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想回到当初
2024-04-30王一兵
1993年9月,我终于撞进了人生一个真实的大梦境——军艺文学系。那年,文学系已办到第五届了,入学的同学早已不像前四届那么自带光环,文学也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被边缘化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我被军艺文学系录取后的幸福感,以致入学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头脑都有些发蒙。毕竟为了实现这个梦,我努力了十年,并遇见了诸多生命中的贵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刊物林立,作家诗人风起云涌。文学梦,是人人都想做的梦,也是一个时代的大梦。解放军艺术学院的文学系是军队作家的黄埔军校,更是军队文学青年的梦之尽头。
文学自然也成为我逆天改命的梦。虽然我从小就酷爱读书,但书到用时方恨少。我初中毕业就考进了军校,写作起点很低。部队驻地在四川广汉郊区一个叫高宗寺的地方,离部队十几公里远,就是后来名扬世界的广汉三星堆。
经历了数不清的投稿与退稿,生命中的第一次发表终于出现了——《星星》1984年第3期发表了我的处女作。在当时诗坛,《星星》诗刊是与北京的《诗刊》形同双子星座的重量级刊物,能在《星星》诗刊发表处女作,对我而言,绝对如同中大奖一般幸运。这首诗让我结识了广汉的一群文朋诗友,并加入了德阳市作家协会。先是認识了《德阳报》的编辑、诗人蓝幽老师,后来又认识了《星星》诗刊的编辑孙建军,他俩都是我的启蒙老师。1990年,我受《星星》诗刊邀请参加了在江油举办的“长钢诗会”;1991年8月,经建军兄的慧眼举荐,《星星》诗刊在头条推出了我的组诗《我是一个兵》,这组诗让众多读者记住了“王一兵”这名字,也算是我步入诗坛的成名之作。
一日到成都出差,顺便去《星星》编辑部拜访老师,碰巧相熟的建军兄不在,我就硬着头皮去跟《星星》诗刊的主编叶延滨打招呼。进门看到他正在奋笔疾书。因和延滨老师不太熟,加上也不知道要说什么话,就只想着问个好就走。没想到他突然抬头问我在部队过得怎么样。我说实话,有点恼火,并把画地图用不着诗人,干保卫干事也干得揪心的境遇讲了一通。不知道哪一句话触动了延滨老师,他说那你想不想来《星星》工作。这个转折实在是太出人意料,搞得我反应了好一会儿才说,当然想。
延滨老师见我犹豫,便说:“这样,你回去问一下你们部队,如果同意,我就发商调函。”
命运就这样突然又奇特地光顾了我的人生。好在那时候文学还有光环,部队领导听说省作协的刊物要调我去协助工作,觉得是件大事。因部队和地方不是一个系统,调人也没有先例,这事难度不小。好在政治处廖主任在党委会上大力举荐,说地方主动为部队培养人才,是好事,肉烂了在锅里嘛。我借调的事才算顺利过会。
1992年3月,我成为第一个穿着军装在四川省作协大楼上班的人。此后的一年多,叶延滨老师给了我极大的扶持,并亲自为我的组诗《前世今生》配写评论,在《星星》诗刊重点栏目推出,打破名家为新人写评介的惯例。后来,叶延滨老师又安排我为著名军旅诗人李瑛的组诗《红土地之恋》写评论,并在《星星》诗刊推出,让此前从未写过评论的新人以不曾有过的方式闪耀亮相。他还推荐我的诗作入选《青年诗选》,让我进入官方年度青年诗人阵营;让我全程参与《星星》诗刊主办的首届全国诗歌刊物成都联谊会,使我有幸结识诸多诗坛大佬级人物。叶延滨老师主编的丛书收入了我的第一部诗集《九点钟》,并亲自为诗集做了序;他还让我做责编,编发了众多军中诗坛名家的作品,强化了我在军旅诗坛的专业性和存在感……
在当年中国年度诗歌创作巡礼中,中国作协创研部负责诗歌研究的张同吾先生直接引用了我对李瑛老师的评论,这对我的评论处女作既是高度认可,也是高规格的二次传播。
也是因为这篇评论,使我有机会写信求助远在北京且素未谋面的李瑛老师。在得知我想报考军艺文学系后,李瑛老师欣然给军艺文学系系主任、诗人峭岩写信,郑重推荐我入学。
后来几经周转,我也联系上了峭岩主任,他说你就好好准备文化课考试吧。虽然如此,对能否上军艺,我还是忐忑不安。军艺文学系两年招生一次,每次只招三四十人。全军八大军区,加上三总部、海军、空军、二炮等各大单位,每个方面名额都很少,竞争一向激烈,想入读,难度可想而知。
当成都军区创作室主任杨景民在电话中告知我被军艺文学系录取的消息时,我依然不敢完全确信。进京前我在省作协旁的招待所办了一次答谢宴,记得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杨牧也专程到场。
军艺养人,不然出不了莫言。军艺两年,实际只有一年半,因为最后一个学期是实习和毕业作品创作期。在军艺的一年半,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如果人世间有一种极致的享受,一定就是这样一种一边听着各路名家的讲座,一边不断拓展自己创作边界的生活。军艺求学期间,我不仅在数十家报刊发表了诗文,诗作还荣获了《诗刊》《星星》《诗歌报》《解放军文艺》等一些重要报刊的奖项,其中诗作《我的河流》在《诗歌报》举办的全国诗歌大赛中荣获金奖第一名;长诗《祖国、军人、土地》荣获首届艾青杯诗歌大赛三等奖;诗集《九点钟》荣获首届全军文艺新作品三等奖。文学评论也发表在了《人民日报》《文艺报》《解放军文艺》等高规格报刊上。其间,文学系还专门为我和另一位同学召开了作品研讨会。
在张志忠老师的引荐下,我的毕业实习是在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中外军事影视》杂志社度过的。评论家周政保老师是主编,但我却没有与他好好地谈过一次文学。那几个月,我跟过《大决战》剧组,也采访过导演、明星,好像一直在为一期期的刊物出版忙碌。
转眼军艺毕业二十多年了。自1997年转业到地方,我曾先后在电视台、新闻网站等部门工作,2023年3月,从地方新闻网站总编辑岗位上转任专职监事,算是退二线了。回想过去,我在工作中恪尽职守,在电视行业,曾获得了中国电视最高奖——金鹰奖;在新闻宣传上,也曾多次获得省市新闻奖,并获得了成都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但在文学的坚守上,我却感觉定力和修为不够,在最具冲劲的时候三心二意,遗憾地选择了退出诗坛,没能在诗歌创作上用尽全力,达到自己认可的高度。
军艺是个让人想念、依恋又不愿离开的地方。我时常想念那个叫魏公村的地方,想念那些高大舒展的树木,想念那时常刮起头脑风暴的阶梯教室,想念开水房里不经意间的动人歌声,想念校门对面的德州牛肉面和新疆大盘鸡,想念舞蹈系那些纯净得令人心痛的明眸晧齿,想念暗夜里漫无边际又灵光一闪的遐思……当然,最难忘怀的还是文学系那一位位卓尔不凡而又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
真想回到当初。
又或者,一直不曾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