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以《红楼梦》相关章节的精读教学为例

2024-04-26程涵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叙事学红楼梦高中语文

程涵悦|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有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引入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部分概念作为教学内容,以推动高中生的小说学习。但这些具有偶然性、随意性的尝试,尚未将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置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整体构架中进行充分、系统的考量。因此,分析论证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方法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适配机制,剖析其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运用的局限及辅助性功能,提供具有通用价值的方法路径,是教育工作者亟须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以《红楼梦》相关章节的精读教学为例,尝试从原因、条件与功用、方法与路径等角度,探讨经典叙事学理论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运用。

一、原因:适配机制的逻辑理路

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理论,可分为“经典”与“后经典”两个不同派别。经典叙事学理论对叙事作品的构成成分、结构关系和运作规律等展开科学研究。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将注意力转向了结构特征与读者阐释相互作用的规律[1]。20世纪后半叶以来,经典叙事学理论成为研究小说叙事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理应被纳入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研究的视域之中。语文教学有一套严谨、严密的体系,教师在引入经典叙事学理论时,亟须厘清这一理论的概念、方法、价值,以及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对叙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要求、教学价值要求等,尤其要充分论证两者的适配性[2]。只有这样,才能将经典叙事学理论置于语文教学视域中进行转化后发挥作用。

(一)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方法及其价值

经典叙事学理论引导读者从对“故事”即表达对象的关注转向了对“话语”即表达形式的关注[3],突出了“话语”的重要性。经典叙事学理论中较为常用的概念有:人物与情节的叙事选择、“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这些概念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分析小说叙事的路径,形成了适用于几乎所有叙事作品的明晰易用的方法。读者不但能由此体察文本的叙事魅力,也能挖掘文本的深层内涵。

(二)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对叙事分析的内容与方法要求以及教学价值要求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方面入手研读长篇小说;“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指出学生可运用评论、研究论文等方式写出自己的见解;“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和“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在把握作品精神内涵与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撰写评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要求学生研讨文学现象与文学问题。这些学习任务群都要求学生对小说的艺术手法、结构等有所认知,并由此分析文本的深层内涵,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评论、研究的实践。一方面,对小说艺术手法与结构的分析本身就是小说评论的重点;另一方面,对小说艺术手法与结构的分析能够促进对小说内涵的分析,为小说评论、研究寻找到更多角度的有力抓手,进而为深入分析小说提供可能。因此,高中语文小说教学需要引入经典叙事学理论从叙事研究角度提供的概念与方法,以扩充小说艺术手法与结构分析的方式。

(三)两者的适配性分析

在基础教育教学中,运用于小说艺术手法与结构分析的概念与方法较为陈旧,需要引入新的概念与方法进行补充。由上文可知,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能够从叙事研究的方面为高中小说艺术手法与结构分析提供更多的术语、路径,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达成小说评论与研究。比如,经典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常用概念,能为艺术手法的分析增加新的方式,而人物与情节的叙事选择、“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等常用概念,则能为认识文本的结构提供新的途径。

更重要的是,学习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能够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经典叙事学理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研究方法之一,在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进行评论、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并能够体悟文学分析的逻辑与规律,从而把握语文学习的要领。此外,在进行小说分析的过程中,经典叙事学理论的常用概念是学生直面文本并深入文本的明确抓手,这些概念的运用方法为学生提供了挖掘文本内涵的适宜路径,由此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而具有能动性的实践是在学习过程中习得素养的必备条件[4]。

二、条件与功用:辅助工具定位

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单独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具有局限性,而将其视作分析小说的辅助工具,并恰当运用,可以推进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目标的实现,并在这一过程中确证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概念与方法的功用。

(一)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仅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概念与方法的局限

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只是从叙事研究角度给高中语文小说教学提供了艺术手法与结构知识的部分内容,并非可以代替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知识体系。首先,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概念与方法的使用无法代替小说具体的语言文字分析。这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微观分析是小说分析的起点,经典叙事学理论的运用同样对此有所依赖。其次,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概念与方法的运用多聚焦于文本局部,不能替代对于文本整体的把握与分析。最后,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概念与方法关注的是文本内部,不能代替对文本外部因素如时代背景、创作语境等的分析。

(二)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在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辅助工具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必须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其他内容相配合,才能发挥多种辅助工具的作用。

1.基于文本本体分析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补充特定分析方法

小说由人物、情节、场景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本身也需要运用相适配的理论进行分析,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之间的关系等,由此完成对文本内容、内涵的基础分析。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就是基于对小说要素的基本分析而运用的。它为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补充提供了特定的分析角度,从而可挖掘更多的文本内涵,即从叙事研究角度分析小说的艺术手法与结构,如以人物与情节的叙事选择、“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常用概念为突破口切入分析。

以《红楼梦》中的重要篇目《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分析其内容时,对人物、情节、场景等具体内容的细致分析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如交代林黛玉等人的性格、贾府的人物关系,剖析每一情节的深意,展现贾府的背景等。只有基于以上分析生成的结论,才能支撑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概念与方法的进一步运用:如运用林黛玉的内聚焦(以固定的人物视角叙述,其特点为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这一叙事视角,可以展现林黛玉内心的敏感不安,凸显她与其他人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作者对各人物元素功能与关系的“叙事选择”也值得关注,比如暗示每个人物在故事图谱中的地位、预示每个人物的命运走向等。

2.在文体学方法基础上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以中观视角收束微观视角

学生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首先要从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分析开始,即要与聚焦于语言细节和语篇特征分析的文体学方法相结合[5]。根据文体学的方法,从微观的语言文字层面全面而准确地提炼信息是阅读小说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配以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从中观层面把握作者的叙事方式,能够梳理、汇总出从微观视角获取的细致信息,并提炼和剖析出文本局部的叙事特点。

比如,在介绍林黛玉进贾府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多方面的描写来刻画王熙凤的出场,学生需要运用文体学方法对语言进行品味,发现王熙凤的强势、势利。在此基础上,再以林黛玉内聚焦的叙事视角对这部分文字进行审视,就能发现林黛玉和王熙凤之间的反差,以及林黛玉对其的疏离态度,为后文以王熙凤为代表的趋利者与以林黛玉为代表的性情中人发生冲突埋下伏笔。

3.整篇文本解读统领局部的经典叙事学理论运用:以散点分析为整体把握作铺垫

对于小说的分析要立足小说整体,如此才能使得局部的分析不产生偏差,也能提炼出具有全局眼光的文本分析结论。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可以对局部的叙事方式进行深入分析,但是散布于文本各处的分析都无法直接指向文本的整体内涵,因而需要着眼整篇文本来统整对各处叙事方式的分析。只有将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进行的散点分析置于文本的整体构架之下进行考量,才能使这些散点分析更为准确、扎实,进而将这些精准的散点分析凝结成有机的整体,指向对文本整体内涵的阐释。

比如《林黛玉进贾府》是以林黛玉的内聚焦叙事视角呈现的,联系整部小说,可发现作者多次出现运用林黛玉的内聚焦叙事视角来展现她的才情,但在描写她香消玉殒之时,作者却选用了零聚焦(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述,其特点是叙述者说的比任何一个人物知道的都多,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的叙事视角,即上帝视角。可见,唯有以文本整体分析的眼光进行体察,才更能凸显出这些叙事视角共同呈现出的对于封建大家族中个体生命悲剧的怜悯与反思。

4.经典叙事学理论助力创作语境分析:以内部分析配合外部分析

基于20 世纪形式主义文论的学术渊源,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将小说视作自足的独立作品而仅关注文本内部规律[6]。也就是说,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来分析仅仅局限于文本内部。但是,在对小说的分析中,文本的外部因素如时代语境、创作语境等也极为重要,这就使得文本内部分析要助力支持文本外部分析的开展。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辅助文本外部因素分析,既能为文本外部语境因素的分析寻找更多的文本内部的落脚点,也能为经典叙事学理论的运用寻找更丰富的文本外部语境因素作为参照。

经典叙事学理论将叙事时间分为“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故事时间”指虚构世界里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话语时间”则是在叙述表达层次上对“故事时间”的再现或重新安排[7]。比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在描绘林黛玉对贾家的物、人、事的观察时极为细致,若以叙事时间来分析,呈现在文本中的“话语时间”较之事件实际发生的“故事时间”被有意拉长、放缓。而到林黛玉拜见舅舅等人时,叙事的“话语时间”变短,仓促略过。这有助于阐释小说创作者曹雪芹的人生经历与创作理想。这一“叙事时间”中被刻意拉长的部分,佐证了作者想将贾家的原型曹家在小说中复现,也想以小说刻画封建大家族中典型人物的人性人情,所以才如此写作。

综上所述,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是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只有将其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知识体系中的其他概念、方法配合运用,学生才能对课程标准与教材所要求的部分文本乃至整本书的情节、人物、结构、思想、艺术有全面、充分的分析,从而完成对小说的评论与研究。在上述经典叙事学理论与其他小说分析方法结合的过程中,学生的分析实践覆盖文本的微观、中观与宏观,内部与外部,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从语言入手,调动思维,激发审美能力,增强对文化特质的理解,从而促进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方法与路径:从提供角度的术语选择到小说分析的通用性路径构建

经典叙事学理论常用的概念与方法很丰富,包括但不限于上文已经提及的内容,在将其运用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中选择高中阶段小说文本分析适用的、与高中生接受能力相契合的、能够为小说分析提供不同角度的常用术语(概念),并基于这些术语构建通用性的教学路径。

(一)常用概念一:作者对“人物”与“情节”的叙事选择

经典叙事学理论关注情节、人物的功能与关系[8],即从作者选材过程中的素材选择、加工的角度出发进行探究。较之传统小说教学中学生仅从“评价者”的角度分析情节、人物,经典叙事学理论引导学生切换到“作者视角”,深入分析作者对人物与情节的叙事选择,即设置人物、情节的原因与作用,从而更直接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具体而言,学生可以分析人物与情节的特征、人物与情节的功用,以及诸多人物与情节之间的关联。

比如,对《红楼梦》中“香菱学诗”这一部分,常规教学关注香菱的好学、聪颖,黛玉的底蕴深厚、循循善诱等人物形象,以及香菱学诗过程中诗学内涵演绎、香菱诗艺提升等情节内涵。而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进行分析,追问作者选择林黛玉与香菱作为这一情节中主角的原因,我们即可发现如此更能展现黛玉艺术境界的高妙,香菱虽身在底层但具有超越性的精神追求,两人之间诗意的传递与流淌展现了大观园中诸人共通的审美意趣,由此也可看出作者的美学追求。进而,我们可以思考设定这一情节的原因及其与小说其他情节的关联,随之便可发现香菱与林黛玉都孤苦无依,又都被作者寄予揭示生命本相的用意。因此,她们的诗歌活动具有超越世俗与命运的束缚、追求精神愉悦超脱的内涵,从而体现出艺术升华生命的价值。

(二)常用概念二:“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

较之常规高中教学中仅用“作者”与“读者”概念来代替一切叙事行为的发出者与接受者,经典叙事学理论的概念与方法对叙事交流模式进行了探讨,将文本外的“现实中的作者”“现实中的读者”与文本内的“隐含作者”“隐含读者”进行区分[9]。作为“现实中的读者”的学生要进入文本,只有寻找作者投射于文本中的“隐含作者”的特定立场与意志,并将自己代入与该文本“隐含作者”保持呼应关系的该文本“隐含读者”角色中,方能领会文本内涵,从而屏蔽作为“现实中的读者”的自己的时代、身份、经验等因素对理解文本的干扰。在此基础上,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而是可从作者的创作语境、文献记载中的作者特质等入手,对“现实中的作者”的可能意图进行辅助解读,再从当下文化语境中的自我认知出发,表达“现实中的读者”的感受,与文本进行再对话,挖掘文本的时代价值。

如在阅读《红楼梦》中“宝玉挨打”这一部分的过程中,常规教学仅关注到作者书写了宝玉挨打一事后,不同的读者在阅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而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学生就会进入文本寻找“隐含作者”,然后发现“隐含作者”是为了摹写宝玉享尽浮华、为人所妒的复杂遭际,以及不为传统官宦世家苦学清正的子弟培养标准所容的尴尬处境。进而,学生将自己还原为“隐含读者”,领会“隐含作者”对世俗中人的戏谑与悲悯,以及对于宝玉不屑功利的暗许,读来感觉于喧哗中见冷峻。继而,学生可不再局限于文本之内,结合曹雪芹个人目睹家族败落、自感不容于权贵的身世,可以感知作者对无常世事的淡然,对汲汲功名的唾弃,可以读解出曹雪芹超越人生苦难、超越世俗追求的精神世界,于是不断回味与思考。

(三)常用概念三:叙事视角

经典叙事学理论关注叙事视角的差异,以零聚焦、内聚焦、外聚焦(其特点是叙述者所说的比人物所知的少,可用“叙述者<人物”这一公式来表示)[10]等一系列概念深入剖析不同视角对于文本思想、艺术的影响。这与常规小说教学仅关注叙事内容本身不同。立足经典叙事学视域,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要假设叙事者对事件知晓情况增加或者减少、假设叙事者的角度限制的有或无,即尝试以其他叙事视角进行替换,从而比较其中的区别。如此,学生可以分析叙事者的境遇与感受、叙事对象的表象与真相,以及作者设置叙事者及其与叙事对象关系的意图,进而推测文本的主旨倾向。

如在《红楼梦》“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部分中,常规教学仅关注到作者书写的主要事件本身,但若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还要引导学生思考:既然名为“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为何不以刘姥姥的视角叙事,而是选择零聚焦,即上帝视角?由此发现,这一视角可以全面而充分地展现贾府众人对来自底层的刘姥姥的戏弄、对贾母的迎合、对自我身份品位的自矜,以及刘姥姥故作粗陋之态的狡黠与宽和。作者冷眼旁观,细细道来,可见作者对繁华的贾府中众人虚荣冷漠的暗讽。

(四)常用概念四:叙事时间

传统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局限于对事件发生阶段的分析,而经典叙事学理论则关注作者对于叙事时间的选择与构建,以此表达其对小说内涵与艺术的构想[11]。具体而言,叙事时间是对故事时间的再安排,探讨较多的是“时序”“时距”等概念[12],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文本中对于事件实际时间在顺序与节奏等方面所作改造的目的。

如在《红楼梦》“黛玉葬花”这一部分中,常规教学仅会关注黛玉葬花行为的内涵。运用经典叙事学理论进行分析,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写林黛玉住进大观园后的多数时间都是一笔带过,文本中的“话语时间”读来感觉明显短于事件实际发生的“故事时间”,而行文至林黛玉为了阻断落花流入污水中因而将花埋入土中时,作者拉长了“时距”,使读者感到“话语时间”长于“故事时间”。通过对葬花这一举动的细致描摹,作者展现了林黛玉的身世之感以及寄寓在她身上的生命思考,表达了对世俗、无常命运以及纷杂人事的远离,意图通过回归自然、悲悯苍生来葆有洁净灵魂。如此写作,凄然中自有诗性。

四、结语

将经典叙事学理论运用到高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很多。一方面,这是教师、研究者对语文课程教学的知识体系、方法体系进行革新的积极表现;另一方面,此中的随意性与盲目性也折射了语文课程教学缺少内容更新的系统规划与成熟逻辑。

笔者从经典叙事学理论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适配性谈起,旨在呼吁相关主体关注文学学科与教育学学科之间的壁垒,以审慎的思考将其融通。此外,笔者强调经典叙事学理论概念与方法的局限性与辅助性功用,是希望将之置于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的整体架构中验证其价值,这也是避免一叶障目的必经之路。最后,笔者探讨经典叙事学理论的通用性教学方法与策略,目的是将之落实于现实的教学中,希冀其真正成为辅助学生阅读的有效工具。

本文是对过往丰富的经典叙事学理论运用研究的反思,在期待更多文学领域的理论、方法充实语文课程教学、唤醒学生对于语文热爱的同时,也希望更多研究者参与到这一既需要勇气也应该严谨的研究中来,共同探索语文课程教学吸收文学理论与方法的规律与常识。

猜你喜欢

叙事学红楼梦高中语文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