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逍遥游》 “六月息” 探析

2024-04-27陆春燕步雅楠

今古文创 2024年15期
关键词:逍遥游庄子

陆春燕 步雅楠

【摘要】《庄子·逍遥游》“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的“息”字,历来有两种讲法。本文对比诸家之说,并通过文意、语法等多方面的探讨,得出“息”字当作“风”解的结论,并对“六月息”是什么进行更进一步的探求,提出“六月息”为水龙卷的设想并进行论证。

【关键词】庄子;六月息;逍遥游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059-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18

《莊子·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①历来对此句中“息”字的含义说法不一。纵观历代诸家之说,有两种主要的讲法,一是作“休息”来讲,最早见于郭象《庄子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成玄英疏曰:六月半岁,至天池而息。②

此观点影响甚为深远,魏晋唐宋之注庄者多持此说,直到今天仍有其影响力。另一说认为“息”当作“风”讲,明代始兴,陆长庚《南华真经副墨》:“去以六月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二“息”字同义,谓气息也。人以呼吸为息,造物以四时为息,“去以六月息者”,六月大风方发,鹏因之徙而南也。③释德清《庄子内篇注》亦云:“周六月,即夏之四月,谓盛阳开发,风始大而有力,乃能鼓其翼。息,即风也,意谓天地之风,若人身中之气息。”清代宣颖《南华经解》亦释息为风:“息是气息,大块噫气也,即风也,六月气盛,故多风。” ④

需注意的是,除了这两种主流说法,还有刘文典的“缺字说”, 《庄子补正》:“息”上当有“一”字,注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枪榆枋而止。似其所见本有“一”字。《御览》九百四十四引正作“去以六月一息者也” ⑤。此说也通。但没有新的出土文献或新证据出现之前,难以展开研究,在这姑且不论。

这几种说法各有其合理性,孰是孰非至今仍未有定论。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以为郭注不妥,采郭嵩焘“去以六月息,犹言乘长风也” ⑥说;钟泰《庄子发微》又继承郭象说法:息者,止也;六月而止,所以免于亢龙之悔。⑦诸家可谓见仁见智,本文将对此稍作探析,以期对这一问题略有补益。

观诸家之说,各有理据。郭象释“息”为止,以陈其适性逍遥,可自圆其说,但未必是庄子本义。笔者以为,“息”应当作“风”讲,有如下几点原因:

首先,文章结构关系应当相互呼应的,不能孤零零地把一个句子拿出来看。而从上下文关系来看,上一段结尾是说鹏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有六月海动之语,林希逸曰:“海动必有大风,其水涌沸,自海底而起,声闻数里。” ⑧

鲲鹏之化,大抵是没有事实可以考证的,而庄子引《齐谐》以实之,下文“汤之问棘”一段再引先人之说以证之,其用心显矣。前文既说鹏鸟于海运之时南飞,后文汤之文棘也提到鹏鸟“绝云气,负青天”而图南,那么庄子对鲲鹏的第二次论述——所引《齐谐》之说也应当与之对应,那么大鹏“去”时极有可能乘载着海运之时的大风,故而“六月息”应当就是风。

而下一段: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⑨

此段开头为“且夫”二字,一般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这种用法在先秦十分常见,如: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于他,徵于他,利乃外矣。《国语》

且夫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礼记.乐记》

且夫《易》不可以占险,将何事也?《左传》

既然此段为对前文的进一步说明,以水舟喻风鹏,其后有“而后乃今培风”一句,王念孙解“培”为“冯”,大鹏凭借大风而南飞,那么培风对应“六月息”也是很合理的,更证明了“六月息”是风。

其次,从本文主旨来看,《逍遥游》全篇都指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无待逍遥的主题,作为与“至人、神人、圣人”作对比的鹏、蜩、朝菌、蟪蛄、彭祖、宋荣子、列子这一系列形象,无论小大,都是有待的。正如前文提到的“而后乃今培风”“而后乃今将图南”,哪怕是鲲鹏这样的“游于大者”,也限于这两处“而后乃今”,不能真正实现无待而逍遥,这便是王夫之所言的:“遥者,未能逍也。” ⑩既然大鹏亦有所待,所待为大风,那么此处倘若将“息”作“休息”来讲,不仅句意难通,令人费解,更是偏离了全文主题,与上下文无甚关联,故而将“息”解作风,更符合文意。

最后,根据语法,此句只能有“去以六月息/者也”一种划分,这一点曹志坚老师在《“去以六月息者也”补辨》一文中已经作了很详细的论证,兹不赘述。而观《庄子》内篇,“止”字频繁出现,基本都释为“停留,止息”略举几个例子:

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

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子产谓申徒嘉曰:“我先出则子止,子先出则我止。

可见《庄子》中,“止”的用法已经很乘数了,庄子没有必要在此处用“息”而不用“止”来表达休息之意。并且从《庄子》中“息”的用法来看,在《庄子》中“息”字总共出现了19次,虽然气息和休息两种含义都有出现,但息明确释为停止、休息的只有三处,多与副词连用,如: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

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勘坏得之,以袭昆仑;

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趼而不敢息。

没有单独出现或者与名词连用的,此之为一佐证。

“息”在古文中一般不释为风,但“息”与风确实是有密切关联的。《说文解字》释息:喘也。从心从自,自亦聲。?其古字形像鼻子出气,本义指气息、呼吸。《山海经》中记载烛龙: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烛龙的呼吸就是风。而《齐物论》: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明显庄子认为大地的呼吸便是风。正如陆西星所言:“人以呼吸为息,造物以四时为息。” ?造化之息为风为古人的一般认识,而《逍遥游》此处将“息”释为“风”当是原有的气息义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显现。[1]下文“生物之息相吹也”一句便是很好的证明。

至此,“息”作风解的合理性已经得到证明。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对六月息进行进一步的探求。笔者以为“六月息”应当是龙卷风,更确切地说,是发生在海面上的龙卷风——水龙卷,有以下几点原因:

1.鹏鸟南飞之时所凭借是旋风。《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十三经注疏.尔雅.释天》:扶摇谓之猋(音飙)。而猋风就是旋风,《礼记·月令》:“猋風暴雨緫至。”郑玄注曰:“回风为猋。”而“猋风”又名“飘风”,颜师古注《汉书》:“猋谓疾风从下而上也,音必遥反。”“飘读曰焱,谓疾风,音必遥反。”《礼记正义》:猋,必遥反,徐芳遥反;本又作飘。而飘风就是迅猛的旋风,《说文解字》:飘,回风也。?而旋风在海上发生时会形成台风和龙卷风,史佩信“六月息”新解就认为其是台风,而我之所以认为“六月息”是水龙卷而不是台风,且看下文。

2.水龙卷形成时的场景与《庄子》所描述的鲲鹏南飞的场景十分相似。水龙卷形成时,它的上端与积雨云相接,下端直接延伸到水面,一边旋转,一边移动。快速旋转的气柱状水龙卷在海面上正如一支插入天空的羊角,正合“抟扶摇羊角而上”者。而水龙卷形成时,上方厚厚的积雨云常呈遮天蔽日之态,远观似有大物从海中出,古人见此奇景,将其视为某种生物是极有可能的,《庄子》所谓“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正合水龙卷气旋上方云山翻涌蔓延天际之景。(如下图,图源自百度百科)

且我国最早对龙卷风的记载是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沈括以“羊角”喻龙卷风,固然是受《庄子》的影响,但也足见其场景之相似,鹏鸟抟扶摇羊角而上,绝云气而去,很可能是海边发生的水龙卷引起的先民的奇妙幻想。

3.先秦时期,确有龙卷风发生现象。由于先民认识能力的局限,常将其视为龙,故而在诸多典籍中,龙卷风都以“龙”的形象出现。《史记》中记载黄帝升天之象,很有可能是黄帝被龙卷风卷走的场景: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後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其“有龙自胡髯下”就是龙卷风形成时其下漏斗状的云,将正在荆山黄帝与其部下一并卷走。许多学者认为这是一个荒诞不经的神话故事,不足信。吕思勉先生认为“明明极不经之语,偏能引地理以实之”。但剖除其神话色彩,其发生地点很可能是真实的,这个故事的原型很可能就是偶然发生在荆山的一场龙卷风。

既然龙卷风以龙的形式呈现在先秦典籍中,那么有没有与水龙卷对应的形象呢?我们去查阅对龙的记载,不难发现它们常有操控水的能力,而“蛟龙”为其中尤为精通者。《春秋·国语》:木石之怪曰夔、魍魉,水之怪曰龙、罔象。?《管子》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蛟龙,水虫之神者也。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蛟龙就是水龙卷,而“无水不立”这便是管子对水龙卷的认识。

可见,先秦时期,龙卷风作为一种奇异的天象而被神化,被视为龙或者蛟龙。《庄子》中“乘云气,御飞龙”的神人很可能是人们对这种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征服的愿望。而“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列子是郑国人,而河南一带正是龙卷风的多发地带。故而极有可能是列子被龙卷风裹挟到很远的地方,十五天才走回来,然后被传的神乎其神,以为其修习了御风术。

那么,龙卷风会不会在六月发生呢?《庄子》之“六月”应当为夏历六月,以为周历者盖未见下文之“蜩”也,史佩信在《六月息新解》中也已作论证,认为庄子不会用周历六月、夏历四月尚未露面的蝉去嘲笑大鹏,我以为合理。而观历史上有记载的水龙卷发生时间,在六月者尤其多。宋代陆游有诗《龙挂》:

成都六月天大风,发屋动地声势雄。

黑云崔巍行风中,凛如鬼神塞虚空。

霹雳并火射地红,上帝有命起伏龙。

龙尾不卷曳天东,壮哉雨点车轴同。

山摧江溢路不通,连根拔出千尺松。

未言為人作年丰,伟见一洗芥蒂胸。

《明史》中也有记载:十二年六月癸亥,山阳见黑龙,一龙吸水,声闻数里,摄舟及舟女至空而坠。清朝地方县志: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六月初三雷雨,昼晦,飓风大作,摄去人舟无数,城中文峰塔顶亦被摄去,桐乡颜家村坏民舍四十余家,压死八人。纵观以上,水龙卷在夏历六月常有发生,鹏鸟乘着六月间的龙卷风扶摇而上,往南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把“六月息”解释为龙卷风,句意通顺、意脉相承且有据可循,十分合理。

无论鹏鸟是真有其物还是先民见到水龙卷产生的幻想,抑或仅仅是庄子的无心卮言,它都作为我国古代的神话生物被保留了下来,甚至成了一种精神象征。这只乘着长风去到九万里高空的大鸟,承载着一代一代士人的高伟理想,穿过几千年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仍在飞着。那么它乘的是什么风还重要吗?不重要了。或许正如船山先生所言,读庄子之书当会其意而要其旨归,不可拘于文字。

然游于小者难以窥其大,芒乎昧乎,未之尽者也。今为此文,拘于“六月息”这一小点,虽无甚重要性,但也算是提供另一种可能性了。

注释:

①④⑨钱穆:《庄子纂笺》,海南出版社2021年版,第14页。

②郭象:《庄子注疏》,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页。

③?陆西星:《庄子副墨》,华龄出版社2023年版,第15页。

⑤刘文典:《庄子补正》,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3页。

⑥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2022年版,第7页。

⑦钟泰:《庄子发微》,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第7页。

⑧林希逸:《南华真经口义》,上海涵芬楼影印1924年版,第13页。

⑩王夫之:《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75页。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16页。

?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中华书局2021年版,第187页。

?钱穆:《庄子纂笺》,海南出版社2021年版,第22页。

?钱穆:《庄子纂笺》,海南出版社2021年版,第13页。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286页。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362页。

?左丘明:《国语·鲁语下》。

?《四部叢刊初编 管子》第344-347册,上海涵芬楼借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影印版,第20页。

参考文献:

[1]曹志坚.《庄子·逍遥游》“去以六月息者也”补辨[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2,(10):27-29.

[2]史佩信.《庄子·逍遥游》“六月息”新解[J].中国语文,1995,(02):143-144.

[3]刘文典.庄子补正[M].北京:中华书局,2014.

[4](清)王夫之.老子衍 庄子通 庄子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9.

[5](明)陆西星撰.南华真经副墨[M].北京:中华书局,

2009.

[6]钟泰.庄子发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

[7](清)郭庆藩撰.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2012.

[8]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

[9](宋)林希逸.庄子鬳斋口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0]钱穆.庄子纂笺[M].海口:海南出版社,2021.

猜你喜欢

逍遥游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庄子说》(二十二)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庄子说》(二十)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