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对淋巴瘤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应用价值
2024-04-30通信作者郑鹏远曲赫明杜金盼
栗 晨,张 箭(通信作者),郑鹏远,曲赫明,杜金盼
(吉林省肿瘤医院高新院区超声科 吉林 长春 130000)
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的任何身体部位均可发生,病变侵犯结外组织,表现为相应组织器官受损[1]。在淋巴瘤早期,比较特征性的表现就是进行性、无痛性的淋巴结肿大,包括浅表以及深部的淋巴结肿大。这些肿大的淋巴结可以互相融合,与皮肤可以发生粘连,不活动或者是形成溃疡,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在临床上常规超声可检出触诊难以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利于区分良恶性,其作为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常规超声在淋巴瘤与转移淋巴结的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有待进一步研究[3]。近年来,超声弹性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超声技术,能够通过测量组织的硬度来反映病变的性质[4]。超声弹性成像是一种新型的超声检查技术,能够评估组织弹性和硬度,主要基于组织的弹性系数和超声波在组织中的传播速度,通过测量组织在不同压力下的形变程度,来评估组织的弹性[5]。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具有无创、快速、准确等优点,能够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病变信息,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疾病。基于此,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探讨淋巴瘤性淋巴结的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特征,并与转移性淋巴结进行对照,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现将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选取2023 年1 月—8 月吉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80 例伴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其中男性47 例,女性33 例;年龄36 ~73 岁,平均(58.79±4.98)岁。经病理证实为淋巴瘤48 例(淋巴瘤组),转移淋巴结32 例(转移组)。
纳入标准:(1)患者临床资料完整;(2)淋巴结可触及,存在按压痛;(3)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神经系统疾病者;(2)存在感染性疾病者;(3)合并肝、肾功能衰竭;(4)存在超声检查禁忌。
1.2 方法
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诊断,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仪器型号GE LOGIQ s8,探头频率控制在(7.5 ~13.0)MHz,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并将腹股沟、腋窝或者颈部充分暴露以方便检查,在灰阶超声下测量患者淋巴结的长径、短径,并计算二者的比值。对患者的淋巴结进行观察,分析淋巴结的内部结构与回声模式,观察患者淋巴结形状、淋巴门是否消失。选择淋巴门消失的可疑淋巴结,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观察,分析淋巴结内部的血流情况。淋巴门型:血流特点是在淋巴结的中央部位出现明显的血流信号,且这些信号呈现树枝状或放射状分布;中央型:与淋巴门部血流不连续,为中央发出的条状分叉状血流信号;边缘型:在淋巴结的周边存在环状血流信号;混合型:存在两种及以上的血流信号。选择目标淋巴结,选择标准为:长径/短径<2;短径大于0.5 cm;淋巴门消失;为边缘型或者混合型血流信号,若目标淋巴结较多,则将长径最大的作为目标淋巴结。将目标淋巴结确定后使用弹性成像模式,将探头进行加压观察,观察淋巴结弹性特质,若为绿色则说明感兴趣区(ROI)硬度低于周围组织;若为红色,则说明ROI 硬度高于周围组织。弹性成像采用4 分法进行评分,1 分:淋巴结分布均匀,与周围组织弹性相似;2 分:淋巴结部分区域变硬,但仍呈整体均匀分布;3 分:淋巴结变硬区域超半数,与周围组织弹性存在差异。4 分:淋巴结大部分或全部变硬,与周围组织弹性差异明显。患者均经超声引导下病理活检确诊疾病,病理检查前患者均知晓实际情况并同意医生操作。
1.3 观察指标
(1)分析淋巴瘤组与转移组常规超声特征及超声弹性评分;(2)比较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单一及联合检查的诊断效能,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特征分析
常规超声检查发现淋巴瘤组淋巴结长径、短径大于转移组,淋巴瘤组淋巴门消失、边缘型血流类型占比低于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常规超声特征分析
2.2 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分析
淋巴瘤组淋巴结弹性为软的居多,转移组淋巴结弹性为硬的居多,两组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超声弹性成像评分比较 单位:例
2.3 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效能
经病理证实淋巴瘤48 例,转移淋巴结32 例;常规超声准确检出淋巴瘤35 例,转移淋巴结22 例;弹性成像准确检出淋巴瘤36 例,转移淋巴结22 例;联合检查准确检出淋巴瘤44 例,转移淋巴结27 例;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单独检测(P<0.05)。见表3、表4。
表3 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诊断检出结果 单位:例
表4 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及联合检查诊断效能比较[%(n/m)]
3 讨论
浅表淋巴结肿大是常见的临床现象,淋巴瘤与转移淋巴结节是两种常见的淋巴结肿大原因,准确鉴别这两种疾病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6]。近年来,超声技术特别是超声特征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在淋巴结疾病的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观察淋巴结的超声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淋巴结的性质;同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以进一步评估淋巴结的硬度,为鉴别诊断提供更多依据[7]。联合应用这两种方法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在淋巴瘤患者的常规超声检查中,通常会发现淋巴结的体积增大,长径和短径都超过正常范围,这种现象是因为淋巴瘤细胞在淋巴结内大量增殖,导致淋巴结肿大[8]。相对于转移组,淋巴瘤组的淋巴结长径和短径的增大更为明显,这种差异为临床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诊断线索。在超声图像中,正常的淋巴结应具有清晰的淋巴门结构,然而在淋巴瘤患者的超声检查中,常常会观察到淋巴结的淋巴门消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淋巴瘤细胞浸润破坏了淋巴结的结构,导致淋巴门结构无法正常显示[9]。相比之下,转移组的淋巴结很少出现淋巴门消失的情况。在超声检查中,通过观察淋巴结的血流类型,可以为诊断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在淋巴瘤患者中,边缘型血流类型的比例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淋巴瘤细胞浸润破坏了淋巴结的正常结构,导致血流分布发生变化[10]。相反,转移组的淋巴结中边缘型血流类型的比例较高。淋巴瘤细胞在淋巴结中的大量增殖会导致淋巴结的结构破坏和硬度降低。转移组的淋巴结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弹性值,这可能是因为转移灶的形成过程中,癌细胞会刺激周围组织的纤维化反应,导致淋巴结硬度增加[11]。这种差异使得超声弹性成像在区分淋巴瘤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具有一定的准确性。本文结果发现:常规超声检查淋巴瘤组淋巴结长径、短径均大于转移组,淋巴瘤组淋巴门消失、边缘型血流类型占比低于转移组;超声弹性成像分析淋巴瘤组淋巴结弹性为软的居多,转移组淋巴结弹性为硬的居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不同的超声特征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可用于鉴别诊断淋巴瘤与转移淋巴结节,利于疾病的诊断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诊断方式能够综合分析淋巴结的形态学和硬度特征,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常规超声可以观察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特征,有助于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12]。超声弹性成像则可以通过测量淋巴结的硬度,反映淋巴结内部的病理生理变化,进一步辅助诊断。对于淋巴瘤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表现出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通过常规超声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学特征,可以初步判断淋巴结的良恶性[13-14]。另一方面,通过超声弹性成像测量淋巴结的硬度,可以进一步辅助诊断[15]。研究表明,淋巴瘤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硬度通常较低,而转移性淋巴结的硬度较高[16]。因此,结合淋巴结的形态学和硬度特征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结果发现: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准确率均高于常规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单独检测(P<0.05),说明淋巴瘤性浅表淋巴结肿大采用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诊断方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尽管超声弹性成像联合常规超声在淋巴瘤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超声弹性成像的结果可能受到操作者技术水平的影响,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操作规范;其次,某些病变组织可能在硬度上存在重叠,导致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此外,对于深部淋巴结的诊断效果可能受到一定限制。
综上所述,不同的超声特征和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在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超声弹性成像与常规超声联合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利于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有力参考,联合诊断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