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三维探析

2024-04-26刘金莹陈

关键词:社会化互联网+道德

刘金莹陈 昊

(1.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2.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数字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互联网的应用,人类社会逐渐由“封闭”式迈向信息化。移动媒体以及高科技人工智能技术的提升,直接促进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应用,因而“互联网+”成为当前最引人关注的概念和现象。“互联网+”时代成为整个互联网时代的一个带有阶段性特点的重要时期,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对人类社会各项事业的改变,体现了网络大数据和新媒体对现代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和改变。随着“互联网+政务”、“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等概念不断涌现,“互联网+教育”也成为高等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目标维度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指为了发挥塑造学生和服务社会的功能,借助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构建以学校为主导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不断完善自身和适应、改造与发展社会的过程。高校德育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基本需要,是一项全社会的事业,也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当下高校德育工作存在知识化现象,过于抽象、狭隘、静止,是一种知识思维方式,因而活力不足,效率低下。[1]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必将发生新的变革,但是网络对教育的影响首先则体现在对于“技术应用”层面,体现为高等教育“+技术”、“+平台”、“+载体”……。基于此,互联网+时代考察高校德育社会化,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和以往德育的良好的有益的做法,而是通过审视互联网+给教育带来的“工具性”条件和新的教育环境来着力思考如何进一步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提高高校德育社会化的效果。

1.“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加速化”

习近平指出:“人在哪儿,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就在哪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那就也应该成为我们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2]我们党始终把教育引导青年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3]青年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他们是引领时代的先锋力量。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突破了校园的局限,通过网络多媒体广泛地融入到社会之中,通过网络进行各种道德互动、学习和感悟,网络为大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了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空间和环境。在网络空间,知识和信息的传达变得更加高速、快捷、易得并且存储和再次获取、再现等都变得更加容易,德育无论在知识理论还是在德育的案例,比如模范人物、先进事迹、道德评价等方面都更加容易被大学生主体接受、接触;社会新近发生的各种社会事件或者先进人物事例或者反面人物事例的教训等都能够通过网络信息推送被大学生广泛获知,尽管这些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同,但是较以往人与人的直接交往和信息传播,互联网时代德育资源的覆盖面和速度明显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角色扮演通过互联网和虚拟空间得到一定程度实现,大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学习更加便捷有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教师获取各种道德教育案例和资源也变得更加容易,与学生之间也能够更加容易达成共鸣和共识。如今,“互联网+”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迅速发展,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网络化途径将不断得以拓展,网络空间为高校德育工作将搭建更多新的平台,海量丰富的资源将充实高校的德育内容,互联网的灵活性和交互性将改进高校德育方式,提升高校德育效果。

2.“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生活化”

生活即是教育,教育为了生活。高校德育社会化强调社会环境和各教育主体与大学生的道德互动,是利用广阔的社会化资源提高德育效果。德育社会化重在关注高校及高校之外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目的并不局限于完成高校德育的教学任务那么简单,而是希望通过德育来让大学生提高道德认知、完成道德塑造,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具有良好的品性。因此,高校德育只有和生活中的主体协调统一,关注大学生主体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才能指导大学生的生活,引领青年大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同时高校德育也只有通过关注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和未来生活才能够赢得大学生的认同,取得现实的教育效果。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技术以其自身的优势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社会各个群体已经逐渐习惯于通过网络媒体平台来学习和生活。因此相对传统时期,当代高校的开放性因“互联网+”而被不断放大,大学生“走向(融入、接触)社会”水道渠成。他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受到社会发生的事情所影响,获得了更多的“生活化”资源,而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生活化”也成为推动高校德育社会化的重要方式和有利条件。

3.“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公平化”

4.“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个性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和新媒体的结合塑造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交场所,具有相对自由、开放并且可以隐匿真实身份等特点的网络空间给大学生提供了自我表达新场所,每个网站、每个信息发布者或者每一信息都可以是不同思想、文化碰撞交流和融合、容纳的场所。在网络社会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较以往最为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这无形中给高校德育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宽松、广阔的环境。同时,网络环境给大学生提供了相对传统社会迥然不同的角色实践场所,大学生可以在网络社会扮演和互换角色,进行不同的情感表达和体验。大学生通过各种角色反复“表演”和感受,不仅在无形中提升了自我意识,而且在这些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大学生可以更多地去感受社会规范和社会道德对于人类以及个体的意义。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必然要利用大数据和网络信息反馈等条件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所处的新的社会环境,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化实际,否则就难以看到一些新的角色或者新的事件所需要的新的道德诠释和道德评价。在互联网+时代,德育社会化的“个性化”的特征,也必然要求高校德育更加关注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体实际,通过道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通过“互联网+”条件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和偏好等进行个性化学习,形成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学习生活中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形成社会需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美好社会生活的创造者、社会的合格建设者。

二、“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问题导向

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5]互联网是把“双刃剑”,既给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了新的有利条件,促进了高校德育的发展,同时又给高校德育社会化带来新的挑战。

1.“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网络环境治理呈现新的难题

网络空间是包括政府、企业、网民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和国际性组织多元参与构成的虚拟空间,主体的多元性、复杂性、多变性、隐匿性以及跨行业甚至跨国等特点使得网络空间治理难度极大。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环境成为高校德育直接面临的复杂环境,相对以往的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网络空间相对限制少,信息互通、舆论传播快而且频繁。因此,网络治理和网络社会复杂多变,治理把控的难度要大得多,可变因素多,需要的条件支撑也较多。在网络新时代国家、政府以及社会各个部门都面临着提高互联网服务质量、增强互联网监管能力的挑战。在网络时代,社会道德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海量信息带来的道德选择难度增大,多元价值观导致的道德判断难度增加,利益分化、贫富差距、唯利是图、个体自我膨胀等引发的新的社会道德反思,以及广大社会成员尤其是一些青年大学生为求“出名”而不惜任何代价进行网上做秀、视频直播等等,一系列类似问题都给当前高校德育建设增添了新难度。高校德育网络环境如果不能够得到有效治理,高校德育社会化就难以具有良好的环境支撑,这给互联网+时代推进高校德育社会化提出了新的重大挑战。

2.“互联网+”时代高校社会化内容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随着新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新媒介环境构成了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时代背景。新媒介环境的低门槛和海量信息易使大学生的道德意识淡化,网络信息的碎片化不利于大学生道德理性的发展,新媒介环境的虚拟性或致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弱化。[6]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海量化、碎片化和随意传播,使得网络信息就如“大染缸”,既包含了各种有用的正面的信息资源,同时也包含了各种非法信息、谣言信息,以及破坏中国社会稳定、诋毁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渗透信息等。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暴力、反动、恐怖、淫秽的视听材料极易被广大青年学生汲取涉猎,甚至还有一些不法和反动分子专门通过各种网站和信息化渠道来针对青年学生进行“攻击”,这些都给德育内容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高校德育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若要应对各种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冲击,就需要德育工作者开展正面的道德思想教育,及时帮助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提高辨别是非、信息选择能力,应对来自海量信息冲击带来的各种挑战。

3.“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主阵地作用有待稳固

本研究利用陕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6年3月-6月期间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举办“陕西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班”的机会,向参与培训的医生发放调查问卷,由全科医生独立填答后,调查员现场回收问卷。此次培训面向全省所有乡镇卫生院,即每所乡镇卫生院均派出1名全科医生参加培训,能够确保调研对象的代表性和覆盖率。

高校德育社会化虽然强调德育要不断向社会领域拓展以发挥不同社会主体和资源对提升德育效果的作用,但是高校和课堂、课程仍然是中心和主阵地。但是随着“互联网+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德育课堂、课程和教师队伍都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教师直面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形式在多媒体、多种信息化渠道被广泛运用的情况下必然要进行新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传统的德育课程在内容设计、知识选择等方面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必须要增加网络德育的内容和信息素养等方面的教育。在这两个方面的促进下,德育教师无论在教师角色转换的认识上、运用新媒体教学的能力上还是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上都需要适应“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发展的新趋势。教师如果不能够转换角色,还把自己作为知识信息的权威,还把课堂讲授作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还是把道德理论和道德知识的灌输作为课堂主要活动,那么德育课堂必然会逐渐丧失自己的“主阵地”地位,德育的效果将很难提升,大学生德育社会化过程中就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与此同时,假如德育教师过度地围绕着网络信息去备课、去学习,过多地把时间耗费在多媒体的使用和课堂PPT设计上,那么同样会失去德育课堂本身的魅力,出现“把德育课堂变成新媒体使用的展示课”等问题,由于过分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而轻视教学内容的创新和观点的提炼,久而久之大学生同样会失去对德育课堂的兴趣。这些无疑都是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

三、“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的实践路径

高校德育社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抓住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发展呈现出新的有利趋势和有利时机,有效应对网络时代高校德育面临的新挑战,既需要形成新的理念,又需要把好网络治理等重要关口,不断提升高校德育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重塑高校德育理念

只有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思维,重新塑造高校德育理念,才能在网络化环境中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在网络时代,高校德育教师首先需要正视“互联网+”时代给整个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正确辨析信息化时代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碰撞和传播带来的利弊问题,树立正确的互联网意识;其次要不断加强对网络社会和虚拟空间德育问题的探究,树立网络德育的新理念;再次要具有自觉学习和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来开展德育和更好推进德育社会化的意识,要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德育为先”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德育实践之中,利用系统思维和协同思维提高德育实效,重视文化育人和文化生态建设,全面把握大学生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心理特点和道德发展倾向,为高校德育社会化找准更多地切入点和更多的实践阵地和渠道。

2.加强网络治理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意识表达的主要场域,高校德育社会化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意识受到网络信息和网络环境的影响,传统社会官方话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局面在网络公共空间难以存在,社会道德和主导意识形态都需要在网络空间中重新建构自己的话语权,尤其是各种社会负面情绪渲染,各种非法、反动信息散布,以及各种道德滑坡、缺乏道德底线的各种案例的无限放大,无不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让网络空间成为党凝聚共识的新空间,需要我们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紧跟信息革命步伐,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不断实现突破。[7]高校德育社会化要不断取得实效,必须要把网络环境治理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协同各方力量为德育社会化营造一个有利的网络空间。首先各级政府部门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要把网络环境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方面,不断制定和完善网络法律法规,提高政策执行和行政管理对于网络环境治理的作用;其次各个高校要做好校园网络治理工作,对校园网要加强监管,通过各项制度的宣传和执行来增强广大师生的信息安全和法治意识,营造一个尚德尚法、向善向上的网络环境;再次高校德育教师要不断研究探索并推进形成有利于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和广大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德育新模式和德育新渠道,把德育融入到网络治理和网络教育之中,在清新的网络空间进行有效的德育实践,让高校德育社会化因网络空间不断拓展延伸、有效升级。

3.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基本素养。具备符合时代要求的信息素养是成为当代合格德育教师的基本要求。教育本身作为社会化的过程。教师乃是高校德育的主力军。高校德育社会化首先就是在高校场域特别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中来开启积淀的。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与学生更多地通过移动媒体设备以及信息传播载体,如钉钉、微信等等来进行互动交流。因此,在新的网络媒体环境中,教师队伍必须要重视不断提升自身的网络信息素养,与时俱进地提升网络技术开发使用能力,同时要能够重视网络道德教育,重视网络法规的宣传教育和模范践行;必须要积极通过网络信息中植入道德信息来拓展高校德育空间,及时通过信息分析来把握各不同主体的信息和思想变化,特别是对一些网络意见领袖要进行重点把控,因势利导,通过参与构建清新的网络环境空间,为促进高校教育工作迈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以此同时,高校教师提升信息素养更需要得到高校管理层及领导等支持。各高校应该根据“互联网+教育”的需要配备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为广大教师提供网络技术支持、咨询和各种培训等服务平台,为教师队伍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提供基本保障。

4.创新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

2023年7月,习近平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各级党委(党组)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确保党中央关于网信工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各级网信部门要忠于党和人民,勇于担当作为,善于开拓创新,敢于斗争亮剑,甘于拼搏奉献,为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8]互联网+时代高校德育社会化尽管在场域、载体和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多改变,但是高校德育社会化最终的落脚点和核心还是德育理论和实践。然而,又必须进一步看到,高校德育的理论和实践必须要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才能够肩负起对网络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在理论创新上,高校德育社会化除了如前文已经指出的要创新德育理念、树立互联网思维以外,更要根据大学生的个性化特点来进一步丰富德育基础理论,扩大跨专业研究的范围,重视网络德育经验的总结并提高对网络德育研究的力度;习近平强调:“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9]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10]“要用好学校思政课这个渠道,推动党的历史更好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好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9]在高校德育的主体、内容、实践模式、方式、平台和环境等方面既要重视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连续性和时代新需要,更要重视网络时代对这些方面产生的影响,形成新的理论认知和理论经验。

在实践创新上,要在全面审视高校道德实践活动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实现德育主体、主题、目的和效果评价等在实践中的统一。“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高校德育要重视网络生活化的现实考察,教师要在与学生的网络互动中合理地植入德育内容,积极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与学生进行道德互动;同时高校德育要在坚持政治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载体形式,打破有限校园空间,创新和构建适应新的时代变化与现实需要的高校德育新模式。比如要坚持以学生主体化为核心创设德育课程框架体系,不断开发大规模在线课程,积极推广设置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要通过对网络新媒体等互联网+时代的技术利用来开展更具有生活化、个性化和针对性高校德育社会化实践,以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社会化互联网+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