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逻辑与思维”模块的考查趋势、试题特征及复习策略
2024-04-02吴婷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婷婷|杭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而“逻辑与思维”模块与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关系密切,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但其专业性和学术性较高,这就使广大一线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为了高效开展这一模块的知识复习,高中思政教师不仅需要加强学习,补齐逻辑与思维方面知识的短板,而且需要对高考试题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复习备考策略。基于此,笔者对2023 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试卷中“逻辑与思维”模块的考查趋势及试题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复习策略,下面详细阐述。
一、“逻辑与思维”模块的考查趋势与试题特征
(一)考查趋势
自2022 年开始,“逻辑与思维”模块正式纳入政治高考范畴,其考查趋势主要体现在考查力度上。
首先,考题数量大幅提升。统计2022 年和2023 年全国各地高考政治试卷中“逻辑与思维”模块的考题数量,笔者发现,2022 年有15题,2023年则为32题。
其次,有更多的地区将其纳入高考范畴。2022 年,有5 个地区选择将其纳入高考范畴,分别为辽宁省、山东省、海南省、北京市和天津市。2023年,新增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湖南省、湖北省5个省份。
最后,试题分值明显提高。以辽宁省为例:2022年,试题分值总计为10分,在试卷总分中的占比为10%,其中选择题1题(3分),非选题1题(7分);2023年,试题分值总计为14分,在试卷总分中的占比为14%,其中选择题2题(共6分),非选题1题(8分)。
(二)试题特征
1.设问方式:注重显性和隐性相结合
研究2023年“逻辑与思维”模块的高考试题,笔者发现其设问方式具有显性设问和隐性设问相结合的特点。显性设问方式是指以明确的概念限定答题的角度。这种考查方式具有直接性、明确指向性的特点。例如2023 年海南卷第19题。
例1:在学习了概念划分的方法后,小风运用划分的方法列举了以下四个例子,其中正确的是()
A.邮件分为电子邮件和非电子邮件
B.桌子分为圆桌、书桌、木桌
C.农田里有黄瓜、茄子和粮食作物
D.班干部选票分为赞成票和反对票
此题主要考查概念划分的方法,以及在划分过程中应遵循的逻辑规则。此题没有复杂的情境,指向性十分明确,设问直接,是典型的显性设问方式。
隐性设问方式与显性设问方式相对,考查间接,难度更大,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更高。该类试题设问没有明确的考查点,需要学生通过阅读材料自行判断隐含的知识点。这类设问方式往往有真实情境的支撑,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23年广东卷第16题。
例2: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 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 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 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 号,但不觉得5 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此题以学生熟悉的校运会比赛为情境,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但是题中并未出现任何关于“逻辑与思维”的明确知识点,学生难以发现该题主要的考查方向是什么。实际上,该题材料隐含了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充分条件、假言、判断、推理等知识,需要学生去发现。
2.设问结构:凸显综合性和应用性
“逻辑与思维”模块高考试题的设问结构特征与其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具有高度一致性,都凸显了综合性和应用性。其一,教材在编排“逻辑与思维”模块知识时融合了其他模块的知识。例如,其中的“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深度融合了“哲学与文化”模块中的“唯物辩证法”,并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拓展和完善。其二,教材在“逻辑与思维”模块部分选用的材料与其他模块的知识息息相关。例如,为讲解“科学思维”的含义,教材第14 页“探究与分享”栏目所用的材料为“五个新发展理念”,探究的问题为“从思维的角度,谈谈你对新发展理念科学性的理解”。在这一探究过程中,学生可学会用科学的思维解读新发展理念,这不仅能提升对“经济与社会”模块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落实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研究2023年“逻辑与思维”模块的高考试题,笔者发现,只有浙江省将其作为独立模块单独出主观题进行考查,其他省份都是将其与其他模块知识结合,作为主观题设问进行合并考查(如表1所示)。
从表1我们能发现,“逻辑与思维”模块的高考试题设问结构除了具有综合性特征外,还具有明显的应用性特征。试题依托真实的情境,立足生活实际,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体现了设问结构的应用性特征。对很多师生而言,“逻辑与思维”知识晦涩难懂、专业性强,但是事实上,其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这也反映在教材常常选用真实的案例来解释知识点上。
3.设问立意:聚焦核心素养,彰显育人价值
高考试题具有引领性作用,作为政治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逻辑与思维”模块能体现科学精神核心素养,彰显高中思政学科的育人价值。分析2023年“逻辑与思维”模块的高考试题,笔者发现其大多立足真实的情境,聚焦核心素养。“逻辑与思维”知识具有工具性和育人性双重特性,试题设问不仅能引导学生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树立科学思维,而且能促使学生认识树立科学思维的目的和意义。例如,2023年浙江卷(1月)和湖南卷都选用时政热点“中国式现代化”来考查学生的逻辑与思维知识,其设问立意不仅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水平,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立场和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思政学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基于试题特征分析的“逻辑与思维”模块复习策略探析
“逻辑与思维”模块高考试题的特征告诉我们:针对注重显性和隐性相结合的设问方式,应落实基本概念,构建知识体系;针对凸显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设问结构,应重视模块间的联系和区别,创设真实情境;针对聚焦核心素养、彰显育人价值的设问立意,应利用时政热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
(一)落实基本概念,构建知识体系
如果把知识学习比作高楼建设,那么基本概念就是房子的地基。不能明确地理解基本概念,知识学习就会模糊,在面对隐性设问方式的试题时,就会不知从何入手。基本概念是指学科里最基础的定义或原理,代表了该领域里最简洁、最直接的理解。它们是学习复杂概念的基础,学生必须对这些概念形成科学准确的理解,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2023 年浙江卷(1 月)某主观题设问为:“分析上述材料运用哪些思维方法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这里就出现了教师平时会忽略的概念“思维方法”。据阅卷教师的反馈来看,有很多学生把“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思维形式”等概念相混淆,使得答案偏离试题设问主旨,失分严重。那么,教师应如何厘清基本概念,使学生对“思维方法”形成清晰的认知呢?笔者认为,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主要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精确定义、形象描述和针对训练。
首先,要精确定义“思维方法”。思维方法是指人们通过思维活动,为实现特定目的所运用的手段或办法。简单来说,思维方法就是告诉人们怎么进行思维活动,属于方法论指导。
其次,在学生明确了相关定义后,教师可以进行形象描述,利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区分“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思维形式”等概念。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学生理解相对艰涩难懂的概念,如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人更擅长文科,而有的人更擅长理科”。这其实是思维形态的差异,擅长文科的学生更偏爱用形象思维思考问题,而擅长理科的学生更偏爱用抽象思维思考问题。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形态。那如何取长补短呢?这就要运用各种思维方法来激发思维潜能,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如此,教师就可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将“思维方法”和“思维形态”作形象化的区分,也更便于学生理解。
最后,教师可以布置相关作业,以检验和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学生明确了某基本概念后,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构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如教师可采用“问题链+思维导图”的方式,引导学生构建“思维方法”知识体系(如图1所示),培养学生综合的思维。
图1 以“问题链+思维导图”的方式构建“思维方法”知识体系
(二)重视模块间的联系和区别,创设真实情境
根据高考试题设问结构呈现的综合性特征,教师应重视各模块间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例如,在“逻辑与思维”模块中,“质量互变规律”是对“哲学与文化”模块“量变与质变”知识的补充和深化,而“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则与“哲学与文化”模块的“整体与部分”这一知识既密切相关又有显著区别:“分析与综合”是方法论,分析聚焦于部分,综合则强调整体;“整体与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是世界观,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教师应实现统筹复习,培养学生运用不同模块知识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
根据高考试题设问结构呈现的应用性特征,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不应架空情境,孤立地复习知识点,而应创设真实的情境,关注现实社会,做到理论知识与现实关切的联系和统一。“逻辑与思维”知识专业性、抽象性和复杂性较高,如何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便学生更易理解和吸收?这就需要依托真实的可操作的情境载体,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一方面,教师必须立足教材,研究教材。教师应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探究与分享”“示例评析”等栏目中所选用的案例,因为这些案例往往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紧密,体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有机统一,能引导学生用缜密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透视生活的变化和发展。例如,在“逻辑与思维的基本要求”这一框中,“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区分是学习难点。如果教师单纯地讲授它们的公式,学生就会觉得它们犹如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且晦涩难懂。而教材在阐述这三大定律时就运用了学生熟知的真实情境。教材在“示例评析”栏目中选用“卖好茶”这一日常生活场景,以顾客和店家说的“好茶”并不是同一个概念,让学生理解思维保持确定性的重要性,即坚持同一律的必要性。同样,教材选用学生熟悉的军训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例句“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不知不觉就过去了”理解掌握矛盾律,通过“学生相约爬香山”的生动场景,促使学生分析甲、乙之间的对话,从而领悟排中律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教师应多关注社会热点新闻,关注学情,将冰冷的理论知识置于鲜活的社会生活情境中,做到心中有教材、有学生,眼中有社会、有时代。
(三)利用时政热点,考查核心素养
“逻辑与思维”知识专业性和工具性较强,学生在思考时往往容易流于表面,缺乏深度。面对逻辑推理题目时,学生习惯于套模板,公式化地去解决有关问题。而对于该部分知识,高考试题设问立意聚焦核心素养,彰显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当下的时政热点,精选素材,促使学生以缜密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态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2023年山东卷某主观题设问立意是引导学生从“超前思维”角度认识“我国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深刻认识国家决策及其实施的科学性、前瞻性,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最终落实科学精神和政治认同核心素养。又如,2023年浙江卷(1月)某主观题也采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政热点,让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材料如何体现了“思维方法”的运用。由此可见,“逻辑与思维”模块的理论知识并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可以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分析国内外时事的基础上感受“逻辑与思维”知识的魅力。因此,在教学或命制试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利用时政热点,精编相关素材,设计合理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严谨的逻辑和科学的思维,去正确看待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热点新闻“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可作为“逻辑与思维”模块知识复习的素材,笔者就此设计了如下情境与问题,以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
日本核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反噬效应已在日本显现。日本渔业、旅游业等诸多产业受到冲击;其国际形象遭受“污染”,多个国家已对日本这一做法进行强烈谴责。美国对日本排核污水开绿灯,实际上是借机“收保护费”,以增强其对亚太地区的控制力,但这一举动引发了日本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紧张,加剧了地缘政治风险。因此,日本核污水排海不仅是一场生态环境危机,更是一场关系全球安全的人类灾难。
中国作为世界核大国,率先发明出了有效处理核废料的方法——启明星二号。它不仅可以提高燃料利用率,还可以使核废料失去放射性。启明星二号的研发为我国在先进科技领域上打开了新局面。同时,为更好地应对未来的需要,启明星三号亦在加速推进。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从分析与辩证的关系角度,如何理解日本核污水直接排入大海是一场灾难?
(2)中国科学处理核废料的做法体现了怎样的思维方式?
设计意图:以热点新闻“日本核污水排海”事件为情境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运用“逻辑与思维”模块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以正确的价值观念看待国际事件,拓宽国际视野。同时,通过对比中日的不同处理方法,引导学生增强对我国的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
综上,随着“逻辑与思维”模块在政治高考中考查力度的加大,其命题特征理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教师要基于其高考试题命题特征的分析,探索其复习策略,以提高其复习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和落实,助力思政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