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研究

2024-04-26韩福丽高文智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5期
关键词:应用型意识旅游

韩福丽 王 乐 高文智

自2015年10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以来,一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明确自身类型定位,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转型改革探索,在人才培养供给、科技研发与转化等方面不断提升服务和支撑能力。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为开创我国新时代教育工作新格局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尤其是满足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以职业意识培养为切入点,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通过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来促进人才供给与旅游管理相关产业需求的匹配。

一、职业意识的理论阐释和概念内涵

(一)职业意识的理论阐释

20世纪初,美国劳工运动理论家谢里格·朴尔曼(Sheriker Puhlmann)提出职业意识论[1]。朴尔曼认为,美国工人阶级从事劳动只是因为他们具有职业意识,即他们只意识到可以通过劳动赚取报酬,把完成工作获取报酬作为目标,由于他们不存在阶级意识,因此,美国工人运动的开展应走非阶级斗争的道路[2]。20世纪50年代,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Eli Ginzberg)提出了职业意识发展阶段理论,将人进入工作岗位前的职业意识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3][4]。这一理论对此后的职业意识教育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萨帕(D.E.Super)整合了差异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职业社会学、人格理论四个学术领域的内容,系统提出了职业发展阶段理论[5]。该理论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五个主要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落阶段,重点讨论了职业心理与职业行为成熟的过程,侧重于研究个体的职业倾向和职业选择。该理论认为,因为有不同的性格、兴趣和才能,人们适合从事不同的职业,而职业选择行为和心理调整是一个连续的过程[6]。

(二)职业意识的概念及构成

职业意识是心理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指出,职业意识是职业心理的概貌,属于职业心理结构的一部分,是与职业个体发展相关的自我概念[7]。张桂宁认为职业意识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理解、评估、感情与态度的总和,是支配和调节一切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对于学生而言,职业意识是指把个人的未来与志向寄托于特定职业上,并将其作为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按相应标准学习、要求自己的思想活动[8]。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职业意识是指个人主动了解职业、追求职业和争取职业成就、职业进步的心理活动,是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等职业要素的总和。

从构成上看,职业意识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三大要素构成[9][10]。职业理想是指处在岗位中的个体根据对自身能力性格及外部客观环境等的了解,确立的个人在职业发展中所能达到并愿意为之奋斗的最高目标[11]。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业理想是人获得幸福感与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职业道德是人在从事职业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范、底线等[12][13]。职业道德是由一系列从业人员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体现的,这些行为准则与社会道德规范一起塑造了从业人员与被服务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同事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行业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和谐关系,使社会生产服务活动有序运行。职业行为是从业人员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须实施的行动的总和,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基础,如协作、组织、管理、操作、创新、竞争等,职业行为可以直接反映人员的从业能力[14]。

(三)学生职业意识内容

学生职业意识是指学生对本专业毕业后能够选择的相关职业信息的认知、评价和情感的总和[15]。具体表现为,学生是否对本专业的学习内容存在较大兴趣,毕业后是否有计划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是否认可本专业和专业相关职业的社会价值,认为毕业后从事专业相关职业能否体现自身价值或是否认为专业相关职业与自身匹配,是否打算终身从事与专业相关职业,是否把前途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寄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并依照职业需求储备和锻炼自己的职业素质。学生职业意识的内容包括四点[16]:一是充分了解职业特点。学生应充分认识到专业相关职业能为社会带来的价值,对自己未来能够从事相关职业感到骄傲;学生应充分了解成为一名合格的从业者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职业精神、基本知识与职业技能。二是对职业产生期望和要求。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在该行业发展下去充满信心,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有热情,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较为详细的规划,并且能一直按照职业规划提升自身能力。三是毕业后有意愿从事专业相关职业。毕业后对从事专业相关职业的意愿较为强烈与迫切,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为第一目标,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四是能坚持长期从事专业相关职业。在工作中具有较强的职业责任感、职业主动性和抗压能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质,达到人职匹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的加快,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创新意识、个人素质等,而知识、技能、素质获得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可以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来源在于职业意识[17]。大学生只有具有深度的职业意识,掌握职业发展规则,才能积极主动地培养自身参与行业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才有可能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获得理想的岗位,实现高质量就业。

二是有利于促进学生职后顺利发展。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不仅是学生从校园顺利过渡到职业的必要条件[18],还是学生日后能够爱岗敬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19]。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有助于帮助学生顺利定位职业角色,树立与自身匹配的职业目标,找到心理归属;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培养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自主择业意识,鼓励大学生以积极心态解决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加速推进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实现。此外,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也有利于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养成,激励自身在岗位工作中恪尽职守,实现自身价值,从而获得价值感和成就感。

三是有利于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效益。提高人力资本的经济效益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而员工职业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应用型本科高校为企业提供具有较高职业意识的人才,可以减少企业相关成本投入,为企业塑造未来企业员工的复合能力与较高素质,为企业依靠优秀人力资本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提供可能。具备强烈职业意识的员工,往往能够自觉遵守工作规定,积极主动完成工作任务,从而推动整个团队的效率和质量的提升。作为人才的供给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强化和提升学生职业意识,有利于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职业能力的提升,帮助其在岗位中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进而提升企业效益。

四是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改革成效。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生计教育的新教育观,引导青年不仅要关注自身学习更要关注未来职业发展,高校中有专职教师负责生计教育,目的是让所有学生拥有职业意识,对未来能从事的工作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并鼓励学生做出初步职业选择[20]。与美国等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开展职业意识教育的时间明显较晚[21]。在此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积极开展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是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是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面临的困境

(一)学校重视不足

在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方面,高校重视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学校过度强调旅游管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硬”能力的培养,对于职业心理素质、职业意识等“软”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二是学校片面将旅游管理就业指导等同于职业意识教育,强调教会学生如何找到一份工作,重视了“一个点”而忽视了“一条路”;三是忽略职业意识培养的全程性、系统性和连续性,仅是将职业意识教育作为就业教育的一部分;四是突出就业率等结果评价,忽视学生职业情感、职业意识培养等过程评价。学生缺乏系统化的专业认知以及学习与就业的关联认识,懈怠情绪严重,专业认同感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教师能力不足

当前,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意识教育与行业发展存在脱节,原因之一在于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对行业发展情况的了解跟不上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难以引导学生明晰职业发展前景。一方面,多数教师对传统旅游行业比较熟悉,对旅游学科与企业学科交叉的行业了解不深入,如旅游金融、旅游地产、旅游互联网、文创等,无法拓宽学生对行业发展分析的视野,无法拓宽学生就业面。另一方面,在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方面,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体现旅游行业最新前沿发展要求。

(三)学生认知有限

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不知道为何选择该专业,对于旅游管理专业与相关产业发展了解不深。进入大学后,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深入了解,对自身缺乏正确评估,缺少职业发展规划,对于“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要干什么、如何去干”等问题缺少深入思考,极度缺乏专业认同感、职业归属感等。大学毕业后,由于职业情感淡漠、职业意识淡薄,大多数学生不会选择从事旅游管理相关职业,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较低。即使从事旅游管理相关工作的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职业意识,在面对就业中的挫折和失败时,严重缺乏自信,显得忙乱、烦躁和无所适从,进一步影响了职业发展。

(四)家长引导错位

在职业引导方面,家长更多是基于自身的经验判断和周围群体意见,而不是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职业特征而给予职业发展建议,阻碍了学生积极职业意识的形成。一些家长对文旅等服务专业持负面态度,不同意孩子报考旅游管理相关专业,或对旅游管理专业抱有歧视态度,使得2020年以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第一志愿率和录取人数直线下降幅度超过40%。即使被旅游管理专业录取后,学生也在家长要求下调剂至其他非服务型专业,导致旅游管理专业的转专业申请率居高不下,如某湖北省211高校旅游管理专业2020级本科新生的转专业申请率高达75%[22]。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解决策略

(一)搭建平台,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

认知是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积极搭建帮助学生认知高校、专业、自我、职业和社会的信息沟通平台,并以此为基础,帮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逐步树立职业发展信心,增强职业认同感。第一,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知。可以通过入学教育讲座、学术报告会、毕业生优秀代表事迹介绍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通过努力拼搏同样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提高对专业的科学认知,是学生增强专业情感、克服迷茫心理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邀请旅游业界知名人士做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有一个充分而全面的了解,确立职业发展规划,坚定职业发展信心,增强职业情感。第三,提高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可以依托学生的个性、职业倾向、职业锚等测试方法,帮助学生对自我、职业特征等进行科学认知和正确评价,让学生对于“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会干什么、我必须干什么”等相关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第四,提高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学生对职业的认知程度,决定了学生对职业所带来的艰辛和磨难的承受能力。应积极通过企业参观、实习实训、课堂案例教学等形式,让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了解职业性质、职业前景和职业价值,积极储备职业所需知识、技能,从而增强职业逆商和提高职业忠诚度。第五,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通过专题讲座、企业职工座谈、家庭熏陶、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工作环境,学会处理与领导、同事、顾客等利益群体的人际关系,确立“顾客至上”“服务第一”的从业理念,改变“自我中心”意识,在知识技能上满足旅游业从业要求,实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

(二)强化标签,增强学生职业自豪感

强化职业标签,能够使学生明确职业使命,对职业的特点与独特的社会价值产生具体认知,增强职业责任感与从业自豪感,并能自主提升从业必备的知识技能与素质。第一,以企业标准管理学生。将企业文化、经营理念、社会责任观、行为制度、品牌形象等要素融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校企一体、产教融合”。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成立企业管理组织,教师为“董事长”,班长为“总经理”,学习委员、团支书为“部门经理”,小组长为“主管”,寝室长为“领班”[23],以企业标准管理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寝室,用制度约束学生行为。第二,建立专业服饰制度。定制符合岗位要求的职业服装,印制专业标识和欢迎全体师生进行行为监督的标语,用他人评价检视学生行为,强化职业存在感。第三,设置专业特色课程。开设葡萄酒鉴赏、茶文化、旅游景观赏析等特色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的趣味性;邀请全校学生旁听,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自豪感。第四,组建专业特色社团。组建旅游服务社团、学生导游社团、学生礼仪社团等社团组织,定期举办旅游产品推介等社团活动,开展校园免费导游服务、假期返程车票预定服务等,彰显旅游职业的社会价值。第五,组织专业比赛。组织导游、旅游策划、线路设计、服务礼仪等专业比赛,提升专业影响力,提高专业美誉度。

(三)按类培养,赋予学生成才选择权

学校可以按旅游大类开展人才培养,大一上学期主要讲授通识课、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及专业导论课程,对旅游大类下辖的各专业做详细介绍,让学生了解各专业情况,让其在大一上学期末,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及基础,选择自己的意向专业。大一下学期进入意向专业学习和实践阶段,并在期末最终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按类培养体现了对学生专业和成才选择权的尊重。学生专业选择和适应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专业、职业进行认知和对自身兴趣、特长以及职业特征进行自我剖析的过程,将会提高学生及其家庭对所学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推动学生养成积极的旅游管理职业意识。

(四)提升能力,发挥教师立德树人作用

按大类招生、学生自主选择专业,会给专业教师带来一定的危机感。教师教学趣味性以及学生专业认同感和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专业学生数量,也直接关系着教师的生存发展。所以,专业教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强化专业实践实操,强化与行业企业联系,充分了解行业发展信息,不断完善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培养学生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此外,教师是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是学生树立正确职业意识的模范。教师对岗位的热情与责任感,能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因此,教师要积极践行“顾客第一”“微笑服务”的旅游服务理念,通过一言一行,微笑、友好、友善的教学态度,让学生感受到旅游从业人员的气质和修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五)转变意识,有效发挥家长的引导功能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是贯穿于课堂内外,贯穿于学生入学前、入学后以及毕业后各个阶段,需要高校、教师、企业、家庭和学生全面配合的过程。作为家长,应树立培养子女职业意识的责任感,积极了解子女所学专业背景、发展前景、岗位需求,正确认识旅游业的职业价值与从业特点,在子女进行专业报考、专业学习上给予科学引导。子女参加工作后,父母应积极了解子女工作情况,对子女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及产生的畏难退缩放弃等心理进行及时疏导,为子女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客观建议。

猜你喜欢

应用型意识旅游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意识不会死
旅游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旅游的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