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本草
——生地黄
2024-04-30康梦娇丁齐又胡诗宛赵林华
张 伟,康梦娇,丁齐又,胡诗宛,,赵林华,刘 佳
(1.甘肃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兰州 730000;2.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代谢病研究所,北京 100053;3.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4.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长春 130117)
生地黄(Sheng Dihuang,unprocessed rehmannia root) 为 玄 参 科 植 物 地 黄Rehmannia glutinosaLibosch.的块根,将鲜地黄缓缓烘焙至八成干,即为生地黄[1]。常生于海拔50 ~1 100 m 的山地中,我国各地及国外均有栽培,其中以河南质量最佳,称“怀地黄”。
1 传统本草论述
生地黄性寒,味甘,甘寒质润,具有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功。其归心、肝、肾经,与知母、黄柏合用,可治阴虚火旺之证;与牡丹皮、阿胶、赤芍等合用,可治热入营血之证。《本草新编》曰:“生地,凉头面之火,清肺肝之热,热血妄行,或吐血,或衄血,或下血,宜用之为主,而加入荆芥,以归其经,加入三七根末,以止其络。”《本草汇言》归纳其功效为:“生地,为补肾要药,益阴上品,故凉血补血有功,血得补,则筋受荣,肾得之而骨强力壮。又治胎产劳伤,皆血之愆,血得其养,则胎产获安。又肾开窍于二阴,而血主濡之,二便所以润也。”
2 重构现代本草
2.1 症靶
2.1.1 内伤发热 适用于热毒炽盛型或阴虚内热型发热。热毒炽盛型发热临床以高热,舌红,苔黄,脉数为特点。国医大师周仲瑛擅从瘀热论治血液病,采用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瘀毒内郁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方中生地黄15 g,水牛角15 g(先煎),醋鳖甲15 g(先煎)配伍为君药进行加减而获效[2]。仝小林院士擅以清营汤与白虎汤合方治疗温病、瘟疫、高热性疾病,方中生地黄120 g 和生石膏120 g(先煎)均宜重用取效[3-4]。阴虚内热型发热临床以低热或自觉发热为主,舌红,苔薄白,脉细数或弦细数为特点。国医大师段富津擅以一贯煎加减治疗阴虚内热型发热,方中重用生地黄25 g 为君药[5]。此外,生地黄在热毒入营型重症药疹、病毒性脑炎、急性肺炎、皮肌炎急性进展期等均俱有应用。
2.1.2 内热出血 适用于火热炽盛型或阴虚火旺型出血。火热炽盛型出血临床以出血急迫,量多,舌红,苔黄,脉数为特点。国医大师段富津采用凉血消斑汤治疗血热型过敏性紫癜,方中重用生地黄40 g 为君药,与大青叶、玄参等配伍,发挥凉血活血、疏风清热之功[6]。国医大师李振华采用凉血解毒汤治疗火热炽盛、迫血妄行型紫癜,方中以水牛角15 ~30 g,生地黄21 g,配伍玄参、牡丹皮、黑地榆等,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7]。阴虚火旺型出血临床以出血时间长,量少,舌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细为特点。国医大师班秀文采用生地黄汤加减治疗阴虚火旺型经行吐衄,方中以生地黄12 g 为君药,配伍五味子、泽泻、牡丹皮清热凉血止血,相火潜藏则衄止而经行于下[8]。此外,若需要增加止血功能,可炮制为生地黄炭入血分,凉血止血效果更佳。
2.1.3 关节疼痛 适用于阴虚不荣型关节疼痛,临床以颈、肩、腰、腿关节疼痛,伴有腰酸、耳鸣、失眠为特点。《神农本草经》记载地黄,“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国医大师朱良春认为生地黄为补虚逐痹的首选药之一,并提出本虚久病则阴血两虚,不荣筋骨,加之湿、热、痰、瘀则发为本病[9]。朱老立方益肾蠲痹丸,以生地黄、熟地黄、鸡血藤为基本方,可配伍活络蠲痹之品,标本兼治久治不愈之关节疼痛[10]。姜春华善用大剂量生地黄于温散蠲痹、祛风通络药之中治疗反复发作之顽痹,地乌蠲痹汤,一般用量在60 ~90 g,最多可用至150 g[11]。
2.1.4 便秘 适用于津液不足型便秘,临床以大便干结,排出困难为特点。以清·吴瑭《温病条辨》增液承气汤为代表方,该方以玄参、麦冬、细生地、大黄、芒硝组成,功效为滋阴增液、泻热通便。临床研究发现,增液承气汤加减治疗功能性便秘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药及中成药,且安全性较高[12]。仝小林院士认为增液承气汤通过养阴通便可以增加肠内水分、促进肠蠕动,与黄芪、当归、肉苁蓉、火麻仁配伍使用治疗气血阴阳不足型老年便秘[13]。
2.2 标靶
2.2.1 口腔溃疡 适用于火热型口腔溃疡,临床以唇、舌、软腭等口腔黏膜的溃疡性损伤,并伴明显的局部疼痛为特点。以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导赤散为代表方,该方以生地黄、木通、生甘草梢、竹叶组成,功效为养阴清热、利水通淋。临床研究发现,导赤散加减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可快速减轻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近期和远期疗效显著[14-15]。国医大师周仲瑛以黄连解毒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白塞病口腔溃疡,认为火毒陷于心、肝二脏时,则溃疡多见于舌尖、舌边,方中以黄连3 ~5 g、生地黄10 ~15 g,配伍龙胆草、泽泻、车前子等,共奏泻火解毒,清心凉肝之功[16]。
2.2.2 快速性心律失常 适用于气阴不足型快速性心律失常,临床以神疲乏力,心悸,舌红,少苔或无苔,或舌体瘦小而苔干者,脉结代为特点。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炙甘草汤中重用生地黄一斤以治“脉结代,心动悸”,《神农本草经》谓其可“逐血痹”。胡希恕认为生地黄为“强壮祛瘀,性寒解热”[17],临证时以大剂量生地黄治疗脉结代之症,且单味药有效,可证实生地黄大剂量具有祛瘀功效,以改善脏器组织的局部血液循环。仝小林院士认为炙甘草汤中生地黄(60 g)、阿胶、麻仁,可润经益血、复脉通心,配伍生姜、桂枝辛温走散,可温心阳、通血脉,使气血流畅以助脉气接续,阴阳相合,共奏复脉之功[18]。国医大师裘沛然、熊继柏、邓铁涛等医家提出炙甘草汤及炙甘草汤加味方具有改善供血、调整心律之功,对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导致的早搏及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等均有治疗作用[19-21]。
2.3 现代药理研究 生地黄及其化学成分可调节凝血功能,能改善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延长凝血时间[22-23]。梓醇不仅能够增加胰岛素分泌[24],还可改善糖尿病导致的肝脏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敏感性[25]。梓醇通过激活AMPK 介导的线粒体生物发生来改善骨骼肌线粒体功能,进而发挥降血糖作用[26]。PGC-1/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通路的激活参与了梓醇通过抑制氧化应激、DNA 损伤和端粒缩短对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27]。梓醇预处理可减少BMSCs 移植后的细胞凋亡和心肌纤维化,提高对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28]。地黄苦苷(Rehmapicroside)可通过减弱过氧亚硝酸盐 (ONOO-)介导的线粒体自噬激活以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29]。梓醇通过激活PI3K/AKT 信号和增加VEGF 的生成来保护缺血区的神经血管单位,发挥对缺血性卒中的神经保护作用[30]。此外,生地黄及其化学成分还具有促进骨质形成[31-32]、保护肾脏等作用,并在发挥植物雌激素样作用改善围绝经期相关症状、肥胖肝脂肪变性、结肠炎、阿尔兹海默病等疾病中发挥有效作用[33]。
2.4 临床常用剂量 现在医家运用生地黄用量多为10 ~500 g[34]。根据疾病、证型、症状的不同选择最佳用量与配伍。取其补肾平肝、泻火养阴功效,生地黄用量10 ~30 g,常配伍知母、黄连、黄柏[35]、沙参、麦冬等;取其祛瘀功效,生地黄用量90 ~200 g,常配伍火麻仁、丹参、桂枝等;取其清热泻火之功,生地黄用量200 ~500 g,宜少量频服,中病即止,常配伍石膏[36]、水牛角、鳖甲等。
2.5 临床安全应用注意事项 本品无毒。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由于生地黄甘、寒,久用或大剂量使用时易伤及脾胃而导致泄泻等病证的发生。临床大剂量使用生地黄时宜少量频服,不可顿服,必须密切观察患者大便情况,以大便呈糊状为度,不可呈水样。若需守方久用,亦以大便呈糊状为度。
3 小结
本文在态靶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生地黄的经典古籍记载、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医家经验的总结,由33 位中医临床医师(包括27 名高级职称、5 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就症靶及标靶的遴选参与问卷调查,6 名中医药领域经验丰富的专家围绕该药临床应用要点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意见,我们归纳出生地黄的症靶为内伤发热、内热出血、关节疼痛、便秘;标靶为口腔溃疡、快速性心律失常。在临床应用经验与使用注意事项中,生地黄的煎服剂量多为10 ~500 g。本品寒凉,脾虚泄泻、胃虚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同时大剂量使用时须密切观察患者大便情况,中病即止,正如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讲生地黄“可多用而不可频用,可暂用而不可久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