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邑县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示范与应用
2024-04-27夏邑县农业农村局张如意
夏邑县农业农村局 张如意
夏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为保障小麦产量、质量和农业生态安全,已逐步探索出小麦不同生育期病虫害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并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就小麦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总结,为未来小麦病虫害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一、夏邑县农业基本概况
夏邑县是全国粮食产量百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河南省超级产粮大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整建制推进县、全国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县。全县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微倾,海拔34~44.5 m,东经115°52 ′~116°28 ′,北纬33°59 ′~34°25 ′。土壤类型比较单一,均属于潮土类、黄潮土亚类。全县辖13 镇11 乡1 个农贸区,731个行政村,总人口122 万,其中农村人口109 万,总面积1481 km2,耕地总资源面积约10.13 万hm2,常用耕地面积9.4 万hm2,永久基本农田面积8.91 万hm2。夏邑县常年种植小麦面积为8.27 万hm2左右,地势平坦、属于豫东平原,气候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土壤肥沃、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全年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西瓜、蔬菜、食用菌等农作物,作物种类丰富,也为病虫害生存和繁殖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常见小麦病虫害种类
(一)小麦纹枯病
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侵染,病菌侵染后,形成云纹状病斑,在小麦苗期侵染后可能造成烂芽、病苗死苗、花秆烂茎。在小麦中后期侵染后,可造成小麦倒伏、枯白穗等。
(二)小麦茎基腐病
小麦茎基腐病主要为害小麦茎基部,造成小麦倒伏和提前枯死。小麦苗期受害后,茎基部节间变为淡褐色至深褐色,田间湿度大时,茎节处、节间生粉红色或白色霉层,茎秆易折断;病害发生后期,重病株提早枯死,形成白穗。
(三)小麦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是由条形柄锈菌引起的小麦病害。该病自小麦出苗至成熟都有可能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其次是叶鞘、茎秆,也侵染穗部、颖壳和芒等组织。小麦苗期受害,叶片上产生鲜黄色斑点;成株期刚发病时,在叶片正面形成很多鲜黄色的夏孢子堆,发病后期叶片表皮破裂,出现锈色粉状物,最后叶片干枯死亡。
(四)地下害虫
地下害虫主要有蛴螬、蝼蛄、金针虫、地老虎、小麦吸浆虫等,其中,地老虎幼虫在秋季为害小麦幼苗,咬断小麦幼嫩根茎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小麦幼苗期,蛴螬、蝼蛄幼虫啃食根茎,直接导致幼苗死亡,在小麦返青期至孕穗期是金针虫的为害高峰期。
(五)小麦红蜘蛛
麦田红蜘蛛是小麦生长过程中为害最严重的一种害虫,主要为害叶片。发生初期,它主要为害小麦中下部叶片,叶片上出现褪绿斑点,随着红蜘蛛逐渐增多,叶片出现红色斑块,局部甚至全部卷缩,叶片变黄色或红褐色,植株生育不良,生长缓慢,成穗率降低;发生严重时,穗小粒轻,结实率降低,产量下降,甚至整株干枯。
(六)小麦蚜虫
小麦蚜虫是小麦生长过程中重要的害虫,小麦苗期受害后,可造成叶片发黄;拔节期至孕穗期受害影响抽穗;后期受害造成被害部分出现黄色小斑点,麦叶逐渐发黄,麦粒不饱满,严重时麦穗枯白,不能结实,甚至整株枯死,严重影响产量。
三、绿色防控模式
(一)制定绿色防控技术模式
以农药减量控害保安全为目标,夏邑县根据小麦不同时期主要病虫草发生为害特点,制定了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播种前深松旋耕+精选优种+药剂拌种(种子包衣)+杂草冬治+春季防治病虫草害+穗期“一喷三防”(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强化生物防控,从拌种做起,提高农作物个体抗逆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大幅提升病虫防控标准化水平。
(二)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措施
推广小麦抗、耐病虫品种、种子包衣、“一喷综防”等绿色防控措施,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切实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30%以上,大幅提升病虫防控科学化水平,做到环保、安全、高效。
(三)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
依托现有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在小麦吸浆虫、麦蚜、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时,大力推行“五统一”防控措施,即统一组织、统一发动、统一时间、统一技术、统一实施,可大力提高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效率,提升防控效果。
四、主要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一)农业防治
秋季作物收获后,清洁田园,统一实行秸秆还田,机械深耕、精细整地。因地制宜选用优良品种,适期、精量播种。
(二)化学防治
1.播种期。用10%吡虫·咯·苯甲悬浮种衣剂200 mL 包衣30 kg 小麦种子,防治小麦土传、种传病害、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
2.幼苗期。幼苗期防治麦田杂草、纹枯病、蚜虫和红蜘蛛。一是每667 m2用15%炔草酯乳油40 mL防除野燕麦、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二是每667 m2用5%双氟磺草胺+70.5% 2 甲·唑草酮(18 mL+25 g)兑水40 kg,防除播娘蒿、荠菜、猪殃殃、泽漆等阔叶杂草。
3.返青拔节期。每667 m2用45% 咪鲜胺粉剂30 g+4.5%高效氯氟氰菊酯50 mL,主要防治小麦纹枯病、茎基腐病、锈病和红蜘蛛。也可使用植保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每667 m2用药液量不低于1.2 L。
4.扬花灌浆期。每667 m2用4.5%高效氯氟氰菊酯50 mL+45%咪鲜胺粉剂30 g+氨基酸水溶液50 mL,防治小麦病虫。此期宜采用植保无人机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入飞防助剂可以有效提高防效,每667 m2用药液不低于1.5 L。
五、防治效果及效益测算
(一)病虫害防治效果明显,为害损失减少
通过播前深翻、药剂拌种、冬前除草、病虫害“一喷三防”等技术综合应用,示范区病虫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通过对示范区小麦病虫草害防控效果调查发现:核心示范区防控效果达92%,辐射带动区防控效果85%,农民自防区防控效果80%;核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区防控效果分别较农民自防区防控效果提高12 个、5 个百分点,核心示范区防控效果明显。
(二)节本增效
通过绿色防控技术的实施,示范区病虫害防治比农民自防区平均减少使用化学农药1 次,通过测产,核心示范区每667 m2产量618.4 kg,辐射带动区每667 m2产量605 kg,农民自防区每667 m2产量512.4 kg,完全不防区每667 m2产量400.8 kg。与完全不防治区相比,核心示范区每667 m2增产217.6 kg,增产率54.3%;辐射带动区每667 m2增产204.2 kg,增产率50.95%。与农民自防区相比,核心示范区每667 m2增产106 kg,增产率20.69%;辐射带动区每667 m2增产92.6 kg,增产率18.07%。与辐射带动区相比,核心示范区每667 m2增产13.4 kg,增产率2.2%。与完全不防治区相比,核心示范区每667 m2增加效益522.24 元(每千克按2.4 元计算),扣除防治总投资65 元,每667 m2增加纯收益457.24 元;辐射带动区每667 m2增加收益490.08 元,扣除防治总投资65 元,每667 m2增加纯收益425.08 元,133.33 hm2核心示范区新增纯收益91.45 万元,1 333.33 hm2辐射带动区新增纯收益850.12 万元,示范区共新增纯收益941.57 万元。与农民自防区相比,核心示范区每667 m2增加纯收益254.4 元,辐射带动区每667 m2增加纯收益222.24元。133.33 hm2核心示范区共新增纯收益50.88 万元。1 333.33 hm2辐射带动区共新增纯收益444.48 万元。示范区共新增纯收益495.36 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生态效益显著
通过大面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进行科学施药,增强了重大病虫防控效果,促进了粮食稳定增产;降低了农药使用风险,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达成了减药增效的防治目标,避免了过量施药导致的农产品农残过量、影响生态环境,践行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提高了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