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多博才,风骨亦铮铮
2024-04-29罗莹
东汉末年,一支在曹氏势力统治下,以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作家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活跃于文坛,他们写诗作文,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本期诗风词韵将以镜头捕捉的形式,聚焦建安文学中的名士文人,探寻其诗歌中蕴含的“建安风骨”。
全景镜头
“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文学上所说的建安时期,通常由黄巾起义算起,即184年至魏明帝景初末年(239)前后五十余年间。建安文学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多描写战乱、人民疾苦和渴望国家统一的愿望,并以河洛文化的风骨遒劲、俊爽刚健特色著称,形成慷慨激昂、雄健深沉的风格,故也称“建安风骨”。
代表人物: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特写镜头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战乱纷纷。当时的文人多聚焦现实,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救民。“三曹”之一的曹植便是这样一位热血少年,这体现在他的诗作《白马篇》中:
白马篇①
【魏晋】曹植
白马饰金羁②,连翩③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④。宿昔秉良弓,楛矢⑤何参差。
控弦⑥破左的⑦,右发摧月支⑧。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⑨若豹螭⑩。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⑪从北来,厉马⑫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⑬?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①白马篇:又名“游侠篇”,属《杂曲歌·齐瑟行》歌辞,以开头二字名篇。②金羁():金饰马笼头。③连翩():迅急的样子。④垂:通“陲”,边远的地区。⑤楛()矢:用楛木做成的箭。⑥控弦:张弓。⑦的:箭靶。⑧月支:与“马蹄”都是箭靶的名称。⑨剽():轻捷。⑩螭():传说中形状如龙的黄色猛兽。⑪羽檄():用于征召的军事文书,加插羽毛以示紧急。⑫厉马:催马。⑬怀:顾惜。
解读
游侠少年形象:开篇两句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看似写马,实则勾勒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游侠少年身影。而后,作者以“借问谁家子”18句来补叙壮士的经历,描绘出一个武艺高超、英姿飒爽、驰骋射猎、奋勇杀敌、扬名边陲的爱国壮士形象。
爱国献身精神:最后八句是诗歌主题的递进和升华。国难当头,游侠成长为边疆战士,他临危不惧,抛弃一己之私,全心投身烽火战场,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牺牲小我,成就大义”的精神境界既深化了游侠的爱国形象,又将忧国忘家、捐躯济难的主题鲜明地体现出来。
诗人形象对照:曹植的诗歌创作以220年曹丕继位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白马篇》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此时曹植还没有经历政治打击,面对战乱频仍的时代现状,他心怀豪迈慷慨的英雄情怀,想要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因此,诗中的游侠少年可以视为诗人曹植理想的化身,他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寄托在游侠英雄身上。全诗极具气势与“风骨”,透过慷慨激昂的诗句,一个意气风发、满怀理想抱负的青年诗人形象呈现在人们眼前。
课 本 链 接
曹操的《短歌行(其一)》中也塑造了一位满怀理想抱负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试比较其与《白马篇》中游侠少年的异同之处。
答案提示:
异:《短歌行(其一)》塑造的主人公是愁肠满腹、求贤若渴的政治家形象,对比《白马篇》的游侠少年,他少了几分少年意气,多了几分对国家命运的忧思愁苦。
同:两首诗歌都通过刻画抒情主人公形象来寄托理想情感,慷慨激昂,气势雄浑。
群像镜头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
——曹丕《典论·论文》
心怀凌云壮志的坚贞者
凤皇集南岳,徘徊孤竹根。
于心有不厌,奋翅凌紫氛。
——节选自《赠从弟(其三)》
《赠从弟(其三)》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咏赞凤凰虽是超脱凡俗的神鸟,但并不满足“集南岳”与“孤竹根”,而有奋翅高飞,扶摇万里,凌于九霄之上的豪情壮志。诗作运用清峻遒劲的语言将凤凰潇洒飘逸的身影生动呈现,意在通过歌颂凤凰鼓励堂弟要有凌云壮志与高尚情操,反映了作者刘桢内心高洁远大的壮志情怀和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具有生命意识的思索者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节选自《室思(其二)》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节选自《室思(其二)》
关注民生疾苦的忧思者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节选自《七哀诗》
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是建安文学的一大特色,王粲的《七哀诗》就描绘了一幅悲惨的现实乱离图。“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是战祸洗劫后社会大环境的真实写照,妇人弃子这一反常现象让前句的悲剧感得到进一步深化,这种关注现实的目光带给读者直观的冲击感,揭露了战争带来的沉重灾难,展现了作者忧思民生疾苦的人文关怀。
建安群像与风骨
纵观建安文学中的代表人物,“三曹”长期处于政治中心地位,“七子”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的职业、身份、人生经历,因此在诗风、思想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魅力。然而,如若将镜头视角扩大,对准建安作家这一群体形象,就会发现他们整体的精神力量。
在政权更迭频繁的时代,建安文人坚守着理想与乐府诗传统,将目光聚焦于现实,用一首首慷慨遒劲的作品,表达对政治理想的憧憬、对民生疾苦的忧患、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在群体的生命大合唱中,他们超越时局动荡,摒弃空谈阔论,将丰富的情感与时代意义寄予在诗歌中,使得诗歌从沉郁中透出奋进,从忧思中透出激昂,形成慷慨激越、雄健深沉的“建安风骨”,这也正是建安文学的魅力所在。
拓 展 阅 读
建安文学:慷慨悲怆的理想之诗
南朝梁文学评论家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这样概括建安文学:“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他用“慷慨”两字来概括建安文学。我理解所谓“慷慨”,就是一种力量感,也就是所谓“梗概而多气”。这种力量感,一方面表现在修辞上,浓墨重彩,追求语词的力量;另一方面表现在思想的深度上,是一种阔大的眼界。这种阔大的眼界是建立在高超的思辨能力之上的,并且需要饱经沧桑的阅历。这个阅历不仅是个人的阅历,而且是一个王朝的阅历,所以建安的这种慷慨,又会被形容为“慷慨悲凉”,带有一种深沉的悲剧美。遭遇建安这样天翻地覆的政治时代,这种令人绝望的社会矛盾的表现,也就是刘勰所谓“世积乱离,风衰俗怨”,才激发出了建安文学这样的一流文学。
(来源:岳麓书社《张一南北大国文课:六朝文学篇》,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