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小学生文化自信的民歌教学实施策略

2024-04-30

学苑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曲调民歌赏析

袁 媛

(江苏省宜兴市和桥实验小学,江苏 宜兴 214211)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在民歌之中,蕴含着丰富、多元、优秀的民族文化。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学习民歌,可以理解、传承、弘扬民歌中的民族文化,并因此而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在引领学生学习民歌时,需要了解民歌背景、赏析民歌语言以及感知民歌风格。以此为契机,教师可循序渐进、卓有成效地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以了解民歌背景为契机,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民歌的创作离不开一定的背景,诸如,时代背景、地域背景和作者背景等。全面、准确、深入、细致地了解民歌的背景知识,是学生学习民歌的一个先决条件。

(一)挖掘时代背景中的文化基因

不同的时代,往往会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歌往往会以这些不同的时代文化特征为背景。当学生在学习民歌时,需要深入挖掘民歌的时代背景,尤其是时代背景中的一些文化基因。以这些文化基因为垫肩,学生可以更为深入地理解民歌的思想内涵。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下册《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歌为例,教师通过查阅资料,搜集、整理了关于这首歌曲的时代背景资料,并将其制作成了一段微课。通过观看微课,学生就会对“花木兰”所处的时代背景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谁说女子不如男》这首诗脱胎于北朝民歌《花木兰》。在北朝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普遍较高,女性独立的精神较强。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对北朝政权产生了严重影响。于是,北朝皇帝号令黎民百姓,家家户户必须出一名男子从军御敌。木兰无兄长,弟弟尚幼,她只能女扮男装,奔赴战场。替父从征的木兰,是北朝女性的一个典型代表。在木兰身上,能够看到北朝女性智慧、勇敢、坚强、勤劳等优秀品质。这一切,也是这首歌曲时代背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

聚焦民歌时代背景中的文化基因,学生能更为准确地体会、感悟民歌中的思想情感、精神内涵,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民歌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些文化基因也会成为塑造学生优秀文化品质的一种精神养料。

(二)挖掘地域背景中的文化基因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地域不同,其习俗、文化等,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民歌是不同地区的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的,因此,每一首民歌都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或地域背景。

西藏是佛教圣地,藏传佛教文化是西藏典型的地域文化。藏族人民的袍、裙、帽、靴等服饰,以及珠宝、银饰等,都是西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筝、吉他、唢呐、小号、铃鼓等,则是演奏西藏传统音乐的主要乐器。向来访的客人敬献哈达,是藏族人民的一种崇高礼仪,以此向来客表示欢迎、尊敬之意。在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我的家在日喀则》这首藏族民歌中,处处洋溢着关于西藏地区的地域文化。如,藏族人民的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等。

当学生对民歌的地域文化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后,他们就能够更为真切地体会、感知民歌的情感,就能够对民歌的思想内涵有更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同时,民歌中的地域文化,还能够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以民歌为载体,了解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

(三)挖掘作者背景中的文化基因

作者背景,也是学生理解民歌主旨、体会民歌情感的一个切入点。在作者背景之中,同样也蕴含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基因。当学生对作者背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之后,他们就能从作者视角深度理解民歌的思想内涵,为他们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表现民歌主题、思想、精神等,起到铺路架桥的作用。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吉祥三宝》这首民歌为例,教师可以以微故事的形式,向学生分享这首民歌的作者背景中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吉祥三宝”分别是指爸爸布仁巴雅尔,妈妈乌日娜,以及女儿诺尔曼。因为妈妈乌日娜经常到外地演出,所以爸爸布仁巴雅尔主动承担起了照顾女儿责任。那时,因为诺尔曼刚从内蒙古来到北京,她总喜欢向爸爸问这问那。面对女儿的好奇发问,爸爸总是会耐心细致地回答。听到父女俩的对话,乌日娜觉得非常动听,很像音乐。乌日娜不经意间的一番话,让布仁巴雅尔产生了创作灵感。于是,布仁巴雅尔就以对话的形式,创作了一首亲子歌曲……

从《吉祥三宝》这首蒙古族民歌的作者背景中,学生能感受到家人之间和谐、融洽的亲情,能够感受到深沉的父爱,以及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场景。同时,这种亲情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作者背景中的浓浓的亲情为精神养料,能够逐渐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以赏析民歌语言为契机,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歌词、曲调、情绪等,都属于民歌的语言。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民歌,在语言方面,都有诸多不同之处。教师可通过启迪、引领学生赏析民歌的歌词、曲调、情绪等,涵育他们的文化自信。

(一)赏析民歌歌词,涵育文化自信

歌词是民歌表达主旨、表现情感的一种主要媒介。在指导小学生赏析民歌时,教师应启迪、引领他们聚焦民歌的歌词,理解民歌的主旨,体会民歌的情感,以及从民歌的歌词中深入挖掘文化因子,并以这些文化因子为精神滋养,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编花篮》这首河南民歌为例,无论是原版歌词,还是现代版的歌词,在语言方面都比较通俗易懂。在这首河南民歌的歌词中,还出现了“嘿”“哪哈依呀嗨”“哎嗨哎嗨”等语气词。在“南山开满红牡丹”“祖国春色没个边”等语句中,既包含着对太平盛世的讴歌,也蕴含着对伟大祖国的祝福。语气词的运用,则进一步衬托了整首歌欢乐、祥和、喜庆、热闹的气氛,使整首歌的节奏更加清晰,旋律更加优美。讴歌太平盛世、祝福伟大祖国以及歌曲的气氛等,是这首河南民歌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以歌词为支架,学生能够更为清晰地想象歌曲所讴歌、描绘的情景;以歌词为媒介,学生能够理解、传承歌曲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这一切,又能够为学生深情地演唱这首民歌奠定基础。

引领学生深入剖析民歌中的中华文化,既有助于他们深入浅出地理解歌词内容,也有助于他们以歌词为媒介,拓展文化视野,塑造文化品格。通过赏析《编花篮》这首民歌的歌词,学生也会逐渐产生讴歌太平盛世、赞美伟大祖国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品格。

(二)赏析民歌曲调,涵育文化自信

曲调也是民歌的一种语言。在指导学生赏析民歌时,应将民歌曲调作为一个聚焦点。通过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赏析民歌的曲调,不仅有助于学生更为清晰地感知民歌的魅力,还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歌曲调中的文化元素。

仍然是以《编花篮》这首河南民歌为例。这首民歌的曲调属于“九莲灯”,又称“对花灯”,有浓郁的河南韵味。从曲调的结构方面来看,这首民歌,以调式音开头,以调式音结尾,形成了首尾呼应。除了让学生了解“九莲灯”的结构之外,教师还应让学生了解“九莲灯”的起源。据说,在明末清初,“九莲灯”在河南农村的兴起,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改善了当地的民风,让当地老百姓逐渐摒弃了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不良民风,逐渐形成了勤劳持家、耕读传家的良好民风。

尽管曲调中蕴含着优秀传统文化,但是,如果学生仅仅停留在曲调本身,而不深入研究、分析曲调,那么,他们对于曲调中的优秀文化也会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赏析曲调,学生能够揭开曲调的神秘面纱,了解曲调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

(三)赏析民歌情绪,涵育文化自信

情绪也是民歌的语言之一。因此,赏析民歌语言,也需要赏析民歌的情绪。民歌的情绪,可成为学生感知、体会民歌情感的一种脉搏。同时,在民歌的情绪中,也蕴含着相关的优秀文化。以赏析民歌情绪为契机,学生也能理解、掌握、内化民歌中的优秀文化。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五月五赛龙会》这首苏州民歌为例。这是一首苏州民歌,以“六花六节调”的形式,曲折、委婉、圆润、细腻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端午节赛龙舟的情景:在龙舟比赛现场,人山人海,彩旗飘扬。岸上的人们为龙舟参赛者摇旗呐喊,龙舟参赛者团结一心、拼尽全力……在情绪方面,表现为喜庆、喜悦、欢乐等。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中,蕴含着爱国、祥和、喜庆等中华优秀文化。当学生对这首民歌的情绪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之后,他们就能较为真切地感知歌曲中所蕴含的爱国思想、喜庆氛围。这一切,又能润物无声地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显然,通过赏析民歌的情绪,学生可更进一步地体会、感知民歌中的情感。同时,民歌情绪中所蕴含的中华文化,也会如一眼甘泉,滋养学生的思想,涵育学生的文化品格。

三、以感知民歌风格为契机,涵育学生的文化自信

不同的民歌,因其形成的地域特点、人文习俗等不同,所以在风格方面也各不相同。南方地区的民歌普遍具有婉转、悠扬、含蓄的风格;北方地区的民歌则往往较为豪放、粗犷、热情。感知、体会民歌的风格,也是学生鉴赏民歌的一个层面。聆听、演唱、歌舞等,都是学生感知民歌风格的有效方式。

(一)在聆听中感知民歌风格

在引领学生鉴赏民歌时,教师应组织学生全神贯注地聆听。通过聆听,感知民歌的曲调、节奏、情绪、风格等。同时,从不同民歌的不同风格之中,学生也能感知、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因子,以此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涵育自身的文化自信。

以苏少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姑苏风光水乡外婆桥》这首江苏民歌为例,在课前,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渠道,或教学参考书等,搜集、整理一段关于这首民歌的微视频。在课中,教师可通过播放这段微视频,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方面感受江南水乡的恬静、闲适。如:碧水连天、烟雨蒙蒙、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小舟荡漾、渔歌小调……江南水乡的美景犹如一幅画卷,徐徐映入学生的眼帘。江苏民歌是典型的南方民歌,具有婉转、悠扬、含蓄的风格。通过聆听,学生不仅能对江苏民歌的这些风格有一种感性的认识,而且能够更为清晰地感知歌曲中所描绘的江南水乡美景。当然,这些风格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传承、弘扬这些含蓄、勤劳等中华优秀文化。

在通过聆听鉴赏民歌的风格时,学生因受自身聆听鉴赏能力的影响,所以对民歌风格的理解、体会、感悟也会有所差异。为了缩小学生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分享、交流。

(二)在演唱中感知民歌风格

学习民歌,离不开演唱。通过演唱,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民歌的旋律变化,能够感知民歌在语言、节奏、情感等方面的风格。在以演唱的形式,感知民歌风格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对民歌中的文化因子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以《吉祥三宝》为例,在引领学生深入探究这首蒙古族民歌结构、旋律的基础上,教师可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对唱。如,教师扮演爸爸或妈妈,学生扮演孩子;或者,教师可对学生进行分组,让其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孩子等不同的角色,演唱这首民歌。因为这首蒙古族民歌是对话形式,所以分角色对唱更加符合这首歌曲的特点,也更加有助于学生体会、感知、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唱也让学生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变得更加有趣,让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更加有效等。通过组织学生分角色对唱,能够让他们体会、感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感情,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之情,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等。

在组织学生演唱民歌时,为了凸显民歌的风格,教师可精心为学生选择一些伴奏,可让学生一边演唱,一边用打击类乐曲敲打歌曲的节奏等。此举,不仅能够让学生更为准确把握民歌的节奏,也能够让学生更为真切地感知民歌中情感、思想等文化内容。

(三)在歌舞中感知民歌风格

载歌载舞是民歌的一个显著特点。在引领学生鉴赏民歌时,教师也可将载歌载舞作为一种主要形式,让学生一边深情演唱,一边尽情舞蹈。在以歌舞的形式感知民歌的风格时,教师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根据民歌内容,自主创编民歌的动作、表情等。

以《五月五赛龙会》这首民歌为例,在引领学生聆听、歌唱的基础上,教师可进一步引领学生创编舞蹈。从学生创编的舞蹈来看,他们融入了龙舟选手划船的动作,观众为龙舟选手呐喊、助威的动作……在根据这首民歌的歌词内容、韵律创编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江苏民歌的婉转、悠扬,还能够感知到龙舟上面的每一位健儿生龙活虎、齐心协力、奋力划船的壮观场面,从每一位观众的身上体会到喜悦、欢乐的情感,以及赛龙会热闹、喜庆的氛围等。

以载歌载舞表现歌曲内容、表达歌曲情感为契机,学生能够真切感知到民歌的风格,能够进一步理解民歌的内容、感知歌曲的文化内涵。如,团结、祥和、欢乐等。以这些文化内涵为滋养,学生可逐渐涵育自身的文化品格,将团结友爱、乐观向上、和谐与共、和睦相处等内化为自身的一种优秀品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音乐民歌教学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聚焦民歌的背景、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深度剖析、理解、感知、体会民歌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文化,并将这些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品格。如此,学生就会逐渐对民歌中的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就能逐渐涵育出一种强烈、持久、深厚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曲调民歌赏析
Wake up, Bunny
布谷鸟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眉户《百戏图》《曲调名》考论
穿花衣 唱民歌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