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多角度视野下“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2024-04-29章其帮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3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欧洲历史

章其帮

摘 要:本文以《中外历史纲要(下)》“走向整体的世界”这一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尝试从贸易圈、世界格局、制度等视角来研究“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培养途径。

关键词:多角度视野 核心素养 历史解释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03.049

所有的歷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历史教科书也不例外。然而,教科书限于篇幅、编写体例的限制,不可能把所有的历史事件都解释得很完美。“全球联系的建立”是部编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两课的主题,也是培养学生多角度视野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好机会。本文试着在教科书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补充和延伸,培养学生多角度视野下的历史解释核心素养。

一、贸易圈视野:地中海贸易圈

地中海贸易圈一直是欧洲、西亚、北非间最重要的经济贸易通道。从古至今,地中海沿岸崛起了强大的埃及帝国、古希腊城邦、罗马帝国和后罗马时期的拜占庭等帝国。意大利一直处于地中海贸易圈的中心地带,一直享受着贸易带来的巨大财富。然而,游牧欧洲北部的蛮族不断入侵,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6年被罗马雇佣兵领袖日耳曼人奥多亚克所灭。繁华一时的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也在一夜间瓦解。西罗马帝国工商业衰落的关键是,入侵者日耳曼等蛮族还处于游牧时代,没有发达的农业,没有农业支持下的手工业和商业。对这些部落来说,城市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除了后来作为欧洲基督教中心的罗马城,罗马帝国曾经繁盛的商业城市基本都在财富被洗劫一空后被抛弃,地中海贸易几乎全面停止了(除了拜占庭仍控制的东地中海地区)。其后,欧洲,尤其是西欧陷入了蛮族人统治的“黑暗的中世纪”。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这些蛮族人的后代终于发展起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尤其是在持续近两百年的(1096—1291)“十字军东征”失败后,欧洲的法国、德意志诸邦国、西班牙、英格兰人等发现了东方物质的繁华、建筑和科学技术的先进,见识到了什么是东方商业与城市文明。于是,战争停止了,地中海贸易重新开始。接下来,很多事情也自然发生。为帮助学生理解和解释此后的地中海贸易圈历史,笔者提供了如下材料:

材料1:这(意大利)是一个喧嚣的城市社会,以繁荣的工业和西欧与富裕的拜占庭及伊斯兰帝国之间的利润丰厚的贸易为基础。意大利人是这一贸易的中间人,并由此繁荣起来……如佛罗伦萨、热那亚、比萨和罗马也都是如此(有大量的商人船队和木匠工人等)。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下)》

材料2:15世纪初,威尼斯人把热那亚人和其他欧洲人赶出了东地中海,最终取得了对亚洲香料和纺织品贸易的垄断权。以航海经商为业的欧洲人一直希望找到一条直达亚洲的航路,以打破威尼斯人对香料的垄断。奥斯曼帝国兴起后,控制和垄断了东西之间的传统商路,对商路上过往大欧洲商人横征暴敛,使得运抵欧洲的商品价格上涨了近十倍……(但)东地中海,实际上还是威尼斯人的天下。奥斯曼军队主要是步兵,海上主要依靠北非的海盗,威胁不大。……在他们眼里,不过是由奥斯曼人取代了拜占庭而已,他们还可以继续同奥斯曼人做生意。因此,通过埃及的威尼斯商路并未关闭。

——朱邦造 《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3:葡萄牙地处欧洲与非洲的交汇处和地中海与大西洋的接合部,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联系大西洋的要冲,首都里斯本港是西欧、西北欧各国船只进出地中海的咽喉。按照葡萄牙历史学家的观点,中世纪后期的地中海是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峙、斗争和相互渗透的漂动分界线。这种相互接触与渗透,是西方民族航海文明的根源。

——周世 《葡萄牙何以率先走上海外扩张之路》

上述历史叙述和历史材料能够较好地补充教材中关于地中海沿岸城市政治、经济变化过程的历史细节,帮助学生从地中海贸易圈的视野中更好地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以意大利诸城邦、葡萄牙和西班牙三地来进行分类,概括各地在地中海贸易圈中的地位和新变化,一步步引导和设问,引发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这样提问:1.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地中海贸易圈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在一千年后,意大利诸城邦、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新的政治和经济变化中,分别抓住了哪些机会,这又对各自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

对以上内容的解读能更好地建立起地中海范围内的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有效衔接,建立一个有机的、符合历史证据的解释。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能更加注重历史细节、时空观,也能辩证、清晰地认识社会经济历史的演变及其背后的实质。

二、世界格局视野:早期欧洲国家间的竞争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欧洲新航路开辟的先行者和最早的获益者。当东方的香料和美洲的白银黄金通过运宝船源源不断送往欧洲时,后知后觉的荷兰、英国、比利时也相继认识到,它们错过了一场财富盛宴的开始。但它们实力不济,一开始只能采取利用海盗抢劫的方式。欧洲的传统大国法国,此时正忙于占领传统富裕的意大利诸城邦,加上国内的天主教与新教的宗教战争,因而无暇他顾。至于德意志地区,当时还未建立统一的国家。然而,欧洲国家间的竞争已经开始,新航路的发现,代表着欧洲内部格局的大演变,也是世界新格局的大塑造、大变化过程。以下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对此过程产生较深入的理解和认知:

材料1:这两个天主教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的主持下试图瓜分世界,但它们的梦想没有实现,大西洋沿岸国家很快加入海外探险和殖民征服的行列之中。

——朱邦造《欧洲文明的轨迹》

材料2:法国国王弗朗斯西一世(Francis I)不动声色。他写道:“阳光普照,一视同仁”,对教皇的世界划分,他机智地回应说,他倒愿意看看亚当的遗嘱,“以便知道他原来是怎么划分世界的”。

——[美]威廉·J·本内特 《美国通史(上)》

材料3:1580年,普利茅斯人弗兰西斯·德雷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亲自完成环球航行的人,在这次历时三年的航行中,德雷克的船队不仅掠夺了南美的西班牙殖民地,而且还袭击了西班牙在欧洲的港口。……作为资助者之一,伊丽莎白一世分到了16.3万英镑的红利,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时政府一年的支出。高贵的女王亲自来到了德雷克的坐舰上,隆重地授予德雷克——这位职业更准确地说是海盗的人——骑士称号。……英国在1588年英西海战中的胜利,是一次以弱胜强的胜利,它再一次显示了在王权统治下的民族国家的力量。

——周艳执导《大国崛起 第三集 走向现代(英国上)》解说词

以上历史叙述和材料呈现了欧洲各国对世界海洋与殖民地控制权的争夺与转移过程,是对教科书相关历史描述的补充和延伸。我们发现,葡萄牙和西班牙探险家逐渐在历史中消失,那也就意味着,其他欧洲国家慢慢扭转了后发的劣势,并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实现后来居上。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材料时,可以清晰指出欧洲国家崛起的先后性,培养学生对时空观和历史持续性变化的掌握能力,从而更好地对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葡萄牙、西班牙瓜分世界,其他欧洲国家的态度和应对方式分别是什么?2.欧洲后发国家,主要通过哪些什么方式崛起的?英法七年战争的结果对欧洲格局乃至世界新格局产生了什么新影响?

欧洲国家在新航路开辟后的激烈争夺,恰是世界进入欧洲时代的开始。所以,从欧洲视角来看,欧洲国家格局的演变最终奠定了近代世界的欧洲领先的新格局。欧洲国家的沉浮和世界新旧格局的演变几乎成了同一个过程。学生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探讨,可以进一步对近代历史国际格局演变形成一个明晰的认识,增强综合分析能力。教师进而还可以追问:欧洲盛行的“西方中心论”和“白人至上主义”,与这一段历史又有哪些联系呢?教师提出这些问题,也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疑问与思考空间,激发他们深入了解近代世界历史的兴趣。

三、制度视野:大国崛起的模式

西罗马帝国瓦解后,野蛮人后裔统治的是落后欧洲,主要是西欧诸国,在沉寂了一千年后,西欧诸国似乎是突然间赶超了政治、经济、军事等更为发达的东方各国,史学界对此的历史解释一直争论不休,没有定论。比如,帕特里克·克龙问的:“(近代)欧洲究竟是跑了第一?还是怪物一个?毋庸置疑,欧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物。”因此,笔者提供目前历史学界较具有影响力的一些论述,以作为教学的参考,具体如下:

材料1:没有国家的支持就没有地理大发现,而没有重商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同样没有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的实质是国家在重商主义的理论指导下追求财富,个人发财的愿望和国家致富的目标结合在一起,造就了重商主义时代的特色……原因在于动机。按照官方的说法,郑和出海是弘扬国威,安抚远人,那完全依赖一个人的意志,就是明成祖……他不想做了,这件事就停止了。可是欧洲人的海上冒险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追求财富。财富的诱惑不可抗拒,使一代接一代西方人不断往前走,终于成就了“地理大发现”。

——钱乘旦 《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2:在征服和开拓初期,西班牙王室对殖民者的干涉不多,征服者可以享受颇大程度的自由。当时,征服者部队,一般由他们自己设法筹款组织,王室只处于赞助地位,所以这种军队完全由他们自己指挥,并不属于王室的军队系统。他们夺取的财物也归他们自己支配,王室只征收其中的一部分(通常是五分之一)……“阿德兰塔多”是西班牙王室在美洲探险与开拓时期加给那些征服者的一种称号,其权力极大,在他统治和控制的地区以内,一切行政、军事、宗教和司法大权都归他掌握,他对西班牙王室只是一种名义上的服从而已。

——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卷一》

材料3:一种是英格兰和荷兰共和国这样的协商民主制度,这种制度为政府预留了足够的弹性空间以应对挑战,并且能够维持欧洲的均势;另一种是君主制度,既包括像奥斯曼帝国和俄国这样的专制独裁制度,也包括法国和西班牙那样混合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对于后者来说,具有代议性质的机构依然在国家政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使国王的权力明显居于优势。

——[英]布伦丹·西姆斯:《欧洲——1453年以来的争霸之途》

材料4:通过向全社会融资的方式,东印度公司成功地将分散的财富变成了自己对外扩张的资本。甚至,阿姆斯特丹市市长的女仆也成了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成千上万的国民愿意把安身立命的积蓄投入到这项利润丰厚,同时也存在着巨大风险的商业活动中,一方面是出于对财富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因为荷兰政府也是东印度公司的股东之一。政府将一些只有国家才能拥有的权利,折合为25000荷兰盾,入股东印度公司,这就大大增加了东印度公司的权限和信誉。

——周艳执导《大国崛起 第二集 小国大业》解说词

材料5:1651年,(英国)克伦威尔颁布了著名的《航海条例》;1660年,(复辟)查理二世又颁布了议会通过的新版《航海条例》。与1651年的《航海条例》相比,新条例不仅内容更加系统和全面,而且也更为严厉和苛刻。其主要内容包括限制一切外国的商品的船只进入英国本土及其殖民地,除非使用的是英国船,船员中的3/4必须是英国人,否则船貨一律予以没收。

——黄光耀《论“复辟时期”英国重商主义殖民原则的确立》

以上材料可以深刻揭示在新航路开辟后近代欧洲诸国崛起为世界大国的原因和模式。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材料中认为,地理大发现的制度原因是什么?2.与先发国家相比,后发的欧洲国家崛起原因有什么共同点?其不同点又在哪?通过研读这些材料,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解释的因果联系和归纳能力,进而培养对大事件历史解释进行理性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和方法。在问题研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综合上述材料,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一下近代欧洲国家崛起为全球大国的模式是什么。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可进一步认识国家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综合分析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联系古今进行提问:这些国家崛起后,它们宣称的国家强大的原因是什么?宣称的原因与实际强大的原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当然,国家间的崛起和衰落是极其复杂的,还有其他可能的推动因素,比如,欧洲国家间相互为敌,战胜敌人是他们向海外扩张的一股推动力量。又如国家发展的潜力:“或许荷兰人衰落的主要原因在于荷兰人缺乏其对手所拥有的资源。法国拥有众多的人口、繁荣的农业和一个在大西洋和地中海均有出海口的富裕祖国。英国人也拥有较荷兰人丰富得多的自然资源,并享有海岛位置带来的巨大裨益:地处海岛,使他们无需付出时常遭受入侵的代价。……归根结底,18世纪的荷兰让位于英国和法国,其原因与20世纪英、法两国让位于美国和苏联的原因正相同。”

综上所述,历史解释的多角度视野需要建立在局部和整体历史大时空观念上,历史教师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尽可能介绍更多更新的历史细节,不断寻找背后深层的因果关系,不断接近历史的真实。在此基础上,历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辨析史料,把握史料的主客观性,鼓励学生敢于做历史解释,善于做历史解释,最终使学生逐渐具备古今贯通、中外融通的历史能力,从而真正实践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澳〕约翰·赫斯特《极简欧洲史(增订纪念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

[2]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欧洲历史
欧洲之恐:欧洲可以迅速扑灭恐怖袭击,但仍做不到防患于未然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新历史
《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复兴中的欧洲有轨电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