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慧工会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体系研究
2024-04-26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贵生
文/安徽理工大学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贵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最新修改版于2022年1月正式实施[1],强调“各级工会要切实承担起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切实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并要求各级工会积极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学校、进教材、进头脑[2],这就从法律层面赋予了各级工会对思政教育的职责和义务。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社会使命,高校工会是高等教育这一大型多功能组织实现知识传承和改革创新的重要催化剂[3],高校工会管理体制完整、会员覆盖率高,拥有大批高素质思政专业教师队伍和大量政治态度未成熟的受教育者,教育形态多样、教育资源丰富,是思政教育的首要阵地。因此,研究工会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体系,对高校工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思政教育在高校工会中的发展现状
高校工会是高等院校教职工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自发组建的群众组织[4],通常包括校级工会和下属二级单位分工会,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管理体系,但高校工会对教职工没有直属领导权[5],在高校工会中开展思政教育活动仅依靠命令、强制执行是行不通的,深入剖析思政教育在高校工会中的发展现状,对构建智慧工会建设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体系十分重要。
近年来,高校工会在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出了思政教育缺失、工作形式呆板、活动方式单一、管理体系落后等问题,凸显了高校工会加强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目前,高校工会从工作空间、沟通形式到规章制度、机制体制,无一不缺少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合。
(一)高校工会思政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高校工会在思政教育方面倾注精力较少[6],开展思政教育活动次数少、范围小、创新度低[7],高校一直将工会作为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举办福利活动的民间组织,而非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通常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依靠党支部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8],教职工思政教育依靠党委及下属党支部活动,工会组织很少参与其中。但就覆盖面和创新空间而言,高校工会基本实现会员全覆盖,工会活动数量多、种类全、参与度高[9],在工会活动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创新空间大,高校工会思政教育可以作为党支部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此外,部分高校教职工在价值观多元化社会环境的冲击下,易随波逐流,萌生急功近利、享乐主义等思想,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发展,在高校工会中添加思政教育元素有利于高效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工会是党组织联系教职工的桥梁和纽带,理应成为思政教育的创新者,帮助教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职工对高校工会的认知存在误区。在多数教职工的认知中,高校工会工作就是组织文娱活动和发放节假日福利,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主体业务是并行的,这种极化思维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片面理解与断章取义,是缺少思政教育的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要求各级工会要会同用人单位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引领,部分教职工对此未能形成正确认知。
二、以智慧工会建设为载体,构建高校工会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体系
智慧工会是继“数字工会”“互联网工会”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工会发展模式,以精准服务为导向、互联网为载体,高度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种前沿技术,实现工会管理全方位感知、工会系统万物互联、工会海量数据深度融合等智慧管理与服务体系。智慧工会建设注重以人为本,遵循新发展理念,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智慧工会建设体系中,既可以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广度小、深度低、创新少的缺陷,又能够为智慧工会建设指明方向,顺应时代潮流,确保机制体制朝着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以智慧工会建设为载体,构建一种高校工会建设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新型体系(以下简称为“新体系”),并对新体系所面临的问题和可行性展开全方位剖析,旨在拓宽思政教育途径、优化思政教育方式方法,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打破高校工会发展的局限性,增加工会活动的创新性和灵活度,使工会建设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稳步推进。
三、打造“三维”路径,提高协同性
新体系的有效实施既要秉承高校工会和思政教育优秀的机制体制和文化理念,又要革除顽疾、不断创新,从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高校工会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的可行性,从不同层面提供因地制宜的实施路径,让思政教育与工会活动相辅相成、水乳相融。
(一)制度层面(一维):革新高校工会机制体制,融入思政元素。制度层面是指在高校工会机制体制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只有让新体系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确保实施路径的完整性和可控性。高校工会机制是指高校工会现有系统的组织架构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工会开展工作的主体,合理、稳健的工会机制是高校工会完成具体工作的先决条件;高校工会体制是指高校工会的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是工会工作的方向和行为准则,合理合法、切合实际的工会体制是高校工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开展文娱活动的关键所在。思政元素融入工会机制、体制是新体系下的硬件要求。1.在高校工会机制中以专职或兼职方式加入思政教育专业教师。高校工会聘请思政教育专业教师作为固定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会系统架构网络中渗入思政元素,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工会具体工作,引导工会工作者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思政教育对工会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可以让思政教育从源头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在工会活动中普及面窄、开展次数少的问题。2.在高校工会体制中加入思政元素具体条文。在高校工会的具体管理方法和规章制度中添加思政教育制度条文,在实际工作中增添思政专家讲座、课程旁听、会议学习等多种思政教育专题活动,在日常线上线下活动中灵活添加思政元素。同时,优化思政教育激励措施。对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突出贡献者给予奖励,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职务晋升时优先考虑。对活动完成度高、完成情况好的会员,从精神上给予表扬、从物质上给予特定奖励;对完成度较差、态度恶劣者,组织约谈,或给予一定程度的警告或惩罚。
(二)实践层面(二维):优化工会活动,融合思政教育。实践层面是指在工会的具体实践活动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使两者相得益彰,为高校师生提供新体系实践路径。高校工会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体系是否能够长久地被贯彻执行,取决于高校师生在实践层面上的稳固程度,实践认知越全面深入、体系越稳健牢固。提高工会会员在实践层面的认同度是新体系下的软件要求,因此,做好活动策划、宣传工作十分重要。高校工会活动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走访慰问、医疗互助、消费帮扶、庆祝节日、事迹宣传、文体活动等多种可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活动。此外,新体系下的思政教育需要消除固化思想,注重教育的创新性和灵活度,适度的方式创新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预期效果,多彩多样的工会活动正好给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施展平台。由此可见,工会活动的多样性和娱乐性是实现新体系下思政教育灵活性的根本保障,思政教育在实践层面的灵活度和成效是新体系的重要考核指标。
思政教育是精神教育的深化与升华,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长期相互作用的平衡过程。新体系应当以工会活动为载体,全方位、多角度融合思政教育元素,并在时代潮流中不断革新以更贴合新时代要求。例如,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中,可以加入尊师重教、道德品质、家庭美德等道德教育的传统典故,以诗歌朗诵、网络答题、征文比赛等活动方式进行展示,提升高校工会会员的思想境界和对新体系的系统认知;在“校级乒乓球比赛”中,加入乒乓球发展历史沿革、中国乒乓球发展史、乒坛群星及其传奇故事等,科普智能乒乓球台、智能发球机等新技术应用案例,以网络问答、海报宣传、视频展示等方式让乒乓球爱好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国球中坚韧不拔、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乒乓精神,激励高校师生发扬为国争光、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在庆祝“国际劳动妇女节”活动中,将节日由来、历史意义、法律法规、节日现状等基本知识以讲座等方式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国际劳动妇女节’不是商业炒作的‘女神节’,而是妇女争取权利和解放的纪念日”这一历史事实,庆祝该节日意在关爱女性健康和权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稳固新体系需要在日常工会活动中不断地将两者相互交融,从实践层面加以引导和激励,让高校师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接受高质量的思政教育。
(三)人文层面(三维):注重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人文层面是指新体系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视人的价值和文化,处处把人的尊严与价值、需求与关切放在第一位,制定文件要以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为首要参考,举办活动要以人的获取率和满意度为第一要义。新体系的协同发展归根到底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活动,其实施路径也是以人的意志为动力源,人的思想境界和行为至关重要,不同环境、不同性格的人具有不同的行为趋向,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注重以人为本是新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遵循。在高校中,新体系的管理者和直面对象是具备较高学历的工会领导和在校师生,其价值观较正、思想境界较高,但对事物的理解和要求也较高,因此,新体系要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将以人为本理念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在科技引领社会大环境的背景下,结合当前高校智慧工会发展现状和思政教育现代化趋势,构建一种高校工会建设与思政教育创新双模式融合新型体系,并打造以制度管理为基础、实践活动为路径、人文关怀为遵循的“三维”实施路径,在多式多样的工会实践活动中,不断优化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工会活动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性,能为工会建设和思政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新体系和新道路,助力高校“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