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理论机制与路径选择
2024-04-29蔡雪玲庞智强
蔡雪玲,庞智强
(兰州财经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再次强调了农业农村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征程中的战略地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长期的发展与演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道路。当前人工智能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加速更迭与数据要素的衍生发展热潮,数字经济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受到广泛关注,但学术界尚未就此作出理论性诠释与深入解读。基于此,通过梳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研究动态,借助扎根理论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模型。
一、研究动态
1. 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现代化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内容。进入新时代,城乡差距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农村发展由单一维度向系统立体转变,成为我国研究的时代主题。尽管学者普遍认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有机耦合所形成的互联共生的有机整体[1],但基于时间维度[2]、内容维度[3]和逻辑维度[4]探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还存在较大差异,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其应包括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与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居民思想、生活质量与治理体系六个方面[5]。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研究,侧重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将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作为基础路径进行设计[6],认为其一坚持加快适度规模的现代产业推动现代化,其二坚持以小农经营为基础的劳动与技术密集型模式[7],其三兼顾规模化农业和小农经济,倡导多元化的路径推动农业实现现代化[8]。
2.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作用机制
我国自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数字农业以来,国内学者多基于数字农业或数字乡村单一视角诠释内涵、发展模式、关键问题等[9],将其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研究文献较少,学者李媛和阮连杰(2023)认为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农业数字化转型、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可助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数字经济促进农村产业现代化[10]。产业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关键,数字技术有助于促使农村产业向专业化、融合化、信息化、集约化和绿色化发展[11]。一方面,数字经济助力乡村借助新型商业模式、高效率和低成本优势打破发展障碍,畅通并升级农业供需端口,推动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使农村产业更加专业化;另一方面,更加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形成以信息化为主导的新乡村经济范式,促使农村产业集约化。第二,数字经济促进农村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重构乡村治理模式,展现出高成长性、强扩散性和降成本性[12],推动电子政务、监管考评等数字化平台的应用,促使传统乡村治理转向网格化治理;其次,数字平台的建立拓宽了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的渠道,提高村民参与度和组织性[13],激发农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数字经济促进农民生活现代化。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农村吸引更多的资源要素,促进农村基础服务和公共服务高质量供给,提升传统供给方式与供给效率;此外,数字经济催生农村经济新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提高市场与农户、城镇与乡村的对接能力,降低产品流通中的信息不对称,继而提升农产品流通效率,增加农民效益,丰富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全方位推动农民生活现代化。
综合而言,尽管学术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推进,但就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结合的研究尚未形成理论层面的系统认识。一是路径体系分散化,未立足于农业农村现代化本身探究数字经济的发展实践,仅停留于农业或农村单一维度,对内在逻辑的诠释力较弱;二是研究方法单一化,多采用历史总结与归纳文献的思路,具体的理论操作性不强。基于此,文章基于扎根理论,尝试构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框架,以期揭示二者的内在机理,为深入探究数字经济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提供思路。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选择
选取扎根理论探究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原因在于:第一,文章旨在厘清数字经济如何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难以用定量方法回答的问题,适合利用扎根理论对大量文本资料进行深入解码剖析;第二,学术界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相关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而扎根理论凭借其探索性与理论构建式的分析范式能够满足研究目的;第三,通过扎根理论不仅有利于剖析数字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关系,而且能够挖掘现象背后的内在规律,构建数字经济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框架。
2. 数据来源
鉴于文章研究主题为国家宏观政策层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二手资料开展研究。资料获取渠道为:第一,政策性文件。以“数字经济”“数字乡村”“农业农村现代化”等为关键词,检索了近15年来我国人大、农业农村部等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法律和政策文件,通过筛选保留了45 份文件。第二,文献资料。在CNKI 和谷歌学术搜索上述关键词,并将搜索条件设定为全文、主题词或关键词,最大限度保证原始资料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删除会议与评论类文章,共选取896 篇期刊论文。第三,网络资料和新闻报道资料。在百度和微信公众号以上述关键词搜集相关文章,梳理出地方政府官网与主流媒体报道等的新闻共708 条。此外,在编码过程中,及时补充、更新、筛选新资料,确保资料收集与分析工作同步开展。
三、数据与编码分析
1. 开放式编码
开放式编码指通过对原始资料的解读、比较,对其进行缩减、编译与提取,并将其概念化和范畴化。具体包括标签化文本、概念化标签和范畴化相似概念三个步骤,在此过程中,为保留编码资料的原始含义与初始概念和范畴的准确性,从2245 条原始资料中整理得到101 个初始概念和32 个初始范畴(见表1)。
表1 开放式编码示例
2. 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旨在厘清类别之间的逻辑关系,进一步聚敛“初始范畴”,凝练出主范畴,揭示主范畴的属性与面向,为获取核心概念与理论框架提供线索。文章综合考虑文本资料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关系,将32个初始范畴集成为10 个主范畴(见表2)。
表2 主范畴
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将主范畴和副范畴深入挖掘成核心范畴的过程,旨在以故事线厘清概念与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据此发展出实质性理论模型。文章梳理出的各概念范畴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内在逻辑如表3 所示。
表3 主范畴的典型关系
基于各范畴间关系结构,文章围绕“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这一核心范畴构建理论模型,形成的故事线可概括为:数字经济通过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信息、数字平台和数字空间五种驱动路径,推动农业生产高效化智能化、农业产业高端化服务化、农村发展数字化协调化、农村治理协同化创新化和农民生活城市化现代化的实现,继而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由此得出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
4. 理论饱和度检验
研究继续将预留的5 份政策文件与200 条相关新闻报道资料重新编码,发现并未出现新的概念与关系,10 个主范畴也未显示出新的属性和维度,证明上述理论模型已基本达到饱和。
四、模型阐释
1. 数字技术驱动农业生产高效化智能化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科学化与高效化生产。首先,通过生物育种和智慧农业等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创新,培育优良种子和基因,实现农业高效率和高品质生产。其次,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发现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因素,继而采取一定措施规避或予以改进,升级传统农业生产环节,打造农业生产智慧型大脑,提升农业数据治理水平。最后,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通过平台溯源功能,对种养产品进行全过程的实时监测,以获取生长环境、自然环境与外界环境各方面的动态信息,有利于降低外界冲击带来的损失;同时,将获得的数据信息进行精准分析,提前制定生产决策与养殖计划,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科学生产。
应用环境监测技术,创新农业生产方式。首先,农业属于个性化场景,通过无人机智能化集成,可有效解决数字农业高通量信息获取困境,实现数据信息价值增值,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至农产品交易环节,可帮助农户与农产品企业更快地了解产品价格变化、消费者偏好等,进而及时调整生产结构,实现农业智能化生产。其次,物联网的使用有助于减少物理接触,农户可借助智能管理设备远程监控,获取农作物和畜禽的实时信息,突破传统劳动力投入和人工干预的生产方式,解放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最后,借助现代工具提供农业生产、管理与经营等各环节的关键信息,使农户更加全面地了解农业生产情况,避免人为因素,减少难以通过经验审视规避的风险。
2. 数据要素驱动农业产业高端化服务化
赋能传统要素并培育数据要素,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数据要素成为第五大生产要素,通过对传统要素的吸收与整合,重塑农业产业链条,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首先,数据要素吸引更多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传统要素进入农业农村,为传统要素注入新的发展活力,释放传统要素与数据要素融合发展的溢出效应,推动农业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和领域细分,提升农业产业链运营效率。其次,数据要素突破原有农业生产领域,借助数据要素发挥品牌强农的重要作用,开拓“农业+产品”新兴领域并赋能品牌培育,增加农业附加生态价值,拓宽农业产业链条。最后,数字经济借助更有效和更低成本的数字技术培育新的数字要素,丰富数据产品,优化要素结构,重新布局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提供数据服务和转化数据价值,重塑农业经营模式。挖掘数据服务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促进产品流通效率,重组农业经营要素,推动农业经营模式由粗放式转向精细化。一是数据要素通过弥补现有生产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的不足与短板,为要素资源的流通提供信息对接服务,借助电商直播的方式宣传农特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通农产品流通与销售环节的堵点,促进农产品流通。二是社会化的数据服务有助于推动农业领域的专业化,通过对农产品生产的品类筛选和成本管理,根据分析结果高效匹配农业经营要素,转变农业商业模式,提高经营效率。三是数据要素呈现出较高的数字生产力,促使农业经营主体转变现代化思维,提升其决策分析能力和经营知识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3. 数字信息驱动农村发展数字化协调化
健全数字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和城乡融合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为重塑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和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供了契机。首先,大数据信息平台将农民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端与供给端进行精准匹配与连接,为农民提供定制化的供给方案,优化服务供给质量;而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通过“线上问诊”“远程医疗”等解决农民就医问题,使公共服务获取更加便捷化。其次,数字经济有助于拓宽服务供给主体与边界,嵌入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型服务供给方式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行业内企业以注资或合作的形式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设计与使用,形成多主体参与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新格局。最后,数字化通信基站的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发展差距,一方面,保障农村电商网络平台的正常运行,农民通过“直播带货”、商业网点等数字平台提高收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另一方面,通过打造城乡一体的信息化社会,服务于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缩小城乡信息差距和治理鸿沟。
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创新经济模式和挖掘消费潜力。数字信息的服务功能逐渐在农业农村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建立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农村硬件基础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打破发展机会不均等的障碍,推动知识、技术和数据一体化的农村经济新体系的建立,实现广泛便捷的市场接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体现新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差异化特征。此外,通过开发与农业农村关联紧密的网络软件,可提高农村的信息获取质量,缓解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以此挖掘农村消费潜力,一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数字信息转运,升级农村消费结构;二是转变农村网络营销模式,更新农村居民数字化思维,有助于拓展潜在的消费市场,更新居民消费观念,优化农村消费结构,提升消费品质。
4. 数字平台驱动农村治理协同化创新化
数字科技助力电子政务平台与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在基层治理的高效运转,充分挖掘和收集数据信息,推动农村治理手段的信息化水平。首先,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搜集整合各地环境信息,实时监测农村污染物排放,建立环境污染预警机制,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同时,便捷且多元的社交软件成为人们联络感情的工具,重塑人际关系,改善农村社会环境。其次,借助数字技术充分挖掘农耕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云平台对其进行创造性及创新性发展。最后,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为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治理提供多元渠道,农民可通过多元化的信息平台参与农村公共事务,增强农民的共治意识;同时,基层干部能及时了解农民在政务服务平台上反馈的真实诉求并予以解决,增进干群交流,提升政府工作效能。
拓展数据应用场景,重构乡村治理格局。随着“智慧+”在农村的广泛推广,传统乡村治理逐渐转向数字化和精准化。一方面,基层政府通过数据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将发展政策和村庄大小事宜精准下发到农户,农户可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并参与其中;同时,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农户意见,反馈至政府,政府进一步对其采取相关措施,实行网络议事协商制度,使基层政府和农户的联系更加紧密,改变了传统的治理方式。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数据资源共享更加便捷,在不断创新治理机制的同时推动乡村之间形成协同治理模式,重塑多元治理主体共建的治理格局。
5. 数字空间驱动农民生活城市化现代化
发挥数字生态功能,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数字经济呈现较大的数字生态功能,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物质生活水平。首先,数字化在“深度”和“广度”上持续扩展,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创业岗位,吸引青年人返乡创业;同时,数字技术改变了农村传统的交易模式与经济增长模式,农户可借助互联网资源实现线上采购与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其次,通过共享数字信息,促进信息间的互联互通,不断扩大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场景范围,有效降低农民生活成本,丰富农民生活形态。最后,数字化发展为激发农民内生发展动力注入了强劲动能,倒逼农民学习新技术,提高自身数字技能,推动农民主体身份认知回归。
打造数字生态空间,提升农民精神生活水平。农村居民思想观念落后是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借助数字信息资源催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环境,打造乡村数字生态空间,有效提升农民精神生活水平。首先,数字空间对接乡村与城市信息,增强乡村社区承接国家和城市资源的能力,以及利用优质资源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秩序生产的能力,农民可根据自身需求线上学习,从而提升数字素养,促使其转变老旧的思想观念。其次,通过对外部资源的空间连接,激活农村特有资源和治理资源,实现对特色文化等传统资源的现代化与数字化转变,创新文化服务模式,丰富农民精神生活。最后,通过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打造数字生态空间,不仅有助于保障农村安全,提升农民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而且可满足农民的个性化需求,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
借助扎根理论,解构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机制,形成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从数字技术、数据要素、数字信息、数字平台和数字空间五方面驱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第二,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监测技术,驱动农业生产高效化智能化。第三,培育数据要素和赋能传统要素,提供数据服务和转化数字价值,驱动农业产业高端化服务化。第四,健全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驱动农村发展数字化协调化。第五,开发数据服务平台,拓展数据应用场景,实现农村治理协同化创新化。第六,发挥数字生态功能,打造数字生态空间,驱动农民生活城市化现代化。
2. 政策建议
第一,健全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增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一是加大对农村数字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和高校、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加强合作,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同时,增加农村数字技术创新政策与资金支持,合理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数字技术的更新与升级,推动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二是加强社会资源整合,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将科技成果融入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提高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率。
第二,加强数字要素培育,激活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要素。首先,加大数字要素培育力度,将传统要素注入数字技术,使其成为高效能的新型要素;其次,催生新型产业来培育数字要素,助推农业产业体系的高端化和服务化。最后,加快构建可溯源的数据体系,实现数据服务社会化,追溯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各环节的净含量、投入成本和销售价格等实时信息,促使数据要素创造新价值。
第三,强化数字信息管理,巩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硬件基础。一是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关注网络速度、数据存储能力、计算能力和网络安全等,拓宽数字基础设施的渗透边界,为农业生产体系的高效化智能化提供基础保障。二是地方政府联合高职院校与农村专业合作社着力培育新一代农人,提高数字素养,充分发挥数字基础设施的信息服务功能,助推农业产业体系的高端化服务化。
第四,打造数字生态空间,紧抓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运作载体。一是加快建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提高农村信息收集、整合、处理与共享能力,实现城市与乡村、农户与市场的衔接。二是拓展数字平台应用场景,重塑农村社会关系,创新农村治理体系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三是打造数字生态空间,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农民生活趋向城市化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