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

2024-04-30

学苑教育 2024年7期
关键词:乡土学科历史

黄 利

(广西桂平市西山镇第二初级中学,广西 桂平 537200)

“乡土文化资源”简单而言就是本土化的历史资源,涵盖风俗习惯、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古代建筑、民间艺术等若干方面,总体可以分成物质和非物质两大类,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农村地区,很多学生可能会在毕业之后选择就业或务农以填补家用,因此他们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尤其对像历史学科这类“副科”“小学科”更是消极对待,这样的情绪也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甚至影响到老师,令课堂教学氛围不佳、课堂效果不好,无法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从教师层面看,目前乡镇地区的初中,在历史学科教学上还有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利用方式不够科学等问题,教师必须要加以优化和创新,乡土文化资源与历史课堂教学的融合,恰恰为教师的优化和创新提供一种途径。

一、乡土文化资源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

初中生对于家乡的认知已经比较强烈,初中历史课堂上适当应用乡土文化资源,能够突破教学瓶颈,将学生较为积极的情感反馈到学习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为地域差异,乡土文化资源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教师需要不断地尝试将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引导学生更详细地了解本地的有关历史人物和重大历史事件,从而分析文化现象,更好地对本地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在教学中,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乡土历史文化传承和有效创新,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和职业素养,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故土情结、历史认同感,调动学生对故乡、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也提到“学校和教师可以利用历史遗址遗迹、名人故居等资源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行走中了解家乡,了解中华文化,将课堂知识与社会实际生活相联系,真实地感知历史,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历史课堂乡土文化资源的应用

(一)应关联实际,夯实乡土文化资源应用基础

在针对初中阶段的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高度重视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应用,强化教学工作和现实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分析学情,“五四运动”这节课主要是针对八年级的学生,分析学情的时候就要重点考虑八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加强情绪分析,关注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在此基础上,思考乡土文化资源的有效应用,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降低历史知识的学习难度,强化学习兴趣,巩固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深层理解。

具体来说,教师要在全面分析教材知识点内容的基础之上,规划好教学目标,如知识层面,要求学生全面理解“五四运动”发生背景、口号和现实意义;能力层面,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比如能从教料中提取重要信息,进行分析归纳的史料实证素养,能立足教材和网络拓展资料形成正确的唯物史观,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的历史解释素养等,最重要的是要求学生借助“五四精神”的深度理解,激活爱国意识,培养历史的使命感,构筑高尚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明确了教学目标之后,以乡土文化资源作为教学导入,依托问题链进行引导,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讲授时,可以向学生先提问:你知道黄日葵是谁?他与五四运动有什么关系?接着向学生介绍桂平籍的广西第一个共产党员黄日葵,黄日葵当时刚好在北大读书,他不仅参与了五四运动的组织工作,还参与了营救被捕同学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党员之一,这些介绍使学生一下子拉近与历史距离,通过近距离感受家乡先辈的英勇事迹,加深对五四运动这段历史的了解,前辈的崇高品质,必将激励学生奋发进取,将对家乡的感情与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完成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

(二)应激活兴趣,构建乡土文化资源应用环境

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兴趣爱好是上每一节历史课的关键,在固有的传统观念中,大部分学生包括部分教师都认为历史课是一门小学科、闲科。因此,有的教师会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只会一味追求进度而不讲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就简简单单地回顾上节课的相关内容后,就进行新课的教学,这种走马观花、教师讲学生听的“古板”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是没有帮助,甚至会让学生对学习历史科产生不好的感受。同时,刚开始上课时,学生状态还没完全恢复,还处在精神兴奋的状态,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由兴奋转变到安静。如果这时采用直接讲解的方式,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课堂的节奏,不利于学习的开展。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前导入这个环节,去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当天的授课内容,将乡土文化资源导入课件或导入语,借助乡土文化内容,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理解教材,并将乡土文化资源与教材整合。另外,导入方式上,要灵活多样,尽量选择现在比较新颖信息化技术如AR/VR 技术,让学生对本节课充满期待,从而奠定积极的学习基础。

例如,在教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钢铁长城”一课的时候,可以尝试利用“大国安全铸剑者,巨浪腾空助推手”这句话,引出桂平籍“两弹一星”功勋人物魏乃文,并通过课件播放介绍他事迹的视频导入新课。魏乃文与黄旭华是同事,他们都是科学界的巨星,魏乃文生前被誉为“中国核潜艇的助推手”。魏乃文作为我国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的总设计师,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巨大的贡献,奉献了毕生的精力、智慧和才华,出于保密等原因,相关部门对魏乃文的事迹也没有进行宣传和推广,所以学生对他比较陌生。“钢铁长城”这课讲的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国防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因此借助学习“钢铁长城”这个时机,将魏乃文的事迹与新中国国防建设发展历史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一个国家的强大与每一位公民息息相关,每位公民的付出和努力必将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只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荣辱兴衰紧密结合,才能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在人的一生中,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主要在初中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我们应该抓住机遇,通过课堂把理想信念教育传输给学生,帮助学生确立核心价值观。通过弘扬乡土文化中仁人志士的精神和事迹,把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融入历史课堂,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优势,培养出肩负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的时代新人。

(三)应设计情境,促进乡土文化资源深度应用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来自附近的农村,在农村地区生活和读书的初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不喜欢学习历史学科,基本是因为教学过程较为枯燥、历史知识比较陌生,进而造成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也比较低迷。具体来说,历史知识的枯燥性不可避免,学生难以获得真实情感体验的缺陷也很难在知识层面加以优化创新,再加上历史事件本身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也缺少深度了解的机会和途径,学习效果自然不甚理想。但是,在教学手段上,可以通过适当的优化改良,突破缺陷,打造良好教学生态环境,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蓓蕾,让学生能积极主动投身到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灭亡”这一课时,先讲授李自成起义、明朝灭亡、满洲兴起、清军入关等知识,教师在讲授完李自成起义后,提问学生:“桂平在明朝发生过一场农民起义,历时200 余年,影响巨大,大家知道是什么起义吗?”接着向学生介绍大藤峡起义情况,并指出这场由瑶民、壮民掀起的起义,曾提出过“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兵来我去,兵去我还。”的战术,十分相似于毛泽东总结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十六字诀,据说当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就看到了大藤峡起义相关的资料,可见大藤峡起义的战术对游击战十六字方针提出起到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本节课结合教材向学生传授了乡土历史知识,一方面,不仅可以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历史。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有利于促进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这也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家乡,从而更加热爱家乡,并将这种热爱上升到对祖国的热爱。

(四)借助课后拓展,实现乡土文化资源迁移实际

课后活动非常关键,适当开展有意义的课后活动,如讨论家乡的名人轶事、参观家乡的古典建筑和文化遗址等,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这样必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体系,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历史观,有助于提高和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知识内涵和素养。例如,以八年级下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选择几本与这课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如《山乡巨变》《创业史》《乔厂长上任记》等,要求学生们进行阅读,之后结合桂平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说说自己对家乡七十四年变化的想法。这个任务对学生而言是很难独立完成的,需要学生借助各种帮助,如请教父辈、走访博物馆、翻阅乡土史等。老师还会建议同学撰写调查报告。通过这种形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会令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历史学科的课堂学习。

三、在历史课堂应用乡土文化资源注意事项

(一)注意把握分寸,讲究适度性

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需要教师们在使用乡土文化资源优化教学的时候掌握分寸,避免滥用,影响教学秩序;同时避免使用力度不足,难以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一个地区的发展历程当中,往往会形成较为繁杂的文化内容,乡土文化资源自然也十分丰富,不过课堂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教师需要加以适当的筛选和整合,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需求加以针对性选择。具体来说,教师必须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中不同环节,对乡土文化资源在特定环节中有效地渗透和融合,对整节课做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在运用乡土文化资源时,必须做到主次分明,避免造成喧宾夺主的不利局面,将乡土文化资源真正转化成课堂教学的辅助力量,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同时也为教学活动增添色彩。

(二)灵活运用资源,发挥最大效能

乡土文化资源作为历史教学的辅助力量,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不能一成不变,要灵活运用。对于初中历史学科而言,教材对乡土文化资源的使用,并不会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融合点,使用方式没有固定的模式,老师可以将其灵活运用,可设计在课前导入的环节,也可将其设计在重点知识点的讲述过程,还可设计在补充拓展材料中,最后还可以将其融入课后活动中。较之其他学科而言,历史学科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是比较枯燥和刻板的,但是我们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入来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中,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和鲜活性,提升课堂教学的灵动性。如果条件允许,通过带领学生前往到当地博物馆或历史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感受乡土文化带来的震撼,让历史更具立体感,从而发挥乡土文化资源的最大效能。

(三)选择恰当手段,确保直观性

乡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色就是亲近性和真实性,发生在学生生活当中,不过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上还比较薄弱,往往不会用心观察,课余时间不会过多关注乡土文化资源。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相对比较陌生。所以,教学活动的初期阶段,教师必须使用适当的手段促进乡土文化资源直观呈现并合理地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实物、图片、纪录片、短视频、数字技术等资源呈现乡土文化资源,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运用,可以制作虚拟现实、3D 模型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全方位地了解乡土文化,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文化资源的魅力。乡土文化资源的运用要配合授课实际进行适当的筛选,优化课堂教学。

四、结语

综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能够促进乡土历史文化传承和有效创新,能够激活初中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和主观意愿,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学习效率、学科素养,有助于全面增强学生的故土情结、历史认同感,调动学生对故乡、国家的热爱之情。由于长期存在的教育模式的滞后性和传统观念的压制作用,乡土文化资源的灵活应用需要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探索,需要老师在工作中积极探索,令学生深度研究历史知识点,有效实现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达到育人成才的目的,进一步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乡土学科历史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芬芳乡土行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