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2024-04-29胡迟
胡迟
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与企业经营回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三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在恢复性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经济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国内的周期性和结构性矛盾叠加,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不利因素也在增多。总体来看,我国经济克服了内外部困难,着力扩大内需、优化结构、防范化解风险,经济一直运行在回升的轨道上。从经济走势看,宏观经济的运行呈现以下特点。
(一)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前三季度,经济总量达到91.3万亿元,同比增长了5.2%。分季度看,一、二、三季度GDP同比分别增长4.5%、6.3%、4.9%。从环比看,二季度GDP比一季度GDP增长0.5%,三季度GDP比二季度GDP增长1.3%,呈现逐季回升态势。从全年的运行态势看,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二季度,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三季度,各方面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系统打出了一套政策“组合拳”,经济企稳回升态势更加明显,但恢复程度还有些偏弱;四季度经济进一步回稳向上。
(二)CPI温和上涨,核心CPI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0.4%,比上半年回落0.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回落较多以及能源价格下降。食品和能源价格受季节、天气、地缘政治等影响波动较大,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核心CPI总体稳定。前三季度,核心CPI同比上涨0.7%,涨幅与上半年持平,月度之间波动较小,8、9月核心CPI均上涨0.8%,特别是服务价格回升较多。11月,CPI同比下降0.5%,环比下降0.5%,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1至11月,CPI同比上涨0.3%。从全球范围看,主要发达经济体饱受高通胀困扰,而我国物价总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三)服务业与服务消费较快增长
服务业恢复向好是2023年经济运行最突出的亮点。从生产供给看,疫情防控平稳转段之后,随着服务需求持续释放、市场活力稳步提升,服务业特别是接触型服务业恢复最快,成为带动经济回升的最大动力。三季度,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超过60%。1至11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0%,比1至10月加快0.1个百分点。从销售消费看,1至10月,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7%,比1至9月加快0.6个百分点。1至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7945亿元,同比增长7.2%,比1至10月加快0.3个百分点。全国网上零售额139571亿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17709亿元,增长8.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5%。
(四)增长动能不断积聚
在一系列宏观调控组合政策加力支持下,经济循环得到改善。一是产能利用率和产销率同步回升,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衔接更加顺畅。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6%,比二季度提高1.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稳定在9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7.7%,在连续五个季度同比下降后首次转为增长。9月,客运量、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同比分别增长64.7%、7.6%、9.9%。
二是创新动能在成长。2023年以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快速成长,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绿色智能产品蓬勃发展,直播电商、实时零售等新销售模式较为活跃,为经济恢复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前三季度,规模以上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9%;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制造、智能消费设备制造增加值分别增长27.4%、10.2%;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26.7%、63.2%、34.2%。
从另一方面看,处于恢复增长的中国经济也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下两个方面是其突出的表现。
一是企业效益欠佳。1至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9822.8亿元,同比下降4.4%。自8月以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 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9.5%。虽然降幅一直在逐月收窄,但在经济恢复增长的态势下,企业利润反而下降的问题显得十分突出,而且尚未根本扭转,企业效益水平显著下降。更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的亏损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023年初曾高达34%以上,虽然之后一直在收窄,但直到9月,亏损面仍然高达26.9%,占到全部企业的四分之一以上,显著高于疫情前的多年正常水平。与企业盈利能力下降相对应的是成本上涨较多,前10个月,工业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费用同比增加0.53元至93.35元,处于历史上较高水平。相关调研显示,很多地方近两年企业用能成本大幅上涨,综合电价年均上涨7%~10%,天然气价格年均上涨10%~20%;另外,平均工资和社保费用逐年增加,安全生产成本、绿色低碳改造成本等也明显增加。成本上涨是企业当前经营面临的主要困难。
二是房地产业处于下行通道。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从高速增长转入下行通道。房产投资从2022年4月以来一直处于负增长之中。2023年1至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04045亿元,同比下降9.4%(按可比口径计算)。其中,住宅投资、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分别下降9.0%、7.2%、8.0%、13.4%。房地产业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变成宏观经济的拖累因素。近期,从中央到各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房地产业恢复发展的政策,若干指标的环比已有所改善,但恢复情况仍然不及预期。房地产业的调整还会经历一个不确定的阶段。
总体来看,2023年,在“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经济运行呈现回升向好态势,充分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最终实现全年GDP超过126万亿元及全年5.2%的预期增长目标。从横向对比看,我国经济增速在主要经济体中仍将名列前茅,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稳定力量。基于中国经济回升态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多家国际组织近来密集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
2024年中国企业走势前瞻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亦是实施“十四五”时期规划的关键一年。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与2021年、2022年的政策基调相比,2024年的政策取向将更加积极,传递出加力、提质、增效的鲜明导向,表明了“全力拼经济”的决心和意志。
展望2024年,在经历三年疫情后,我国经济运行仍受国内发展阶段转变和国际发展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经济的恢复发展必然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经济发展在2024年还将遭遇各种压力和堵点,主要表现为:有效需求不足,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不够强;部分新兴行业存在重复布局和内卷式竞争,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企业存在不愿投、不敢投现象;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化解多年积累的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风险需要一定时间。
但我们更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诸多机遇。综合来看,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一是我们拥有世界上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随着社会预期逐步改善,高储蓄将逐步向消费、投资转化。二是宏观政策会对经济恢复持续提供支撑。2023年增发的一万亿元国债及降准降息、减税降费等政策效应将在2024年持续释放。2024年,国家还将出台新措施,增量政策和存量政策将形成叠加,有力推动经济恢复向好。三是政策空间仍然较足。我国物价较低,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有条件加力实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四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大动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大吸引外资力度、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一系列措施将不断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五是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蕴含新机遇。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量子科技、生物制造等领域技术加快突破,绿色发展推动生产消费加速转型,这些将催生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各方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可能定在5%左右,与2023年衔接一致,平稳恢复到潜在增速水平,推动经济步入长期繁荣复苏的通道。
对企业来说,2024年,企业经营面临的各种环境因素与成长态势具有延续性,是经济长期运行趋势与短期不确定因素冲击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来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强化管理、控制成本、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的战略选择。企业在2024年的经营走势、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宏观经济环境及政策层面会表现出以下六个方面特征。
(一)经营方针贯彻“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基调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工作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总基调。这符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趋势。“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新提法突出了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的思路。企业需要适应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战略,贯彻发展优先的思路,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企业要发挥自身市场主体的活力,注重智能、安全、绿色、高质量的产业未来趋势。一是聚焦战略与经营,要聚焦主业,“稳中求进”的导向是应做产能挖潜、管理提效,而非之前的那种大规模、粗放式的扩能性投资和产能投资。当然,企业也要考虑所处产业细分方向所处的产业周期、技术周期、商业化周期等因素。处于导入期、成长期与成熟期的行业应选择不同的投资与发展策略。二是全面推进管理提升,及时提升组织力,升级企业文化,根据行业的技术特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构建敏捷型组织,进行组织瘦身,合并同类岗位,减少管理层级。只有理顺各级组织关系与定位,尤其是责权边界要清晰,组织才会有活力、管理才会敏捷。企业要将人、财、事权配置到一线来加强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升竞争力。三是培养人才与启动员工动力,在逆周期经营过程中,最快速能产生价值创造力的是人的潜能和善意激发。企业应努力做好三件事——分钱:“增量多分”,即给经营团队定一个科学的盈利目标,超过目标就拿出盈利的20%、30%作为激励;分权:建立一套科学的分权体系,并同期做好全面预算管理,将在预算范围内的财权、资源权、费用权下放到一线;分平台:构建一套责、权、利匹配的经营体制,先进的经营体制使每个员工都是一个价值创造的成长飞轮。
(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高级形态。“新质”既指高质量的知识生产,即驱动引领发展的科技创新策源力,也包括高质量的知识应用,即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是高质量、高效能和高价值的产业。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的新驱动力,二是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三是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不同于传统产业的技术与要素,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内生动力,是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企业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为此,一是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强源头科技供给。企业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以重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成果和颠覆性、关键性核心技术,重塑安全可控、富有韧劲的产业链和高质量、高水平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体系整体效能和竞争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科技领军型企业在产业链关键环节和卡点瓶颈上的战略攻关和引领支撑作用,牵头整合资源要素,打造新型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推动融合集聚发展,解决跨行业、跨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转型升级。
二是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企业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聚,加快打通产业链发展上的薄弱环节和卡点上的路径依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新的产业生态和商业模式;围绕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产业集群。
三是要营造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生态,激发创新动力和活力。各方要发挥好政策的引导和杠杆作用、资金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创新环境;打破阻碍创新的规则流程和观念思维的束缚,形成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政策制度正向效应。
(三)数字化转型进入平稳整合时期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化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使中国产业实现了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当前,中央企业已经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与中坚力量。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中央企业注重以数实结合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在研发设计数字化方面,目前,中央企业已经建成数字化协同研发平台306个;在生产运营智能化方面,中央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经达到68.9%,高于全国其他工业企业13个百分点;在经营管理一体化方面,近2/3中央企业实现了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全面覆盖,部分中央企业实现了集团的一体化;在用户服务敏捷化方面,据相关统计,已有75家中央企业开展了电商应用,2021年交易规模达到10万亿元,约占全国电商交易额的1/4;在产业协同生态化方面,中央企业供应链集成平台已超过120个。
展望2024年企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将提速融合,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获得突破性发展,将加速赋能多产业、多业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加速渗透融合,将提升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并拓展新的增长空间。在经历了长期高速发展后,又受现今经济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企业数字化在2024年将同样进入“稳中求进”的平稳发展、整合时期。
一是企业数字化建设规模或将缩小。相比之前在风口之下数字化的野蛮生长,2024年的企业数字化受资金、受经验影响,企业在数字化的投入及建设方面将更加理智与谨慎,更加强调价值核心。软件相关企业亟待在2024年提升综合能力。
二是AI市场进入混战模式。2023年,各大厂商纷纷推出自己的AI产品或者所谓的大模型,部分软件大厂也实现了AI技术在相关系统内的应用场景落地,预计2024年将出现AI产品混战的场面以及更多的落地场景。面对众多AI产品,企业在选择上要理智,要有容错心态。
三是数据交易场景将进一步增多。2023年,随着国家数据局的成立,各地也纷纷成立数据交易所,但数据交易并不是标准软件部署即用,需要面临数据确权、数据质量、数据价值评估等大量涉及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未知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2024年,关于数据交易的场景将更加丰富、相关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
四是数据安全风险进一步增大。当前,来自互联网的病毒威胁加大,特别是勒索病毒的变种不断增多,在安全投入不断减少、企业员工数据安全防范意识薄弱的加持下,给信息部门的数据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2024年,资讯部门应提升数据安全防护等级,确保企业数据安全。
(四)深入实施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2023年是国企改革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份。在此之前,为期三年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完成了预定的政策目标。承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取得的成绩,对照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所赋予国有企业新的使命责任,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于2023年中启动开航。2023年6月,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与三年前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相比,该方案在党的二十大中国式现代化目标下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该方案区分了国企改革的功能使命性任务和体制机制性任务,突出了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加快实现在科技创新领域高水平的自立自强;重点强调了国有企业在重点领域的保障,对国家战略安全的支撑,显示了国企改革走向深化提升的内涵,针对不同任务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路径方法。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展望2024年的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高起点、高质量开局起步,要突出抓好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的功能性改革,国有企业要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充分发挥战略功能价值。第一,国有企业要准确把握在我国科技创新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全球竞争力。第二,国有企业要坚守实体经济根基,积极布局产业新赛道,大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加快形成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竞争力强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第三,国有企业要把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和能源资源安全作为重大使命责任,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领域集中。第四,国有企业要在三年行动成效的基础上,乘势而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四新”国企。
(五)兼并收购有望保持复苏趋势
2022年,受高通胀、高借贷成本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影响,全球战略并购市场进入盘整阶段,中国市场与全球基本趋势一致。根据Wind数据,2022年,我国并购市场(包含跨境并购)公告了9170起并购事件,规模约24462亿元,同比下降9.49%。其中,四季度的并购交易数据出现环比回暖,并购规模8538亿元,环比上涨48.67%。普华永道发布的《2022年中国企业并购市场回顾与2023年前瞻》称,2022年中国并购交易总额跌至4858亿美元,较2021年下降20%。
2023年以来,企业的投资信心逐步恢复,国内并购市场也迎来温和复苏,并购交易呈现逐季增加的态势。一方面,2022年底,中国政府出台复工复产等防疫优化政策,出入境限制明显放松,有力刺激市场的经济活力。另一方面,国内三年疫情对市场形成了“大浪淘沙”的作用,部分企业经营得到认可,市场并购意愿增强。根据iFinD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11月2日,国内并购市场(包含跨境并购)共披露了7396起并购事件,交易金额约18007亿元。其中,一、二、三季度发生的并购事件分别为1845件、2370件、2426件,交易金额分别达到4929亿元、6012亿元、5669亿元。分季度看,第二季度的数据较第一季度有明显提升,第二季度发生的并购事件数量环比增长28.46%,交易金额环比增长21.97%;第三季度的各项数据保持稳定;第四季度以来,并购事件发生755件,交易金额为1397亿元。从行业分布来看,并购资金规模最大的前五个行业分别为交通运输、电子、房地产、基础化工、电力设备,交易金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1295亿元、1219亿元、886亿元、789亿元,金额占比分别为12.63%、10.55%、9.93%、7.22%、6.43%。从地域分布来看,并购的资金规模最大的前五个地区分别是上海市、浙江省、北京市、广东省、江苏省,交易金额分别达到2484亿元、1997亿元、1847亿元、1840亿元、1819亿元,金额占比分别为13.28%、10.67%、9.87%、9.84%、9.72%。
展望2024年,目前,并购情绪高涨与交易的回暖复苏有望保持加速进行且将持续至2024年以后。近期一项对全球范围内企业高管的调查显示,受访CEO表示希望在未来12个月内加快并购步伐。59%的全球受访CEO和74%的中国受访CEO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进行并购交易,这一比例近乎达到历史新高。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中国受访CEO表示资本配置的目的主要在于拓展新领域,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合作共赢的商业生态体系。当下,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强调将“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抓手,国企的“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势必影响和提振2024年的并购重组市场。知名管理咨询企业贝恩公司的最新报告指出,当前,资产价格处于多年来的低位,市场将提供充足的机会,企业应当把握窗口期,大胆采取行动,一方面,通过积极深入的尽职调查,从而提升并购速度和质量;另一方面,开展范围交易来强化核心业务的能力或拓宽公司的战略选择。该报告建议,企业按照以下三种途径加快并购并扩大创新:连续收购核心业务类似的企业;通过收购能力,构建新核心业务;收购已具规模的新核心业务。
(六)共建“一带一路”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2023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十年来,中国已累计与150多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对共建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2700亿美元,拉动投资近万亿美元。从货物贸易看,以美元计,2013年至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由1.04万亿美元增长至2.07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7.1%,累计贸易金额超过13万亿美元。同期,我国整体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金额复合增长率为4.25%,对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金额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由2013年的25%增长至2022年的32.9%,累计提升7.9个百分点。
“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开辟了新天地。未来,中国企业要在政府的支持下,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走深走实。一是统筹打造一批标志性工程。中国企业要加强与共建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需求对接,充分考虑共建国家政府、地方和民众多方利益和关切,不断提升标志性工程项目规划、建设、运营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全面提升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不断擦亮“小而美”项目“金字招牌”。在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企业要聚焦共建国家民众“看得见、摸得着”,容易提升获得感、幸福感的基础设施建设、卫生健康、绿色生态、农业合作、水利、林草发展、减贫和人道主义、教育培训等重点领域,以接地气、聚人心、低成本、可持续为导向,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小而美”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新的有示范效应的代表性项目。
三是提升系统性风险防控能力水平。中国政府与企业要加强与共建国家的沟通对接,强化安全共同体意识,共同细化完善安全保障措施,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项目和人员安全保障;引导企业落实好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切实做好“走出去”前的风险综合评估,规范海外经营行为,加强风险源头管控,前置风险防控关口,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
四是与共建国家加强战略规划对接。中国政府与企业应有序推动与合作基础较好、合作意愿较强的国家围绕各自的发展战略和合作规划加强有效对接,找准深化务实合作的结合点、对接点,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及时建立完善合作规划落实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对接,积极开展合作规划框架下各领域双边合作,形成更多可视性成果,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