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研究的演化历程与展望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4-04-25柳晓明
柳晓明,梅 婕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随着经济总量和全球贸易份额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开放的内涵也得以不断扩充和升级。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1],这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更好发挥积极作用指明了方向。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在经贸领域,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确定了较高标准的国际规则,新时期区域经济合作也由此取得重大突破[2]。RCEP区域内经济体的人口规模、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达到了世界总量约30%,对国际经贸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3]。作为我国参与国际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RCEP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开放合作体系的重要内容[4],同时它也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制度创新方向。因此,RCEP的意义不仅限于商业贸易领域,还表现在更为深层的国际影响力及话语权等层面[5]。
在世界政治秩序日益复杂多变、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的时代背景下,我国高质量参与RCEP,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的同时为区域和全球贸易和投资注入更多动能[6]。因此,追踪RCEP动向,分析其发展和演变趋势,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有助于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7],加快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该领域的分析和探讨需要跨学科、多维度、多作者和多机构的合作研究。但就现状而言,对RCEP文献进行梳理总结进而探讨未来研究方向的文献较为欠缺。基于此,本文结合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6.1.R3和Bicomb2.04,对我国2012—2022年的RCEP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梳理现有的学术成果,探寻RCEP研究的理论脉络和发展前景,为深入推进RCEP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文献计量分析法是用于探究文献本身以及文献之间、科学研究主体(机构或作者)之间关系的科学量化方法。Bicomb和CiteSpace是两种具有文献计量功能的应用程序,前者可以对文献数据库中的书目信息进行快速读取、准确提取字段并归类存储、统计,后者在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的基础上,计量特定领域的文献,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分析学科发展的潜在动力机制,探测学科发展前沿等[8]。本研究将二者结合使用,对RCEP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直观呈现RCEP的发展历程、研究热点和未来发展趋势。
1.2 数据来源
收集的文献数据均来自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首先检索主题词“RCEP”,以2011—2022年为时间跨度(截止时间为2022年12月31日),为确保样本前沿性和质量,期刊类别来源选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结果发现,在检索时间跨度内,共有相关论文574篇,去除重复和交流、评论、会议等文献,筛选出566篇有效文献作为分析的依据。
2 学术界关于 RCEP研究历程与现状
2.1 年度发文量趋势
在CNKI数据库中各年文献期刊总数和CSSCI文献发文量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从总体上看,我国对RCEP的研究呈逐年递增的态势,结合RCEP的谈判磋商情况,可将RCEP发展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
图1 2012—2022年有关RCEP文献发文量和期刊总数
(1)缓慢推进阶段(2012—2013年)。2012年东盟率先倡议发起《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内RCEP研究自此起步。2013年5月9日,RCEP第一轮谈判在文莱正式开启。在此期间RCEP研究明显增多,但是由于各成员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谈判议题也有很大的分歧,初期谈判进程非常缓慢,故这一时期国内RCEP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少。
(2)平稳过渡阶段(2014—2019年)。2016年2月4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 Pacific Partnership,TPP) 正式签署,这促使RCEP成员加速推进谈判进程[9]。2017年1月23日,美国宣布退出TPP,之后特朗普当局便开始通过双边谈判来获取美国利益最大化,并动用多种政治经济手段向对手施压[10],实施经济制裁。在如此艰难的谈判环境下,RCEP相关研究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CSSCI的发文量在30篇左右。
(3)加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来)。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RCEP领导人会议以视频形式举行,东盟十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正式签署RCEP,研究发文量在随后一年里有了大幅攀升,2021年CSSCI发文量增至149篇。2022年1月1日,RCEP对东盟成员国和中国、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等正式生效,其相关理论和实证等学术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领域,推动RCEP研究进入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
2.2 研究力量分布
利用Bicomb软件,导入文件提取后将关键字段设置为“作者”和“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截取发文频次前10的作者和机构,得出作者发文频次和机构发文频次统计表(表1、表2)。其中,频次越大代表其发布的有关RCEP文献数量越多。
表1 作者发文频次统计(前10)
表2 机构发文频次统计(前10)
从文献数量看,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陈淑梅发文量位列第1(12篇),占发文总量的2.120 1%;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的沈铭辉排名第2(10篇),占发文总量的1.766 8%。与此结果相呼应的主要研究机构也集中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等,且研究机构多为高校,在RCEP研究领域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为对RCEP研究的发文作者与发文机构间的合作状况进行分析,分别选择Node Types中的Author和Institution,对Node Lables中的频次阈值进行设定,以此得到作者间合作和机构间合作的知识图谱(图2、图3)。
图2 作者合作情况
图3 机构合作情况
普莱斯定律作为一种针对核心作者群的计算方法,公式及计算结果为
(1)
式中:M为核心作者发文量;N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的发文量。
由结果可知,发文量>2.595(取整数为3),其中44人被认定为发表了3篇及以上的核心作者,总共为183篇,占全部文章的32.33%,远低于普莱斯定律的50%的比例,表明当前RCEP研究群体之间缺少联系,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大且稳定的核心作者群。通过图2也更加直观地看到各学者之间的连线较少,目前仅形成以陈淑梅学者为中心的研究团体,大多以双方合作和独立发文为主,尚未形成完善的研究系统。
图3共有239个节点、165条连线,密度为0.005 8。每个节点代表机构的论文数量,节点区域越大,该节点所代表的机构出现在作者简介中频率就越高;连线代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说明这个机构与其他机构的合作程度就越高。由图3可知,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和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节点面积明显大于其他机构,且各个机构之间的协作也比较密切,说明各机构可以将各高校、科研单位的文献进行有效利用,从而产生新的研究视角,并且可能更深入、更快速地做出有意义的研究。
3 RCEP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分析
3.1 关键词词频图谱分析
关键词指的是对研究内容和观点的高层次总结,有助于确定某一领域中的研究焦点和主要问题。使用CiteSpace软件,对RCEP研究文献中高频关键词进行统计整理,对照高频关键词共现表(表3),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4),以此来反映RCEP领域的关注热点。
表3 关键词共现表
图4 关键词共现图谱
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中国知网CSSCI数据库所收录的RCEP研究的文章共涉及261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在8次以上(含8次)的关键词见表3。从数量上看,频次为1次的关键词最多,达171个,频次为2次的其次,达20个;从内容上看,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是东盟,为24次,其次是中日韩、一带一路、双循环,为12次,排名第3的关键词是中国,为11次,从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上也可观察到,这3个关键词的节点明显大于其他关键词的节点。
中介中心性是衡量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的数值,若一个关键词的中心性越强,则表明这个关键字所控制的信息流越多,对其他节点造成的影响就越大。由表3可知,中介中心性的最高值为0.19,是关键词“中国”,表明其在RCEP研究网络中是连接沟通其他研究主题的桥梁。中国作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大力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不仅深度融入地区合作之中,而且致力于通过自身发展促进亚太地区整体发展[11],中国是促进RCEP生效的关键力量,围绕RCEP给中国所带来的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影响是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主题。
3.2 关键词聚类图谱分析
为更好地体现我国RCEP的研究网络,借助CiteSpace软件,使用对数似然比(log-likelihood ratio,LLR)算法绘制RCEP研究聚类知识图谱(图5),并制作生成关键词聚类分类表(表4)。图谱上共有261节点,258条连线,密度为0.007 6,共得到10个聚类模块,聚类模块度Q=0.823>0.3,平均轮廓值S=0.931>0.7,说明聚类结构显著,可信度较高[12]。在图谱中,有多个聚类重合在一起,这表示该部分的聚类之间有较密切的联系,体现出我国RCEP的研究主题涉及多个领域的同时也相对聚焦。
表4 关键词聚类分类表
图5 关键词聚类图谱
表4显示,聚类规模最大的前10类为#0印度、#1东盟、#2一带一路、#3中国台湾、#4亚太地区、#5中日韩、#6国际贸易、#7价值链、#8经济影响、#9区域化,它们是2012—2022年我国RCEP研究的核心议题。总的来说,在我国RCEP的研究主题是多元化的,将聚类结果进行归类,可将其划分为以下3个方面。
(1)区域研究:#0印度、#1东盟、#3中国台湾、#4亚太地区、#5中日韩。RCEP区域不仅包括东北亚的中日韩,还包括东盟10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同时美国因素在该区域的作用不可忽视,是世界大国利益的一个重要交汇点,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之间贸易和投资关系等方面的加强将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13]。张彦[14]认为中日韩是RCEP合作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其态度取向直接影响RCEP合作的质量。而对于印度在谈判的最后关头选择退出RCEP。王军英等[15]提出,印度一旦加入RCEP协定,短时间内会面对来自大洋洲和东盟国家等初级制造业国家的直接贸易竞争,而从长远来看,又会受到来自价值链上游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强有力竞争,所以才选择退出谈判。
(2)价值链研究:#2一带一路、#7价值链、#9区域化。RCEP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其不仅为区域价值链整合与重构提供了条件[16],还促使RCEP各成员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17]。区域价值链还是提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质量和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价值链的转换,将会带来更多的正面效应,如增加实际贸易收益、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等[18]。此外,王娟娟[19]提出我国拥有与RCEP成员国构建和优化双循环产业链的条件,将参与发展作为主体,利用国际农产品产业链对国内高端农产品供求链进行补充。樊莹[20]认为在RCEP框架下,中国还可以积极探索与日本、韩国等以“第三方合作”等形式加强合作,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惠及地区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
(3)贸易方式及影响研究:#6国际贸易、#8经济影响。在RCEP框架中,数字贸易是重要领域,其在亚太区域内对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等领域做出高水平承诺[21]。洪俊杰和陈明[22]指出与CPTPP(全面且先进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和USMCA(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议) 相比,RCEP数字贸易规则特点更具包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王文静和刘胜题[23]通过贸易引力模型证明出我国与RCEP成员的GDP以及总储备对制造业产品贸易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极具贸易潜力。梁一新[24]则选取GTAP模型分析RCEP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显示RCEP显著降低了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但随着印度退出RCEP,该积极效应将被削弱。因此,数字经济背景下可通过建立高速高效的跨境电子支付平台,加速RCEP区域内商品和金融贸易的交流,促进RCEP成员的金融科技与贸易合作。
4 RCEP研究的演进趋势
4.1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绘制时间线图谱(图6),有助于了解重要关键词演进的时间路径。从关键词的聚集分布情况来看,RCEP研究演进路径与文献发文量年度分布情况一致,拥有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特性;从关键词的具体内容来看,随着RCEP谈判进程和相关政策的推动及出台,RCEP研究动态发展与我国现实发展需求相契合;总体上,RCEP的研究视野和主题内涵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逐步形成了从理论到实证、从整体到区域、从宏观到中微观的系统演变趋势。
图6 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1)缓慢推进阶段(2012—2013年)。2012年11月18日,第 21 届东盟峰会发布《启动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标志着自贸区建设开始启动,RCEP一旦建成将加速亚太经贸格局演变,所以在这一阶段,学者们开启了亚太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中国是RCEP自贸区建立的积极参与者、主要协调者和重要推动者,自2012年进入谈判阶段之后,中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开始不断提升,而东盟处于RCEP谈判的中心地位,主导整个谈判过程,因此该阶段的研究主要围绕东盟、中国、地区合作等宏观战略选择方面展开。虽然此时国内RCEP研究刚刚起步,仅处于理论摸索阶段,但其基本方向、研究立场在这一阶段基本成型,奠定了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2)平稳过渡阶段(2014—2019年)。基于方向与研究立场确立,本阶段进一步深入到微观层面。2016年2月,TPP的签署促使RCEP成员加速推进谈判进程,此后两年相继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区域经济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虽然RCEP的签订整体上将有利于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进程,但这一时期中国还存在服务贸易竞争力不足、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农产品出口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加入RCEP将大幅削减区内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可能会对中国服务贸易和农产品带来一定压力。所以该时期以影响和对策研究为主题的研究不断增多,结论日益丰富。
(3)加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来)。2020年11月15日,15国正式签署RCEP,标志着RCEP自贸区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21年3月中国率先批准协定,吸引学者们广泛关注,国内RCEP研究热度持续增加,研究立足于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横向拓宽、纵向深入,逐渐趋于成熟。一方面,国内循环围绕RCEP签署所带来的宏观经济变化和贸易效应展开,部分学者针对RCEP 对某特定行业影响展开研究,如RCEP通关便利化措施与高效的物流网络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了跨境电商的发展等;另一方面,国际循环中学者将目光聚集在RCEP区域价值链、一带一路、数字贸易等话题,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应用意义。
4.2 关键词突发性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精确地反映各个时期的研究热点,从关键词突现探测图谱抽取数据,得到表5。从突现时间来看,自2013年RCEP第一轮谈判开始,其文献研究的关键词突现总体上表现出阶段性态势,与RCEP发展态势及谈判磋商总体情况趋于一致;从突现内容来看,RCEP研究多元化发展,从研究“地区”“合作”到“战略”再到“贸易”都体现了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学者对RCEP合作模式和机遇挑战的探索。同时,结合关键词时间线图谱,预判未来几年“数字经济”“供应链”“两岸经贸”“双循环”将持续爆发,有望延续成为今后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仍然值得学者持续关注。
表5 关键词突现表
5 结论与展望
以2012—2022年CNKI数据库中有关RCEP的566篇样本文献为数据基础,基于CiteSpace和Bicomb文献计量软件,从文献增长规律、研究力量、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角度,对国内RCEP研究的热点主题与发展历程进行总结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研究趋势方面。RCEP研究近20年来呈由低位运行到快速发展的趋势。自2012年提出倡议起,该研究领域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由于当时RCEP内容还没有达成一致,相关研究无法深入,所以前期的发文量保持低位平稳发展。在2020年RCEP正式签订之后,成为学术界的热门研究主题,相关发文量也随之开始快速增长。
(2)研究力量方面。在总体上,RCEP的研究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在RCEP的提出、推进和生效过程中,研究学者和机构呈现出逐步增长的趋势,学术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作者发文量以陈淑梅为首,沈铭辉、全毅、张彦、竺彩华等学者作品也较多,虽然学者之间存在着一些联系,但整体的合作程度不高;发文机构中,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发文量位列第1,但与其他机构合作较少,同样需要加强,其他机构联系紧密性较好。总体而言,RCEP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尚未建立,学术联系有待进一步增强。
(3)研究热点、演进脉络方面。从关键词共现图谱看,有关 RCEP 的动因、内涵以及影响的研究较为丰富,词频较高的关键词包括“东盟”“中日韩”“一带一路”“双循环”“数字贸易”“知识产权”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关键词聚类图谱,归纳了我国RCEP研究的3大热点主题,具体包括对以中日韩为首的具体国别和区域研究、价值链研究、贸易方式及影响研究。从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突现结果来看,可以将RCEP研究划分为缓慢推进阶段(2012—2013年)、平稳过渡阶段(2014—2019年)、加速发展阶段(2020年以来),并探讨了RCEP研究的前沿动向,有助于国内学者更好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上述分析中得知,现有研究已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系统性,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在各成员合作共赢打造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随着热点议题的变化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未来一段时间国内RCEP研究将主要围绕以下3个方面展开。
(1)不同学者、不同机构间的合作进一步密切。政府和研究机构应该制定相关的政策,将机制运作贯彻下去,加强学术交流,积极搭建机构间的协作平台,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和地理区位划分不同所引起的的学术研究壁垒消除掉。营造在学术领域开展新型合作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促进合作的保证制度,打造出具有领域、学科带头人的跨机构、跨区域合作新机制,以拓展RCEP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2)新时期RCEP规则和政策的完善。总体而言,当前对 RCEP 的学术研究侧重于经贸层面,更多探讨其在产业结构升级、国家经济发展和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因此,未来在研究内容上,应进一步明确: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如何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协调RCEP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分配,使得组织有序运行;②完善RCEP条款,如讨论以何种标准接纳新成员加入,印度是否会再加入等方面,不仅要扩大条款的覆盖面,还要在法律执行层面达成一致;③提升RCEP运行质量,主动对照CPTPP和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的相关规则与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规则竞争”,全面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从而构建更加互惠互利的区域经贸关系,因此,拓展和深化RCEP的研究意义重大。
(3)RCEP 框架下中国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路径安排。首先,中国必须坚持互利共赢理念,继续高质量实施RCEP,推进 RCEP 走深走实,以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支点,打造区域和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贡献中国力量。其次,在RCEP框架下,需进一步加强与台湾地区的经贸联系,优化两岸贸易结构,健全两岸供应链体系,以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参与重塑RCEP区域价值链。最后,中国应抓住RCEP签订生效的契机,积极协调区域内国家和组织的关系,发挥中日韩澳对亚太地区的稳定作用,支持东盟在 RCEP 的中心地位,加大与各成员的数字经济合作,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新引擎作用,着力提升我国在RCEP以及全球数字经济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