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音乐之美 编织精彩故事
——音乐课本剧表演在小学高年级音乐教学中的融合
2024-04-28文|张娜
文| 张 娜
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在表现音乐作品时羞涩、扭捏,不能很好地传递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内容,无论教师再怎么热情,回应者仍然较少。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开设戏剧(含戏曲)这一课程内容,这一新变化仿佛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眼前一亮——因为这一内容此前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没有人尝试融合过,只是作为一种表演类的节目排练或者演出过。而新课标中提出要让高年级学生依托音乐、语文、外语等教材进行课本剧编创表演,也就是戏剧表演。在依托的各个学科中,音乐被排在了第一个,这充分突显出了音乐学科在戏剧这一新增课程中的重要意义。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戏剧表演也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自由创编中去体会、表现音乐作品,挖掘自身的潜力,克服心理障碍,从而自信地表现作品,全面展现个人能力。于是,在平时的教学及对学生的指导中,我大胆尝试,不断反思改进,让音乐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编创与表演课本剧能力的沃土,让课本剧表演成为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的催化剂,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嫁接”音乐课堂,即兴进行角色体验
(一)设置Hot-seat(焦点人物)专座,体验角色魅力
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自愿去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情感,我在讲台前设置了Hot-seat(焦点人物)专座,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从思想上迅速转变身份,把自己想象成角色中的人物,即兴说一说人物心中的感想以及当时的心情,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表演。当然,这个Hot-seat 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学生入座谈完角色感受后继而跟着音乐进行现场角色扮演。
比如,在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有着七段歌词的叙事歌曲时,我选择了第四段歌词(敌人进入埋伏圈后的情景)作为脚本,鼓励学生先坐在“焦点人物”座椅上谈谈敌人未发现进入埋伏圈、左听右巡视时的心理活动,再让学生跟随歌曲第四段表现敌人傻头傻脑的样子。表演学生精彩的表现充分调动了其他学生表现的积极性,他们也随着音乐,模仿着风声附和着,一场“焦点人物”扮演和台下“观众”友情出演的《二小故事之敌人进入了埋伏圈》音乐课本剧片段被精彩地在课堂中演绎了出来。
由于在音乐课堂Hot-seat 中的表演是即兴的,学生没有舞台表演的仪式感,于是,课下我又将这些学生组织在一起,给每个人都安排了具体的任务——服装、道具、音乐、造型等,并对他们进行指导。经过一个多星期的排练,他们在音乐课上呈现了较为完整的课本剧,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极大地激发了台下学生参与音乐课本剧排练与表演的兴趣与热情。
(二)增设“戏剧游戏”环节,体现学生创造力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的歌曲或乐曲作为主题,增设一个戏剧游戏环节,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学生依据教师提供的内容自主设计丰富的表现方式去表现作品。
比如,用简单的舞蹈动作、朗诵、旁白、一人饰两角的形式表现歌曲。以四年级上册《小螺号》这首歌曲为例,歌曲表现的是小朋友在浪花朵朵、海鸥声声的美丽海滩上吹起螺号,期盼阿爸出海快归的快乐心情,非常具有情境感和画面感。在学会歌曲后,教师便设计了戏剧游戏的环节(见表1),让学生分小组选择游戏内容进行练习,最后将戏剧游戏的内容进行合作表演,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夯实了课本剧表演的基本功,特别是学生将海浪的声音、海鸥的叫声模仿得惟妙惟肖,形象、准确地表现了戏剧游戏过程中“以假当真”的艺术特性。
表1 《小螺号》戏剧游戏设计
又如用各种声势律动、舞步去表现音乐的片段,为课本剧的编创及表演打好基础。小学六年级的《赶圩归来阿哩哩》是一首彝族歌曲,设计好戏剧游戏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动作的形象性、协调性对歌曲民族风格的准确表现,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彝族的“五步舞”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戏律动,在颤膝、摆手、移步、靠步、出胯的过程中,学生不仅逐渐克服了紧张、胆怯的心理,手拉手将彝族的舞蹈律动自信地表现出来,还在律动中对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对他们探索如何用肢体动作进行戏剧表演非常有参考价值。
由此可见,这样的方式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而不留痕迹地进行自然、从容的表现,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也积累了课本剧编创的素材。
二、融合多门学科,提升综合能力
(一)在学科融合中促进学生从线到面的全面发展
学生在音乐课本剧的编创和表演中需要选择一个音乐作品或是故事为主题。因此,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或欣赏曲,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或故事,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生活情景片段或是童话故事,抑或是校园之外的一段故事内容,都可以成为学生所选择的题材。这些题材经过学生的加工,再和舞蹈、美术、音乐、服装、道具、舞台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一个学科、一条线、一个点,到多个学科、多条线,连成面,成为一部纵向情节清晰、横向丰富饱满的课本剧,正是从单一到多样、从独立到融合的过程。这不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依托音乐等其他学科来完成戏剧学习任务的真实体现吗?
我校隶属于西北大学,是大学中的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小学中的大学”就是我校和大学的考古系、地质系合作开展的特色校本课程。其中,考古课程深得学生喜欢,我校科学老师就结合课程内容“兵马俑的发现与挖掘”,让学生先在课程中了解兵马俑从发现到发掘的过程,及兵马俑发掘后的重要意义,再给出内容大纲,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成故事剧本,然后和音乐、美术、语文等学科融合,编排了音乐课本剧《探秘兵马俑》,以此方式揭开兵马俑的神秘面纱,通俗易懂地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了考古的知识。此剧也在区戏剧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二)在学科融合中发扬优秀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所周知,小学各科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有一定的思想内涵,且能经得住时间考验和历史洗礼的经典之作。学生在深挖这些作品的内涵中、在合作编创中、在参与角色表演中、在舞台呈现中,既在心灵上穿越时空了解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在表演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剧目创作
(一)先合再分,“合”中体现公平,“分”中展现个性
当学生在课堂上积累了课本剧编创的一些素材,在多学科的融合中体会到了不同内容的价值与内涵以后,接下来在音乐课本剧的编创中更多的是体现自己的智慧。本着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反思能力、总结能力与合作能力的原则,我先是按学生的不同能力和性格特点,将他们划分成6 个小组,每个小组9 个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将能力不同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体现了公平性的同时,也可以让课本剧编创呈现不同的特点。小组划分好后,小组成员特别认真积极,利用网络投票小程序投票选出了自己组的小组长。组长和组员通过腾讯会议一起商量所要编排的音乐课本剧的主题和节目形式,讨论得热烈而开心。主题定好后,组内每位学生自己选择或是根据组长的建议完成各自的编创任务,这样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并且展现出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
(二)分后再合,“分”中挖掘潜力,“合”中碰撞智慧
分好小组后,所有的任务都需要小组长带领自己小组的成员来完成,一方面,检验了组长的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潜力被大大地挖掘了出来。如第一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分到了具体的任务:有负责道具的,有表演舞蹈的,有演唱的,还有设计剧情的……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认真地完成自己的编创任务,他们的潜力被大大地挖掘了出来,创造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小组长还通过微信的方式向老师寻求指导建议和意见,并提出自己对课本剧编排的意见。
在“合”中发生了一些小插曲。有的学生不愿待在自己的小组,觉得自己组内的成员不够优秀,想去其他组;有的组的剧情呈现生硬,舞蹈表演不到位,音乐衔接不流畅等。但这些问题都被学生及时地发现并智慧地解决了。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相互理解、互相迁就、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白了只有合作才能共赢,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四、优秀课本剧展示,激发学生表现力
(一)观摩专业老师指导剧目,丰富自编课本剧形式
学生编创完小组课本剧后,为了使剧情呈现更饱满、生动,我先让学生观看了由北京电影学院戏剧表演专业毕业的专业老师指导的、以高年级语文教材中的《长征》这一单元为主题创作的、由我校学生表演的红色课本剧剧目《长征精神》,学生被舞台上同学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观看完后,组织学生召开讨论会,让学生说说整个剧目的优点,再结合学生自己编排的课本剧,引导他们补充、丰富自己的课本剧,使学生在自己编创的基础上有所获、有所思、有所变,在老师的指导和引导下使自己的作品更加饱满。
(二)组织“我的戏剧小舞台”展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表演热情
小组编排的课本剧在班级展示后,让学生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并在年级的“我的戏剧小舞台”活动中进行展示表演。我录制了视频在班级播放,学生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未拔得头筹的小组纷纷表示要丰富自己的课本剧,希望再给他们一次投票的机会,也期望在小舞台上展示。有一个组的课本剧呈现特别精彩,主题选择、剧情、服装、道具、音乐、舞美等方面都很精良,在年级的推选下,参加了六年级的毕业典礼晚会,通过小组的共同努力和合作,他们站在了学校的舞台上,全校师生热烈的欢呼声和掌声就是对他们最好的鼓励与赞美。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班级小组合作、年级活动展示和校园活动,但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编创和表演的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更加自信与乐观,这不正是让音乐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编创与表演课本剧能力的沃土,让课本剧表演成为调动学生参与音乐表现的催化剂吗?
2023 学年,我校在高年级开设了专门的戏剧课程,对我们来说,这既是新的挑战,又是新的机遇。在接下来的音乐教学中,我将带领学生继续畅游在戏剧表演的海洋中,从课本剧的编创与表演到戏曲的评述与模仿,在感悟音乐之美中编织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