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蕴含中庸之道
2024-04-29贺雯婷
谚语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前人璀璨丰硕的精神财富,其中有不少流传至今。一些谚语看似互相矛盾,实则契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中庸,即不偏不倚的态度。“得中”而处之的思维,即适度思维。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渐进性与连续性,为了防止事物改变原有的性质,我们应掌握适度原则,在“度”的范围内推动事物发展。谚语蕴含生活经验与智慧,有些看似矛盾的谚语,其实并不矛盾,而是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
识大局,懂进退,是谚语给予我们的智慧。“退一步海阔天空”规劝我们与人意见相左、利益相冲时,学会退让一步,失小利得开阔心胸。既非狭路相逢,便“得饶人处且饶人”。因为退让,安徽“六尺巷”至今仍为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可也有人,因为选择了“争”而千古留名。明朝官员钱继章“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体现明朝遗民的民族气节;清朝诗人郑燮“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表达对封建礼法、黑暗社会的不满与反抗;神话中的刑天与天帝斗,失败后被斩首,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誓报天帝斩首之仇;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面对亚历山大大帝时,义正词严地提出:“希望你让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在我身上的阳光。”面对名利的诱惑或死亡的威胁,他们卫道守义,“不争馒头争口气”。若一味忍耐,盲目退让,我们便失去了对进退之“度”的把握,丧失了对道义的坚守。而缺失原则和底线,则不再拥有完整独立的人格。人生在世,我们也要有能为之而“进”的理想,“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除了自身的修养,中庸的智慧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之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的便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仅凭个人之力想要结束乱世、扭转乾坤,无异于蚍蜉撼树。独立难支,众擎易举。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中国共产党正是团结带领了广大人民群众,汇聚成波澜壮阔的革命力量,才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中华民族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我们也不能片面强调“人多势众”。如果责任不分明,彼此推诿,也可能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恶果。因为两个和尚还能抬水吃,三个和尚便打破了原有的平衡,走向了团结协作的反面。
当然,中庸之道所推崇的不仅仅是被动适应事物发展,我们更应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使之达到最佳状态。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要灵活运用谚语,实践中庸之道,以个人的中庸意识凝聚社会的集体意志与共识,成为时代洪流里昂扬奋进的弄潮儿。
教师点评
本文站位高,从中庸的角度去分析谚语的矛盾现象,写作角度新颖且切合题意,是一篇难得的好习作。
开篇紧扣材料亮观点,不迂不绕,入题较快。主体段阐释了“中庸”的概念之后,从哲学的角度,论述把握“度”的重要性,指出那些谚语看似矛盾,实则“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之后列举“六尺巷”的故事和钱继章、郑燮、刑天、第欧根尼等典型人物的事例,论证前人谚语蕴含适时进退,“做事得体,恰如其分”的中庸之道。接下来将谚语的智慧拓深一层,从个人修养,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结构层进,逻辑严密且充满思辨色彩。结尾的议论指向青年人的责任担当。(湖南师范大学附属颐华学校 吴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