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小学数学非正式学习的组织策略
2024-04-29王艳霞
王艳霞
非正式学习是指常规课堂教学之外自发地、任意地探索新知识的行为。在“互联网+”背景下,引入非正式学习机制时,教师应合理应用“互联网+”的辅助功能,设计一些带有信息技术应用的数学学习任务,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展开互动活动,并在生活实践中促使学生內化学科认知。结合“互联网+”创设移动情境,组织游戏活动,推出交流活动,延伸生活探索,都能为学生非正式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因此,教师需要优化设计,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感知能力。
一、借助“互联网+”创设移动情境,引入非正式学习运行机制
非正式学习与“互联网+”的结合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学生对“互联网+”应用充满期待。在数学学科教学设计环节,教师整合处理教学内容,利用网络设计移动学习情境,不仅对学生学习感官带来触动,还能调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建立数感认知基础。非正式学习给学生带来更多自主操作的机会,教师需要做好教学设计和引导,利用学习任务进行必要调度,学生的回馈会更为主动。此外,教师在设计非正式学习任务时,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特别是涉及网络应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家长是否能理解并给予必要的支持。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时,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一些数学案例,如各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图片,关于体积问题的案例图形信息,以及一些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案。要求学生进入生活环境,寻找适合的材料,制作教学辅助工具,对生活中的多种长方体和正方体进行测量和体积计算。学生对这些内容表现出了主动研究的兴趣,积极利用网络搜集相关趣味题目,并在课堂上主动进行交流活动,共享信息。教师设计了多个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条件开始了非正式学习,课外训练内容也得到了充实。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效果显著。在课堂学习汇报环节,学生都能从生活学习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
案例中,教师利用“互联网+”搜集相关图形信息,及时做出投放,为学生创造移动学习情境,成功激发学生的学科思维。这种方式能让学生主动进入生活化非正式学习中,学习成效显著。网络与非正式学习有很多对接点,教师通过相应的设计能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借助“互联网+”组织游戏活动,提升非正式学习效度
学生对网络游戏情有独钟,教师可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将数学学习内容与数学游戏相结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展开数学游戏操作和互动,促使学生主动进入研学环节。数学游戏带有学科特点,教师应巧妙设计,让游戏与数学内容高度融合,引导学生在非正式学习中自然内化数学认知。具体教学时,教师可围绕学习内容进行科学设计,从比赛、合作角度展开游戏设计,让学生自然进入游戏环节,形成多点冲击。
例如,教学《探索图形》时,教师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图文内容,然后推出一款数学游戏。教师在家校数学微信群投放了一批图形,要求学生观察图形猜想小正方体的块数,看谁用时最少、判断最准确。学生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进入微信群展开观察猜想行动,并计算所用时间。教师鼓励学生将游戏成绩汇报到微信群,学生纷纷报出自己的时间数据,微信群交流气氛活跃起来。一个最为简单的观察任务,教师却以网络游戏形式推出,从学生参与表现可以看出,教师的游戏设计是非常成功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观察猜想活动,将数学学习与游戏相结合,呈现出了有效且效果显著的非正式学习方式。
小学生年龄较小,对游戏竞赛等活动都比较喜欢,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将观察任务赋予游戏成分,学生感觉新奇,都能进入细致观察之中,而且游戏涉及比赛内容,学生参与网络交互活动的热情较高。
三、借助“互联网+”推出交互任务,丰富非正式学习合作形式
随着网络交互的生活化、常态化,教师从这个角度切入展开设计,将数学内容加以融合,创设一些讨论话题,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网络交互活动,学生往往会积极响应,并在网络互动中自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网络交互任务有多种呈现形式,包括话题讨论、质疑展示、成果展示、数学日记展评、数学实验设计评比、数学操作体验交流、数学学法交流讨论等,这些都属于非正式学习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前作优化设计。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前,教师设计了课前预习任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包含诸多内容,典型案例众多,教材中已经有不少这样的内容,你能否进入网络展开信息查找,挑选教材中没有的信息和素材,并将相关信息推送到班级微信群?学生接受这项学习任务后,在家庭环境下展开信息搜集行动。因为任务明确,所以学生行动快速、反馈及时,教师在微信群中收到学生发送的信息,随之组织学生展开网络讨论,对一些信息和素材进行筛选。学生对网络信息搜集比较感兴趣,都能主动参与其中,特别是网络交互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动力,其参与热情更高。虽然还没有进入课堂学习,但学生在信息搜集和网络交互过程中,对相关内容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这都是非正式学习与“互联网+”结合的结果。
“互联网+”应用极为广泛,教师巧妙地将非正式学习与“互联网+”应用结合到一起,创造了丰富的学习契机,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也有积极帮助。
四、借助“互联网+”延伸生活探索,巩固非正式学习实践效果
“互联网+”为学生数学讨论带来不少机会,在信息时代,教师将数学实践任务进行融合设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完成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探索,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探索的机会。数学信息素材搜集、数学实验参数查找、数学生活案例整合、数学知识点梳理、数学课题研究等,都与网络应用高度对接,教师需要设计清晰的学习方案,确保学生顺利进入非正式学习之中。
例如,教学《图形的运动》时,教师设计课外作业任务:在生活中可以找到不少图形运动案例,请大家深入观察,列举一些图形运动的案例,也可以借助平移、对称、旋转等方式,利用电脑画板,设计一些精美的图案,看谁设计的图案更有个性。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现象,很快就能找到不少图形运动案例,并利用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在利用电脑软件进行图案操作时,学生存在一些操作问题。如软件下载和应用不熟练,缺乏具体指导,操作错误,导致图案设计失败等。教师借助微信群传授一些下载、操作方法,邀请家长给予支持,确保学生非正式学习顺利开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学生学习成果不断涌现,一些精美的图形呈现在微信群,教师对这些图形组合特点进行分析,组织学生展开互动评价,将非正式学习推向高潮。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课外网络应用任务,为学生带来更多数学实践应用的机会。学生深入到网络之中,对相关软件展开研究学习,找到数学操作的方法,这无疑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非正式学习没有统一的组织,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请家长给予必要辅助,确保学生的探索学习顺利展开,为非正式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助力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巩固学习成果。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学科教学注入了动力,学生对网络技术的应用有特殊情结,教师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学习时,可适当推出一些网络应用任务,要求学生借助网络展开非正式学习,使学生的感知体验更为深刻而多元。网络支持下的辅学设计有多种选择:创设移动学习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组织网络数学游戏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网络交互任务,则能让学生在主动交流和信息共享中完成数学学科的认知构建。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