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当代意蕴

2024-06-12李东民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4年4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科技

李东民,郭 文

(1.北京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 100033;2.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北京 100083;3.北京银行,北京 100033)

一、引言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科技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不断涌现,传统生产模式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2024年1月31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1]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仅是对传统产业的颠覆,更是对创新力、智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全新要求。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关键时期,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深刻理解领悟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及特征

1.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这意味着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引领下,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所使用的劳动资料以及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劳动者素质进一步提升

在这一概念中,劳动者作为生产的主体,不仅仅是传统的劳动力,更是通过科技创新和技能提升,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生产要素[2]。这种劳动者的跃升体现在他们对先进技术和新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数字化、智能化工具的应用,从而推动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新质生产力所强调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进一步表明了生产方式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劳动者的跃升不仅仅是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的提升,更关注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这种全面提升的劳动者素质,使得工作更具创造性和适应性,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

(2) 劳动资料进一步优化配置

传统的劳动资料逐渐被数字化、智能化的工具所取代,生产过程中涌现出更为先进和高效的生产资料。自动化设备、智能机器人、高效能的工具等劳动资料的跃升,有力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为新质生产力的实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劳动资料的跃升方面,不仅是传统设备的升级和智能化,更涉及到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得各类劳动资料能够实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形成高效协同的生产网络。这种全新的劳动资料体系大大提高了生产的整体效能,使得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网络化。

(3) 劳动对象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劳动对象可以更精准地满足市场需求,实现生产目标的个性化定制,从而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劳动对象的跃升反映在对市场需求的更为精准的洞察和反应。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劳动对象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趋势,进行个性化定制,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对劳动对象的精准把握使得生产更加具有针对性,避免了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

综合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在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3]。这种跃升不仅可以提升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同时能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1) 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

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差异较大[4],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是生产力能级的跃迁。随着科技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引擎,深刻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成为引领时代发展的关键力量。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生产活动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智慧。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成为现实,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升,为企业创造了更为灵活和高效的生产环境。创新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产业格局。通过创新的商业模式,企业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优化。数字化转型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管理和大数据分析,实现精细化管理,提高生产流程的透明度和可控性。数字化转型不仅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2) 新质生产力以“三高”为目的

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传统生产力,是指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首先,高科技是新质生产力的鲜明特征。新质生产力的最重要构成要素和根本特征在于颠覆性技术、前沿技术等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催生了新质劳动资料[5]。先进的技术应用使得生产设备更加智能高效,为企业提供更多创新的可能性,推动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其次,新质生产力以高效能为目标。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用智能化的生产设备以及灵活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这种高效能的特征使企业能够更迅速地响应市场需求,缩短产品上市周期,提高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新质生产力注重高质量的产出。通过科技创新和高效能的生产方式,产品不仅在研发和制造上更为精密,而且在质量上也得到显著提升。高质量的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产品品质的要求,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3) 新质生产力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与新发展理念环环相扣,其发展路径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紧密契合,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第一,新质生产力体现了创新的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新型商业模式的引入,新质生产力将传统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变革。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还包括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多个层面,推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创新升级。第二,新质生产力注重协调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倡导跨界合作、产业协同,实现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这种协调发展的理念使得各个环节之间更为紧密衔接,形成更为有机的产业体系。第三,新质生产力关注绿色发展。通过采用清洁能源,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新质生产力努力降低对环境的影响,致力于建设更加环保可持续的生产体系,符合绿色发展理念,追求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共生。第四,开放是新质生产力的另一重要理念。新质生产力倡导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的开放共享。这种开放的态度有助于促进全球创新和共同繁荣。第五,新质生产力强调共享经济。通过共享资源、共享平台,新质生产力追求生产要素的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符合共享的发展理念。

三、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

1. 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

(1) 新质生产力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

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6]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它是社会进步的基石。在这一理论框架下,新质生产力的生成不仅是对生产关系演进的回应,更是对技术、科技和创新的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技术和科技的进步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新质生产力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积极应用先进的科技和创新,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塑造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关系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同样存在[7]。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为生产关系的优化提供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普及促进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升级,强调团队合作与创新,推动生产关系的民主化和扁平化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协同发展也将改变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模式,促进供应链的优化与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改进不仅仅体现在技术上的革新,更体现在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的深化和升级,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进步和发展。通过新质生产力的推动,生产关系可以更加灵活,适应性增强,为社会提供更为高效、可持续的生产方式。而优化后的生产关系不仅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更能够激发创新活力,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应用,从而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壮大。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关于技术变革引发生产关系演变的观点。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通过技术、科技和创新的应用,新质生产力呈现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活力和时代性,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打开了崭新的局面。

(2) 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8]。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新质生产力在这一理论框架下作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补充。

马克思主义关注的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形态变革的作用,而新质生产力则从科技、信息技术的角度对物质生产力进行了重新解读。新质生产力注重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生产方式更为智能、高效,呈现出全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制约作用,而新质生产力在此基础上关注灵活的生产组织形式和数字化的管理方式,使得生产关系更具适应性和变革性。这为生产关系的革命性演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此外,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也强调了人机协同合作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更贴近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境。人机协同合作通过智能化的机器与人的协同工作,使劳动力更加高效地参与到生产过程中,为生产力的提升创造了更多可能性。

总体而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有益补充和发展。通过强调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人机协同等方面的变革,新质生产力使得生产力理论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为深化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

2. 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实践路径

(1)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源于技术的革命性突破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新的生产力形态正在蓬勃发展,这得益于科技领域的创新和突破。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崭新应用,为生产方式注入了活力。这种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的模式,也彻底颠覆了产业格局。新质生产力所依赖的技术创新,使得生产过程更为智能、高效。人工智能的广泛运用使得生产设备能够更加智能地进行数据分析、优化控制,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种技术的突破让企业能够更灵活地应对市场的变化,更迅速地调整生产策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新质生产力所带来的技术创新,推动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供应链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种数字化转型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也为整个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了有力支持。

(2) 新质生产力的孕育源于对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深刻理解与实践

这一概念不仅涉及到技术和设备的更新,更着眼于如何巧妙地组合和调配各种生产要素,以推动生产体系的全面升级。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是关键驱动因素。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通过新的配置方式激发生产力的潜能。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的创新,还需要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革新,以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协同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反映了生产要素配置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企业通过创新性配置生产要素,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的变化、迅速调整生产结构,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这种创新性配置使得企业在竞争中更具竞争力,更容易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新质生产力的诞生是在创新性配置各种生产要素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配置不仅仅涉及技术层面的创新,更包括组织、管理、人才等方方面面的创新,为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3) 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源自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是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发展的必然体现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产业格局逐渐被打破,为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创造了有利条件。

产业深度转型是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基础。科技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工艺,推动了传统产业向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迈进。这种深度转型不仅仅是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变革,更是对商业模式、管理模式的全面重构,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产业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崛起的必然结果。通过引入前沿科技、优化管理流程以及提升产品品质,企业实现了从传统生产方式到高科技、高效能的生产方式的跃升。这种升级不仅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为整个经济体系注入了新的动能。

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同时反映了社会对于高附加值产业日益迫切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满足了市场对于更先进、更智能、更高品质产品的渴望。这种需求推动了产业向更高层次的价值链方向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四、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意蕴和发展建议

1.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意蕴

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深刻而广泛,不仅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将对社会、科技、环境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1) 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企业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生产流程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为产品创新和质量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进一步推动了产业向高端、智能化方向的升级。通过引入前沿科技和创新技术,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种升级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提升,更是对传统产业模式的深刻颠覆,为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创造有利条件。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使得数字化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在生产领域得以广泛应用。这一潮流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

(2) 新质生产力对就业形势和人才建设产生显著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就业形势和人才建设产生深刻而显著的影响。传统产业的淘汰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使得就业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这个变革过程中,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掌握先进技术和数字化能力的人才需求急剧增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企业更加注重拥有创新意识、科技背景和数字技能的人才。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工程师、软件开发者等高技能岗位将成为市场热点,需求不断攀升。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如云计算、生物科技、新能源等领域的兴起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这些行业对于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教育体系和培训机构调整课程设置,以满足市场对多元化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普及,传统生产线上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对于传统产业中一些简单重复性工作的需求减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应用逐渐替代了部分人力。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带来了就业结构的变革,迫使社会更加重视对于未来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提升。

(3) 新质生产力对人类生活方式具有深刻影响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提升生活质量和满足个体需求注入了强劲的动力。科技的迅速进步催生了创新性的生产方式,使得产品和服务更加智能、便捷,为个体提供了更为丰富和个性化的选择。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科技创新不仅改变了生产流程,也深刻地影响着生活的各个层面。智能家居技术的普及使得家庭生活更加便捷,人们通过手机或语音助手可以实现对家电的远程控制,从而提高了生活的舒适度和便利性。个性化定制的兴起使得消费品更贴近个体需求,而不再是“一刀切”的标准化产品。从定制化的衣物、饰品到个性化的健康服务,新质生产力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个性、精准的产品和服务选择,提高了生活品质。此外,新质生产力也促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的普及,使得人们能更便利地获取知识和医疗资源,有助于提升整体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

(4)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新机遇

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将为全球经济合作带来崭新的机遇。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创新使得全球各国在经济合作中拥有了更广泛的共同点。先进的数字化技术和高效的生产方式使得国际间的产业链更加密切相连,为全球各国提供了更为便利和高效的贸易环境。新质生产力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地理和时空限制,促进了跨国企业间的深度合作。全球范围内,企业可以更加便捷地分享创新成果、合作开发新产品,从而在全球市场上迅速响应和适应变化。这种深度的国际合作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促进了不同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催生了全球性的产业协同和价值链整合。各国企业通过分享技术、共同研发,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形成全球性的生产网络。这种国际化的产业协同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总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促使就业、服务等多个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为社会注入了创新的活力,引领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2. 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建议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和高度互联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需要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将创新视为引领发展的关键动力。科技创新被认为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和经济升级的核心要素,政府、企业以及研究机构都应积极行动,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确保“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9]。在资金投入方面,政府需要逐步增加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设立创新基金、科技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提高科研项目的经费投入,为科技人才提供更多资源支持,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需要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供给[10]。政府需要积极制定创新政策,简化科研项目的审批程序,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供税收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激励政策,为创新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在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也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的重要举措。推动产学研用结合,鼓励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应用。

第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与传统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更加重视产业间的协同[11]。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单一产业往往难以应对多元化和快速变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促进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整合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升级。产业协同发展强调不同产业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通过建立产业联盟、产业园区等合作平台,不同产业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促使创新和技术的跨界融合。这种协同发展有助于打破传统行业壁垒,激发创新潜力,推动新技术的应用和新模式的探索。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形成产业链的完整闭环,实现从原材料采集、生产制造到产品销售的一体化流程。这样的垂直整合有助于提高整体产业的竞争力,降低生产成本,加速新产品的上市速度。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强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与共赢,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经济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这种产业协同发展的理念将为新时代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提供强大的支持。

第三,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注重人才培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人才培养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新质生产力是强调发挥新科技重要作用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必然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12]。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提高技术水平,更是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素养的人才。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型生产力需要人才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能够在不同领域之间进行融合创新。因此,注重跨学科培养,培养具备工程、科学、商业等多方面技能的综合型人才至关重要。此外,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忽视的方面。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操作的结合,能够更好地培养人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引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人才,有助于推动科技创新和推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全面而有深度的人才培养将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只有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从而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浪潮中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第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更加强化国际合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今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强国际合作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在科技创新方面,国际间的合作能够促使各国充分发挥优势,共同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共享科研成果和经验,各国可以避免重复努力,加快创新步伐,实现科技的跨越发展,从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产业链协同发展也需要国际协作。各国之间形成紧密的产业链合作网络,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全球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通过跨国企业的合作,实现供应链的高效运转,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发展。这种国际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整体水平,还有助于全球范围内共同应对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国际间的合作更显迫切。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推动绿色技术和清洁能源的发展,是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国际社会应共同制定并遵守环保标准,共享绿色创新成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愿景。

在全球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当务之急。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在于技术的创新,更在于国际合作的深化,我国应积极融入国际产业链和全球创新网络[13]。通过共享科研成果、优化产业链、应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共同构建起新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繁荣注入新的动力。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应该摒弃单边主义,加强多边合作,共同应对经济、科技和环境等方面的共同挑战。只有在国际合作的框架下,各国才能更好地共享创新成果,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共同应对变革带来的挑战。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共同迎接未来的机遇,实现新时代经济的可持续繁荣,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贡献更为重要的力量,国际国内协同发展,共同开创新质生产力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科技
寻找新质生产力
新华社评论员: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