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地方叙事中在地方叙事中

2024-04-30唐小林李凯悦

星星·诗歌理论 2024年3期
关键词:诗性诗集田园

唐小林 李凯悦

“从乡村中来,到诗歌中去”,诗人许岚如是说。多年来,许岚深深扎根脚下的乡土,直面村民的生活,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和情感直觉出发,吟诵出一首首关于田园的诗歌。结集而成的诗集《中国田园》颇具时代气息和文本辨识度,由中国言实出版社于2023年10月出版。诗集由“丰收田园·喜悦,一粒都不能少”“山水田园·捧一串清澈的鸟鸣,洗脸”“文化田园·离浮华很远,离苏东坡很近”“花开田园·我们的芬芳,不喜不悲”四辑组成,聚焦川渝两地乡土田园,追寻乡村蜕变的踪迹,在地方叙事中透视山乡巨变,展现新时代中国田园的丰饶画卷。

田园是诗歌永恒的母题。在浓烈的浪漫气息中,田园被视为精神原乡、存在本体和人类灵魂的栖居之地。历经现代主义浪潮的洗礼之后,田园在诗歌中正沦落为纯粹的意义装置,相关物事被涂抹上隐喻、象征等釉彩而变得面目全非。如何回返田园之物本身,无疑是诗歌面临的时代难题。诗集《中国田园》用“捧一串清澈的鸟鸣,洗脸”和“接一杯清脆的花香,漱口”的朴素立场,探寻诗意的“回返”,呈现东坡泡菜、岐山米枣、万沟白茶、红阳猕猴桃、张坝桂圆等田园之物,因此彰显出独特的意义。这些田园之物不再肩负“表征”的重任,也不作为现代城市或技术的对抗者出现,因为它们自身就是诗意盎然的形上之物。如《观音美人指》中,“甜得,不给兄弟姐妹留一点/喘息的余地”;又如《麦田》中,“一颗颗香甜、清脆地弯下了腰”;再如《岐山米枣》中,“她们的童年。已经二百多年了/依然荡漾着微笑,喜迎远方的客人/她们,喜欢站在山腰、山岗/俯瞰山下的幸福、美满”。丰收的秋季,这些田园之物犹如农家顽童,或顽皮或乖巧,或含蓄或爽朗。特别是诗人笔下的岐山米枣,仿佛历经了二百多年还生气蓬勃的农家少女,在看与被看的角色转换中,这些长势喜人、颗粒饱满的果实以“反客为主”的姿态,成为大地的主人,俯瞰丰收的喜悦与乡野的幸福和美满。

重返田园之物本身就是许岚的诗学追求,许岚不仅试图跳出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咏物传统,还尽力挣脱学院派诗人为了唯美而单纯陷入对田园之物那些“无用之用”进行的审美“坏趣味”。因为在许岚看来,田园之物有用并能上手就足够了,再无须人为地画蛇添足。比如,富含维生素的西葫芦和猕猴桃,阴平村里的桑果干茶,不只是“补肝益肾、生津润燥/还可以使我的诗心,更加饱满年轻”。而这些实用价值和功效,正是田园之物的道义和德行。他在《静观小米》中寫道,“它的初心。传统种植,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它的道义。熬粥,烹饪小米排骨、小米粉蒸肉/它的善良。美容养颜、补气益血、改善睡眠”。在《粮食啊,粮食》中,“粮者,善良的米。食者,善良的人”。作为田园之上的“粮者”和“食者”的关系,同样应该返回到事物本身,而对粮食的诠释质朴得令人难以置信——“民以食为天,食以民为天”,这完全源于一个地道农民的直观感受和生命体验。

从背篼到智能机器人的巧手,从田间到智能化车间,从土墙房到彝家新寨,现代技术强劲介入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让田园焕发新貌,山乡发生巨变。现代技术并未让许岚患上知识精英的同质病——异化焦虑症,许岚敏锐地察觉到这不过是现代农业与古老农耕方式之间展开的一场接力赛,它们之间没有先进与落后、文明与愚昧之分,相反,彼此心心相印,共襄丰收盛事。如《一粒都不能少》中,“镰刀缜密的心思。收割机最懂/纵横驰骋的激战。收割机当仁不让/旮旯地角的细节。就交给镰刀吧”。这样的抒写与叙事背后,体现的是一种重返田园之物本身和生活世界本身的诗学观念,不仅在动辄对现代技术进行批判的风潮中独树一帜,还从农民的立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寻求合法性,提供诗性正义。

当人们说许岚是站在农民立场写作的诗人时,他却在日常经验中把农民的感受转换为诗人的感受,如同重返田园之物本身就需要回到日常生活经验本身,农民和诗人的这种角色互换自然有许岚对自身身份的某种认同。其内在的诗性逻辑是,既然田园之物本身已诗意盎然,也是诗性所在,就不是许岚“写成”的诗篇并为其赋予诗意,而是农民自身的造化——田园之物是诗,农民不就是诗人吗。这种诗性逻辑既透露出许岚的诗学秘密,也表现出他的高明——面对乡土中国,哪里是我在写诗,明明是诗在写我;哪里是我在开口吟唱,明明是诗在自动言说。这里的诗是广义艺术的代名词。在诗人眼中,乡民以镰刀、锄头和犁为笔,以汗水为墨,处处谱写田园新诗篇。诗集《中国田园》中提及的每一位耕耘者,其实都是诗人艺术家。在《采茶人》里,“行云流水在三百多盏茶壶山”,采茶人如同舞者,出入于日出与日落之间;在《麦田》里,“汗水盈盈的欢欣”,是夏日农人在收割;在《蔷薇梯田》里,“或含蓄或狂野的主人/在田埂,在路旁,在篱笆墙/一路春歌,向我奔来”;在《农民诗人》里,“他们用乡音写。用庄稼写/蘸着阳光写,蘸着风写,蘸着雨写/他们写的诗都很妙。绿油油一行/金灿灿一行,白茫茫一行/雷鸣电闪又一行。最短的一句就一个人/或一个村/最壮阔的一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

在许岚的笔下,乡村的巨变让新时代的农民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农闲和假日他们呼朋唤友,沉醉于山明水秀的景色之中,他们的“诗性”由此被焕发出来。在《响水六坊》中,“他们像蜜蜂一样,呼朋唤友地扑向这里/采花,采小桥流水,采悠闲,采生活的蜜/把欢笑,像粪一样泼在庄稼上/把幸福,像大米玉米一样码在草地上/小河边/……/他们终于也能跟城里人一样/走到哪里都像一朵花/像春天刚刚冒出的新芽”。新时代的农民躬耕于田亩之上,更像是天生的建筑艺术师——蜜蜂,点笔成金地酿造生活的欢笑和幸福。我们再看看《独脚插秧女》这首诗,“像一个独舞者。她一低头/女儿,就绿了一寸/她一抬头,天空就矮了一尺/泥浆,溅在她破旧的衣上/溅起一田的秋天”。这种“乡村自信”再加上川渝两地农民的勤恳和安逸的性格,日常生活便有了某种诗意栖居的感觉。在《雨露初灵,麦田初青》中,“油菜花。追赶着蜜蜂/风。追赶着风筝/风筝。追赶着风中的人”。被追赶的风筝追赶着风中奔跑的人们,在河水里扭动身姿的鸭子扭动着河水,许岚用冰雪、月光、闪电、天空、星辰等一系列自然意象的顶真,辅以主客体互换的艺术处理方式,渲染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宁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画面,村民的生活由此被转化为怡然自得、鸢飞鱼跃的诗境。

行走在如此的诗境中,“采诗”于新时代川渝广袤的乡土田园间的许岚不时灵感袭来。在《甘家沟·柑园》中,“大自然。在甘家沟,种果实、美景/我。在这里,种诗”。诗人瞬间化为“农民”,而“采诗”也变成了“种诗”。更为奇异的是,许岚有时还会不知不觉地羽化为田园诗境中的某物,在另一个时空中构筑自己的诗意乌托邦。如《鲁家滩》中,“我。是一条回归的鱼/与一滩蛙声为邻,在一湖温情中静养/等待着。白鹭垂钓,时光返青”。记得张爱玲的小说中有一句描写,“三十年前的月亮应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下的一点眼泪,陈旧而迷糊”。我认为要让旧时光“返青”,并追赶田园的颜色,显然只有在诗歌的文本逻辑中才能得以实现。在诗集《中国田园》的文本逻辑中,许岚以地方叙事展现川渝大地的山乡巨变,而这正是这本诗集独特的文学意义。文本逻辑并不妨碍许岚坚守的“真正优秀的作品都是用脚写出来的”诗学信念。为重返田园之物本身,他以脚步丈量辽阔的川渝大地,力求寻找每一个“诗人农民”的杰作。乡土中国随时都在变化,诗集《中国田园》却以凝固的形式将新时代一段乡村的历史截留下来,使其历久弥新并不断散发诗意的光辉。许岚在诗集中尽可能记下曾经走过的每一个村落的名字,留住品尝过的每一种蔬果的味道,描绘热情交谈或擦肩而过的每一位乡民……在这个意义上,诗集《中国田园》又是一本新时代川渝山乡的风物志。

当然,无论如何“行走”“回返”和“寻找”,诗集《中国田园》只是许岚以文本逻辑构筑的“中国乡土”符号。这个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距离,虽然内在地生成了乡村诗歌的审美机制,为诗人赢得了荣誉,但同时也可能遮蔽诗人某些未能意识到的内容。山乡巨变是一个宏大的时代课题,蕴含无穷的诗歌源泉,期待更多诗人有更为精彩的续集。

猜你喜欢

诗性诗集田园
山水田园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诗集精选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田园乐趣多
诗集精选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
《空山》不空——多重文化冲突下的诗性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