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长的影响

2024-04-25宋青良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3期
关键词:幼林冠幅樟树

宋青良

(甘肃省白龙江林业保护中心,甘肃 兰州 730050)

樟树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及西南各省区,是我国亚热带地区的重要树种之一,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植物[1]。樟树木材、根部、枝条、叶片均可用于提取樟脑、樟油,以供医药及香料工业使用;果核含有丰富的脂肪,可供工业用;根部、果实、枝条及叶片均可入药,具有强心震痉、祛风散寒、杀虫等多种功效;樟树木材也是重要的橱箱、造船、建筑用材[2]。近年来,樟树已逐渐成为南方多个城市及地区园林绿化的首选良木,深受园林绿化产业的青睐,随着天然樟树资源的逐渐减少,人工种植逐渐成为保护及开发樟树资源的重要途径[3]。虽然,近年来樟树发展较快,但是目前国内很少有樟树栽植密度方面的研究报道。基于此,以樟树幼林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不同栽植密度下樟树幼林的生长状况,旨在为当地樟树人工林的培育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甘肃省某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日照时长为2 446 h,无霜期180 d,年均降水量223.7 mm,年均气温6~19 ℃,年均相对湿度54%。造林地前身为杉木林,于2013 年采伐,10 月劈草炼山,造林地土壤厚度平均超过了80 cm,土壤pH 值4.5~5.0,试验地土壤有机质的质量分数为22.49 g/kg、全氮质量分数为1.20 g/kg、有效氮质量分数为72.72 mg/kg、全磷质量分数为0.44 g/kg、有效磷质量分数为10.94 mg/kg、全钾质量分数为19.64 g/kg、有效钾质量分数为65.18 mg/kg。

1.2 试验设计

于2015 年造林,造林苗木为1 a、裸根苗樟树,共设5 个处理,T1(株距3 m,行距3 m,密度1 111 株/hm2)、T2(株距2.5 m,行距3.0 m,密度为1 333 株/hm2)、T3(株距2.5 m,行距2.5 m,密度为1 600株/hm2)、T4(株距2 m,行距2.5 m,密度为2 000 株/hm2)、T5(株距2 m,行距2 m,密度为2 500 株/hm2)。各个试验小区面积均为20 m×30 m,每个处理分别重复3 次,共设置15 个试验小区,在各试验小区分别设置两排隔离带,其余措施相同。

1.3 测量指标及方法

2020年12月,测量各个试验小区内樟树植株株高、胸径、冠幅、枝下高等指标。根据株高及胸径平均值,于各个试验小区内选择1株平均木作为标准木,共选择15株标准木。采用平均断面积区分求积法计算单株积材、利用标准木法计算林分蓄积量[4]。

在伐倒标准木后,分别测量干、枝、叶根的鲜质量,于105 ℃杀青后在65 ℃烘箱内烘干至恒重,测量干质量。根据标准木鲜质量及干质量折算出标准木各器官生物量及总生物量。

1.4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10软件、SPSS 17.0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及单因素方法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长量的影响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长量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长量的影响Tab.1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growth of young Cinnamomum camphora trees

由表1 可知,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樟树幼林植株株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T3时樟树植株株高达到了最大值,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樟树植株株高开始降低,在T5时达到了最低值,T2、T3、T4樟树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T1、T4、T5樟树植株株高差异不显著;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樟树幼林植株胸径逐渐降低,由T1的9.74 cm 逐渐降低至T5的5.56 cm,其中T1、T2、T3樟树植株胸径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T4和T5植株胸径;栽植密度越高,樟树幼林植株冠幅越小,T1和T2樟树植株冠幅差异不显著(3.68~3.79 m)明显高于其余几个处理;不同处理樟树幼林植株枝下高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5、T4、T2、T1、T3、其中T5与T4樟树植株枝下高差异不显著,T1、T2、T3、T4这4个处理长势植株枝下高差异不显著;从单株积材情况来看,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樟树幼林植株单株积材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T1的0.031 m3逐渐降低至T5的0.010 m3,其中T1、T2、T3这3 个处理樟树幼林植株单株积材差异不显著,明显高于其余两个处理;不同处理樟树幼林林分蓄积存在显著差异,其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T3、T4、T2、T1、T5。

2.2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如表2 所示。由表2 可知,不同处理樟树幼林单株叶生物量、单株枝生物量、单株主干生物量、单株根生物量、单株总生物量、单位面积生物量、单位面积主干生物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T1、T2、T3樟树幼林单株叶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在2 335.66~2 910.83 g,明显高于T4的1 957.12 g 和T5的830.56 g;从单株枝生物量情况来看,T1、T2、T3、T4这4 个处理樟树幼林单株枝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在52 790.66~7 953.94 g,明显高于T5的3 104.79 g;随着栽植密度逐渐增加,樟树幼林单株主干生物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由T1处理的14 593.34 g 逐渐降低至T5的3 864.16 g,其中T1、T2、T3这3 个处理樟树幼林单株主干生物量差异不显著,T4和T5樟树幼林单株主干生物量差异不显著;栽植密度越大,单株根生物量也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T1与T2樟树幼林单株根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在7 790.62~8 843.95 g,为最高,接着为T3(5 556.32 g),T4和T5樟树幼林单株根生物量为最低(二者差异不显著,在1 238.59~2 026.96 g);通过计算樟树幼林单株总生物量可以发现,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总生物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其中T2、T3、T4、T5樟树幼林单株总生物量分别比T1低11.84%、27.24%、54.63%、73.65%;从樟树幼林单位面积生物量情况来看,T1、T2、T3这3 个处理单位面积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在38.11~30.31 t/hm2,明显高于T4和T5;从单位面积主干生物量情况来看,由高到低依次为T3、T1、T2、T4、T5,其中T1、T2、T3樟树幼林单位面积主干生物量差异不显著,T4和T5差异不显著。

表2 栽植密度对樟树幼林生物量积累的影响Tab.2 Effect of planting density on biomass accumulation in young Cinnamomum camphora forest

3 讨论与结论

在人工林培育中,栽植密度直接决定林木的生长发育,影响人工林生产力的提升和生态功能的发挥,科学合理的栽植密度可提升林分生长稳定性,增强抗逆性,有效利用营养空间,确保林分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5]。栽植密度是单位面积林地上林木的数量,是反映林木对其所占空间利用程度的指标[6]。近年来,有大量学者开始探究栽植密度对林木培育的影响,曾祥艳等[7]设置了6种不同的种植密度进行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栽培密度对多穗柯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1 a 后,各密度试验林植株各生长指标值都有一定的差异,其地径、冠幅、新梢数、单株鲜叶产量、比叶质量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面积为100 cm×100 cm 的试验林其综合生长指标最好;毛碧辉等[8]研究不同造林密度(625、833、1 111、1 666 株/hm2)对2 a 生泡桐生长、材积、蓄积量的影响,发现造林密度对胸径、冠幅、材积和蓄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造林密度对树高、枝下高的影响达显著水平,泡桐幼林的合理造林密度在1 111~1 666 株/hm2;付生艳等[9]以2 a生紫桦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造林密度对紫桦幼林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单株立木材积等生长指标的不同影响及作用规律,初步确定门源地区紫桦合理造林密度为1 111~1 666 株/hm2。本研究发现,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樟树幼林胸径、冠幅、单株积材、单株叶生物量、单株枝生物量、单株主干生物量、单株根生物量、单株总生物量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主要是由于栽植密度的增加会缩小单株林木的生长环境,影响林木的光照、水分、养分等资源的吸收,导致林木生长缓慢,符合密度竞争效应相关规律。

虽然高密度条件下樟树单数个体的生长发育会受到影响,但是林分蓄积、单位面积总生物量主要受到单株情况及造林密度两个因素的影响,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加,林分可获取并利用更多的林地资源,会导致林分总生物量、林分蓄积的增加。

综上所述,栽植密度会对樟树幼林的生长造成直接影响,在栽植密度为1 333~1 600 株/hm2时,樟树幼林个体植株及林分整体生长均较为理想。

猜你喜欢

幼林冠幅樟树
无人机遥感影像提取的单木冠幅数据在桉树林分蓄积量估测中的应用1)
香樟树
城市绿地微环境对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施肥对三江平原丘陵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中龄林单木树冠圆满度影响
快乐佳县人
香樟树,樟树香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樟树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基于无人机高分影像的冠幅提取与树高反演
毛竹幼林四季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