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推进中作业生态系统的失序与重构

2024-04-25郝琦蕾范小彩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失序重构双减

郝琦蕾 范小彩

摘   要: 作业是课堂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因子。“双减”推进中,作业生态系统呈现出整体性、关联性、开放性、平衡性、共生性的失序现象。文章借助教育生态学理论构建了作业生态系统模型,提出重构作业生态系统的实践路径:作业观重构,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作业生态观;家校社协同,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主的作业生态环境;内动力提升,激发以内生式动力为核心的作业生态主体。

关键词: “双减”;作业生态;失序;重构

“双减”政策颁布以来,作业问题一直是热议焦点。通过优化学科作业设计、布置分层作业、减少作业时长、创新作业类型等形式,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方法和路径。但目前研究大多是微观层面的操作,较少从宏观角度分析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作业系统。借助教育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本文将从系统、整体及全面的宏观视角,分析、审视和破解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的作业生态问题。

一、作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建构

“生态”一词最早源于自然科学,普遍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1 后来,美国学者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强调构成教育系统的不同系统和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重视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随着教育生态理论影响的扩大,“教育生态学”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关注,吴鼎福、范国睿在教育生态理论研究中影响较大。根据已有学者的观点,学界普遍认为“教育生态学”是依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一门学科;“教育生态系统”由教育生态主体和教育生态环境构成,以教育活动为中心,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1 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作业生态系统是作业主体(教师、学生、家长)与作业环境(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通过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不断交换,维持动态平衡的系统。它具有各生态因素相互关联、作业主体协同共生、作业环境互动开放、作业主体与作业环境交互平衡的特征。

二、“双减”推进中作业生态系统失序的问题表征

1.整体性失序:作业目的重知识轻素养

作业目的影响教师作业设计水平和学生学习效果。目前,作业目的种类较多,但偏重巩固知识而轻视培育素养成为普遍性认识2,这主要是受到不同作业观的影响。其一,受行为主义的影响,作业长期被异化为训练的工具,学生每天疲于完成堆积如山的作业。其二,受知识中心主义的影响,学科知识被分割为零散的知识,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教师只能通过增加作业量,机械训练来达到目的。其三,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生长期被灌输“做作业目的是为考高分,考高分是为了升学,升学是为了就业”这样的功利观念。这种“知识化、工具化、功利化”目的规制下的作业忽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关联性失序:作业内容重书本轻生活

作业内容可巩固学生学习成效,是联结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的重要途径,是帮助学生吸收、内化、应用知识和形成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有研究者发现,语数外三门学科占据小学作业的核心地位3,大部分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过度关注书本知识,容易割裂学生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作业内容以“是什么”的陈述性知识为主,背诵和抄写是主要形式。这些脱离学生生活的作业内容是枯燥、空洞且乏味的,难以帮助学生达成有效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作业内容以“一刀切”的布置方式居多。研究表明,由教师向学生统一布置相同内容的作业较多,流于“公共性”而缺少个性化。4 虽然“双减”政策强调作业应具备针对性,但大部分教师疲于应付繁重的教学和事务工作以及课后服务,较少时间思考如何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个性化作业,致使学生难以通过作业融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

3.開放性失序:作业类型重书面轻实践

动手实践类作业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的重要作业类型,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当前,书面作业类型是中小学作业类型的核心,实践型作业处于边缘地位。5 大部分教师习惯于布置书面作业,多以训练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为目的,较少深入挖掘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关的开放性作业资源。当然,部分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师勇于尝试打破作业的封闭性,偶尔增加一些开放型作业,例如,搜集生物标本、制作手工模型或手抄报、与同学或家长协作、查阅网络资源、借助多媒体“人机互动”等。6 但总体上,中小学作业类型单一,缺乏多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

4.平衡性失序:作业重数量轻质量

学生作业负担明显的外在表征即“作业数量多、质量低”,各科教师布置作业的数量和学生的作业总量之间存在不平衡。7 部分教师和家长将作业数量和学习成绩挂钩,认为学习成绩和作业量呈正相关。一般来说,作业数量越多,作业时间越长。各科教师为了让学生获得高分,不惜挤占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时间,而家长怕学生在校内“吃不饱”便寻求校外培训机构补习,导致学生作业负担“双向”加重。有研究者通过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分析并讨论了作业时间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业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并非成正比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即作业时间在一定范围内能够提升作业成绩,但作业时间存在最优临界值,作业时间一旦超出范围反而阻碍学习成绩的提高。1 有学者认为,作业数量多和作业质量低下的原因在于传统作业模式没能让学生的知能水平达到应有的水准。2 可见,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存在最优临界值,在“双减”政策推进过程中,家长对减量是否影响学业质量表示担忧,片面压减作业量是需要谨慎思考和估量的,要避免走向只减量不提质的另一个极端。

5.共生性失序:作业评价重单一轻多元

“作业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具有鉴定、导向、激励、诊断、调节、监督、管理和教育等功能。”3 当前,国家以“双减”政策为杠杆,以作业问题为切入口,以恢复基础教育生态的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从而启动教育改革。但以“升学”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并未改变,家长、教师和学生对作业的功能定位依然是以巩固知识,应对考试为主。作业评价以是否实现作业目的为依据,故而作业评价难以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改变。总体来说,当前作业评价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一方面,作业评价主体单一。作业评价以教师为主体,较少考虑到学生自评、家长参评等。纵使如此,学生和家长由于能力的不足,难以对作业做出适切的评价。另一方面,作业评价方式单一,主要是以书面评价为主。作业评价方式被简单化为“对与错”,忽视了学生作业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思维过程、开拓性想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双减”推进中作业生态系统的模型建构

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作业生态系统包括作业生态环境与作业生态主体。作业生态主体包括生产者(教师)、消费者(学生)及分解者(家长、辅助者等)。本研究认为作业生态环境是指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空间及各种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作业生态主体是促进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输入输出的重要载体,而作业生态主体之间、作业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是维持系统平稳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枢纽。因此,从作业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角度构建作业生态系统模型,如图1所示。

1.作业系统要素

作业系统要素是构成作业的关键部分。根据学者对作业的研究并参考匡紫娟的观点1,将作业的基本要素确定为五个:作业目的、作业内容、作业类型、作业数量、作业评价。其中,作业目的处于核心地位,是作业设计者作业观的重要体现,是其他各要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五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关联的作业系统。

2.作业生态主体

在作业生态系统中,教师主要负责生产和传递知识。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学情、学科知识特点,设计和布置弹性化、个性化和分层化作业,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提供丰富的作业资源和创设舒适的作业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知識结构、内化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纾解学生作业负担。学生的主要任务即以消化教师传递的丰富知识为基础,以打破“题海战术”的藩篱为决心,以专攻自身知识盲点的作业为重心,通过同化、顺应,构建知识意义。家长、辅助者协助生产者教师进行作业实施的反馈与调节,辅助课后作业管理以及寒暑假作业辅导活动。三者具有各自的生态位,同时形成紧密联系的作业生态链,维持作业生态系统平稳发展。

3.作业生态环境

作业生态环境由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组成。良好的学校环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作业观念和学习观念。学校环境是校园文化的体现,从狭义上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校舍、运动场地、图书馆的布局,校园绿化等;精神环境包括校风、班风、学习氛围等。这些校园环境蕴含丰富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家庭环境主要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物质保障和学习上的精神支持。优良的家风、家教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作业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品德修养的重要保障。社会环境间接影响作业生态环境:在社会物质环境层面,为学生开展作业活动提供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场地;在社会风气层面,社会的选人、用人制度环境间接影响学生作业观念。

四、“双减”推进中作业生态重构的实践路径

1.作业观重构:树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作业生态观

作业有自身完整的系统,同时与教育生态系统的其他子系统,如课堂教学生态、课程生态紧密联系、互相影响。换言之,作业与课程、教学和评价息息相关,作业生态失序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随之改变评价体系,最终影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新课改背景下,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框架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涉及人与文化、社会及自身三个方面,明确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 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学生的核心素养所拥有的是一种生态的个人发展观,即知识、能力、态度和人格的全面综合发展。3 因此,作业观的重构理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作业设计遵循教育生态学的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控制作业量和难度,精选作业内容并强化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减掉繁、难、杂的作业,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家校社协同: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主的作业生态环境

(1)学校层面:构建生态型管理机制,改善作业制度环境

“学校作业管理水平决定了学校作业设计的品质,影响着教师作业设计的专业能力发展。”4 构建生态型作业管理机制,改善作业制度环境对作业生态系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构建生态型作业管理制度,需要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制定。从宏观层面,作业制度环境的建设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执行并落地。一方面,学校要认真贯彻国家政策方针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等;另一方面,也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作业管理制度。从微观层面,作业管理机制涉及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等环节,每个环节的监督与管理都要统筹兼顾,避免流于形式。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学生作业布置的数量和难度、内容选材、批改形式和反馈有效性等制定详细的可操作性说明与规定。

(2)家庭层面:营造生态型家风氛围,创设作业人文环境

良好的家风氛围能够对学生发展起到奠基性、持久性和深沉性的作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家长教育焦虑有所缓解1,但部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仍持怀疑态度,甚至给孩子布置额外的家庭作业。过重的作业负担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例如近视加深、焦虑抑郁等。这不仅导致亲子矛盾升级,而且作业减负难以落到实处。因此,家校之间有效配合是作业“减量提质”的前提。作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平稳运行,更是离不开生态型家庭环境建设,创设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家庭环境是作业生态的应有之义。因此,家长亟须转变“唯分数论”的观念,树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关心孩子的情感需要、兴趣需要,体现家庭的人文关怀。

(3)社会层面:提供生态型社会资源,形成作业资源环境

社会是一个大生态系统,对作业生态起到间接性作用。社会环境对促进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社会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业实践资源,是育人的重要场域。因此,社会机构和组织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为学校开展作业实践活动提供资源或环境。例如博物馆、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社会公益性机构需要发挥引领作用,为学科教师合作开展跨学科作业、项目式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提供充分的资源。实践类作业是学科教师围绕主题开展的作业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鼓励学生到自然、社会和生活情境中进行真实体验与实践创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内动力提升:激发作业生态主体的内生式动力

(1)遵循“一潭活水效应”,激发教师内生式动力

“一潭活水效应”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生态因子不断优化或者物质能量的不断输入,而保持系统动态平衡的现象。2 运用到教育生态学中,可以理解为“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在作业生态系统中,教师是作业设计和管理的主要人员,是作业发挥育人价值的关键执行者。亟须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管理能力,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是优化评价制度,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把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反馈都纳入教师评价体系之中,通过评价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二是拓宽培训渠道,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将作业设计纳入教研体系,教研部门要定期开展培训,保障教师在学习作业设计时得到科学有效的指导。相关部门应拓宽培训渠道,在专家引领下结合线上+线下的培训模式,搭建并完善教师研修平台。三是借助智能技术,提高教师的作业管理效率。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等一系列信息智能技术与作业深度融合已是未来趋势,将为教师减负提供新路径。与传统作业管理方式相比,智慧作业管理平台不仅能打破时空障碍,帮助教师在线接收发送、批改作业,动态监督和管理作业,还能可视化生成学生作业情况,为教师优化教学提供依据,有效减轻教师工作负担。

(2)利用“群体动力关系”,激发学生内生式动力

在教育生态学中,“群体动力关系”是指群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动力作用于群体内的成员,形成权威、合作、竞争、共生等关系。利用“群体动力关系”,对于激发学生内生式动力具有重要作用。首先,教师和家长要适度利用权威,师生之间或者亲子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享有监督管理权利,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服从于教师和家长的约束,能够及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随着年级的增长,高年级的学生开始挑战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在师生之间或亲子之间容易产生冲突。此时,教师或家长应该与学生进行良性互动,通过对话交流、情绪安抚、及时反馈和奖励等方式,与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其次,创设合作作业氛围,形成良性竞争。教师应根据学生个人特点、学习水平和能力,设置小组合作的作业任务。同伴之间的合作与竞争能够激发个人朝着目标而努力,鼓励小组之间形成良性竞争。最后,锻炼个人意志,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作业观念。“双减”政策难免對学生形成一定的心理冲击,产生不适应或难以转变学习态度和习惯的情况。只有学生树立正确的作业目的、考试目标及未来人生规划的观念,才能不依赖外部控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分配时间和资源。

(3)打破“局部生境效应”,激发教辅人员内动力

在教育生态学中,“局部生境效应”又称为“花盆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的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变窄,生态价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学校很容易困在“局部生境效应”中,一方面,学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学生接收外界的信息存在延迟情况;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实施让课后服务多起来,但教师和教辅人员有限,提升教学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实属不易,容易出现挤占教师课后时间的情况。因此,为了打破“局部生境效应”,学校亟须引入优质师资和资源,激发教辅人员内动力,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打造更加开放的作业生态提供基础支持。具体来说,一是引入社会资源,如引进校外机构的优秀作业管理经验以及优质的智能学习系统和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二是学校通过聘请退休资深教师、青年志愿者和师范生等参与课后服务,增加专业的课后服务教辅人员,减轻在职教师负担,为教师专注课堂教学和设计高质量作业提供必要保障。

The Disorder and Reconstruction of Homework Eco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Double Reduction”

HAO Qilei, FAN Xiaocai

(School of Education,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xi,541000)

Abstract: Homewor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ss and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factor in education eco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double reduction”,the homework ecosystem presents the disorder of integrity,correlation,openness,balance and symbios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 ecology,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model of homework ecosystem,and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reconstructing homework ecosystem,including the following aspects:reconstructing the view on homework and establishing the core-literacy oriented homework ecological perspective;improving the 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s to create a homework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and boosting internal power and stimulating the main homework ecological component with endogenous power as the core.

Key words: “Double-reduction”,homework ecology,disorder,re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失序重构双减
长城叙事的重构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越控制,越失序
越控制越失序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在失序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