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支架”的物理“思维进阶”路径设计与优化策略探究
2024-04-27赵亚苓
作者简介:赵亚苓(1979~),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杭州市富阳区实验中学,研究方向:物理教学。
摘 要:高中物理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推理论证能力、抽象逻辑能力和质疑创新能力。因而,基于学生原有认知水平,搭建支架,促进学生思维进阶,助力学生达成核心素养落地尤为重要。文章在引入情境、提出问题、参与活动、评价总结四个教学环节中,选择不同教学手段搭建学习支架,阐述了帮助学生跨过思维障碍,促进思维进阶的过程。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习支架;思维进阶;思维障碍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12-0135-04
思维进阶是以感觉和知觉为基础的认知过程,指大脑通过感觉、知觉等思维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性质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阶起点是学生已有的形象、直观、记忆等低阶认知层级,目标是逻辑推理、质疑创新、综合应用等高阶认知层级,二者之间有递进的若干中间水平。学习支架是教师借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在最近发展区搭建的“脚手架”,为学生提供的思维发展的台阶,能帮助学生跨过思维障碍,达到高阶认知层级,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一、 高中物理学生“思维进阶”面临的问题
活跃的思维是高中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基础,但是在当前的教育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上存在思维障碍,阻碍了学生发展。
(一)教学设计粗糙,进阶浅化
目前来看,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部分教师仍以考试目标为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思维的激活和锤炼,缺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等学习过程,导致学生无法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思维进阶受限。
(二)学习支架缺乏,进阶受制
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从不会到会,从低阶思维水平到潜在发展水平,是需要支持和帮助的,学习支架便能提供这种帮助。现阶段,部分高中教学时间紧张,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忽视支架的搭建,学生难以跨越思维障碍,导致思维进阶受限。
(三)支架设计过简,进阶乏力
对很多教师而言,学习支架还是一种新事物,很多教师虽然有意识地设计教学支架,如“问题支架”“情境支架”等,但限于自身能力,支架作用流于形式,对学生学习的支持度不够,不足以支持学生跨越思维障碍,思维进阶效果大打折扣。
二、 基于“学习支架”的物理“思维进阶”的路径设计与优化
物理教学大多采用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评价等环节,其本质是遵循思维的进阶过程。在这些环节中,合理设置学习支架,可以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同时,帮助学生跨过思维障碍,促使学生深度探究,实现思维的进阶。
(一)情境支架,精心设计,在情境中进入深度学习
情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场景,有生活情境、体验情境、合作情境等。教师通过情境的优化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物理知识,为学生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深入探究的动力,推动学生知识积累和思维的进阶。
生活情境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活动场景,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达到解决问题目的的一种学习媒介。利用生活情境搭建学习支架,使抽象化的物理知识形象化,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促进思维进阶。
以必修一《加速度》的教学设计为例,学生在初中阶段,接触的物理多是形象、直观、单一的,而加速度这个概念定义非常烦琐,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推理能力,这时教师可以引入生活情境:赛车启动用时2.6s速度达到100km/h,战斗机起飞用时30s速度达到300km/h。引导学生讨论两者速度变化的快慢,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性认知。而用学过的位移、速度等物理量,都不能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所以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即用速度变化量与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定义为“加速度”。
在加速度这个概念的学习过程中,以生活情境搭建支架,通过对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激发了学生的科学意识,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进阶。
(二)体验支架,初步探究,探索思维方法
体验支架,即学生在课堂上切身参与活动情境。教师利用身边易见的物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动关联新旧知识,从而进入探究学习,在将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化过程中,促进思维进阶。
以必修一《超重与失重》的教学设计片段为例,超重与失重原本是一种生活语言,与物理学中的意义有区别较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本质上认识其物理内涵,并找寻其产生的本质条件。为了帮助学生构建模型,可设计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如下操作:用纸带缓慢提起装满的水瓶,纸带不断裂;突然向上迅速提起水瓶,纸带断裂。提出思考问题:静止或缓慢提升时,纸带能够承受瓶子的重力,为什么突然向上提升时,纸带不能承受瓶子的重力呢?进一步展开拉力与重力关系的探究。
通过实验展示,学生认识到物理意义上的超重与失重,重力的本质是不变的,从而激发科学意识,选择合适的科学方法展开重力与拉力关系的研究,在模型的构建和科学的推理过程中,锤炼思维能力,促进思维进阶。
(三)问题支架,引发思考,在层进中进阶科学思维
问题支架是指在特定情境中,在完成教学目标遇到困难时,而提出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成目标,以问题为“支架”,能够让学生自发性构建、完善物理知识结构,提升学生抽象性、逻辑性物理学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1. 原有结论,提出问题,激发质疑思维
基于学生初中原有的知识结论,以问题为支架质疑,唤醒科学思维意识,在采用科学方法透过现象推理事物本质的探究过程中,培養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思维能力,促进思维进阶。
以必修三中《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为例,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知道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导体中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教师提出疑问:切割磁感线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唯一方法吗?切割是对条件的定性描述,导体切割磁感线的本质是什么?当产生感应电流时与磁场相关的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呢?通过探究综合分析,学生得出结论: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时,改变的是闭合电路的面积,即改变了磁通量。进而猜测:闭合回路的磁通量变化,有感应电流产生,利用实验验证猜测的正确性。
通过对初中知识定性结论的质疑,引导学生重走科学探究历程,对现象进行观察、猜想事物的本质,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分析推理后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激发了学生质疑创新思维,提升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促进了思维进阶。
2. 实验演示,展现问题,训练创新思维
实验是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实验演示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激活学生的情境思维。以演示实验为支架,展现认知矛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主动理解知识建构的意义,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提升探究思维、探究能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以必修一《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设计为例,落体运动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运动,但它与自由落体运动并不相同。如何进行理想化抽象建立物理模型,并采用科学方法探究它的运动特点,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准备两张纸片和一块橡皮,完成以下演示实验:
演示1:质量大的橡皮和一张质量轻的纸片,同时从高处放下,观察哪个下落得快?
生:重的橡皮下落得快。
师: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快吗?
生:结合生活认知,重的物体下落得快。
演示2:两张纸片,其中一张团成纸团,再次同时从高处放下,观察哪个下落得快?
生:纸团下落得快。
演示3:纸团和橡皮同时放下,观察哪个下落得快?
生:几乎一样快。
此时,实验现象引发学生质疑,质量的大小與物体下落的快慢无关,那么物体下落快慢与什么有关呢?教师此时引导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模型,展开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
自由落体运动是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如果仅给出结论加强训练,学生也可以熟记相关知识,但缺失了建模能力、探究能力的思维培养过程,严重影响了后续知识结构的搭建。而以演示实验为支架,呈现问题激发质疑创新思维,有效搭建了现象到本质的桥梁,促进了学生思维进阶。
(四)活动支架,支架迭代,在历练中进阶物理思维
教学活动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原则设计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落实教学目标。以恰当的教学活动为“学习支架”,通过多层次的动态活动方式,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知识的构建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1. 项目支架,探究引领,训练应用思维
项目化学习是一种建构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基于真实情境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任务项目化,指导学生利用自身知识,结合媒体书籍等资料开展研究和实践操作。在解决问题并展示和分享成果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以必修一中《运动和力》的项目设计为例,交通安全事故屡见不鲜,尤其是高速公路上超速或者司机反应不及时等造成的交通事故。要求学生用物理知识、量化数据,对“车辆之间最小安全距离”等交通安全规定进行佐证,创设《高速公路汽车最小安全距离分析报告》的项目学习。教师结合学生项目推进情况,及时给出引导,如以下安全距离分析报告提纲:
(1)《道路安全交通法》中涉及影响最小安全距离的规定:如禁止酒驾、毒驾、疲劳驾驶等影响反应时间的行为。
(2)影响最小安全距离的因素
(3)最小安全距离的计算
①汽车运动过程分析(建立理想模型)
②司机反应时间测定(利用自由落体运动)
③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
④调查动摩擦因数(利用网络资源)
⑤计算最小安全距离
(4)安全行驶倡议
教师引导学生以加速度的求解为突破口,结合所学机械运动知识,围绕牛顿第二定律,推进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构建与理解,提升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了思维进阶。
2. 说题支架,角色引领,把握宏观思维
说题模式,即让学生从命题者的角度,全面分析题目,从“记忆者”的配角转换为“命题者”的主角。以说题为支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迁移,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促进其思维方式的逐渐进阶,培养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以高三物理高考复习阶段的说题设计为例。
例题展示:(浙江省2023.06)3. 铅球被水平推出后的运动过程中,不计空气阻力,下列关于铅球在空中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a、速度大小v、动能Ek和机械能E随运动时间t的变化关系中,正确的是( )
本题是高考物理选择题的第三题,难度适中,侧重学生能力考查,体现了物理核心素养引领下的高考命题方向。说题以小组为单位,在综合考虑学生能力和思维差异的基础上根据成员优势,确定责任分工,如组织者、说课者、解题分析者等,使每个学生通过相互讨论、查阅资料等方式积极参与完成自己的任务。组员的成果以书面形式展示,并由一名同学最终完成说题。
通过说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物理观念的认知更加透彻,能够站在更高更广的视角看待问题、思考题目。在完成知识构建过程中,学生逐步形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进阶与发展。
(五)评价支架,立足进阶,在评价中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既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又是诊断、调控和引导课堂教学的重要媒介,积极创建与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评价支架,可以全面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思维进阶。
以上文中说题支架的教学评价设计为例,在说题进行过程中,设置组内自评表和组间互评表,突出能力提升与思维进阶的评价。互评即对同学的参与态度、合作态度、完成任务的严谨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升“倾听”的注意力;自评即对自己的参与态度、思维进阶、能力提升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反思学习进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对自己和同伴的“说题”进行反思、审视过程中,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小组说题完成后,教师要做出结果性评价,精准评价学生,不足之处给予指导。
教学过程中,通过相互问答或者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再由教师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诊断学习过程,从而开拓思维,促进思维进阶。
三、 收获与思考
以多种教学方法作为手段设计学习支架,可以有效深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整合,推动学生思维发展,促进思维进阶。同时,要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还需要提供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这就对教师的学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以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参考文献:
[1]马慧佳.高三物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初探——引导学生“说题”,促进思维进阶[J].物理教学参考,2020(11):72-75,79.
[2]郭燕.“支架式教学”在物理难点问题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36(5):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