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性逻辑

2024-04-30马俊峰张建喜

学习论坛 2024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

马俊峰 张建喜

[摘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命题的出场源自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科学指引、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的自觉追求、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历程的必然结果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就的雄厚奠基,构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有机统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际运行中必须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正确方向指引、以五大建设协调推进为总体行动方略、以两大突出世界贡献为重要动力牵引,使中华文明在现代文明坐标上实现创造性重生和创新型引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意义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特质和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有机统一,从而呈现以全面整体性为内容实质、以人本至上性为根本目标、以和平开放性为道路依循、以艰巨长期性为进程特征的“四性统合”。从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性框架进行总体性阐释与论证,这对我们深刻理解和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整体性逻辑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608(2024)01-0023-11

一、引言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首次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的重大命题。之后,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在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的“第二个明确”中,以及2022年7月26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都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不仅全面系统阐述了以核心要义、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探索、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3],还明确强调和宣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新表述中增加“全面”一词,更加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百年奋斗历程的鲜明反映和精练概括。这也表明,作为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本身蕴含深刻的逻辑理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方法论”,从生成逻辑、运行逻辑和价值逻辑三重向度出发,就该重大命题“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整体性逻辑予以解答便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理论创新,一经提出就受到学界的积极关注和热烈讨论。学者们围绕该命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有关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者关系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但学界并未达成一致共识。大体而言,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相较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逻辑先在性和价值优先性,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价值导向的”[5]。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并非简单的孰优孰先,而是辩证统一的。比如,有学者提出它们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这同一过程的不同表述、同一实践的不同内涵[6];有学者认为二者在历史和实践互动中分别构成各自的手段与目的[7];还有学者指出辩证理解该命题的理论逻辑,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两者相互缠绕,相互要求”[8],是统一的。二是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生成逻辑的研究,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分别从政治、历史、理论、实践等多重逻辑[9],或从理论、历史、实践、价值等逻辑理路[10]进行分析。三是关于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实践要求的研究。比如,有学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大建设”[11]出发进行论证;有学者从“八个坚持”[12]维度进行阐述;还有学者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3]四大方面进行阐释,丰富了其实践要求,且富有启发性。

综上可见,国内学界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命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学理阐释,但也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特别是从整体性逻辑视角进行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我们将从生成逻辑、运行逻辑、价值逻辑一脉衔接的整体性维度进行系统阐释,以促进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二、生成逻辑:“四维合一”的内在必然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大命题的提出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的生成逻辑,它本质上是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四维统一”,即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有机统一。我们认识和把握该命题的核心要义,需要坚持唯物史观的原则梳理其生成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科学指引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14],它反映了近代以来人类文明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代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方向,是世界各国走向富强先进道路的应然选择。而作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海内外每一个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宏伟目标,承载着中华儿女不畏牺牲、拼搏奋斗、寄望未来的共同价值认同。这必然在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建立内在的本质关联,走向现代化并建成现代化强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强国这个根本性、前提性问题上直接得益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指引。

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道路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深刻批判以资本主义为展开形态的经典现代化。当然,众所周知,马克思、恩格斯首先肯定了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贡献。但是,他们从现代化的本质出发,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由资本增殖和逐利本性所驱动。在资本主导的发展逻辑下,资本家通过剥削和占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攫取超额剩余价值,工人除了要付出超强度的劳动时间外,还被剥夺了本应在具体劳动中体现出来的生命价值,从而导致工人的全面贫困。这极大地异化了人本身的存在形态,改变了人的生活行为,并由此造成人与其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全面对立和异化,“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16]。可见,资本主义现代化并没有展现出人类现代化的理想图景,它所体现出来的资本现代性也必然是有缺陷的。“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它的仅仅历史的、过渡的性质;证明了它不是财富生产的绝对的生产方式”[17],因而具有历史暂时性和过渡性。二是积极探索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既然资本主义现代化并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必然走向终结的历史,这就为人类探索新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和可能。事实上,马克思早在青年时期思考德国的现代化道路问题时就清晰表达了这一思想。在他看来,所谓“现代化指的是现代性原则依循对象社会现实而展开的具体化过程”[18]。具体而言,现代性作为现代社会的核心原则具有普遍性,但这个具体的普遍原则只有在对象化的实践中得以展开才能获得理解和落实,并显现其意义和价值。但对象化的实践具有丰富性和特殊性,亦即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具有不同的社会现实和具体国情,在现代性依循特定社会现实而展开的具体化过程中自然就会生成不同模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是由社会历史客观规律决定的。因此,不同国家和民族在现代化的展开过程中应该而且必须与自身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成功。基于此,同时结合马克思对当时德国社会现实特殊性的深刻考察和批判,他认为德国具有走一条不经由资产阶级革命的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即以社会主义现代性为定向的现代化道路的理论可能性,并在其晚年对俄国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峽谷”而直接展开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思考中得到进一步验证,构成人类现代化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具体性的理论依据,自然也成为指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开辟和拓展的理论来源。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探索实践的自觉追求

不可否认,现代化作为世界潮流首先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率先在西方兴起后自然地与之结合而生成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伴随其在实践中的巨大“成功”而定向为资本现代性这一本质特色,“且在现代性‘目的合法和‘道义优先的加持下”[19]日益表现出对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道路抉择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后发国家在展开自身现代化的进程中也必然与资本主义现代化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潮流发生联系。正是在此逻辑下,中国现代化进程因西方以坚船利炮打开国门造成的民族危难而被迫开启,学界普遍认为是以“自强”和“求富”口号引领的洋务运动为标志,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达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这也表明,中国现代化进程一开始就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目标和使命。但也正是因循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模式,中国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曲折实践进程中未能确立独立自主的主体意识,更遑论创制新现代性以超越资本主义现代化逻辑的世界历史意义,因而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扭转中华民族衰败屈从的被动地位。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促使中华民族在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我们党一经成立就自觉肩负起民族复兴的伟业,并深刻认识到实现现代化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方向,是国家富强繁荣的必然选择和基础工程,从而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艰辛探索和实践历程。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确定了“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20],从而前瞻性地提出了革命胜利后新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规划和目标。新中国的成立为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为此,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制定并实施了以“四个现代化”为核心的宏大战略,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意志,明确提出“要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21]的奋斗目标。“四个现代化”的完整提出和丰富实践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稳步前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首次提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是‘小康之家”[22]的新概念,从而将“小康”即全体人民生活共同富裕这一中国人的美好追求上升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高度。此外,制定的“三步走”和“新三步走”战略部署都将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奋斗目标,使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得以真正开创并不断前进。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创造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命题,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领导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作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新部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新局面。由此可见,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在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一以贯之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并随时代发展和认识深化不断予以丰富完善。

(三)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寻历程的必然结果

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中华民族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回首历史,造成这一历史悲剧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处在完全不同等级的文明发展阶梯上。中国由于长期停留在封建农业文明的发展水平上并呈现封闭蒙昧、裹足不前的落后情勢,而西方在17—18世纪历经思想启蒙和生产方式变革后就势不可当地走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将非西方国家远远甩在身后,并通过武力入侵和殖民掠夺成功将其变成自己的殖民地。正是在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等现代化因子的合力推动下,西方世界发展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最终取得了对非西方世界的巨大比较优势,并开始全面主宰世界。中国虽在19世纪上半叶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国运已江河日下、日暮途穷,而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则加速了国运的衰败。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23]

因此,近代以来屡遭磨难、深陷危机的中华民族要成功突围、实现伟大复兴,从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开启并展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所生成的资本现代性这一绝对权力开辟出“世界历史”,致使原先区域性的或民族性的历史成为世界历史总体性进程的一部分,由此“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24]。这意味着,在世界历史新的方位上,现代化成为每一个国家普遍的历史性命运,同时也自然成为每一个国家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为此,具有文明主体性和历史主体性意识的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被迫进行了艰难的现代化探索和实践,其中,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不同的开拓性实践代表了当时“先进”分子的文明觉醒和实践担当,展现了中华民族历来不甘人后、引领进取的文明自觉性和民族自主性。然而,由于没有先进思想指导和进步力量领导,特别是限于仅仅简单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做法,这些救亡图存运动虽轰轰烈烈但不可避免地一次又一次失败了。美好愿景的一次次破灭带来思想的迷茫,但也教育和启示人们,实行资本主义行不通,走西方资本主义道路更行不通,中国迫切需要在新的思想指导和先进政治力量引领下以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为之奠基,从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四)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成就的现实图景

1921年,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成为中国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我们党一经成立,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5]。我们党认识到,要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必须以现代化建设成果实现现代化强国目标。首先必须完成国家统一、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为“一个不是贫弱的而是富强的中国,是和一个不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而是独立的,不是半封建的而是自由的、民主的,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中国,相联结的。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26]。为此,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7]。此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朝着“四个现代化”强国目标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这些成绩的取得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并实现了总体小康,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华民族实现了富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实干争先,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焕然一新;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总之,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现代化伟大成就,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可能。

三、运行逻辑:“四位一体”的系统构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重大理论命题,也是重大现实问题,需要厘清其运行逻辑,以现实可行的正确道路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运行逻辑完整地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从整体性视角可以概括为:一个根本政治保证+一个正确方向指引+五大建设协调推进+两大突出世界贡献的内容框架。

(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力量带领。这符合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环境和自身资源禀赋确定的前提下,其发展状况根本上决定于国家领导力强弱的一般历史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面对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命运,中国需要一个能够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领导核心力量就民族复兴崇高事业和根本利益予以自觉精准、清楚明确地认知和表達,将其确立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主动担负的历史使命写进自己的政治纲领,以自己各方面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根据国情实际和条件变化分阶段、有步骤地予以战略谋划和组织推进。另外,“面临地域广阔、人口庞大、民族众多、阶层结构复杂、发展程度千差万别、整体贫困落后的国情”[28],中国实现文明的再造之重生和觉醒之复兴,需要激活古老文明创造积淀的内在精神力量、整合集中社会各方面资源能量、团结凝聚亿万人民群众奋斗信心。这些离开了一个具有顽强战斗力、非凡毅力和持久动力的坚强有力的领导力量都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国共产党这一最高政治领导核心力量的全面领导为根本政治保证。“与英美社会中心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不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政党中心主义的,中国是政党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29]。在中华民族近代以后遭遇深重危难之际,正是中国共产党在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角力中脱颖而出,毅然担负起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主心骨、定盘星,胜利完成了其他任何社会政治力量所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继而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强国建设的伟大实践,领导中国人民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战略安排、阶段性任务、实现路径等,并一以贯之持续落实、不懈推进。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等不同阶段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积蓄现代化强国建设基础的同时不断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光明前景,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目标。因此,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个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正确方向指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正确可行的方向和道路指引。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一个衰败落后的民族和积贫积弱的国家要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必须以“弯道超车”“时空压缩”的发展思路实现追赶乃至赶超,这就需要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找到比发达国家更先进的社会类型作为自己的前进方向,而不能与发达国家走平行路甚至返回走过去的老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也反复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必须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探索符合自己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而不能“通过依赖外部力量、照搬外国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30]。

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生死存亡严峻考验,无数仁人志士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历史之问和未来之问提出过各种主义思潮和救国方案,进行过各种不同程度和层面的实践尝试,但都因没能扭转中国前途命运而以失败告终,中华民族在探寻国家和民族发展方向的问题上历经曲折坎坷。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从中看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意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31]这一根本性关联,坚信科学社会主义一定能够扎根中国大地并最终开花结果的历史必然性,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中华民族从此找到了前进发展的正确方向,并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找到了实现的载体和组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和强大活力。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新征程上,要继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以五大建設协调推进为总体行动方略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把国家各方面建设和治理作为重要和核心内容协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目标和价值归宿在于让全体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就要求在国家建设工作中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而人在本质上是生活在社会中的“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人”,这就决定了人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全方面、多层次的,那种认为人只有单一需要特别是只有物质生活需要的观点则是狭隘和片面的。另外,在现代文明的坐标上实现民族复兴,必然意味着人的美好生活需要又是高标准的,这就要求必须以现代性的标准和范式予以满足。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归根结底要以国家对社会各方面的高质量建设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为根本前提和保障,同时也促进中华民族实现全方位、整体性的文明复兴。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方位、整体性的文明复兴,意味着“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32]。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美好目标,这五大目标与五大文明的要求一一对应。因此,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要求科学制定并积极落实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五大建设协调推进的总体行动方略。经济上必须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经济各领域各环节现代化水平,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物质技术基础。政治上要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主线,不断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到实处,积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文化上应以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为目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社会方面要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根本宗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打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基础。生态文明方面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断推进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目标,为中华民族永续健康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和优美环境保障。

(四)以两大突出世界贡献为重要动力牵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民族的国际担当精神和世界性贡献为题中应有之义。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复兴只有在为世界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和作出更多更大文明贡献的进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和完成。这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在国内意义上将使国家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彻底改观,而且在国际意义上将使国际格局、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人类文明形态朝着更加有利于人类和平与发展、进步与正义的方向发生深刻调整和改变,给世界人民带来更多福祉和光明。中华民族只有再次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方向,中国只有真正成为有全球影响力、感召力和塑造力的文明大国,才会彰显民族复兴的本质内涵。

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顺应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和人类文明进步潮流,直面影响世界和平的不稳定因素和日益加剧的全球性挑战,主张各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摒弃“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尊重和顺应世界文明多样性,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33],破除“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非正义文明观。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问题上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共同发展,守护好地球这一人类共同家园,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34],实现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的根本性超越,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认知迷思和思维固化,展现了现代化的新图景,为世界现代化实践探索贡献了新的可能性,为解决世界现代化难题开出了中国药方,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和文明前途的探索贡献更多中国智慧、提供更好中国方案、发挥更大中国力量,具有重要的世界借鉴意义和世界历史意义。

四、价值逻辑:“四性统合”的意义彰显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命题在现实性上提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和具体路径,从内容、目的、道路和进程四个层面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特质与中国式现代化特色的内在统一,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关联,彰显了二者共同的超越性价值。

(一)以全面整体性实现二者内容的统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不是某一方面领先世界而其他方面仍然落后,也不是简单的国家实力强盛而对其他国家形成威慑和压迫,即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全面的和整体的复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观目标“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35]。国家层面要确保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跻身世界强国行列,而国家综合国力的衡量指标必定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的整体情况;人民层面则要确保任何一个国民、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民都要生活幸福而不能掉队,同时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需要也具有多样化和多方面的特点;民族层面要确保中华民族能够自信、自立、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使自己成为世界先进文明民族的同时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现代文明的品质,再次引领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方向,而非价值观的单向输出和道路模式的被迫输入。

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实践特质相匹配,中国式现代化也体现了自身的全面性和整体性。第一,就对象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绝不是少部分人的专利,也不是个别地区和哪一个民族的个例,而是使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史无前例的壮举,届时全体中国人民将共享现代化成果。第二,从目标上看,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一贯追求,以防止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同时,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既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義,更不是落入养懒汉陷阱的福利主义。第三,就内容来讲,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其必然是对人类的整体性贡献,即既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精神财富。中国式现代化在持续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第四,就保障而言,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摒弃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坚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正确处理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走竭泽而渔的发展老路,确保人类社会健康、永续发展。第五,就使命意义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既汲取现代文明成果的养分,又致力于解决由资本主导的全球现代化的普遍难题,在积极扬弃资本现代性的同时予以根本超越,并在更高的普遍性上创制新现代性,从而在自觉承担世界历史任务中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为解决世界难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二)以人本至上性实现二者目的的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是为了人民,也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在新的更高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把人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36]。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但其最终归宿是为了让每一个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根本解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和谐,否则,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实现也需要亿万人民的支持才有可能,因而必须激发全体中华儿女的创造活力和主动精神,在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结合中筑起民族复兴最坚实的地基。如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至上理念和以人为本原则贯穿民族复兴全过程和各领域。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被“物”所宰制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最本质特征。西方现代化使资本逻辑上升为居支配地位的权力机制,并在社会的运转过程中形成资本拜物教这一非人的物力量的绝对统治,随之产生以工人贫困为代价的社会两极分化,追逐物质财富最大化而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化,以及人类对自然无止境和疯狂的索取造成严重生态创伤等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现实和全面危机。作为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和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我们党站在把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绝不允许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而且,我们党深刻认识到,人本质上是文化的人,是能动的、全面的人,而不是“物化”的、僵化的、“单向度”的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要富足,更需要精神生活上的富有,实现人真正的富裕就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37]。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行文明转型和再生的自觉与担当。如此,中国式现代化将以彻底批判和摒弃资本现代性的方式从根本上超越现代化的资本主义模式,在现代文明的坐标上创造文明新形态,促进现代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品质提升。

(三)以和平开放性实现二者道路的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能走和平开放的正道。中华民族自古是一个热爱和追求和平的民族,和平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中华民族也是一个胸怀天下、具有开放包容精神的民族,历来崇尚和而不同、海纳百川。近代,面对西方帝国主义的屡屡入侵,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奋起抗争,以武装的革命力量将其赶出中国,开启了依靠人民勤劳和维护和平的方式建设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今天,这一梦想正日益成为现实,但从苦难中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38],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永不扩张、永不称霸、永不谋求势力范围的承诺一以贯之,并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处理与其他国家实现发展的关系。因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39],中国实现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是机遇而不是威胁。中国以自我奋斗的和平开放之路实现梦想,同时也将因更好维护世界和平而为世界各国人民圆梦创造条件,造福世界人民。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毅然拒绝西方国家靠武力入侵、暴力掠夺、殖民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老路。历史不会忘记,正是西方国家通过各种似是而非的借口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将中国作为他们积累资本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以中国落后为代价获取巨额财富。亚、非、拉等其他落后国家都曾遭此命运,付出过巨大牺牲,经历过惨痛磨难,这是现代文明的耻辱。“这是资本现代性的逻辑,而不是现代化的必然逻辑”[40]。实现现代化应该而且必须通过和平的方式。中国基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解放思想走了一条与西方对立的人间正道,这就是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己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实现现代化,同时尽力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惠及全球,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四)以艰巨长期性实现二者进程的统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突破,其实践进程必定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1]。复兴路上必定荆棘丛生,过程必定艰难曲折,奋斗精神必须长期保持。在近代民族危亡之时,中国人民自觉主动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最伟大的梦想,“以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42]而持续奋斗了180多年。漫长奋斗路上一直伴随着各种阻碍和挑战,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经过无数先辈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牺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的历史进程,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但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中国梦仍然任重道远,仍然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在这爬坡过坎的关键时刻更需要我们继续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劳动和努力。

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同样复杂艰巨、征途漫漫。第一,人口规模巨大是无法改变的基本国情,而使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在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和格局的同时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和挑战,在积蓄国家发展最丰富的人力资源的同时,实现使14亿多人口提升现代化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民主法治等素养必然需要不断的大量投入、深层次体制机制的改革和久久为功的毅力,这充满艰巨性和长期性。第二,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与狭隘和片面现代化的对立,对其的超越并不是从外部层面进行的简单技术修补,而是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对其的本质超越。技术修补已经无济于事,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现代文明的新轉型,而在西方现代化的理论、话语和模式仍占垄断和主流地位的态势下,走稳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靠广大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拼搏奋斗来实现,同时还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等方面承担更多国际义务和责任。这一和平发展之路不是走捷径而是艰苦奋斗,其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暴力掠夺殖民地实现现代化的老路比较,显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艰辛。

五、结语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成逻辑、运行逻辑和价值逻辑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回答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生成、运行和价值的问题,又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和世界历史意义。作为既遵循世界现代化进程一般规律,更表现出鲜明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积极开启和成功实践,不仅探索出了人类迈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而且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宏愿成功地逐渐变成现实。因此,只从某一特定维度或个别方面出发审视该重大命题的内涵、外延与生成逻辑都是片面的,需要从整体性的逻辑视域出发予以理解和阐释,如此,才能全景式地领会和把握其内在精髓与核心要义。从整体性的逻辑视域考察,既可以阐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的多维生成逻辑,理解其实质是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历史维度和现实维度的有机统一,又可以基于系统论视角揭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运行逻辑,清晰呈现历史愿景与现实可行的通约性,还可以深刻领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逻辑,在把握二者内在统一的本质中彰显其超越性意义。

[参考文献]

[1][2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24、4.

[2]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

[3]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正确理解和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N].人民日报,2023-02-08.

[4][3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63.

[5]吴宏政.“中国式现代化”世界历史意义的先行进驻[J].湖北社会科学,2023(1):5-10.

[6]颜晓峰.全面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内涵和时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3):109-117.

[7]张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学理阐释[J].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2(6):51-62.

[8]顾红亮.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J].社会科学,2023(3):5-11.

[9]孙堂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几个问题[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23(2):4-23.

[10]徐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逻辑理路[J].理论视野,2023(1):45-52.

[11]岳奎,门杨启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指向、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9-27.

[12]逄錦聚,荆克迪.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1-9.

[13]燕连福,张瑾.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使命和路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23-35.

[1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17.

[15][35][3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6、39、40.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6.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70.

[18]李嘉谊.现代化的理论可能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性叙事:《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德国现代化道路思想解读与当代启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27-34.

[19]朱文婷.世界现代性困境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系统结构性应对方案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22(6):10-17.

[20][26][27]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1080、1080.

[21]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9.

[2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37.

[23][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32、35.

[28]蒋英州,王创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起点、主要内涵与使命追求[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13.

[29]张飞岸,肖楚锋.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内涵[J].理论探讨,2022(5):87-94.

[30]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0.

[31][32][38][41][4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20、23、187、12、141-142.

[34]习近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埋头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37][3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5、525.

[40]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J].中国社会科学,2022(7):39-55.

[责任编辑:张振华]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论文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作用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
生态文明建设三题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