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现实基础、主要挑战及实现路径

2024-04-29谢阳阳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农村

谢阳阳,李 浩

(1.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2.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这一重要论述表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因此,从学理上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和历史经验,分析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当前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具体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基础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继承和超越。”[2]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就与积累的经验为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

1.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共同愿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雄厚的经济基础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强后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上了一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2022年,中国GDP 再创新高,达到了121 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6 万元,中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同时,脱贫攻坚也为农村贫困地区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使农村贫困地区可支配收入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新时代的中国拥有了更加厚实的经济实力和更加科学的发展蓝图,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表1 全国与农村贫困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

2.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组织基础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3]新时代,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完善,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逐步提升,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夯实组织基础。

第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对“三农”工作全面领导的根本性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组织体系,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4]根据2022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12月31 日,中国共产党现有基层组织506.5 万个,相比2021年底净增12.9 万个,增幅为2.6%。其中,基层党委28.9万个,总支部32.0 万个,支部445.6 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使得党在基层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强化,使党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强化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

第二,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高。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动力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脱贫攻坚步伐加快,农村基层领导班组也相应地得到了不断优化。据统计,截至2021年末,全国村党组织书记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40.8%,比上年提高14.3%;35 岁及以下的占比12.5%,比上年提高4.5%。农村干部和人才队伍不断知识化和年轻化,使得乡村经济社会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保障。

3. 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机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推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从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进行了长期探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当下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创造了现实机遇。

第一,农业方面,国家长期探索农业现代化,推动建设农业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逐步在农业生产合作化过程中提出农业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并把农业现代化列为“四个现代化”之一;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国情农情,在推动脱贫攻坚的同时逐步探索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5]。

第二,农村方面,国家长期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基本完善。农村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在致力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同时,不断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和改善,主要着眼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但是,在一些偏远山区,道路、水电、教育、医疗、网络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很难得到改善。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力推动脱贫攻坚的同时指出:“贫困地区尽管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各自的有利条件和优势。”[6]强调了地区脱贫必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强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7]

第三,农民方面,国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农民精准脱贫和稳定增收。进入新时代后,针对全国尚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8]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理念,摒弃了以往粗放扶贫的治贫方式,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长效管理。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9],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从粗放式扶贫到精准扶贫,“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落实到解决人的问题上来,以此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10],全面增强乡村地区和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二、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现实挑战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立足“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直面现实挑战。当前,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现还存在乡村产业发展缓慢、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乡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以及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等诸多问题和挑战。

1.基本公共服务相对落后迟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展

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提高乡村居民再分配比例、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也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乡村美好生活的关键。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使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但是,按照共同富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标准,现阶段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脱贫攻坚的胜利和乡村振兴的推进给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带来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从目前统计的一些数据来看,乡村基本医疗、互联网等公共事业性服务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的供给仍然存在不足。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可以用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来衡量(见表2)。通过近五年的数据可知,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率基本维持在两倍以上。

表2 全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单位:元)

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角度来说,乡村在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性服务的落后会直接导致乡村人力资本的流失,进而造成乡村振兴的推动缺乏人才支撑。“如果不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城乡之间长期形成的‘机会不平等’现象”[11],那么城乡之间人力资本的流动将会长期呈现单向化,城市的资本和技术不能进入乡村,非常不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

2.人力资本储备相对薄弱弱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程度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石,人力资本投资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由表3 可知,2013—2022年,全国就业人数由7.63 亿人下降至7.34 亿人,而城镇就业人员由3.85亿人上升至4.59 亿人,乡村就业人员却从3.78 亿人下降至2.74 亿人,乡村就业人员在10年间减少了1.04 亿人。造成乡村人力资本严重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城市中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定居,子女随迁、户籍转移等现象导致乡村人口大量流失,从而导致乡村常住人口中青壮年比例锐减,乡村劳动力欠缺。二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乡村出现了诸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增多,但乡村生产经营人员普遍年龄偏大且文化水平不高,导致发展潜力有限,乡村劳动力的知识技能明显不足。

表3 全国就业人数统计(单位:万人)

3.产业发展后劲相对不足迟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现阶段,乡村产业发展缓慢导致乡村居民收入难以实现持续性增长,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当下农业产业化的任务是继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农业产业链。然而,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性基础设施建设、国内外广阔的市场、完整的“生产—加工—销售”供应链以及规模经营所需要的龙头企业带动和人力资本投资等,在现阶段都成了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和难题。另一方面,乡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大规模向城镇转移,造成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不断减少,而劳动生产率更高的非农产业部门人数却一直保持上升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由2.03 亿人下降至1.71 亿人,第二产业人数基本维持在2.17亿人左右,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由3.4 亿人上升至3.59亿人。但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并不是将农村人口全部实现城镇化转移,也不是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全部转移至非农产业进行就业,而是努力实现“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在保障农民实现持续增收的前提下,必须促进乡村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农业为根本,农产品加工、销售,乡村特色旅游产业等第二、第三产业为经济主要增长点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量资本和人才流向农村,进而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4. 城乡收入分配差距相对较大影响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现代化。但当前,中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分配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的解决存在较大制约,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巨大挑战。

由表4 可知,2012—2021年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一直保持在0.46 以上,这说明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长期处于较大状态。而从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3—2022年间,全国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实现大幅度增长,但201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88 倍,2022年城镇仍然是农村的2.45 倍;而城乡居民财产收入差距在过去10年间也居高不下(见表5),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此外,从地方公布的数据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存在较大的调节空间。例如,2022年北京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42 倍;2022年云南省西畴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数值为2.56(以农村居民为1),而正在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2022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该区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为1.71(以农村居民为1)。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城市由于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资收入,吸引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不断涌入城市就业和定居,而文化水平低、就业能力弱、年老体弱的农村居民只能留守农村,农村也因此缺乏充足的人力资本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农村人口劳动收入增长受限。农民收入结构单一化,且农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导致农民持续增收的不稳定性,以及“农村集体经济分配关系不完善导致共享水平不高”[12]等问题仍然长期存在。

表4 中国基尼系数变化

表5 全国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三、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围绕土地、粮食、农业科技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动乡村新业态发展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乡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同时,注重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1.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促进农村基本具备更为现代化的生活条件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统筹好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总体布局,促进城市反哺农村,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一方面,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条件现代化。首先,必须加快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提高农村道路“硬化率”,确保农村通往外界的主要线路安全畅通。其次,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保护农村中小型水库的水源存量和水质安全,实施农村规模化供水。再次,加快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全面提高乡村电网普及率和“通电率”,保障农村电力供给。同时,推动燃气下乡以减少农村柴火使用,对于条件较好的农村,应积极倡导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此外,还需加强农村住房质量安全检查,及时改造危房排除安全隐患,以及继续推动农村厕所革命,加强农村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处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服务性基础设施方面,大力加强物流配送、客运站点、广播电视和公共照明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继续完善学校、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老年) 活动中心等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村综合服务水平。

另一方面,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乡村生活方式现代化。必须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等化配置,促进公共教育、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等资源向乡村倾斜,全面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首先,在公共教育方面,应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增加乡村学校基础性教育资源供给,引进多媒体、网络学习、远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加强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其次,在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险方面,应全面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高村卫生室医疗救助能力,加强乡村医生医疗技能培训,推动乡村医生向职业(助理) 医师转变。最后,在基本社会保障方面,逐步完善乡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体系,提高乡村养老院设施条件和乡村居民基本养老金水平,对于乡村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应完善兜底救助体系,逐步提升乡村生活最低保障水平,“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价值导向。”[13]

2. 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长远发展,必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培养高素质农民,“通过把农民组织起来,引导农民有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14]一方面,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投资,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优化涉农院校专业设置,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及其科研投入,大力培养“三农”理论和农业科技方面的人才。其次,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投入和统筹。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应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更新教学设备,多渠道引入多媒体、远程教育和资源共享等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最后,加大对农民的农技培训力度,包括农民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

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向农村流动,投身农村建设。首先,健全和完善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打通城乡就业服务和人才交流通道,加强对城市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农村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其次,持续提高农村人才待遇和就业补贴,吸引城市人才前往农村就业。必须落实农村人才引进政策,对农村教师薪酬水平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待,完善好农村工作人员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和就业服务等社会保障,吸引社会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最后,加强对农村本土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积极支持本土人才前往职业院校和其他农村学习专业技术和先进经验,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促进本土人才充分挖掘农村特色资源优势,在提高农民新职业新业态就业能力的同时,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3. 促进农业生产变革,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

建设农业强国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制度、科技赋能等多方面发力,协调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在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农业竞争力。

第一,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为建设盘活各种资源的活力乡村释放能量。”[15]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关键在于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条件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一方面,必须先把农村土地盘活,使“产业下乡、资本下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推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和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农村土地的管制和限制,对乡村产业发展和建设用地制定减少土地租金、降低利息等更加宽容的供地政策。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农村长期存在集体资产产权归属、权责和保护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因此,对于农村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在稳定农民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应积极发动农民开展土地股份合作,壮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提高农民资产性收益。

第二,建设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构建是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举措。一方面,在严格管制耕地用途的基础上,应积极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另一方面,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和积极作用,以及小规模农业精耕细作、多样化种植和土地资源利用率高的优势,鼓励农户自愿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并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第三,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壮大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一方面,强化农业基础研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继续加大农业基础研究的投入,并积极推动高校为农业科技化提供智力支持,实现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转化应用。另一方面,发展乡村特色优势产业,培育特色产业品牌,积极推动乡村产业对外合作,促进产业现代化转型。通过科技赋能实现“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16]的发展目标与价值追求。

4. 推动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农业农村现代化以“物”的现代化为基础支撑,以“人”的现代化为内在动力。”[17]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紧紧围绕农民增收,推动农商互联,加快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同时,必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小城镇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从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支持引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农村振兴推动过程中,应积极打破以往以农业生产为农村主要发展模式的规划思路,转变为以农村优势特色资源为依托,利用5G、VR、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创新直播带货、短视频推介、特产邮寄和云观景等新型营销方式,不断丰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加快小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以推进新型城镇化为目标,以县域为重要载体,大力发展县域富民经济,培养农业龙头企业和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支柱型产业,推动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县城带动能力和产业服务功能。

猜你喜欢

现代化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边疆治理现代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