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痞”“满”“胀”系术语考辨与语义挖掘❋
2024-04-29郭力铭
郭力铭
(辽宁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沈阳 110847)
作者简介:郭力铭,从事语言学、中医古籍及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方向的研究。
术语是特定领域中由特定语言的一个或多个词表示的一般概念的指称。目前,中医术语有西医化趋势,许多中医特色术语并未引起中医行业的足够重视。“名不正则言不顺”[1](《论语·子路》),在现代中医药事业发展视域下,众多中医药核心术语还有待结合现代研究方法进行重新梳理和挖掘,“痞”“满”“胀”类术语即为此类。中医内科学中脾胃肠病证中的“痞满”证与肝胆病证中的“胆胀”证、“鼓胀”证分属不同的病证。而在《黄帝内经》前的文献中,否(痞)、满、胀多并用互混互释,且三者与[+疼痛]义的边界较为模糊,不甚明了,直至《黄帝内经》建立起完整的痞、满与胀术语框架。而《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原文中又常有合称,如“痞满”“胀满”“满胀”;或者并论,如《素问·腹中论篇》“胸满腹胀”[2]154。痞、满、胀之间有何种异同与关联?为了探本溯源,本文拟对《黄帝内经》中“否(痞)”“满”“胀”的原文进行梳理,从中医药理论的渊薮辨清痞满胀及相关术语的内涵,并期望通过精细化的语义梳理和认知挖掘,为术语建设和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佐证。
1 字源与语源
1.1 否字源流
1.2 满字源流
1.3 胀字源流
《说文·疒部》载“瘨,一曰腹张”,段玉裁注“古无胀字,《左传》载‘张,如厕’即今之胀字也”[4]153。王念孙注《广雅·释诂一》曰“痮、胀、张竝通府者”[8]。《说文》有“张”字,无“胀”字。“胀”为本字,“张”为借字,“痮”为后起分化字,“瘬”为俗字。
综上,通过对“否”“满”“胀”的语源考察发现,“否”和“满”均经历了一个描述“物体状态→人体生理→病理”的语义演化过程,而“胀”从本义起就指称人体腹部的病理状态或症状,凸显肿大的外观。
2 “否”“胀”“满”在《内经》中的使用
首先,我们对《内经》中的用例进行穷尽爬梳。考察发现“否(痞)”总13见,其中单音节形式仅出现3例,合用10例;“满”总269见,其中单用96例,合用173例;“胀”总138见,其中单用45例,合用93例。以下细析。
2.1 否
第一,有形之否,指胸腹内郁闷结块的病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辟……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2]317。这里是指痞气积聚之症,对于有形之痞而言,《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其治法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2]364。
第二,无形之否,指气机郁滞、阻隔不通的症状。《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胕肿痞饮”[2]315。该处的“否”,病机在于气结不通、气机不运,病位“心下”,即为胃脘处。《诸病源候论·诸痞候》说“诸痞者,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脏腑痞塞而不宣,故谓之痞”[9],痞的病机在于营卫不和、脏腑隔塞。
2.2 满
“满”而不溢为“盈”,可指物体圆满无缺,如《素问·八正神明论篇》“月郭满,则血气实……月郭空,则肌肉减”[2]112,指月亮轮廓圆润充实之义。充实之义的“满”在《内经》中主要体现在对人体正常状态的描述,皮肉丰满充实、精气血充盈,如《灵枢·癫狂》曰“齿诸腧分肉皆满”[10]56。《素问·调经论篇》言“阳注于阴,阴满之外,阴阳匀平”[2]231,也显示出《内经》之“满”描述“充足盈满”的物体性状或人体生理状态的典型语义。
太“满”则溢。“满”还可凸显太满外溢的反面病理意义。《素问·脉解篇》说“所谓食则呕,物盛司满而上溢,故呕也”[2]184。张介宾说“脾胃相表里,胃受水谷,脾不能运,则物盛满而溢,故为呕”[11]388。《灵枢·玉版》“腹鸣而满,四肢清,泄”[10]104。
2.3 胀
“胀”来自气机胀满,跟气的运行不利有关。《灵枢·胀论》明确论及胀的病因是“厥气在下,营卫留止,寒气逆上,真邪相攻,两气相搏,乃合为胀也”[10]72。《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2]363。可见,胀病与气的关联性是最为关键的,是由于气机失常而引发的疾病。
综上,将《内经》术语“痞、满、胀”的语义演变路径构拟如图1所示。
图1 “痞、满、胀”的语义演变路径图
3 “否”“胀”“满”复音术语
《内经》时代,“痞”“胀”“满”的术语框架业已完整建立,出现了不少以此为语素的新词,从而形成新词新义。以下以《内经》为中心,统计分析其复音术语,并考辨典型复音术语。
3.1 统计与分析
对《内经》中的术语进行统计,如表1所示,复音术语共79个,出现271次。统计发现,除了“腹满”“腹胀”这一术语高达82例以外,“满”“胀”类复音术语主要集中在“壅实郁结之证”,共128例。《内经》的“满”“胀”呈现出较强的构词能力,在生理之满胀和病理之满胀这两个语义场呈现出聚合特征。《内经》“满”“胀”系复音术语数量不少,现在分析其分布概貌的基础上详述典型范例,兹列于下。
表1 《内经》“痞胀满”复音术语统计表
3.2 生理角度
脉满、络满指经脉或络脉管道饱满充实之态,在《内经》中分别为9例、7例。“满”与“实”同义,表示中空者充满。如《素问·调经论篇》载有“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2]230。同时,“满”与“虚”相对,描述经脉中气血有余的状态。《素问·通评虚实论篇》云“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经虚络满何如”[2]119。“经虚”指经脉虚空,“络满”与之相对,为络脉充实之义。
3.3 病理角度
3.3.1 腹满、腹胀 病名,在《内经》中分别出现49例、33例。病位在“腹”。《灵枢·海论》曰“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10]70。张志聪说“腹满者,热逆于中,不得从外内散也”[12]221,故“腹满”凸显内部容纳之物。得了“腹满”病,多出现食不化,大小便不利的症状。《灵枢·经脉》“贲响腹胀”[10]30。腹胀由脾气实所致,脾的功能太过则水湿停滞胀满。凸显气胀肿大之貌,腹部不适,痞塞难受,常见于大小便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内经》中“腹胀”和“满”常常接续出现,“腹胀满”由此固化为一个术语。《素问·厥论篇》有“下虚则腹胀满”[2]171,吴崐注“下虚则下气并入于腹,故腹胀而满”[13]185。可见,腹部不适的情况下,通常胀、满的病征兼而有之。
综上,在《内经》中,混言为“腹胀满”,指腹部胀满不适;析言为“腹胀”“腹满”。
3.3.2 肤胀 病名,在《内经》中出现10例。病位在皮肤。气滞腹内皮中,而成肤胀,症见腹大身肿皮厚,按之虚浮。《灵枢·胀论》云“营气循脉,卫气逆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为肤胀”[10]72。将脉胀和肤胀的病因对比放在营卫之气循行的背景下讨论:营气在脉中正常循行,而卫气运行紊乱就会引起脉胀;如卫气并行于脉,循行于分肉之间,就会引起肤胀。《灵枢·水胀》云“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10]100,可见由水致寒这是肤胀的病因,症见皮肤的虚浮肿大,与内核硬结的实肿相对。
3.3.3 鼓胀 病名,在《内经》中共出现5次。“鼓胀”在《灵枢·水胀》3例,《灵枢·经脉》1例,《素问·腹中论篇》1例。细辨之,其实并非同指。“鼓”一字的考析对于本术语的探本溯源尤为重要。我们认为“鼓”有两解:一作病征解,凸出鼓起之义;一作“谷”解,指“水谷”。以下详析。
鼓的后起字为“臌”,《中文大辞典》“臌,膨胀也”[14],指皮肉之胀大。《灵枢·水胀》曰“鼓胀何如……腹胀身皆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10]100。杨上善注“四种同于肤胀,五者腹色青黄,六者腹上脉络见出”[15]675。这里的“鼓胀”当为“谷胀”,是因为水谷不化而致的疾病,症见面色黑黄、腹脉凸起,腹部胀大。
又,《素问·腹中论篇》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2]152,治法为“治之以鸡矢醴”[2]152,病因为“此饮食不节……气聚于腹也”[2]152。王冰说“心腹胀满,不能再食,形如鼓胀,故名鼓胀也”[16]。加之《素问》新校正云“按《太素》鼓作谷”[2]152,因此我们认为此“鼓”当兼指病因(水谷不化)和病征(腹鼓大)。
3.3.4 水胀 病名,在《内经》中共出现4次。病因是“水湿”引起的“上溢”。《灵枢·五癃津液别》曰“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塞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水溢则为水胀”[10]73。张志聪说“五道癃闭,则为水胀,水谷留于下焦,不得渗于膀胱,则水溢而为水胀”[12]282。可见,“水胀”的病因在于气闭水溢。
《备急千金要方》曰“水胀,胀而四肢面目俱肿”[17]。《金匮翼·胀满统论》释“水渍于肠胃,而溢于皮肤,漉漉有声,怔忡喘息,即为水胀是也”[18]。水胀的典型症状是肠胃部胀满,兼有外部皮肉四肢肿大,或忧思喘息。
3.3.5 气满 病名,在《内经》中共出现14次。《内经》的“气满”病因为“气海有余”,常常发于胸中、皮肤、腹、皮肤。
《灵枢·海论》曰“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10]70。上文语境的“气海有余”,将“海/水”投射(mapping)到“气”概念域:气汇集在一起,如同水汇聚成海。《灵枢·绝气》“岐伯曰:榖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10]68,也将“液”与“气”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窥见“气满”这一术语背后的水隐喻(metaphor)。《内经》“气满”病位分布在胃脘、腹部、胸部和皮肤处,分别有“胃气逆上……阳气满”[9]144“腹气满”[9]14“气满胸中”[10]70“气满于皮肤”[10]72。
3.3.6 胀满、否(痞)满 病名,在《内经》中各出现7例、2例。“胀满”指肺部、腹部胃脘内胀有形,与无胀形的“痞满”形成对比。“胀”“痞”“满”两两组合,选择吸收各自的语义要素,形成新术语,描述病征。
“否(痞)满”则强调的是患者自觉闷堵不爽,但是并不表现为外在肿大。《丹溪心法·痞》辨析了“胀满”与“痞满”,“胀满内胀而有形;痞者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也”[19]。“痞满”核心语义为[+内胀][-外部有胀形]。
3.3.7 烦满 病名,在《内经》中共出现8次。“烦满”义指头热胀满兼有心情郁结之证。“烦”为兼证,“满”为主证。《说文·火部》言“烦,热头痛也”,段玉裁注“陆机诗曰身热头且痛”[4]181。“烦”指热病。《说文·心部》段玉裁注“烦者热头痛也,引申之烦心闷者皆为烦”[4]221,烦由热病引申指心闷。《内经》时代,“烦满”兼有[热病][心闷]之义。
《素问·热论篇》“两感于寒者……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2]126-127。吴崐说“头痛,巨阳证。口干烦满,少阴证”[13]137。“烦满”是全身阴阳衰惫的虚寒病证。又,《素问·评热病论篇》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2]133。杨上善说“烦心满闷不解”[15]541。因烦满而心情郁结。《内经》中,“热”常与“烦满”在语境中相随而出,《素问·逆调论篇》载“热而烦满”“阴气少而阳气盛,故热而烦满”[2]134。吴崐注“阴虚阳胜故热而烦满”[13]145。可见阴虚生内热,烦满因于阴虚。
另,《内经》只作“烦满”,同时期其他文献则写作“烦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20]。气满腹胀、壅滞不畅,自然也延及心志阻滞,痞闷不爽。
4 经典解读与语义挖掘
基于上述对单音与复音术语的穷尽性统计与典型术语的具体考辨,本节将在《内经》文本中深度挖掘出以往习焉不察的关键语义因素。
4.1 “生理-病理”分立
“满”有生理义和病理义,而“胀”“痞”只能表示病理义。《内经》中表生理状态的满系复音术语共出现32例。有描述不同程度之“满”的“盛满”“满大”“满壮”“焦满”“充满”,如《灵枢·天年》曰“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10]97;也有五体的脉肉皮之“满”的“脉满”“肉满”“皮满”“经满”“络脉满”,如《灵枢·卫气失常》载“腘肉坚,皮满者,肥”[10]102;还有表示肠胃正常生理之充实的“肠满”“胃满”“胆满”,如《灵枢·平入绝谷》,“平人则不然,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10]69。
而“胀”“痞”与身体部位并合而成复音术语,则只能表该部位病理性肿大胀痛。以“脉”的“胀”“满”分立为例。《灵枢·癫狂》言“脉满,尽刺之出血”[10]56。“脉满”描述的是经脉充满,脉络凸显的状态。而“脉胀”则描述的是胀大松纵的病理状态。《灵枢·胀论》言“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卫气逆为脉胀”[10]71。张志聪说“在外则为脉胀、肤胀,在内则为脏腑之胀矣……逆于阳则为脉胀……卫气逆于脉中则为脉胀”[12]276-277,“脉胀”已经固化为病名。
4.2 病位区别
《内经》中的“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
“痞”病位仅在胃脘,胃脘之气痞膈不通而致痞闷不爽。“否隔”“否塞”“否肿”“否满”“痞逆”均为胃脘之症,强调“气”在胃脘的阻滞。“满”类病位涉及脏腑、胸部及腋下,病位有心、胸、中、少腹、胁支、心腹、胠、心胁、胸胁、藏、肾、肝、肺,共16个术语,87见。而“胀”类的病位涉及五脏六腑和经脉,病位有心、六府、腹、胪、心腹、肝、脾、肺、肾、大肠、小肠、膀胱、胆、下焦、三焦、胃、肤、脉,共19个术语,62见。
4.3 病因之辨
从病因来看,“满”与“痞、胀”存在着的二元对立:水令“满”,气令“痞”“胀”。
“痞”即不通,为气机结滞壅塞之态,有形的如“否肿”[2]350,无形的如“否满”[2]352。“运化水液”与“满”的关系密切,《素问·五常政大论篇》载“湿气变物,水饮内稽,中满不食”[2]302。“中满”特指脾胃中焦运化水液失常,有“中满”之称,而无“中胀”之称,概因于此。《灵枢·胀论》明确指出“气之令人胀”[10]71。张志聪注“问五脏六腑之胀形,始在无形而及于有形也”[12]278。可见,“满”由水液失常所致。“痞”“胀”由气机壅滞所致;其中“痞”的病征呈有形、无形之分,而“胀”只表现为有形的肿胀。
另,术语“水胀”“气满”似为特例,但是细究之可发现:“水胀”亦因于气闭而水溢,水溢而水胀;而“气满”背后实际是“将气看作水”的水隐喻。这从另一个角度印证“满”与“痞、胀”在病因上的二元对立。
5 认知语义解析
结合认知语义的观察角度,可以深入解析古代医家的在定名时的认知特点,进一步推进术语语义挖掘的深度。“痞满胀”术语在认知上主要显示出认知视点差异和容器隐喻整体倾向。
5.1 认知视点
5.2 容器隐喻
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是将不是容器的本体视为一种容器的认知方式[23]。“痞满胀”系术语在整体上还体现出容器隐喻的认知特征。病位通过隐喻投射为受纳湿水、邪气等物的容器。脏腑、经脉、皮肉作为容器的功能实施,取决于本身的容积和所纳之物的体积。充满则盈,“脉满”“络满”“肉满”是也。《素问·脉解篇》曰“物盛满而上溢,故呕”[2]184。内容物过载则满溢,“中满”是也。盛物阻滞则容器堵塞,“胀满”“气满”“腹胀”“腹满”“痞满”均为此类(其中亦包含水隐喻,此处不再赘述)。
6 结语
综上完成《内经》痞满胀的核心术语解析和语义挖掘,并发现其特点和差异如下:
第一,语义源流。痞来自否卦,核心语义为[+闭塞不通];满,水盈而溢,与湿水有关,核心语义为[+水湿][+积滞];而胀因于气机胀满,跟气有关,核心语义为[+气滞][+挤压][+膨胀]。
第二,《内经》术语体系。发展至《内经》,“痞-满-胀”术语体系完整构建。单音术语154例;复音术语共79个,共出现271次。“壅实郁结之证”是该术语体系的核心义。着重考辨了生理义的“脉满”“络满”,病理义的“腹满”“腹胀”“肤胀”“鼓胀”“水胀”“气满”“胀满”“痞满”“烦满”。
第三,深度语义挖掘。“痞”在胃脘,“满”在心下、胸胁及五脏,“胀”在五脏、六腑、皮肤、经脉。不通为“痞”,“痞”为气机结滞壅塞之态,呈有形和无形之分。水令“满”,可指生理亦可指病理,气令“痞”“胀”,仅有病理意义。充盈的“满”为正常生理状态,太过则溢而致病;较轻为满病,较重且多外形肿突且多伴有疼痛,为胀病。此外,《内经》中表病理的“满”凸显“溢”的语义特点,表现为“呕吐”或二便不利;“痞”“胀”则仅有“膨胀”义。
第四,认知视角与容器隐喻。“痞”“满”体现“闭-盈-溢”的内在视点;“胀”体现“内壅滞挤压,向外压迫胀大而充塞难受”的“内-外”视点。其次,“痞-满-胀”系术语还体现出整体的容器隐喻的认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