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中国文博纪录片出海的创新策略
——以中英合拍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为例

2024-04-26吕玲

声屏世界 2024年1期
关键词:文博宝藏纪录片

□吕玲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世界密不可分。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走得更远,就需要世界对中国有更深入的认识。跨文化传播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手段,加强不同国家间的交流,不仅能让中国文化传播出去,也有益于提升中国形象。然而,在当今世界,国际舆论还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发出中国声音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让世界真正地了解中国变得尤为重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文博纪录片是我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重要载体。推动中国文博纪录片在海外传播,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跨文化视域传播下的文博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为海外观众了解中国文博文化和解读传统中华文明提供了新的方向,对于提升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中国文博纪录片跨文化传播面临的困境,并从海外爆款文博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跨文化传播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经验,以期更好地讲好讲活中国故事,帮助中华文化出海。

中国文博纪录片出海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文博纪录片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又因一些问题而导致传播效果达不到预期。

中西方表达形式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文博纪录片和国外文博纪录片的表达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博纪录片的格调较为内敛与含蓄,具有教育意义和厚重感,而在国外受欢迎的文博纪录片则主要围绕着历史事件展开,风格大胆、直白。这是中外文博纪录片存在的重要区别,也正是这个区别影响了我国的作品有效传播。

国内部分文博纪录片叙述速度缓慢,情节较弱,缺乏一定的创新性,难以吸引海外观众的观影兴趣。当今早已习惯碎片化交流的受众对这种较为缓慢的节奏并没有耐心,正如于娜懿指出的那样,实用性不足,文博类节目的厚重性和冗长感,这样突出的特点与碎片化、快节奏的社会有所出入。[1]近年来通过创新的表现方式和叙事技巧,纪录片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但由于缺乏独特的视角和叙事方式,仍旧无法真正传达出自己的文化魅力。因此,为了满足海外观众的审美,中国文博纪录片亟待创新表达方式。

国内文博纪录片对海外营销不足。近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制作理念已经从以人文关怀为重点转向了更加注重商业价值的创作,以满足普通观众和市场的需求,国产纪录片也因此获得了国际认可,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宣传,海外观众群体仍未能得到广泛的拓展,从而导致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销量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文博纪录片对国外市场的研究存在一些缺陷,未能对国外观众的需求进行精准分析,对外输出自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爆款文博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出海实践

虽然文博纪录片在出海时面临着一些困境,但是仍有一些纪录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做出了创新性的贡献。中英双方合作拍摄的文博纪录片《中国的宝藏》便是其中的一部。在这部纪录片的制作进程中,多方力量参与进来,对中国文博纪录片的出海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中国的宝藏》以个性化的叙述方式将中国的宝藏、历史和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个兼具古老与现代的多元文明国度。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认为该片很好地将文博领域的丰富文物和学术资源转化为国际传播领域的精品内容,主持人的讲述生动有趣、通俗易懂,使文物在海外观众面前活了起来。《中国的宝藏》采用纪实的表现视角和叙述技法,并以中西方共同参与的方法,推动中国文化走入西方人的视野,创造了文博纪录片跨文化传播的典范,下面对文博纪录片《中国的宝藏》的出海实践进行具体分析。

采用纪实的表现视角和创新的叙述技法。《中国的宝藏》没有采用传统的“文献资料+采访+动画演示”的叙述方式,而是采用纪实的表现视角。该片运用大量动态摄影技术,把中华历史文化遗产用纪实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使海外观众跨越语言障碍直接体验精美绝伦的中国文物所具有的美学内涵,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该片运用多种拍摄技术,如延时摄影、航拍、微距等,让历史悠久的文物焕发出全新的风貌。通过精美的画面和强烈的镜头感,海外观众能够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国的宝藏》在呈现文物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引用古典文献,而是以当下的视角来表达,并且在故事情节中避免过多的主观性议论,重点放在主持人发现文物的真实场景上,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故事的真正主题。在辽宁省博物馆,主持人参观了《万岁通天帖》,该片详尽地展示了他参观的细节。而这样通过个人体验展现文物的方式,一方面把西方受众熟知的中国人物、语言、历史信息等融入到叙述中,激发海外受众的好奇心,从而产生对中华历史文化的求知欲;另一方面,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有效减少了说教色彩,在探索过程中增加了故事吸引力和趣味性,使整个关于中国历史的构建在探寻进程中顺利完成,提高了观众的积极性和信服感。[3]

《中国的宝藏》注重人叙事,并选择了富有共性的人文材料以引发观者的共情。中方制作人陈丹丹说激发中国人的感情共鸣才是《中国的宝藏》的主题原则所在,例如你是怎样吃饭的,你的家庭是怎样的,你的子女是怎样培养的,你是怎样说话和写作的。在记录我国客观现实的过程中,这部纪录片更多地关注个人和人性,以情感为纽带,构建文化沟通的桥梁。以此为目的,纪录片中很多拍摄场景设置为家庭,拍摄的对象大多是社会的普通人。纪实语言与平凡人物之间存在天然和谐的关系,通过祭祀、婚礼、满月酒等家庭活动的纪实,大量生活化、趣味性的细节被巧妙添加到叙事内容中,使影像更加生动鲜活,引起观众的共情。

在纪录片叙述过程中,《中国的宝藏》还巧妙利用了现代科技,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焕发出巨大魅力,也给纪录片叙述带来新的可能,让观众明白保护、继承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与现代科学精神可以并存。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中国的宝藏》创新纪录片表达方式,以纪实的视角帮助文博纪录片更好地出海,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

重视中外合作。 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 Jr.)指出不论是在东亚国家还是其他西方国家,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模式,[4]他还将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视作两种不同的导向:在东亚国家,人们的思想和观念都是相互独立的,他们的思想和观点都是相互尊重的。因此,只有把传播者与接受者置于相同的文化语境中,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共同点,才能使其更容易被接受。

《中国的宝藏》由CCTV 推广,最早便决定与西方联手制作。该节目不仅借鉴西方的有益经验,还努力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节目创意当中,以便于西方观众接受。节目还与全球著名的传媒公司合作,以便将节目推广到全球。不久之后,央视纪录国际传媒和BBC 全球新闻频道以及加拿大野马制作公司就这一项重要的合作项目进行了深入的洽谈,合作团队在一年的时间里,就内容策划、制作题材、视觉效果、后期制作以及传播宣传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沟通和交流。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团队的合作,《中国的宝藏》的创作达到了以往无法达到的高度,也全面兼顾到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观众需要,有助于节目的高质量传播。

当然,《中国的宝藏》还注重营销推广。BBC 世界新闻频道被认为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它的节目受众涵盖了众多国家和地区,所以《中国的宝藏》也选择在BBC 上以周播形式播出,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此外,《中国的宝藏》还通过对原始资料的深度挖掘和改编,制作出具有深度的短视频,并通过BBC 官方网站进行全球性传播,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多元化需求。此举不仅降低了中国纪录片的传播难度,而且也获得了的宣传效果。

此外,该纪录片还选择与英国著名主持人阿拉斯泰尔·苏克合作,由他走进中国博物馆,同中国人生活,亲身体验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实地感受当代中国的文明传承。海外观众在阿拉斯泰尔·苏克探索文物的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博文化产生深厚的兴趣,勾起他们对中国进一步了解的欲望。

纪录片《中国的宝藏》跳出国内传统文博纪录片的固有模式,采用纪实的表现视角和叙述技法,重视中外合作,克服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的固有偏见,提高了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信服力。同时,纪录片通过连接中外文化,利用共通的文化理念,打破文化壁垒,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极大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也提升了中国形象。

中国文博纪录片出海的创新策略

在全球多极化、经济国际化、社会信息化、文明多样性的大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出海之路道阻且长。中英合拍爆款纪录片《中国的宝藏》所实践的成果,反映出跨文化传播需要正视差异,从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和中外合作入手,实现求同存异。在未来,中国文博纪录片进行跨文化传播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守正创新,以实现有效传播,全面提高国际影响力。

找到恰当的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传播内容是跨文化传播的基本前提,而怎样在两个异质性文化中间找到恰当的传播立足点,我国的文化信息内容又将以什么方式表达,如何有益于双边的文化交流,都是中国文博纪录片跨文化传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因此,中国文博纪录片首先应该具备世界视野,用全人类的眼光解决传播问题,节目应该包含人类对世界的共同关注,人们对共同问题的感受和表达等,避免陷入民族主义的怪圈。其次,中国文博纪录片的传播角度也不能仅限于宣传方,而应该学会以全球用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同时兼顾全球各地区用户的审美情趣与接收方式。故事的叙述方式可以选择当时海外观众最普遍欢迎的信息表达方式,在选择传播内容时也必须充分考虑海外观众的审美口味。最后,故事叙述方式上也必须改变过去“说教式”的简单形式,尽量减少官话、套语、自说自话等,以第三人叙述增强海外观众对传播内容的信服度。

适配新媒体形式。 有了恰当的传播内容,新的传播媒介也必不可少。中国文博纪录片在拍摄时可以综合利用当前领先的多媒体技术手段,以影像、广播、电视节目和数字传媒技术为主要介质,并综合运用数字特技、VR 科技、LED 巨型环幕、电脑生成影像技术(CGI)等手段,在兼顾传播内容的同时将其形象地呈现在受众面前。在传统媒体时代,跨文化传播活动主要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电影,而在新媒体时代,各种新的媒介喷涌而出,以推特、脸谱、YouTube 为代表的互联网新媒介形态已成为了跨文化传播的新途径,新媒介形态也给予观众们更充分的话语权与选择权,更具自由度与包容性。可见,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文字、视频、网络等形式表现,让其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产生出更大的想象空间。如李子柒的视频在YouTube 上持续走红,正是在国际化背景下我国跨文化交流发展中的典型表现。因此,跨文化传播要不断保持对传统媒体的高能量输出,一方面进行官方宣传,以维护国家形象的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要主动融入新媒介形态,利用其资讯含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优势,使中华文化得以通过不同形式加以表达。

加强中西深度交流。 根据文化间性理论,一个文明与另一个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彼此之间会产生相互影响,并且通过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和互动。[5]在文博类节目创作过程中,我们应该主动邀请西方专家参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工作,并一起研究开发新的文化传播方式,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由于异质文化互动所带来的各种文化折扣现象。比如纪录片《中国的宝藏》就选择和世界知名媒体公司合作,由他们带领海外观众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在未来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确立人文认同价值观,进行人文资料的更新和完善,以增强人文认同感。同时,要拥抱各国文化差异,积极聘请学者参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整合,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提供全新的视野。除此以外,也要不断复盘我国文明发展的成果,以社会主义精神立场重新反观自己,服务未来的社会文化传播。

结语

近年来文博纪录片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均呈现持续攀升的态势,跨文化视域下文博纪录片要能够抓住自身特质,把中华文化精神和优秀的文化内涵进行创新表达和创新传播,实现有效出海。文博纪录片要积极创新,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建起衔接的桥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回望文物与历史,加强中西方深度交流,引领海外观众通过文物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烈的创造潜力,在未来一定会成为越来越多优秀的文博纪录片的创作来源,而纪录片创作者要肩负起传承和传播的责任,让世界看到中国故事,听到中国声音。

猜你喜欢

文博宝藏纪录片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真正的宝藏
什么?海底宝藏
宝藏
《广州文博》征稿启事
文博扬帆起航
文博学院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