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综合训练营(高中内容月度测评二)
2024-04-29
梁开喜
在《语文建设》《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报刊上发表教研论文九十余篇,主持《基于单元学习任务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研究》等多项省市级课题研究。
1论述类文本
材料一:
城市的腔调里有发展的基调
◎ 杨绍功 朱筱
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一方园林浓缩天下山水,白天熙熙攘攘、碧叶红花,夜晚清净优雅却依旧光影斑斓……这,是两千五百多岁的不老古城苏州的城市腔调。
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的GDP(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这,是改革开放前沿城市苏州的发展基调。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调和、相得益彰,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腔调与发展基调相辅相成,城市文化腔调塑造着经济发展基调。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潜移默化中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一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越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刺绣、戏曲弹唱,丰富的文化元素在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既塑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城市精神,更衍生出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探寻城市腔调与发展基调的内在关联,促成人文与经济的融合发展,正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当前,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实现经济质的有效提升,最重要的变量之一是人文因素。从农业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工业的“重工重商”“精致精细”,到新时代新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无不根植于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的旗帜。
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创生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来源:新华网,有改动)
材料二:
建筑师王澍:慢下来,西湖才会出现
◎ 李靖越
王澍,中国目前唯一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代表作品包括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杭州国家版本馆。作为一个迁居至杭州的“新杭州人”,他与这个城市的过去有着灵魂式的共鸣;作为一个建筑师,他对“建筑师”这一概念有着存在主义式的危机感,这与他“冷眼”经历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体两面。
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前夕,《新周刊》专访了建筑师王澍。
《新周刊》:或许是因为文化上的厚重,杭州的城市建设一直很受公众关注。
王澍:杭州可以说是中国城市登峰造极的样板,(它这样)维持了一千年。城是一半,湖山是另一半,钱塘江作为边界,这个结构对中国城市的影响特别深远。颐和园就是西湖的翻版,而全国还不知道有多少个“西湖”。直到20世纪80年代,杭州开始发生变化。现在的结构则是“1比20”,1份湖山,20份城市。但我只在“一半湖山一半城”的结构里活动,出了这个范围,对我来说就相当于出差,去了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地方。
《新周刊》:您对城市的过去怎么看?挖掘历史身份的焦虑似乎贯穿了许多城市,大家把城市最辉煌的历史再次装裱,不断强化类似的形象输出。包括杭州,也一直在寻找宋韵。
王澍: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追求的高度。对文化在历史中的变化,要有更高更远的认识。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发展的巅峰。但真正生命力的所在,并不是简单地拿宋朝来说事儿。我们这个时代物质上特别发达,但难以保证就是文化上的高峰,你需要找自己到达过的最高点去比较。反过来,这个时代也有野心,想找最厉害的高手过招。
这个时代的城市风貌有没有可能重现千年前的美感?重要的还是当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千年根本就是一刹那;在更长远的尺度上,还是看我们这个时代有没有留下点有意味的东西。
(来源:《新周刊》2023年第19期,有改动)
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市腔调”是指融合了市民生活方式、城市文化生活等内容的城市人文风貌。
B.“优美乐章”实际上是指城市人文风貌与经济发展协调共生的良好状态。
C.“冷眼”是指建筑师王澍以学者的客观与审慎眼光,冷静地看待杭州的变化。
D.“再次装裱”是说杭州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实质是复刻历史,缺乏新时代的创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杭丰富的文化元素衍生出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证明人文因素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B.如果一个城市不能在生产竞争、吸引凝聚上创生强大的力量,那么它在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这两方面必然有所缺失。
C.建筑师王澍欣赏、推崇杭州原有的“一半湖山一半城”的城市结构,对现在的城市结构特点并不认可。
D.王澍对杭州寻找宋韵的做法作出了客观评价,既认可了这一做法的必然性,也思考了这一做法应具备的文化高度。
3.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城市与人文的关系,但前者重在阐述经济发展与人文因素的关系,后者重在探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方式方法。
B.材料一以苏州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具体的发展数字, 引出“人文需要与经济协调共生”这一观点,入题方式巧妙生动。
C.材料二由杭州的城市建设入手,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展现出由浅入深的访谈技巧。
D.材料二中,王澍作为访谈对象,从更高远的视角审视当下时代的城市建设,显示了一位优秀建筑师应有的素养。
4.好的新闻评论既要能对接生活,又要能引领生活。请分析材料一是如何实现这一要求的。
5.《城乡发展愿景》栏目组将采访你,希望你谈一谈对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或乡村发展的期望,请结合两则材料的相关内容,表达你的想法。
2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山歌天上来(节选)
◎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褶,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就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①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 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寅老倌。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②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③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老师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情愿受刑也没有半句求饶。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作曲者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 便乱, 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会教育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他在社会教育结束的时候,擅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和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拷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 无论胡琴、琵琶、笛子、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的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当地人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 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如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也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④
(来源: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山歌天上来》,有改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
B.“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
C.“灌醉”生动形象地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
D.小说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的不同。
7.下列对小说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
B.句子②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作者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
C.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
D.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8.小说倒数第三段颇有长篇小说《百年孤独》的写作风格,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作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学者认为,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小说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试题解析
1.该题考查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理解。学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在《新周刊》看来,所谓“再次装裱”其实就是挖掘城市的历史身份,强化新的形象输出,这是“许多城市”当然也“包括杭州”的通行做法,并不含贬义; 王澍认为“一个城市是需要有追求的,不能忘记过去”,“杭州追求宋韵是很自然的结果,因为宋朝对中国的艺术来说可以说是发展的巅峰”,显然对“再次装裱”也是认同的。《新周刊》和王澍都没有对杭州寻找宋韵(对城市进行“再次装裱”)作出任何否定性评价,故此,“实质是复刻历史”是对“再次装裱”的曲解,而“缺乏新时代的创意”则属于文无据。
参考答案:D
2.该题考查对材料及作者观点的理解。学生作答时,应准确把握行文思路和逻辑。“秉承自身独特的人文基因” 和“促成经济的良性发展”是一个城市创生强大力量的前提条件,而不是结果,与这一结论相对应的语句包括“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以深沉的腔调赋能发展,让发展的基调独特而可持续,能让城市创生强大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形成持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等。由此可见,B项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参考答案:B
3.该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理解。学生作答时,要基于全文准确概括大意。《新周刊》在对建筑师王澍的专访中提了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这样概括:其一,对颇受公众关注和热议的杭州的城市发展怎么看;其二,对许多城市包括杭州在发展过程中挖掘历史身份的做法怎么看。这两个问题确实带有“由浅入深”的意味,表现了《新周刊》的访谈技巧,但“重点讨论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与文本事实不符。不能说《新周刊》和王澍的对谈特别是王澍的回答跟“城市发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这个话题完全无关,但“重点讨论”的说法站不住脚。从之前对《新周刊》提出的两个问题的概括中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材料二针对的是城市发展与历史继承的关系问题,是“在追求历史风貌的同时如何‘留下点有意味的东西’”这一问题。
参考答案:C
4.该题考查学生对新闻评论文体特质的理解与把握,学生作答时,应结合材料对“对接生活”和“引领生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首先应该明确“对接生活”和“引领生活”的内涵,其次应该结合材料相关内容,完成结论与示例的互证。所谓“对接生活”,就是要与人们普遍感受到的“城市腔调”连接起来,与改革开放的“发展基调”连接起来,如“一碗苏式汤面,浇头数以百计,精工细作汇聚万千风味;一曲吴语《声声慢》轻柔婉转,引得青年男女排起长龙,只为一饱耳福”“以全国0.09%的土地,创造全国约2%的GDP;作为制造业重镇和现代产业集群高地,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前十强”等,这些都来自生动而壮阔的现实,富有人间烟火味。所谓“引领生活”,主要体现在材料对未来城市发展具有启发和指导意义的看法和见解上,如“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越能更加深厚持久”“强化城市的腔调,稳住发展的基调,我们的城市就能激活人文基因,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等。
参考答案:①对接生活:材料一所使用的论据都源自现实生活,生动地反映现实生活,有效对接生活,如苏杭等地的产业发展、城市发展概况。②引领生活:材料一点明了人文因素、经济要素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当下城市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5.该题设置了一个情境,考查学生的创意运用能力。学生需要根据材料相关内容,对情境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类试题的出现,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高考的发展趋势。这里所谓的“期望”和“想法”,并不是另起炉灶的,而是其来有自的,是对材料中符合题意的相关内容的提炼与概括。题干所谓“对自己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或乡村发展的期望”,其实就是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对城市或乡村未来发展路径的理解。这种路径既要考虑到城市或乡村发展的普适性要求,也要考虑到其历史和文化上的积淀,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体现“期望”和“想法”所蕴藏的含义。换句话说,如果将所选城市或乡村换成其他任何地方,答案却不需要有任何更改,这肯定有违情境化试题的命题初衷。质而言之,既然是“最喜欢的中国城市或乡村”,“想法”里就要有属于它的个性特质的东西。
参考答案:①城市或乡村的经济发展应与独特的人文因素融合,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凝聚力、吸引力。②城市或乡村的发展不能忘记过去,在发展过程中应延续其厚重的历史。
6.该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学生作答时,应基于全文总结分析人物形象。毛三寅是一个外在形象与内在风韵似乎不太适配的人物,这让“小说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的不同”的结论具有干扰性。着眼于毛三寅的特殊经历和与众不同的行为,不难发现他其实与“边山峒”人在骨子里仍然属于同一类人。
参考答案:D
7.该题考查对特殊词义的理解。学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乃至全文,准确把握作者观点和小说情感基调。“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除了这句话本身所隐含的荒谬和由这种荒谬所透射出的情感否定,学生还可以从另外两个方面去寻找答案:一是从前语境中寻找答案, 二是从柳老师的整体形象中寻找答案。就前者而言,人们对柳老师的评价,尤其是对他“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的一本正经、夸夸其谈形象的概括,明显带有调侃的意味。就后者而言,柳老师这个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纸上谈兵、居高临下的人物对主人公毛三寅起到了对比衬托的作用,作者的整体倾向不是肯定和赞扬,而是带着嘲讽和揶揄。
参考答案:C
8.该题联系了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教材中《百年孤独》(节选)一文的教学内容。《百年孤独》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它的写作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美学特质。魔幻现实主义将写实与幻想缠绕在一起,时空倒错,亦梦亦醒,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特殊的审美意义。理解了这一点,学生作答这道题时就有了明确的思路与方向。
参考答案:①“老鼠” “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小说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②这一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响。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
9.该题引导学生将思考由本篇小说延伸到具有传统文化主题的其他作品。对此,学生可以联系学过的现当代文学篇目,如鲁迅的《阿Q正传》、沈从文的《边城》、老舍的《茶馆》、贾平凹的《秦腔》等,套用课堂上学到的作品分析法予以回答。
参考答案:韩少功的“寻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