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国弃粮种桑的历史教训

2024-04-29柳青

新安全 2024年1期
关键词:鲁庄公齐桓公鲁国

柳青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这一幕在古今中外反复上演。《管子·轻重戊》中记载了一则关于种桑误国的典故,即“齐纨鲁缟”。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自东周开始,王室日益衰微,大权旁落,诸侯国间相互征伐,一些小诸侯国先后被吞并,部分强大的势力也逐渐崛起。其中,齐鲁两国互邻,分别是姜尚和周公的封地,均为一等公国,向来平起平坐。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却怀有扩张版图的雄心。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发动了旨在灭亡鲁国的长勺之战。然而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一鼓作气”将齐国军队击溃。此后齐国多次对鲁国发动战争,都未能让鲁国屈服,这让一心称霸的齐桓公一筹莫展,向管仲寻求破解之策。

齐国的国相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谋略家。他分析了当时齐鲁两国的政治、经济形势:齐国贵族的衣物以齐国生产的纨和鲁国生产的缟为主,且齐鲁两国经济联系十分紧密,贸易往来不断。管仲决定另辟蹊径,用经济手段代替军事手段征服鲁国。

于是管仲请齐桓公带头穿由鲁国生产的缟衣,并命令大臣也必须穿,同时还禁止齐国百姓织缟,要求所有缟一律进口。齐国的百姓看到王公贵族都穿缟衣,便纷纷效仿。一时间,齐国缟制品价格大涨。看到策略奏效,管仲继续下令: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可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则得三千金。于是,鲁缟供不应求,价格猛增。此时鲁国即使不向百姓征税,国家财政也足够充盈了。

鲁庄公听到消息,便下令鼓励百姓大力织缟。商人从百姓手中收购,百姓手里就有了钱,再由商人把缟运到齐国卖出高价,商人也可获取高额利润。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就放弃种粮转而大量种桑,大部分从事养蚕织缟。于是,鲁国上下呈现出一片“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纺织狂潮。此时的鲁国进入了“短暂的春天”,国内财政“外汇”收入丰厚,“外贸”顺差猛增。

过了十三个月,管仲派人到鲁国打探情况。只见从事织缟的人口依旧众多,城郭内贩运的商贩忙碌异常,可形容为“道路扬尘,十步不相见,曳繑而踵相随,车毂齺,骑连伍而行”,织缟的甜头已彻底麻痹了鲁国。眼见时机成熟,管仲突然下令封闭齐国所有关卡,不准鲁缟进入齐国。同时,又让齐桓公和大臣全部改穿齐纨做的服装,禁止百姓再穿缟衣,并关闭与鲁国边境的通商口岸,禁止一切贸易往来。于是,齐国上下纨料衣服又开始盛行,缟衣成为明日黄花。

如此一来,鲁国百姓与朝廷叫苦不迭。堆积成山的缟卖不出去,换不来粮食,庄稼也没有收成,国家陷入“鲁、梁之民饿馁相及”的粮食危机,此时的百姓连朝廷急需的赋税都无法上交。鲁庄公这才察觉管仲的计谋,急忙下令停止织缟,可为时已晚,只好派人到齐国购粮。管仲借机坐地起价,齐国的粮价每石仅十钱,鲁国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却要上千钱。这就导致鲁国国库日渐空虚,百姓也几乎逃亡殆尽,国家名存实亡,鲁庄公只能请求臣服于齐国,齐国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一个深刻的历史教训。粮食作物自古以来都是“国之本、民之天”,直接关系着人类基本生存需求。只有把牢粮食安全主动权,才能把稳强国复兴主动权。当前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产量居世界首位,基本实现谷物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同时,还瞄准紧缺品种,保面积、保产量,并协同发展经济作物,做好了田野里的“加减法”。岁稔年丰、品种齐全,为国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增添了充足底气。正可谓:齐纨鲁缟值万钱,岁稔年丰重千钧。守牢耕地优结构,捍卫安全强信心。

猜你喜欢

鲁庄公齐桓公鲁国
曹刿论战
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柳季与岑鼎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肉食者“非”鄙
齐桓公遇委蛇
齐桓公大败山戎
老马识途
长勺之胜关键在于鲁庄公
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