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的三重意蕴:内涵特征、生成逻辑、价值旨趣

2024-04-29李宝刚刘桂云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李宝刚 刘桂云

[摘  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的一条以人口规模巨大为现实特色,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内生动力,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价值取向,以和平发展道路为必然要求,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奋斗目标的现代化道路。从洋务运动到新时代的今天,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充满曲折,但经过中国人民不懈探索,最终走出了一条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新道路。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与历史发展逻辑,阐明其当代价值意蕴,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西方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4)01—0052—06

收稿日期:2023-07-06

作者简介:李宝刚,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刘桂云,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1]。在近现代以来的世界历史中,西方国家率先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但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下,西方现代化暴露出了诸多局限性,陷入巨大的困境与危机。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大国,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将马克思主义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它不仅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与前景;它不仅打破了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垄断和神话,也拓宽了世界上其他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它不仅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一、内涵特征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是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也是党对人民和历史的庄严承诺。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符合各国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更体现出自身的独特特征。”[1]

(一)人口规模巨大: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特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口总共5亿;到1980年,有了10亿人口;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人口已有14亿多[2],仍然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内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又极不平衡。进入社会主义国家后,社会主义经济文化落后,我们靠自身的摸索与努力一步步迈上今天的发展道路。在新时代,要想带领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的人口众多的中国人民全面进入现代化社会,对于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人民而言,其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可想而知的。过去的发展历史以及国际国内环境决定了中国绝不可能走现有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唯有摒弃已有的发展模式、从中国自身实际出发,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也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充满艰难险阻与荆棘的道路,中国人民更要在党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坚持稳中求进,利用人口规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双重优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3]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江泽民同志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5]胡锦涛同志指出:“社会生产力要发展,民族文明素质也不能忽略,要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同发展。”[6]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发展、相互促进的结果……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7]党的二十大提出:“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1]

中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我们绝不能陷入西方以资本为主的发展观中,必须走“两个文明”都搞好的现代化之路。

(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与基本内涵不能离开“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也是以人为中心,突现人的现代化,使14亿多人口共同走上现代化道路。

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提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8]同时这种“共同富裕”绝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人民大众最终达到富裕,“共同富裕”也不可能靠现有财富的平均分配来实现。只有承认富裕的实际差别性,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才能得到调动,也才能为高层次的富裕提供示范。没有差别富裕,就没有人民群众追求更富裕生活的积极性,就不会有全体人民高层次的普遍富裕。“知政失者在草野”,任何政党的前途和命运最终都取决于人心向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9]始终牢记这一点,中国就能始终坚持脚踏实地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而不只是在空中建楼阁、无根无基。

中国要走14亿多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可想而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中国人民要坚定信心、勇于担当、团结奋斗,向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作出更加积极的努力。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马克思在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早就提出:“人对自然的关系直接就是人对人的关系。”[10]中国式现代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意味着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协调。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有机结合的成果,更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承担全球生态环境责任的体现。

从理论引领来看,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概念,把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放到同等的地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1],并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被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制定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提高人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并且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1]。自从意识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后,党就以实际行动带领人民爱护和保护休戚与共的环境。从实际成果来看,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成果不断显现: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长江水质改善、塞罕坝实现人工造林奇迹;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不停步,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等等。

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永续发展,绝不只限于眼前。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不断增强建设美丽中国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五)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世界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工业文明向全球拓展的过程。中国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历史发展和大国担当共同决定的。首先,中国自身所遭受的经历不允许中国走和平发展以外的现代化道路。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先一批发达国家是依靠殖民侵略和掠夺实现的现代化,目前已经或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也大都是经过殖民扩张而走上现代化道路。我国深受战争与殖民之害,绝不愿将这些苦难强加于其他国家与地区的人民。因而,中国始终站在历史正义和人类进步的立场,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在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其次,我国走和平发展现代化道路遵循了历史发展规律。世界历史相联相通,人类社会同发展大势并非哪一国所能改变,只有顺应历史潮流和积极应变、主动求变,才能与时代同行。我国摒弃西方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走和平发展之路,这才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最后,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中国已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的中流砥柱和促进全球发展繁荣的中坚力量,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对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所体现的大国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显著特征表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领导力和执政力、始终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的行动价值。

二、生成逻辑

中国正式进入现代化进程是在鸦片战争之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变革和政治改革,实现了国家政治制度向现代化的初步转型。此后的历史进程也使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互动不断加深,历经从被动接受西方文明的冲击到主动借鉴西方文明,再到坚持中华文明的自信和创新的过程,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被动走向现代化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危亡、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交织在一起,晚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自我救亡改革,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但都未能挽救王朝的衰落和民族的危机。中国人民也开始寻求现代化道路,如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但都未能建立起稳定的现代的国家政权。这一阶段,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动的、不完全的、矛盾的。此时中国的前进道路并不明朗,中国的现代化并没有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和民族利益的正确道路,但这期间的近代工业、军事以及文化启蒙的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觉醒与实践探索阶段。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青年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反思,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新文化运动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开放,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初步奠定了思想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促进了为争取民主自由和国家独立的“五四运动”的开展,也产生了中国人民新民主主义革命与走向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革命和建设活动,既是为了摆脱外部的压迫和内部的落后,也是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历程虽然充满了困难和挫折,但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和进步,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和物质基础。

第三阶段: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探索阶段。这个阶段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与追求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而奋斗。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型,“四个现代化”正式提出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历史成就。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辛探索中也遭遇了一些困难和挫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放弃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追求,始终没有改变对人民群众的忠诚,始终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发展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独特理解和贡献。

第四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是中国开启有自己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创新与跨越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构想,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政治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设想,逐步深化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强调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自己的路;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公平正义、国家安全稳定同步建设。在经济上,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吸引外资和技术,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文化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推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外交上,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阶段的现代化发展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又吸收了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又符合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第五阶段:从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进与共享阶段。这一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强国”为目标,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革创新、攻坚克难,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局面。在思想和政治上,我们提出并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经济上,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在文化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这一历程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历史见证,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一个全方位、多阶段、充满艰难曲折的过程。这一历程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程,也是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历程,更是中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断努力的历程。既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的深刻把握和创新贡献。

三、价值旨趣

作为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社会进步作出的重要贡献。它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创新,也展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为中国自身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发展借鉴和合作方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持续推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事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持续推进也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得以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借鉴西方现代化理念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形成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特点的现代化路径。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也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前进的过程中逐步推进的,由此不断增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得到具体实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而中国式现代化正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使二者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创造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谜思和固有思维,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和单一文明模式,展示了一个古老文明的创新活力、包容精神以及一个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自信和担当。

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意义在于,其作为具有“一般性”现代化发展模式,为“类文明”的进步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传统的现代化理论和模式是西方主导下、发展现代科技和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的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创造性扬弃全人类现代化文明成果、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是一条崭新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世界文化的意义在于,其促进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共存与交流。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制度和价值观念。中国对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强调、对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弘扬等,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产生了积极影响,促进了全球和平、安全、稳定和繁荣。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所在,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软实力提升的体现。中国在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吸纳西方现代文明成果,为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注重物质文明发展,同时也注重精神文明发展,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体现。

(三)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开辟对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在国家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案例。这些经验和案例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其加快现代化进程。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提升。这种理念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并有助于避免一些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最后,中国式现代化也注重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共赢,可以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提供积极参考。

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所面临的挑战是复杂多样的,中国经历了走苏联模式发展道路的挫折,深知沿着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道路走是行不通的。因此,中国自始至终都表明,希望自己走向现代化的道路能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经验和思路,以及一种新的合作和发展方式,现代化一定要有自己国家发展的特点,更要符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基本规律。

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式现代化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借鉴各国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创造性探索和实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也是多元化国家发展的时代需要。其发展内涵特征丰富,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代表了世界历史进步和人类总体向好的趋势。它的开辟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也丰富了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可能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2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30.

[3]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1.

[4]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08.

[5] 江泽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

[6] 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11.

[8]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65.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35.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4.

[11]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

责任编辑:连  刚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中华民族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四个保障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