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生态视角下海外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4-04-26纪梦茹刘思洋杨佳茵
杨 岭,纪梦茹,刘思洋,杨佳茵
(集美大学 a.陈嘉庚研究院;b.师范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教育生态学,即借助于生态学原理,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的现象与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从生态学的视角探究如何使教育真实地作用于人,以及怎样让教育生态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建立相互关系,从而梳理出教育的发展规律,预测教育的发展。简而言之,教育生态学就是把教育学和生态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教育和各种生态系统的相互联系进行探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教育生态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生态系统,而是由复杂生态环境构成,其中各个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并且这些联系不是静止不动而是在时刻运动着的,始终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一、海外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有机和无机环境的科学,旨在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联系。而教育生态学则是在生态学的基础上将教育与生态学相结合。因此研究教育生态学重在于探讨教育、教育者、学生与环境的三者之间的联系。作为一门教育学、生态学等融合交叉的学科,教育生态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教育教学,通过生态环境的系统性、动态性、整体性、关联性,强调了教育的作用以及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统一且矛盾,动态平衡与不平衡。
(一)区域整合发展契合华文教育生态系统的特性
区域化带来差异,各个区域难以实现统一。每个经过上百万年历史文化积累的国家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特色,华文教育发展只看到了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并没有全面观察生态学的特征。[1]多元性、开放性是华文教育办学的特性。无论是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的交流联系还是与教育生态系统外其他社会生态系统的物质、信息交换反馈,都需要各办学主体充分开放。但由于当前华文教育办学主体受政府的政策、专项投入等影响较大,一元体制格局仍是主导。即便在教育生态系统内部,各主体“各自为政”也时有存在。当前,无论是教育生态内部各主体之间还是和系统外的其他社会系统间的联结沟通还远远不足。封闭的办学体系无法对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需求做出回应,只有充分开放,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华文教育主体作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和发展的服务。
(二)区域整合发展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华文教育备受关注,同时它的规模也逐渐扩大,因为教育对象和生态环境的不同,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华文教育是各有特色的。但是对于华文教育还没有一个像满分试卷一样的标准答案。华文教育评价体系的欠缺再加上华文教育模式的整体规划和管理也不够成熟。当今,华文教育的普及和过程表现出比较分散的形态。华文教育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地区、人群中都是彼此独立的,体现于华文教育的结构形式到资源分配。华文教育目的复杂多样,也正是这一显著的地域特点,在全球范围内的华文教育和推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足,要实现宏观的推广和管理的标准化并不容易。实现不同地区教育的协调和区域整合发展有助于宏观上和标准化的管理。区域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对加快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是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2]
(三)区域整合发展是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重要基础
“一带一路”是国家重大课题。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现今面临一定的紧迫性。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尚存在合作理念、目标、政策、模式、机制等方面的不一致和不协调,亟需建立一个基于具有为群体承担任务和为集体的利益着想的教育共同体,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资源,并促进民心相通和区域教育发展。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方面,推进华文教育区域化整合,在区域与区域之间营造实现资源共用,有利于构建教育共同体的进一步拓展。深刻构建区域教育治理模式创新性与“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有很深的联系。推进华文教育区域性整合,是落实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战略性部署的生动体现。教育的合作事态应该是平等、包容、互惠和活跃的,而建设更为包容性强、公平性强和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的社会,需要全面支持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区域教育的发展。[3]作为全民教育中的一个分支,华文教育是面向全世界的教育,包容性极强,具有尊重差异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是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体现。
(四)整合发展与合作共享是区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华文教育逐渐发展壮大。华文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语言和文化的推广活动,而是通过政府相关直属部门的积极配合担当起了“指挥棒”的功能,华文教育可以对外培养专门型的复合人才,学习先进技术,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以及提供一个合作跳板。华文教育对象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和华侨的子女,由于家庭和个人的原因,他们在将来的工作中有可能与祖国保持紧密的关系。因此,华文教育要发挥地区优势,发挥自己的价值明确自身肩负的责任,以及明确其开发目标和前景构建一个蓝图并为之努力,这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模式的创新,而且可以为地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4]
华文教育区域化整合不仅体现在推动教育事业的前进,作为全民教育中的一种,华文教育在促进教育事业的前行同时,还促进区域间侨胞和谐交流。根据华文教育区域化整合,总结出相关地区相应对华文教育的人文特色,具有人文关怀。通过华文教育的区域整合,凸显教育区域的特色化,带动区域资源之间、人员之间、文化之间这三个维度的流动,促进区域间侨胞和谐交流。这一过程加强了与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华文教育区域化整合的重大举措也是建立中国与海外侨胞间和平友好关系的巨大力量所在。
二、教育生态理论阐释及其对华文教育区域整合的积极意义
(一)教育生态理论阐释
教育生态学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阿什比提出的,1966年,他首先提出了“高等教育生态学”,[5]随后,美国学者克雷明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教育生态学”概念,并且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证。[6]中国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台湾,之后,中国大陆才开始进行关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收获,影响较大的学者有陈敏豪、吴鼎福、方然等。20世纪以后,随着全球生态问题的显现,对教育生态的研究也呈现了较好的发展趋势,各国学者对于教育生态学的研究也从宏观视角转向了微观视角,并且对于该学科的探究逐步细化。许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都开展对于校园生态、班级生态、学术生态等的研究,我国不少师范院校也开始深入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这期间涌现了许多教育生态学相关的硕士和博士论文,我国的教育生态学研究也得到了较为深入的发展。
教育生态学提倡重视教育以及环境之间的作用,主张从大环境出发考虑教育的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以及地区的发展。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周边的社会、自然等环境息息相关,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在海外华文教育方面,这些体现的更加明显,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受当地环境影响更大,从当地的政策到当地教育态度等,均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
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内容围绕教育的生态环境、生态结构、生态功能、教育生态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演替和演化等方面展开,其基本内容范围广泛,对象复杂,形式多样。它是一门将教育和生态学联系在一起的学科。该如何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环境与教育适应、环境与教育平衡等一系列问题,怎么样试图建立一个平衡的学校内外一体的生态圈,如何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有效的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都是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过程中广受讨论的问题。
(二)教育生态理论对华文教育区域整合的积极意义
教育生态环境是教育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教育生态环境包含三个层次,首先是自然、社会以及单个或复合以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系统:其次是教育系统的内在关系,这一部分主要是由学校或者教育机构组成,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占有较大比重:最后是以受教育者为生理以及心理发展规律为中心的教育生态系统。对于教育生态系统的这三个层次来说,它们之间并不是一一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它们的关系是多维度、相互镶嵌的。
第一,教育生态理论整体且系统性的思维对认识和理解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具有深远的意义,给予强大而坚实的基础。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讲求整体性发展,关注多因素影响,寻找综合性形式开展教育;学生学习也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扩展,追求系统性学习。整体性思维有利于华文教育过程中各大要素的有机联系,及时发现问题,高效解决问题。
第二,教育生态理论多方位考察系统结构与功能,有利于以生态平衡的思想调节华文教育区域发展,推动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生态结构有宏观和微观之分,宏观生态是历来研究教育的重点,教育周围的生态环境,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输入,教育弹性的调控过程,人才、成果的输出均是其重要组成成分;微观生态则小至教室、设备、课程等。教育生态的功能在内为育人,在外则为传递文化、协助个人社会化、建立共同价值观。以合理的视角去考察其相关结构与功能,能够推动华文教育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协调华文教育内外部平衡。
第三,教育生态理论运用生态学基本内容的核心要素,有利于发挥生态学对于华文教育的多方面效益。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含以下几种: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与最适度原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原理、教育生态链法则、教育节律、社会群聚性、群体动力关系、整体效应、边缘效应,坚持其基本原理的应用,在教学中遵守最适度原则,量力而行,及时分析同一生态位主体的影响,按照教育节律的正常运转机制安排各项教育活动,对教学成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教育生态学的基本规律包含以下几种:迁移与潜移律、富集与降衰律、教育生态的平衡与失调、竞争机制与协同进化、教育生态的良性循环,坚持其基本规律的应用,有助于教育的引进来和走出去,适应华文教育的进步与衰减,把握华文教育的平衡与失调,在各种竞争与合作中吸取经验,促进华文教育更好的发展,构建良好的华文教育循环系统。
第四,教育生态理论着重在于生态环境的构建,有利于教育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生态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如同人类需要不断靠外界材料对自身进行供给,并且不断把废物排出体外,这就是通过与外界的物资交流,从外界获取能量,进行维持和发展,一旦和外界停止交流,便会停滞死亡。因此可以将教育与环境形成的教育生态系统理解成耗散结构系统,教育需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知识,从社会环境中获得德育,从规范环境中获得保护,结合外部环境组成教育生态系统,可见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教育环境也同等重要,如果教育是单枪匹马作战,失去了环境的保护,那么教育发展就不会有多大的成就,甚至会停滞不前。教育生态化,坚持以教育生态学为指导,合理地在校内布置相应的环境,学生在情景中更能获得其自生意义,更能展现出其自身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有利于受教育者内心环境的构造,有利于受教育者全方面发展。
第五,教育生态理论不断在教学中引入生态理念,在生活中开展生态保护活动,有利于华文教育灵活变通及其与区域社会的高度关联。华文教育的生态构成包括许多比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因素,它还与国际关系、民族政策、教育政策、文化政策以及语言国家等情况密不可分。这几个要素可大致归为环境、人文和语言三个子系统。自然环境是异域的自然,包括地理位置和该区域所处的地表、地形、温度、动植物、天文等;人文环境是由社会和人构成的子系统如群体、家族、政治、经济、文化等;语言环境是指语言的国家条件或地域的语言条件,例如当地的语种、语言分布、共同语言、方言、通用语和非通用语、强语言和非强语言、母语和外语等。教育生态化自然离不开生态二字,将生态意识整合到教育的全过程中,有助于将课堂与社会相结合,学习课内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
三、教育生态学下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的路径
针对华文教育在海内外的现状问题,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华文教育区域化,推动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进行其区域化整合,是顺应时代要求,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作;在区域进行深化系统化建设,是管理和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具有人文关怀的区域特色化,促进区域间侨胞和谐交流等的最好体现。
(一)建立健全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的法律政策保障,打造华文教育生态链
夯实科学、全面的宏观统筹与法律保障是凝聚侨心和建立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石。华文教育区域整合需要通过依法维护相关利益来建立与海外华人华侨之间的和谐关系。海外华文教育区域化的推进必须通过全方位的区域化整合和规划为指导方向。从管理层次来看华文教育区域化是国家将下发到地区,从而有利达到国家和区域化二者的共同管理模式。为此,各个国家不仅要保证区域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条件和自由发挥的空间,也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和目标来发展各个地区的华文教育,这样就不至于使华文教育被分割、分散。充分研究各个地区的生态系统状况和开发需求,进行全面的整体规划。
制定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发展的政策和法规,支持和引导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建立专门的机构或事务部门,负责协调和推动华文教育区域整合工作。该机构或部门需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资源,负责制定政策方针、推动实施、统筹资源、监测评估等工作。政府应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华文教育事业。与教育机构、学校、家长组织、社会团体等各界合作,共同推动华文教育区域整合。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多方参与、共同努力的教育生态,为区域整合提供更广泛的支持和资源。此外,通过奖励制度和税收政策需要鼓励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向华文教育领域提供资金、物质和技术支持。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华文教育推广的引导。同时,积极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包括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签订教育合作协议、举办国际性教育论坛等。这样可以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与合作,为华文教育区域整合提供更多的支持。加大对华文教育的投资力度,增加华文教育资源的供给。政府可以增加教育经费预算,专门用于推动华文教育区域整合。这些资金可以用于教育项目的实施、师资培训的支持、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方面。
(二)明确区域华文教育系统各要素及其关联,增强华文教育生态系统的协同互动
教育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中各因子整体的和谐运转。由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因素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各因子均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与作用,其各自的地位也是无法代替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会引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只有在各个因素间发生相互竞争、共生、适应和发展的过程中,才能使整个的教育生态系统得以运行,从而达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通过国家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地区的可利用度。结合各地区的特点,创造出符合自身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模式是华文教育具体化的纽扣。充分调研该区域生态发展水平及其对华文教育的影响。华文教育模式的确定、教材的编写、方法的选择,这些问题的设定和解决都要以华文教育和生态系统相互发展为前提。[7]要明确区域化发展与华文教育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区域化发展对于华文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明确这一点我们才能有针对性地实现华文教育的区域改革。现如今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国际间的密切交流和社会的发展对当地华文教育的要求会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华文教育在寻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思考它能为当地的社会发展带来些什么。
(三)巩固海外华人基本盘,以文化认同为枢纽建立华文教育群落生态
海外华人华侨与祖国血脉相连,具有强大的力量。早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的斗争中,海外华人华侨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怀着对国家民族深厚的情感,并且对他们来说,一个强大的国家是身在海外的游子强大的后盾。[8]在华文教育群落生态中,必定要重视华人华侨的巨大力量,首先可以组织人员考察华人华侨所在地区的华文教育情况,密切联系,同时经常性邀请一些相关人员来祖国访问考察,在祖国与华人社区相互之间形成经常性的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相信经过结合后的华文教育会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其次,开展“寻根之旅”等文化夏令营活动,通过带领“华二代”等华人华侨年轻一代来华访问学习,体会祖国的大好山河与多姿多彩的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进行华文学习的动力。稳固海外华人华侨汉语学习基本盘。[9]同时,为了更好推动“一带一路”国家人民学习汉语的热情,通过不断的深耕细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策略,“引进来”包括鼓励有意愿的“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华文教师来华进修,并给予他们资金政策的支持,免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扩展他们来华的渠道。除此之外,做好宣传,通过各类政策吸引华人华侨留学生,对于有困难的同学,要给予一些必须的帮助,尤其是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帮助其更好参与学习,不将其区别对待,让他们与中国学生多多交流沟通,乐于学习汉语进而学习中国的文化精神。营造开放包容和共生共存的现象和氛围,尊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包容文化多元性,共同培养和感受集体归属感。
华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要凝聚中华儿女的爱国心。华裔是中华文化在海外延伸、传承的主体,因此,如何让海外游子发自内心对民族产生认同感尤为重要。在认同感的驱使之下,能激发民族身份的认识,进而促进华侨对华文学习的主动性。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之下,开展类似于“中国寻根之旅”之类的中华文化体验的活动,如中华文化大赛、世界华人文化大赛等等。[10]以“汉语、文化、寻根”为主题,增进华裔对中华文化和民族的情感认同为目的,结合文化参观、课堂教授与实地访问多种形式展开,[11]增加过程的参与性、体验和获得感,将中华文化形象化、全面化地展现给他们,以缩短他们与祖国文化的距离。
(四)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促进华文教育区域资源的高效整合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即开放发展性。自然生态系统不同于孤立的封闭空间,它需要通过生态系统内部各因子之间的物质和信息的交互,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产生互动,从而使其自身保持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发展过程需要不断汲取外界的信息能量,课程的内容不应仅限于教科书,而是应与各类学科知识有机联系,同时兼顾现实生活,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华文教育是人类传承生活和工作经验,创造文化的一种发展方式。华文教育中使用的各种资源也面临各种问题,例如优质资源不足和资源分配不均衡等,这就迫使华文教育资源计划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具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即发展和可连续性。发展是前提和基础;可持续性是关键。区域资源共享是华文教育本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区域之间共享华文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减少支出,而且可以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有限的华文教育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扩大资源使用结构和使用前景。华文教育资源分享基于可连续发展的准则,这意味着应该合理地开展和充足利用仅有的教育资料,实现发展与可连续性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成为一体。[12]
(五)基于生态平衡法则,建立华文教育区城化发展评价体系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动态平衡的特点都是相同的。教育生态也是如此。教育生态系统应在不断地运动中,使其内部各影响因素维持着动态平衡的关系,以实现教育生态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育不只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知识传递过程,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交流共进关系。教师应该在与学生进行思想碰撞和灵魂沟通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从而使教育过程焕发出生命的气息,让学生掌握知识内化的能力。
华文教育却缺乏一套合理的、标准化的评价标准来衡量社会生态发展的相互作用,这对华文教育及其整合工作产生巨大影响。根据华文教育生态特征的区域化分布特征,按照区域发展模式建立一系列华文教育的发展体系,保证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资源的作用,使华文教育能够跟上区域化进步的步伐。对待华文教育,要把眼界放的更长远,不能把视野局限在校园课堂的华文教学上,而应将眼光放在更高更远的华文教育区域化整合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