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认识人口新形势推进东北全面振兴

2024-04-29原新王丽晶

人口学刊 2024年1期

【编者按】 2023年9月7日,在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2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省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深刻阐述了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一系列根本性、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10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指出:推动东北振兴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重要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先进入超低生育水平且持续时间最长的地区,也是率先进入人口负增长的地区,人口减少、劳动力不足、老龄化加剧、城市人口收缩等人口问题提前显现。同时,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具有产业基础雄厚、教育资源丰富、城市化水平较高、生态环境良好、集体主义文化浓厚等方面的优势。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要保持适度人口规模,持续提升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强化人才政策,优化人口布局,引导人口流动迁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强有力支撑。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口是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支撑力量。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总和。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1]提出改善全民受教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加强人力资源、人力资本开发和留住与引进人才并行,提升县城和小城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等具体任务,从战略高度为振兴东北与解决好人口这个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指明了方向,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实现东北全面振兴战略,做好人口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核心内涵。

一、科学认识:东北振兴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

人口是国之大者,是发展中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2023年5月,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并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定义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2]把人口高质量发展延伸到人口素质、总量、结构、分布为表征的全局维度。全面客观地认识东北地区人口新形势,充分发挥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引导作用,坚实东北全面振兴的人口信心,是实现东北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结构视角的人口规模减量

一定规模的人口总量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为区域发展提供持续的内需支撑和要素保障。东北地区在全国率先进入人口负增长阶段,人口的主要矛盾已从过快增长压力转化为保持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要着力推动人口的迁移流动、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1. 人口数量超前负增长但依然处在负增长的早期阶段。受自然变动负增长和流动迁移人口净减少双重挤压,东北地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人口负增长。2010年辽宁省出生人口38.5万人,死亡人口47.7万人,自然增加-9.2万人,是继上海市户籍人口在1993年自然变动负增长之后的第二个省级行政区;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步入人口自然变动负增长行列,位居全国第3位和第4位,三省分别超前全国负增长12年、7年和6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外迁和外流对东北地区总人口负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2010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总量达到峰值10 955万人,其中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为3 833万人、2 747万人和4 375万人;2011年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常住人口同步进入负增长,2012年辽宁省紧随其后,常住人口负增长已然常态化。2022年东北地区常住总人口减至9 644万人,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分别减至3 099万人、2 348万人和4 197万人。与2010年相比,东北地区常住总人口净减少1 311万人,减幅为11.97%;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常住人口分别减少734万人、399万人和178万人,减幅为19.15%、14.52%和4.07%。利用人口平衡公式分解减少人口的构成发现:2010-2022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净减少量的90.67%由人口迁移和流动所贡献,只有9.33%是人口自然变动贡献的;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人口净迁出和净流出更加活跃,辽宁省相对温和(见表1)。由此导致东北地区常住总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从2010年8.17%跌至2022年6.83%。努力留住现有人口,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点。

2. 人口结构老龄化正在加速阶段。人口老龄化与人口负增长相互促进,人口自然变动少子化和人口迁移流动活跃化在推进人口总量负增长的同时,也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深刻影响,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走在全国前列。因此要摒弃老年人口单一视角,从总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视角审视老龄化,人人都在其中。

第一,少年儿童人口比重持续下降。2020年东北地区0-14岁少年儿童人口数量为1 071万人,比重为10.90%;与2000年相比,20年间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减少了892万人,缩减近一半,比重下降了7.5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始终低于全国平均值且差距不断加大,2000年相差4.46个百分点,2010年扩大到4.85个百分点,2020年进一步加大到6.68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相对比较接近,黑龙江省最低为10.14%,辽宁省居中为10.91%,吉林省最高为11.92%。科学客观地看待少子化现象,少年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的下降,短期确实可以减轻托育压力、减少教育投入,降低总抚养负担,但长远看却在弱化人口增长活力。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2020年东北地区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6 367万人,占东北地区总人口64.80%,高于全国平均值0.80个百分点。分省看,黑龙江省比重最高,为66.81%;辽宁省最低,为63.25%;吉林省为64.97%。与2010相比,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平均值下降了9.42个百分点,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下降了9.90个百分点、9.83个百分点和8.21个百分点。因为处于人口负增长的早期阶段,劳动年龄人口依然保持相对较大的规模和比重,劳动力供给优势和人力资源数量优势依然存在。

第三,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迅速增加,老龄化正在加速。2020年东北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 387万人,人口老龄化水平为24.3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89个百分点,率先跨入中度老龄社会,其中辽宁省位居全国第1,为25.83%,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分别为23.11%和23.05%,也居全国前列。东北地区老龄化水平与2010年比较提升了10.27个百分点,其中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升高了10.40个百分点、9.90个百分点和10.0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正在从中度向重度迈进,老龄社会加剧了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压力。

第四,人口抚养负担处在低抚养比阶段。按照联合国以15-64岁总抚养比低于50(15-64岁人口=100,下同)作为衡量人口红利期的标准,2020年东北地区总抚养比为37.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24个比点,依然处在低抚养负担的人口红利期。三省均处在低抚养比时期,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分别为39.94、37.58、35.01。少儿抚养比低是总抚养比维持低水平之主因,东北地区平均少儿抚养比为15.16,老年抚养比为22.58,已经提前实现了传统社会养小为主向未来社会养老为主mY9zKIUPP7eHmaxxeySS4nv4L6MA8gSh7x3QeciwJ4Q=的转向。

不同年龄段人口的相对规模是决定人口生产性强弱的重要因素。当人口中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高,本身就意味着人口的抚养负担轻,人口的生产性强,经济系统有较强的储蓄能力、生产能力和投资能力,有利于实体经济和经济再生产。如果人口规模既定,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高,人口的潜在生产性越强,越有利于经济增长。东北地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相对较高、人口抚养比相对较低,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的人口机会,再匹配适当的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促进人口机会转变为人口红利,必将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3. 低龄老龄化特征显著。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而非包袱,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选择。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3] 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明确“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4]东北地区虽然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但是低龄老龄化特征显著,低龄老年人口规模大、比重高,为开发老年人力资源,落实退休年龄制度改革提供了人口机会窗口。2020年东北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60-64岁和65-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规模分别为783万人和698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32.81%和29.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5个百分点和0.79个百分点,三省低龄老年人口比重差别很小。低龄老人绝大多数是健康老人和活力老人,低龄老人比重超过老年人口3/5,规模庞大,形成长寿型人口机会的重要窗口期,为包括延迟退休在内的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创造了人口条件,如能及时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制度改革,出台老年人灵活就业举措,创造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机会,将有利于盘活老年人力资源供给,推动长寿红利转化,变压力为动力,减轻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

(二)质量视角的人力资本质性飞跃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力、最能动的要素。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综合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和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必须充分利用和全面提高民众的综合素质,提升人才核心竞争力,增强人口整体素质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切入点。

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东北地区坚韧的产业基础、厚实的教育资源以及良好的医疗卫生条件,东北地区居民的健康和教育素质大幅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发生质性飞跃,在全国具有明显的先进性。

第一,居民健康状况大幅改善。2020年辽宁省平均预期寿命为78.68岁,吉林省为78.41岁,黑龙江省为78.25岁,平均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婴儿、新生儿、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的死亡率等衡量区域健康状况的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居民受教育水平大幅提升。东北地区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早于全国3年达到50%,提前步入普通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6岁及以上人口接受中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人口比重分别为33.52%和17.39%;15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降至1.30%,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16年,各项受教育指标均好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2),且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10.34年、10.17年和9.93年,居于省级行政区的第5位、第8位和第11位。

人口综合素质欣欣向荣是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亮点,在人力资源日渐式微情形下,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与日俱增,发挥东北地区人力资本优势,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升级,引导质量型人口机会厚积薄发,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的新动力源和强有力支撑。

(三)空间视角的人口流动迁移活跃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迁移活跃,流动迁移人口的主体是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自由迁徙带动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和空间再分布,优化生产要素的空间有效配置和相互协调,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形成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应和经济效应,同时促进人口城镇化进程,推升大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聚集效应。

1. 省际人口流动方向分化。2020年东北地区户籍人口10 268万人,常住人口9 825万人,省内流动人口2 175万人,跨省流入人口468万人,跨省流出人口911万人,净流出人口数443万人。[5]省级层面分析,一是人口省内流动比跨省流动更加活跃,促进省内人口的再布局;二是东北三省内部差异较大,黑龙江省人口跨省净流出规模最大,占户籍人口的10.01%,吉林省为6.91%,辽宁省则相反,吸纳人口跨省净流入,规模达89.11万人,常住人口多过户籍人口。

2. 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东北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20年辽宁省、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城镇人口比重分别为72.14%、65.61%和62.64%。东北工业化率和城镇化率双高,有利于促进经济要素向优势地区聚集,不仅推动人口与产业的空间集中进而形成大城市的极化效应和辐射效应。大城市是人口集聚的重要场域,2020年吉林省、黑龙江省和辽宁省的省会城市首位度分别为37.66%、31.43%和21.30%,在除去4个直辖市外的27个省、自治区中,排名第3位、第4位和第10位。城镇化带来的要素聚集优势,有利于带动经济总体效率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提高,激发人才流动效应,拉升劳动力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生产率,为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动力。

全面审视东北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特征,人口规模相对较大、人口综合素质高、省际和城市间人口增减分化且向大城市集中、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人口总抚养比轻、人口城镇化水平高等人口机会的具体表现,形成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和新动力,与东北全面振兴规划有效结合,发挥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转型,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带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形成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推进的良性互动,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二、主动适应:深入挖掘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机遇

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人口发展新常态。遵循人口发展规律,人口数量负增长和人口结构老龄化是长周期的少子化(低生育率)、长寿化(低死亡率)、流动化(人口迁移流动频繁)过程因果相随的必然结果。第一,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早在1980年前后相继降至更替水平,并一路持续下降,2020年跌至0.8左右的超低状态。第二,东北地区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升至78岁以上,进入长寿时代。第三,东北地区人口流失问题已成惯性趋势,[5]在不考虑人口迁移情况下,2020年东北地区在本省外的流动人口共911万人。东北地区的少子化现象伴随育龄人群规模缩减、生育意愿低迷、生育行为消沉,短期内难以根本改观;长寿化将伴随现代化进程而继续提升;人口大量流出现象短期内难以避免,因此,少子化、长寿化、流动化相互叠加和促进,人口数量负增长和人口结构老龄化必然成为东北全面振兴时期的人口新常态。我们已经长期习惯于人口规模扩大和年轻型或成年型人口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决策,对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深化为底色的经济社会决策全然陌生。所以,在观念上必须坚持主动适应的原则,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在人口减量化和人口老龄化的社会条件下谋划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道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

(一)聚焦核心地区,增强地区人口聚集效应,做强中心城市

东北地区内部,省际、大城市与一般区域的人口增减分化十分显著,东北全面振兴需突出重点区域,循序渐进,阶段性挺进。巩固现有的工业优势,充分有效利用东北人力资源优势,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优先投资核心区域和城市群,带动东北地区经济社会整体高质量发展。

1. 促进核心地区的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人口高质量发展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合考察,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区域当属辽宁省。辽宁省既有人口和经济优势,又有国家重点发展的规划优势,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重点区域,是打造引领经济发展区域动力源的先行区。2022年辽宁省人口4 197万人,占东北地区的43.52%,GDP总产值占东北地区的50.00%,明显高于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虽然三省的人口总数都在减少,但达峰之后的减少幅度分化,辽宁省常住人口在2011年达峰后,到2022年仅缩减4.16%,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常住人口从2010年达峰到2022年分别减少了14.52%和19.15%,实际上形成了东北地区人口皆向关内流动、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向辽宁省流动的双向特点。从经济基础看,辽宁省是东北地区人口规模最大、城镇化率最高、综合人口素质最好、工业化水平最高、经济发展最强的省份,经济总量占东北地区一半,同时兼有自然环境好、气候相对温和、向海洋开放等地缘优势。辽宁省率先发展既能带动整个东北经济,也可吸纳东北人口,缓解东北人口外流,推动东北地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等中心城市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区域。这四大中心城市是东北地区人口数量和经济规模最大的城市,常住人口在东北地区负增长过程中,逆势而行,呈增长态势。2021年与2020年比较,四大城市的常住总人口从3 311万人增至3 560万人,净增加249万人,增幅为7.51%,除哈尔滨市常住总人口净减少外,其他城市人口均在不断扩张,长春市净增加139.0万人,增幅18.10%,沈阳市和大连市分别净增加96.4万人和76.0万人,增幅为11.89%和11.37%,户籍人口也呈现完全相同的增减特征。2022年四大城市常住总人口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36.87%,GDP总产值占东北地区的48.95%,人口规模扩大的同时,人口素质占据高位、人口结构相对年轻、劳动力资源高度聚集、吸纳众多迁移流动人口,是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最优区域。

国家“十四五”规划全面布局“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把哈长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列入培育发展的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哈长城市群以哈尔滨市和长春市为龙头,覆盖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松原市、延边州等地,处在“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核心位置。辽中南城市群则由沈阳、大连两个副省级城市与联系紧密的多个地级市组成,规划范围包括沈阳市、大连市、鞍山市、抚顺市、本溪市、营口市、辽阳市、铁岭市、盘锦市等地,既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和对外开放的门户,具有连接南北、对接东北亚的区位优势。发挥两大城市群的区位、人口、资源禀赋、经济基础、城镇发育健全等优势,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协调布局,优化产业分工协作,打造经济发展高地,推动公共服务共享,促进生态共建环境共治,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构筑生态和安全屏障,领跑东北全面振兴。

(二)聚焦优势产业,依托城乡人口均衡发展,做强粮食基地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东北地区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既是国家粮食稳产保供的“压舱石”,也是东北地区的首要担当,体现东北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结合的优势。

根据全国国土资源调查数据,1949-2019年全国耕地面积从14.68亿亩增加到19.18亿亩,增长30.65%。同时期,东北三省耕地面积从2.25亿亩增加到4.48亿亩,增幅高达99.11%,近乎翻番。2022年东北三省粮食种植面积3.60亿亩,粮食总产量1.43亿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0.98%;人均粮食产量1 479公斤,是全国平均值的3.04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稳居全国第一,人均粮食产量达2 495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13倍,实现粮食生产“二十连丰”。东北地区用不足全国7%的人口,耕种全国约1/4的耕地,生产全国1/5多的粮食,是当之无愧的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东北地区农村人口少,耕地面积大,地广人稀,农村居民依靠农业生产就能实现相对富裕。城乡比较,东北三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的排位显著高于其城镇居民,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排名全国第14、第30和第31,基本处于最低水平;但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排名全国第10、第22和第20,居中上水平;三省的城乡收入比(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分别是2.21、1.96和1.89,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城乡差距较小,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巩固粮食稳产保供的优势地位,把农业建成大产业,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和增加人口。

(三)聚焦重点产业,把握人才红利转化机遇,做强制造产业

提升人口素质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手段。东北全面振兴的根基是实体经济,以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提升人口素质把握人口红利转化机遇,推动人口素质改善和产业升级协同发展。

1. 高人口素质支撑产业升级和发展。东北地区作为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生产总值曾占据我国工业的半壁江山,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伴随“共和国长子”成长,东北地区教育氛围日渐浓厚、教育政策扎实落地,一批“重量级”高校院所在东北地区枝繁叶茂,奠定了坚实的教育基础。2022年东北地区有本科高校139所、高职院校119所,总计258所;每百万人平均拥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数为2.65所,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96所,其中吉林省每百万人平均拥有普通、职业高等学校2.81所,辽宁省为2.72所,黑龙江省为2.52所,除直辖市外位居全国前4位。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的根本所在。新时代,围绕东北地区高校服务东北全面振兴的改革正在深化,合理配置地区空间教育资源,借鉴其他经济带高等教育的有益发展模式,以地缘优势和科教资源禀赋推动东北地区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区域内高校定位,对标国际科技前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发挥学科全覆盖优势,着力增强区域内高等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2.重视人才振兴,留才引才并举。东北振兴、人才先行,这是东北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2022年辽宁省实施“兴辽英才计划”,吸引高水平人才团队238个;吉林省实现高级职称人才从净流出转向净流入,高端人才连续2年增加;黑龙江省出台人才振兴60条,一年引进高端人才数量为前6年总和的5.8倍。在此基础上,东北地区着力制定出台高精准性、高便利度、高含金量的人才政策,加速“人才计划”落地,吸引高端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优化人才环境,创新人才管理,完善评价和激励机制,向高端人才传达积极的信号和抛出合作的“橄榄枝”,协同推进现代化体系和产业振兴实现“双轨并行”。同时,东北地区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支撑点,着力提升工人技能水平,推动实现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活人才的良性循环,力争建成东北地区“就近有工作,家乡能就业”的新时代东北格局。

发挥重点省份、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和核心引领作用,把握人口规模、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以及城乡均衡发展等势能转化机遇,形成一体化整合发展格局,巩固优势产业,保障“五大安全”,以人口素质的提高驱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推进人口素质与产业技能需求相互匹配,以人口高质量发展“金钥匙”推动东北地区实现全面振兴。

三、积极应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

人口高质量发展关系东北全面振兴的全局,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稳定边境人口规模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保障。

(一)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保障

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壮大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和技能劳动力资源,有助于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建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在人口与经济二者的良性互动中,充分发挥地区产业优势,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充分释放农业先进性优势,重点突破农业核心技术,种子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芯片”,优先做好培育优种、传播良种种植养殖工作,围绕国家种业振兴战略,持续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走“农科教、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推动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确保东北农业现代化和粮食生产行稳致远,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定盘星”地位,农业兴盛是留住人口和吸引人口的重要措施。二是推动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和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部分,完备齐全的装备制造体系和化工产业链优势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条件。制造行业既能够吸纳大量就业,又能吸引大批高端技术人才,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加速人口空间聚集。依托“新中国工业摇篮”的厚实基础,加快攻关研发,锻造国之利器,支撑国家战略,再塑“共和国长子”工业新形象。三是人口条件与产业优势有机结合,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东北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点是改造传统核心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关键是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的有效投入。人力和人才是推动产业升级改造的动力源,产业聚集既能“提质增效”又能“带动一批、吸引一批”,实现人口的空间再汇集,促进二者良性互动。

(二)以提升人口整体素质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在人口总量持续减少和老龄化深化的条件下,必须更加重视人口素质提升,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力度,把留住人才、引进人才、用好人才作为第一要务,加快塑造、开发和有效利用人才红利,推动东北经济发展由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投入驱动转向依靠人力资本提升和创新驱动。东北地区科教资源丰富,拥有大批科研院所,参与“神舟”“天宫”“嫦娥”等重大航天项目的设备制造和材料研发,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相结合,协调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发挥和提高区域内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一是扩大高校影响力,利用地缘优势,推动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赓续东北高校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发挥东北产业基础优势,强化“产学研政”合作项目,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毕业加入东北振兴队伍。二是发挥顶尖学科优势,东北地区的科研院所知识技术积累厚重,瞄准国家发展中的“卡脖子”问题,在基础原材料、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数字技术、新能源、农业育种等领域不断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高端技术学科密集优势,紧抓人才红利的重要转折点,以高端技术学科聚集支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拴心留人”目标。三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鼓励企业、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等教育主体,差异化定位、协同化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职业技能培训范围,创新技能培训模式,更新技能培训内容,紧跟市场需求,满足东北全面振兴的技能人才和职业人才需要,提供人才支撑。

(三)以稳定边境人口规模作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底线

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树立前沿意识、开放意识,鼓励发展边境贸易、边境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支持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帮助县城和小城镇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聚集能力,是东北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朝鲜、蒙古接壤,毗邻日本、韩国。对外,东北地区是我国链接东北亚经济圈的桥头堡,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是“五大安全”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对内,与东部沿海和京津冀紧密联系,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区位。一是延伸边境贸易,对俄合作是北上对外开放的重点方向,2023年前9个月辽宁省对俄进出口42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82.3%,俄罗斯在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家,[6]以边境口岸为起点,打造国内市场东北延伸带,推动东北地区向东北亚的交通网络建设,设立边境经济开放合作平台、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依托自贸试验区、国际合作示范区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等方式拓宽合作维度,把“走出去”的步伐拓展到东北亚乃至中亚等“一带一路”国家。同时,以东北地区产业一体化布局深化与日韩的重点产业合作,充分发挥东北与日、韩、蒙、俄合作的地缘优势,推动多边贸易。二是在边境城市新建职业教育院校,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约化办学之路,充分发掘相邻市县资源,加快共建职教集团、边境职业学院,深度推进中高职贯通培养。创新边境职业学院办学理念,走教育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互通、育人能力共进的新路径,合力打造边境流动人才“蓄水池”、产业升级“助推器”、稳边固边“定心丸”,激励青年人才“到边境学习、在边境就业”,促成人才留养的良性循环,服务边境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发展边境旅游业,边境旅游既是国家战略规划,也是兴边富民的新动能,以生态资源优势和边境特色产品与服务为依托,积极寻找旅游新亮点。优化旅游产品供给,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旅游产品供给模式;推进“文旅体验官”制度,加大旅游产业监督力度,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推出美食节庆活动,做优做好榜单菜品,打造“舌尖新经济”;制作特色旅游商品,创新特色品牌和境外特色商品供给。通过发展边境旅游促进人口流、物资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向边境地区聚集,更好地发挥边境旅游对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优化公共服务的作用。通过完善区域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繁荣边境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提升民生保障能力,努力留住现有人口,吸引更多人口,提升边境人口素质,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战略框架下,东北三省要本着科学认识、主动适应、积极应对的逻辑主线,务实笃行,在充分认识人口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新常态的基础上,主动适应人口新形势,以盘活和开发现有人口存量和增量为着力点,推动“育才、引才、留才、用才”为核心内容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积极应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挑战,塑造更高质量的人口发展,为东北全面振兴创造更加宽广的人口机会和人口红利,扎实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 (2023-09-09). 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 content_6903072.htm.

[2]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EB/OL]. (2023-05-05). http://cpc.people.com.cn/n1/2023/0506/c64094-32679764. html.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2013-11-15). https://www.gov.cn/zhengce/2013-11/15/content_5407874.htm.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2021-03-13). https://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5] 张丽萍,王广州. 东北地区人口负增长特征及突出问题研究[J]. 社会科学辑刊,2023(2):129-142,238.

[6] 中俄地方投资发展与贸易合作大会在沈阳开幕[EB/OL]. (2023-10-24). https://www.ln. gov.cn/web/ywdt/zymtkln/2023102411345880236/.

[责任编辑 王晓璐]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22ZDA098)

【作者简介】 原 新(1962-),男,甘肃玉门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王丽晶(1987-),女,天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