高度契合的专业人才,支撑绿色经济发展。其四,坚持开放发展,深化职业教育现代化交流。一方面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驱动,既广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又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输出中国职教方案和中国职教智慧;另一方面,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打破学校与企业、学校与产业、企业与行业壁垒,形成多元共治、多元共享的职业教育治理模式。其五,坚持共享发展,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公平发展,发挥职业教育的赋能作用,提供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能力,阻隔贫困的代际传递,赋能低收入群体,尽快转化为中等收入群体,同时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步伐,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覆盖面。

(四)方略主线:坚持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打造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衡量一个未来国家发展水平、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和指针,教育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2021 年3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教育强国战略。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整体谋划,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创新来源,因而其现代化发展关系全局,尤为重要。

教育强国战略是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基本遵循,引领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总体方向。从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培养来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特征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既要促进生产发展,又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中指出,实施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劳模精神;另一方面要传授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现代化发展与现代化本质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从职业教育现代化格局来看,各项职业教育政策的颁布,职业教育法的出台,使职业教育形成优质均衡的现代化教育格局,从横向来看,形成贯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的衔接渠道;从纵向来看,形成普职贯通的学历上升与转化通道。从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来看,世界历史不是孤立的,当今世界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密切加深,每个民族每个国家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入到文化领域,要求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现代化能够深入各国交流与合作,打造国际化教育体系,“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成为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亮眼品牌。2022 年第一次举办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也能汇聚全球信息和人才资源,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助推中国成为世界人才和科技高地。

二、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

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助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然而在这进程中,存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外部支撑不足,即制度不健全的问题,同时也存在职业教育现代化内部要素不健全,即参与主体不积极、改革不全面和供需失衡等问题。

(一)制度之困

1.职业教育政策不完善,难以实现普职深度融通。从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自身来看,职业教育体系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职业教育内部呈现出结构布局不平衡、学历层次不贯通等问题。新《职业教育法》强调要“统筹推进普职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打造面向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但是目前“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职业教育体系尚在起步阶段。原因在于不同学历层次认证制度建设不健全。尚未建立健全国家资历框架,尚未形成有效畅通的1+X 证书互认制度和学分银行制度,学生在升学阶段无法对各类资历、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进行分类定级,职业教育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研究生教育衔接困难重重,不同院校以及不同专业转换难以有效开展。

2.职业教育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难以提供外部支撑。从职业教育外部保障制度和机制来看,职业教育外部保障机制不健全,致使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在执行过程中缺乏配套制度的保障。一方面职业教育制度中缺乏各主管部分和人才培养单位执行职业教育中的具体细则和法规,难以对各地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具体安排。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不够多元。相关数据表明,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投入是普通教育的三倍,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和数量明显不足,虽然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经费总支出分别提高了7.45%和8.42%,但是目前职业教育筹集资金的渠道和来源还比较有限。

(二)参与主体之困

1.各级职业院校发展动力不足。各层级职业院校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就中等职业院校而言,存在生源数量下降且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于近年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两高扩招”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生源数量急剧下降。为了增加生源,职业院校降低门槛,又出现生源质量不高的恶性循环。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存在办学目标盲目与办学理念模糊和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高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明确,教学模式上大多照搬本科院校模式,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没有职业院校特色。同时高等职业院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院校教师大多是从本科院校毕业,没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就职业教育本科而言,存在办学自主能力不足的问题。本科层次职业院校主要由专科高职院校独立升格、独立学院和高职院校合并转设,或者由独立学院转设,自主办学能力不存在,难以独立获得经费来源、项目申请、招生权限。就专业型研究生院校层次而言,研究生层次暂缺或者将专业型研究生视作职业教育的层次,尚未与高职各层次衔接。

2.企业产教融合深度不足。行业企业存在积极性不高和产教融合“合而不深”问题。一方面,虽然出台一系列文件推动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深化,但由于校企合作与企业经济利益诉求不一致,职业院校价值文化与企业价值文化不一致,约束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致使校企合作存在“校热企冷”、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产教融合平台建设不足,合作渠道有限,校企资源共享不足,师资队伍流动性不足,致使校企合作的覆盖面有限,深度和广度也达不到预期效果。

3.存在与职业院校和企业协同育人功能不强的问题。一是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有待提升,尚未建立完善的资源分配制度,致使政策运行中对于职业院校和企业资源分配中产生不均的问题。二是由于不同主体存在不同利益诉求,反馈机制也各不相同,因而难以同时调动企业和职业院校参与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而阻碍了协同育人成效。

(三)供需失衡之困

1.职业教育核心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从职业教育供给端来看,职业教育核心资源存在结构性失衡。新《职业教育法》指明了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和促进就业中的作用,但仍存在资源结构性失衡问题,无法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速度和规模。具体而言,其一,职业院校数量和招生人数下降,根据《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和《2021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显示,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从9865 所下降至7294 所,招生人数从627.56 万人下降至488.99 人,在校生从1628.14 万人下降至1311.81 万,这些数据表明职业教育院校和招生人数等核心资源供给不足。其二,教师队伍规模不足,“双师型”专职教师队伍有待健全。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专职教师数量少,专业师资队伍不足,而且由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效果不佳,满足既有教育教学经验,又有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师资严重缺乏。

2.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失衡。从职业教育需求端来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长效发展机制存在失衡。一方面,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与现代化建设中市场人力资源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原因在于现代产业体系和经济结构加速变革,要求更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然后目前职业院校学生成长通道狭窄,难以灵活职业转换,上升空间受限,致使职业发展不畅。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人才缺口大,尤其是高技术人才短缺严重。据人社部、工信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2020 年的人才缺口超1900 万人,预计2025 年这一数字将接近3000 万人,缺口率高达48%[6]。可以看出,当前和未来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和趋势。进一步来说,由于当前人口结构的变化,高技术人才出现年龄断层,进一步加大了职业人才缺口。

(四)改革不全面之困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要保障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深入到职业教育中,意味着职业教育改革要树立系统思维,关注职业教育改革的整体效应,重视职业教育全过程,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事业的长效发展。然而当前,职业教育各领域改革不彻底,导致职业教育改革存在表面化和碎片化特点。

1.职业教育招生不健全。在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进程中,存在招考生源限制和招考方式和手段不完善的问题。一方面,职业教育考生报考身份受限,鼓励“更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农民工等”进行高职学习,但现实并非有资格参加高职院校招生考试;另一方面,当前在中高本职业教育阶段存在有效衔接机制,但尚未涉及研究生层级的选拔。此外职教高考模式不健全,仅限于省域内衔接,且不同省域内标准不一致。

2.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不完善。就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而言,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中存在专业设置不合理、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和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滞后于产业变革和技术革新对专业和人才的需求变化,导致专业设置不合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课程设计参与人员单一,尚未建立职业和本科院校、一线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共同参与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机制,导致课程内容与实践脱节。

3.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就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而言,职业教育现代化改革中存在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评价标准单一的问题。一方面,职业院校办学水平有限,资金来源有限,未能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另一方面,职业院校自身定位不明确,采用传统教育模式,缺乏品质化教育教学目标和标准,制约职业教育评价多元化发展。

三、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推进路径

职业教育现代化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基于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现实困境,应从职业教育政策机制、职业教育参与主体、职业教育供需关系、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社会认可等方面入手,探索契合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

(一)坚持系统观念,完善职业教育政策和机制体系,筑牢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之基

1.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一体化建设。职业教育制度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具有结构性和层次性。要想实现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就要建立涵盖不同教育类型和不同层级的制度系统。一方面,建立健全中高本研职业教育衔接机制,实现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上下贯通。具体而言,要合理布局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规模,明确各层次职业教育的定位和功能,通过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等办法,建立起从中职到专业博士内部有效衔接的培养制度体系,形成有效贯通的不同层级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另一方面,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建立普职融通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一是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资历框架建设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资历框架,实现学历、资格、学习成果和实践活动的转化。二是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通过积极创建校级学分银行以及省域级学分银行管理中心推进试点工作,完善账户注册管理、课程资源导入、学分转换标准、校际省际互认制度[7]。

2.优化职业教育外部保障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制度完整化建设。职业教育保障机制是由不同机制构成的有机整体。要想实现职业教育制度现代化,强化职业教育政策支持,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形成完善的职业教育外部制度保障机制。一方面健全职业教育现代化立法体系。立法机关不断完善职业教育领域的法律法规,以新《职业教育法》为制定核心,依照法的效力层级,依法制定职业教育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建立起涵盖国家—省域—市域—县域等政策体系,着力提高各级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渠道职业教育筹资政策。加大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倾斜支持力度,加强中央财政引导,强化地方财政统筹,鼓励职业院校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多元投入机制。

(二)坚持守正创新,促进职业教育政企校协同共治,强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之基

1.提质培优,增强职业院校协同创新治理水平。提升各级职业院校协同创新治理能力,关键在于增加各级职业教育院校数量和关键办学质量基础上,将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贯穿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职教本科和专业硕士职业教育院校建设全过程,健全一体化梯度人才培养体系,塑造贯通中高本硕全过程完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支柱产业特色、办学基础,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建设一批优质中等职业院校,制定优质专业,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吸引力,为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和输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人才。其次,深化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对专业设置、教材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改革,同时鼓励“双高”院校与本科院校开展专本硕贯通培养,打造定位科学、特色发展、高质量的高职院校。最后,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职业院校一体化设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为重点,发展重视实践能力、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实现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等“四链”融合发展。

2.互促共生,构建产教聚集融合治理平台。紧贴产业办学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征,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产业能否有效对接,影响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水平高低,也是衡量职业院校与经济发展协调与否的重要指标。首先,各级政府通过科学部署,制定“土地+金融+财政+信用”等一揽子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和产教融合平台参与职业教育主动性。其次,结合各地区产业布局,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和主体,构建以省域产教联合体为“一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联合体为“两翼”的新型产教融合平台,实现产教地深度融合。最后,以产教互促共生,协同育人为指导,加强校企合作,推进职业院校专业与行业动态对接,课程、教学设计与职业能力、生产过程对接,师资与行业产业对接,聚集优质产教资源,实现校企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培,着力增强产教融合深度。

3.协同共育,优化政府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能力。“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行业指导、校企合作、社会参与”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结构。在此指导下,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的实现离不开治理主体的治理职能的优化和升级。因此,政府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一要优化职能配置,提升治理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服务、协调职能,搭建其政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探索政校企共建、共管、共享、共赢的治理模式。二要通过一揽子激励政策,鼓励各地区的职业院校和优势企业搭建产教融合平台,吸引新兴企业搭建特色产教联合体,为政校企三方协同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汇聚优质资源。

(三)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补强薄弱环节,健全职业教育现代化供给之基

1.增量扩能,提升职业教育现代化核心资源供应。优化职业教育供给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关键资源供应能力,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落实到现实层面,应从职业教育招生、职业教育培养和职业教育投入三方面入手,来提高职业教育供给质量。在职业教育招生方面,其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扩大各层级职业教育院校招生规模和数量,提升各层级职业教育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其二,政府应完善职业教育就业市场,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就业引导,破除社会上唯名校、唯学历用人导向,保障职业教育学生享有公平就业机会与权利,增强学生参与职业教育的信心。在职业教育培养方面,要执行灵活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师资引进策略。一方面,依托师范教育,培育并选拔优秀师范生成为“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面向企业和社会,制定、完善和落实引进高层次人才政策,重点引进行业专业技能拔尖人才、“双师型”专业带头人,壮大“双师”骨干教师队伍;同时加大投入,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重点选聘相关行业名师专家、能工巧匠,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层次和质量。

2.畅通渠道,优化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供应。着力破解职业教育人才供应与现代化市场需求矛盾的关键在于紧贴产业和市场,畅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通道。首先,建立各层级职业院校纵向贯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机制,让学生享有广泛的选择教育类型机会,促进不同类型和不同层级间人才的转换。其次,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实施卓越工程高层次人才、卓越工程师、卓越现场工程师全产业链人才等培养计划,贯通企业研发、制造、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各环节人才培养,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深度融合[8]。最后,大力发展各层级职业教育,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高技术人才。一是可以充分利用银发劳动力资源,发挥其在职业经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中国特色师徒制模式,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是创新拔尖人才选拔机制,通过职业院校推荐制度,选拔具有企业生产一线经验的优秀高职毕业生到具有专业学位硕士和博士高校和产业研究院所学习深造,提升职业教育学生培育质量。

(四)坚持人民至上,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性改革,优化职业教育现代化人才之基

1.紧扣需求,突破职业教育招生限制。一方面,要破除职业教育考生生源身份限制。适度降低职业教育招生门槛,放开职教高考报考限制,结合国情和教育资源分配状况,合理分配农村学生生源比例和区域比例,促进职业教育公平。另一方面,要建立多样化的招考方式和手段。一是建立弹性化的人才衔接培养机制。建立中高专本研一体化的职业教育培育体系,推动职教高考建设,推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办法,鼓励增加资格证书认定作为考核方式,推动各层级人才有效衔接。二是倡导、支持和鼓励优质企业和职业院校或本科院校联合培养职业教育本科生或专业学位研究生,用订单式培养方式整合优势资源,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三是政府和职业院校、普通本科院校扩大招生渠道,增加职教高考在职业本科中的入学比例,畅通职业院校优秀学生进入职教本科和研究生层级院校的渠道,进一步缩小职业教育各层级体系限制,进而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和数量。

2.因材施教,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现代化要在专业建设、课程设计、师资队伍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一方面,制定面向市场,高水平、精准化的专业,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职业教育的专业应紧密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围绕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的挑战,制定满足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对接和满足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以实践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一线技术产业高水平技能者、产业研究院所专家、职业院校和普通本科院校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设计,教材编纂,制定彰显最新技术内涵的难度逐步升级的贯穿中高专本研的课程内容,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特性实现个性化培养。

3.技术赋能,优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是衡量人才培养成效、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指标,因此要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搭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一方面,制定多元化的评价制度,推动职教教育参与者行动质量持续提升。要汇集学生、教师、院校、企业、政府等多元参与主体,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等评价方式,科学监测职业教育全过程,优化职业教育现代化未来路径。另一方面,综合运用信息化技术,赋能各层级职业教育招生、教学、管理和评价阶段,监测学生培养全过程,制定个性化人才评价体系,以结果为依据研判职业教育培养行动计划。

猜你喜欢

产教职业院校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