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汝钤:与AI同行的“荒野”开拓者

2024-04-29邹恒羽

现代阅读 2024年4期

我们将2023年度人物授予 AI (人工智能),授予人类对开 拓创新的有力畅想,授予人类更 加闪烁生光的未来!

——2023“环球人物年度人 物”颁奖词

2023年12月21日,在“聚力·奋发2024”环球人物年度盛典现场,88 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汝铃分享了他与中国人工智能携手同行44年的故事, 并在随后作为嘉宾之一代表2023 “环球人物年度人物”——“破圈的AI”上台领 奖。从这位精神矍铢的老人身上,人们看到了技术、艺术与想象的美好邂逅。

1 踏入ai殿堂

1953年,18岁的陆汝铃怀揣报效祖国的 信念踏上远行的列车。作为我国第一批公派 民主德国的留学生,1959年从耶拿大学数学 系毕业后,陆汝铃顺利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 研究所工作,师从数学家华罗庚。喜爱数学 的他,没想到自己后来“当了数学的逃兵”。

20世纪70年代,年近不惑的陆汝铃决定 转战计算机科学领域。在印刷品匮乏的年代, 他往往一早就守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 所阅览室的门口,一开门就冲进去拿资料,”也

不知道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就是想都看 一看,地地道道的‘饥不择食1972年, 数学所引进了一台国产计算机,陆汝铃的任 务是维护它的编译系统。通过这项工作,他 对计算机软件尤其是编译程序进行了系统学 习,也逐渐接触到AI这个新鲜概念。此时, 同时具备数学思维和计算机软件能力的陆汝 铃,已经获得了踏入AI殿堂的邀请函,在跨 学科思维的指导下,他开始探知这个陌生却 迷人的新领域。

时评运用:用跨学科思维开启“斜杠”人生

学无止境,人生也不止眼前一览无余的 一条路。近年来常有“斜杠青年” 一说,他 们有着多重身份,掌握不同领域的知识技能, 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跨学科不是简单的“一 个人读了多个专业“,而是基于不同领域的知

识和思维,研究问题时生发出独到的思路。 陆汝铃将研究方向由数学转向计算机,良好 的数学基础练就了他拓宽视野的慧眼,专业 的计算机技能则化作他前行的船桨。往日的 汗水,终成为浇灌人生之苗的甘霖。

史海寻贝

古籍里的机器人之梦

AI可谓当下最火热的概念,作为其应用载体之一的机器人也颇受关注。制作机器人的梦想自古有之,典籍中记录了不少古人对智能、自动机器人的畅想和实践。

偃师造人

《列子·汤问》记载,周穆王曾遇见一名叫偃师的匠人。偃师带来一个能唱歌跳舞的“伎艺人”,表演结束后偃师将“伎艺人”拆开,周穆王才发现它的躯壳和内部结构都是用皮革、木头、胶漆和各种颜料制成的。取走“心”,它就无法说话;取走“肝”,它就看不见东西。“伎艺人”表示出五脏六腑与身体活动能力的关系,体现了古人对人体的认识。

木僧化缘

唐代笔记小说集《朝野佥载》记载,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杨务廉刻了一尊木像,能像真僧人一般化缘,当“手”中的木碗被装满,它就会发出“(感谢)布施”的声音。集市上的人们争先往木碗里放钱观看,杨务廉因此获利颇丰。

2做动画片的院士

从发表国际上第一篇异构型分布式人工智能文章,到设计并主持开发模块式知识工程语言TUILI、主持研制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陆汝钤的研究不断深入,2018年成为吴文俊人工智能最高成就奖首位获得者,而最令他得意的成就,是他主持研发的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动画自动生成系统“天鹅”。

身为尖端学科研究者,陆汝钤同样是个动画迷。在一次看动画片时他突然想道:计算机能否自己当导演?AI能否做出动画片?于是他带领团队,从1990年开始花费五年时间研发出了“天鹅”,运用这一系统,只需输入直接易懂的文字版童话故事,计算机便能身兼编剧、导演、画师等职,输出一部完整的动画片。陆汝钤在199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时,AI概念尚不为大众所知,讨论到他时,有人突然记起:“这不就是那个做动画片的人吗?”

时评运用:想象有多远,梦想就有多近

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伟大的创新,往往起源于一次大胆的想象;对爱好和梦想的憧憬,或将成为照亮前路的明灯。陆汝钤没有限制自己的视野,在人工智能与动画片之间链接蓝图,凭借技术、艺术与想象的邂逅擦出绚丽的火花,筑成“二次元”和“三次元”的桥梁。理想的明月高悬在每一个逐梦者头顶,大胆想象,积极进取,未知的荒野也能被踏出越发宽敞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