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仁:“挖土教授”的美食频道
2024-04-29邹恒羽
摘下考古学高冷神秘的面具,让更多小伙伴看到这个学科可爱、温暖的内在。
张良仁
近期,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教授张良仁走红网络。他发布“美食探店”短视频,在走街串巷中讲解食物里蕴藏的历史,将一道道美食拆解成无数个充满烟火气的知识点。
1“跨界”美食家
从7000年前的蒸笼到宋朝的“山洞梅 花包”,一笼汤包的历史被娓娓道来;从魏晋 的《广雅》讲到清朝的《随园食单》,馄饨的 演变故事成为津津有味的“电子榨菜”;嘴上 嫌弃某道菜“没什么好讲”,又在观众的请求 声中谈起它的诞生轶事……在考古界耕耘36 年,54岁的张良仁由大学教授转型为美食探
店博主,被网友称为中国版“孤独的美食家”。
“我之前的生活是很简单的,关心的都是 学生和所做的考古研究,成为短视频博主对 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改变。”学生们惊讶于平 时高冷严肃的教授在镜头前“玩梗”的样子, 纷纷成了他的忠实“粉丝”,甚至还有隔壁大 学的学生跨校来“追星”。
时评运用:换个角度,让知识走下阁楼
过去,信息流通不畅,获取知识有极高 门槛;当下,却有一群学者成为“拆门槛”的 人。通过这些学者的巧妙解构,原本深奥难 懂、冷门生僻的专业知识改头换面,不再被 束之高阁。他们借由娱教合一的新形式,打 破名为“偏见”和“畏难”的无形之壁;借由
“网络教室”“屏幕黑板”,把与我们息息相关 的柴米油盐与之联系起来。通过专业知识与 寻常生活的结合,学者们有了来自社会各界 的更广泛的“学生”,传统学科封闭古板的刻 板印象被打破,也为专业知识的传播带来新 的机遇。
2“挖土人”的出名初心
谈及当美食博主的初心,张良仁毫不避讳地表示,除了向大众传播专业知识,还有一个“扩大知名度”的初衷,希望更多人了解历史、支持考古。“学者不是说生产完知识就完事了,应该向更多人普及知识,这方面我是有责任的。”但他也会用严肃的语气劝退部分想学考古专业的粉丝:“如果耐不住寂寞,不要进入这个行业。”
时评运用:热门与冷门,选择与热爱
从张良仁的经历来看,历史学、考古学有很广泛的受众,但相关专业却常年被视作冷门专业。2020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以676分的高考成绩报考北大考古学系时,有人支持她追求梦想,有人担忧该专业没有“钱途”。三年后,她上过考古空间探秘类节目《中国考古大会》,成为考古界的一颗新星。
人生道路的选择应由自己决定,文物保护“火”与考古研究“冷”的矛盾的确存在,但张良仁、钟芳蓉乃至所有历史考古工作者对专业的热忱也告诉我们:心中有热爱,山海皆可平。
3人间烟火里蒸腾着的大学问
“人在吃喝中,又在吃喝外”,这是张良仁选择以美食切入历史和考古知识普及的理由。在他看来,美食与考古并不是平行线,很多时候,食物的加工、烹饪及饮食礼仪,既有历史传承也能反映地域文化。他在2023年专门招了两名研究生来做饮食考古方面的研究,填补这一学术空缺。
张良仁探店时,通常会选择群众口碑较好的小店,边吃边讲这些食材的起源、食物的做法和历史上的文化礼仪。他尤为关注店主们的故事,感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喜怒哀乐,也记录下那些家长里短、人间温情。“这样我们就给后代留下了一份文献资料,未来的他们可以根据视频,来研究今天的我们。”
时评运用:舌尖上的烟火人间
文化学者崔岱远说:“吃,其实是没有定法的,它是一门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学问,更是一种即兴的、与生活交融在一起的行为艺术。”古代有被贬到哪就吃到哪的苏东坡,当代有爱做菜、爱谈吃的汪曾祺,现在又有述说美食历史、记录烟火故事的张良仁。他们表面上是热爱美食,骨子里其实是在珍视生活。烟火见证众生,流淌出泱泱千年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