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苗木春季病虫害发生特点及有效防治措施
2024-04-29李得福
李得福
最近几年,随着各地经济的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生态环境问题也是易凸显。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要求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保护。林业产业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拥有着多重功能,包括了涵养水源、维持生活多样性、防风固沙。通过妥善有效的人工造林能够更好地满足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同时也能够进一步的推动林业生态建设。春季外界温度逐渐升高,是各种病虫害发生流行的高峰期,需要管理人员,提高重视程度,注重做好林业苗木病虫害的针对性防范,确保早发现早处理,将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率降低到最小程度,切实发挥林叶苗木的作用和价值,推动林业生态建设。
一、林业苗木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分析
1、种类繁多
林业苗木涵盖了各种树种和其他植物,包括松树、柏树、桦树等。不同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点,因此它们对病虫害的抵抗力和易感性也不同。不同地理区域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导致了病虫害种类的差异。例如,湿地和山地的病虫害可能会有所不同,气候变化和季节变化也会对病虫害的种类和频率产生影响。全球贸易和交流的增加带来了外来入侵物种的风险,这些入侵物种可能对当地林业苗木造成新的病虫害威胁。
2、发生规律复杂
林业苗木病虫害发生规律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包括物理环境、植物品种、病原体或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人为管理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复杂的病虫害发生机制。病虫害的发生与季节和气候密切相关。不同病原体和害虫具有不同的季节活动期和气候适应性,而季节性变化或气候异常可能会影响它们的生命周期和疫情爆发。例如,部分病虫害可能在特定的季节或气候条件下容易大规模爆发。此外,林业苗木可能同时受到多种病原体和害虫的侵袭,形成疫病交互作用。某些病原体或害虫之间可能相互促进或抑制,从而引起複合病害或害虫灾害,增加了防治的复杂性。土壤质量、施肥方式、灌溉管理等都会影响苗木的生长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不适当的土壤和栽培管理可能导致苗木抵抗力下降,易受到病害侵袭。
3、生命周期长短不一
不同害虫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蛹或蛹休眠期、成虫等。其中,一些害虫生命周期较短,如某些昆虫可能在数周内完成一代,而其他害虫可能需要数月或数年来完成繁殖和发育。病原体也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包括病菌、病毒、真菌等。它们可能以孢子、分生孢子或菌丝形式存在,并在植物体内或外进行侵染、感染和繁殖。不同病原体的生命周期长度各异,可能从几天到几年不等。某些病虫害可能采用适应快速繁殖和迅速扩散的生活史策略,以增加自身存活和传播的机会。例如,一些害虫每年可以产生多代,每一代都能导致大量的破坏。而其他病虫害可能更注重在特定条件下的长期存活和繁殖。病虫害的生命周期长度还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适宜的环境条件可能促进害虫的繁殖和发育,从而缩短其生命周期;相反,不利的环境条件可能延长害虫的生命周期。
4、隐蔽性强
某些病虫害会在植物内部进行侵染,不易被外部观察到。例如,一些真菌病害会侵入植物组织内部,如根部、茎内和叶内,不容易被裸眼察觉。病虫害具有隐蔽性的生活史,如幼虫或卵期埋藏在土壤中、树皮下或植物的内部。这使得它们不易被发现,并增加了对苗木的潜在破坏。在一些情况下,病虫害的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延迟。植物感染病原体或受到害虫的攻击后,症状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出现或加重,这为病虫害的早期检测和诊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还有一些病虫害的症状可能与其他因素相似,很难直接辨认。例如,气候或土壤问题可能导致植物叶片萎蔫和干枯,这与某些病虫害的症状相似,使得病虫害被忽略或误判。
二、林业苗木春季常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措施
1、锈病
①发生特点
春季是林木锈病主要发生的季节,当温度适宜、湿度较高时,病害易于爆发。锈病通常由真菌引起,通过风、水、工具、害虫等途径进行传播和侵染。不同树种和品种对林木锈病的抵抗力有所差异,抗病品种较不易受到病害的侵袭。其中杨树类林木对该种病害的易感性最强。锈病主要在叶片上表现,叶片表面出现黄、白或棕色的小斑点或条带状病斑,底面则出现相应的黑褐色丘疹或孢子堆。受感染的叶片可能会变得畸形、卷曲或扭曲,影响光合作用和植物生长发育。严重感染的林木可能会出现叶片黄化、枯萎和提前脱落的现象,对植物的生长和进行造成严重影响。
②防治措施
初春病芽出现时期可以利用病芽颜色鲜艳和形状特殊的特点及时发现并摘除。摘除病芽要早,彻底,并随摘随装入塑料袋中,以防夏孢子扬散。合理密植,控制灌水及施用氮肥量,增强苗木抗病力。防治时间适时早防治,自发病初期6月份每隔10-15天喷施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50%退菌特500-1000倍液。
2、灰霉病
①发生特点
春季是灰霉病主要发生的季节,温度回升和湿度增加有利于灰霉病菌的繁殖和侵染。灰霉病主要由灰霉菌引起,通过空气飞散、水滴和昆虫传播等方式进行侵染。灰霉病在果实上表现为水浸状病斑,随后变为灰白色、褐色或黑色的软腐坏斑,果实质地变软,最终腐烂。感染严重时,果实可能变成一坨软泥状物质。在叶片上呈现为水浸状或灰白色的病斑,然后逐渐扩大并变为褐色。感染严重时,叶片可能变得松软、浑浊并最终腐烂。灰霉病也可以侵染芽枝,导致芽眼膨胀、变软和发病,出现黑色栓塞物或黑色孢子粉,严重时导致萌芽失败和新梢枯死。
②防治措施
灰霉病菌对多种植物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等具有广泛的宿主范围,所以其具体发病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进行进一步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控制灰霉病的发生,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如定期清除病残、保持植物通风透光、合理施肥和灌溉等,有助于减少病害发生并保护植物的健康。在育苗过程中,苗圃周围尽量不要有大型的树木,带病的枝条,在萌发前要及时剪除。药物防治可在5月或6月进行,用80%代森锌500倍液喷3次,(间隔15天1次)或1∶1∶125-170波尔多液,或800倍托布津溶液,每25天喷1次,连喷2次效果比较好。
3、白粉病
①发生特点
春季林木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林木病害,其主要发生于春季,尤其是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下。春季林木白粉病主要通过白粉病菌的分生孢子传播,从感染的林木上散播到其他树木。白粉病菌喜欢湿润环境,因此在春季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感染的树木通常是新梢和嫩叶,因为这些部位较为脆弱且含有更多的养分。林木叶片或果实表面出现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状物质,这就是白粉病菌形成的孢子群体。感染的叶片或果实常常变得弯曲、卷曲或变形,严重时可能萎缩和脱落。受感染的树木往往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导致整体健康状况下降。如果不及时控制,白粉病会在林木间迅速传播,造成大面积的病害。
②防治措施
为了防治林木白粉病,通常采要做到及早发现和识别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春季树木萌发之前修剪和清理林木,以提高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减少湿度。使用抗病品种或抗性良好的苗木进行栽培。合理施肥和浇水,保持林木的健康状况。如发现感染的树木,应采取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或切除受感染部位。发病后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措施。在白粉病初发时可喷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7-10天喷一次,喷药时先叶后枝干,连喷3-4次,可有效地控制病害发生。还可使用防治白粉病的其他有效药剂,如嗪胺灵、醚菌酯、丙环唑等。病情蔓延后,可喷40%三唑酮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连喷2-3次,每隔10-15天喷1次。上述药物交替使用,防治效果较显著。其中粉锈宁的残效期可达20-25天,喷药后受害部位的白粉层变暗灰色,干缩并消失。
4、蚧壳虫
①发生特点
林木介壳虫成虫呈扁平的椭圆形,通常体长为2-3毫米,背部黑色或深褐色。雌虫有坚硬的甲壳保护身体,雄虫则无。幼虫呈灰白色,身体较小,通常隐藏在虫壳下。林木介壳虫通过卵的方式进行繁殖。每只雌虫可产下20-40颗卵。卵通常在春季孵化,幼虫孵化后钻入树木的树皮下,开始吸食树木汁液。幼虫在树皮下穿行,形成凹陷的走道,并分泌出一种粘液来保护自己。幼虫经历几个发育阶段后,最终变成成虫。春季林木介壳虫主要为害树木的树皮和木质部。虫害部位常常出现凹陷的走道和蜡样沉积物。被为害的树木叶片可能变黄、萎缩,枝条逐渐枯死。长期被春季林木介壳虫为害的树木可能出现枯死和死亡。
②防治措施
及早发现和识别病虫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定期修剪和清理树木,以提高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减少虫害的发生。保持树木的健康状态,加强施肥和浇水。健康的树木能更好地抵御虫害。定期检查和移除已经死亡的树木,以防止虫害的传播。要了解介壳虫的天敌,然后想办法引进、保护,利用天敌治虫。例如吹绵介壳虫的主要天敌是澳洲瓢虫和大红瓢虫;粉介壳虫的主要天敌是孟氏隐唇瓢虫;黑点介壳虫的主要天敌是寡节小蜂;甲介壳虫和红蜡介壳虫的主要天敌是跳小蜂等。利用天敌防治介壳虫,是比较彻底而又省事的办法,但技术性较强。关键是在一龄若虫活动时施药。一般刚孵化后的若虫,并不马上爬出母体的蜡壳外,往往等候1-3天,等到天气晴朗暖和时便陆续爬出,爬行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固定,再过几天,体外即陆续上蜡,当虫体上蜡后,防治就较困难。所以一旦发现有介壳虫从母体下往外爬时就应立即喷药防治。一般可用亚胺硫磷800-2000倍,或用敌敌畏1000-1500倍液喷射,也可用松碱合剂防治,
5、黄刺蛾
①发生特点
黄刺蛾是一种大型的刺蛾类害虫,成年个体为雌性虫,身体呈灰褐色,具有鲜明的黄色或红色斑块;幼虫则呈现多毛的外观,通常有黑色和深棕色的体毛覆盖。黄刺蛾通常在春季孵化出卵。幼虫孵化后开始以树叶为食,通过多次蜕皮长大。在发育过程中,它们会经历几个鞘蛹期,最终在夏季成为成虫。成虫通常不摄食,只靠脂肪储备度过成虫生命阶段。交配后,雌虫产卵在树干、树皮和植物表面的裂缝中。幼虫以树叶为食,它们能够团结起来形成大规模的毛毛虫群体,导致严重的脱叶现象。它们吃食叶片的组织,使树木逐渐丧失光合作用的能力,可能导致植株萎蔫、枯死或生长停滞。幼虫的体毛和粪便也会经由风传播,对周围环境造成不适。
②防治措施
定期检查树木,及早发现和识别有害昆虫的出现。保持树木的健康状态,加强施肥和浇水,提高抵御虫害的能力。移除已经被严重侵害的树木部分,以防止虫害的进一步传播。如有需要,可以寻求专业的农业技术支持和指导来控制虫害。秋冬季摘虫茧,放入纱网内,网孔以黄娥成虫不能逃出为准,保护和引放寄生蜂。幼虫群集为害时,摘除虫叶,消灭幼虫。在成虫发生期,利用灯光诱杀成虫。选择具有吸引力的光源,如紫外线杀虫灯。确保光源的光强适中,不宜过亮或过暗。根据春季林木绿刺蛾的生活习性和活动范围,确定灯具的安装位置。最好将杀虫灯设置在受虫害严重的树木附近,以提高捕获效果。春季林木绿刺蛾通常在晚间活动,因此将杀虫灯开启时间设置在傍晚至深夜期间较为有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例如在虫害高发季节加大诱捕力度。定期清理杀虫灯附近地面上的被捕获的昆虫。将被捕获的春季林木绿刺蛾及时处置,例如使用杀虫剂喷洒或焚烧处理。在使用任何化学药剂之前,请遵循相关规定和安全操作指南。幼虫发生期选用20%灭多威1000-1500倍液、50%甲胺磷1000-1500倍液、80%敌敌畏1200倍液、20%速灭杀丁1500-2000倍液、2.5%敌杀死500-2000倍液、25%灭幼脲3号2000-2500倍液、20%除虫净4000-6000倍液、35%赛丹1500-2000倍液、1.8%阿维虫清2000倍液等药剂进行防治。
6、绿刺蛾
①发生特点
林木绿刺蛾成虫通常体长约20-30毫米,翅膀展开呈绿色或淡绿色。雄虫与雌虫有明显的性别差异。雄虫的触角比雌虫长而且呈齿状。幼虫为毛毛虫状,身体呈绿色或浅黄绿色,并有黑色斑点。绿刺蛾雌虫通过卵的方式进行繁殖。每只雌虫可产下几百颗卵。卵通常在春季孵化,幼虫孵化后开始吃食树木的叶片和嫩芽。幼虫经历几个发育阶段,蜕皮多次,每次蜕皮后都会增加体长。幼虫在树上结茧,成为蛹进行变态,最后羽化成为成虫。林木绿刺蛾主要为害树木的叶片和嫩芽。被为害的树木叶片会出现被咬食的痕迹,叶片边缘可能呈现锯齿状。幼虫大量出现时,会迅速吃食树木的叶片和嫩芽,导致树木受损和生长受限。长期被春季林木绿刺蛾为害的树木可能会出现叶片凋落、生长不良等现象。
②防治措施
护和利用天敌,主要有广肩小蜂、赤眼蜂、姬蜂等天敌。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发现有虫茧时,及时摘除。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设置黑光灯诱杀。利用绿刺蛾老熟幼虫沿树干爬行下地越冬的习性,用毒环毒杀下树的幼虫,毒笔(2.5%溴氰菊酯与滑石粉、石膏粉以1∶1∶3调和成型)涂环或20%杀灭菊酯树干上喷毒环,或与柴油以1∶2混合,用牛皮纸浸液后树干上围环。
综上所述,在林叶苗木种植管理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各种病虫害,尤其是每年春季外接温度回升之后会进入到发生流行的高峰期,此时对苗木生产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所以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针对病虫害的种类加强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春季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特点,然后采取对应措施进行针对性的防治,通过强化防治策略、调控树种结构、提升林木免疫能力等诸多方法,切实提升病虫害的整体防治水平,更好地推动林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665907 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