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的思考
2024-04-25卢媛媛
卢媛媛
摘 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高年级数学立体图形教学,更加注重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培养学生把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的能力。教师通过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等,帮助学生建构立体思维,强化立体几何分析能力,从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数学解题技能,提高数学学习综合能力。本文重点阐述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的意义,并对如何开展立体图形教学进行系统性分析,针对当前小学生的学情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策略
【中圖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130-03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由于立体图形的体积、表面积等与长、宽、高、直径、半径、棱长等数学概念的联系十分紧密,通过对这些数学概念中的两个或多个变量关系进行衔接解题,即可得到答案。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受知识储备较少、学习经验相对缺乏等因素影响,难以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找出解题思路。针对这一情况,在新课标背景下开展立体图形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立体图形的综合学习能力。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构立体图形思维。由于数学学科以抽象性知识为主,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联,其内容相对抽象、枯燥。
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通过开展立体图形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从几何视角探索数学知识,更加直观地理解数学知识,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从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二)增强数学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
数学立体图形能够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深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在立体图形教学中,带领学生建构立体思维,借助其中的立体图形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可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高理性认知。同时,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利用教学道具直观地展示抽象概念,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可增强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语言应用能力。
(三)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
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深入感知学科的文化内涵。通过立体几何图形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立体解题思维,通过理性、客观分析众多知识点的内在联系与差异,帮助学生建构互联互通的知识体系。
二、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的特点
立体图形是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知识点,帮助小学生建构立体图形空间观念尤为重要。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一)重视新旧知识的关联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要重视小学生对立体图形新旧知识之间关系的探索。比如,在圆锥教学中,教师可准备粮仓模型等相关教具,形象地展现立体图形——圆柱变为圆锥的过程,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探索,帮助学生温故知新。
(二)注重锻炼观察实操能力
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帮助学生感知立体图形的外形特征,然后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明确立体图形的构成条件、图形特征等,培养学生的图形建构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形象、生动的学习活动,转化为抽象、具体的数学语言,进而增强学生对立体图形概念的掌握能力。
(三)重视生活化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元素,将生活常识与立体图形知识联系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立体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培养探究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提升。
(四)运用多种方法解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解答立体图形题目,帮助学生拓展、建构几何思维,从而提高立体图形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测量圆锥体的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解题,而不局限于书本的解题思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实验探究等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拓宽对圆锥体的认知,从中寻找多元化的解题方法。
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策略
依托新课标背景,开展小学数学立体几何教学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在立体图形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多角度、深层次开展教学活动,给学生予指导和帮助。
(一)开展情境教学,化繁为简
在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几何知识,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对学生在立体图形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指导解决。同时,结合立体图形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特点,帮助学生找准重点难点,避免盲目学习。
此外,教师可科学应用情境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立体图形学习中化繁为简,提高记忆和理解能力。在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及时获取他们的学习反馈信息,并进行分析与总结,据此优化教学设计,逐步提升立体图形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授“圆柱”这一知识点时,可结合各种教具,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帮助学生建构对“圆柱”的立体图形认识,可列举如岗亭、客家围屋、蜡烛、比萨斜塔等建筑及物品,让学生分析这些建筑的共性,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逐步提高对立体图形的认知水平。
同时,教师还可通过教学课件帮助学生解析“圆柱”的几何概念,了解圆柱体的组成:由3个面围成,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围的面是一个曲面,叫做侧面。圆柱底面是两个圆形;侧面是一个长方形。在教学课件辅助创设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圆柱的基础知识,实现化繁为简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动手能力,培养几何思维
在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二维空间和三维空间,开展数学知识分析与解答训练,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
例如,在学完“圆柱”的基本概念后,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圆柱体模型,让学生进行实物观察,直观了解圆柱的构成。可让学生将圆柱体的底面和侧面剪开,通过转动圆柱得出两个相等的底面和一个长方形侧面。接着,请学生探索两个圆形底面和长方形侧面之间的关系,了解底面的周长、底面积、高之间的几何关系,由此导入“圆柱的表面积”知识点。
在进行实物道具教学时,通过观察模型可以发现: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学生通过掌握圆柱的表面积:S表=2πr2+2πrh,可推导出:S侧=2πrh;S底=πr2。在了解了圆柱的表面积基本概念后,可開展习题训练、小组竞赛活动等,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章节知识点。同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组间解答并给予评价。最后,在课后总结时,教师可适时引出下一课圆柱体积公式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拆解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培养几何直观能力
在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注重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题能力。
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圆锥时,为帮助学生掌握圆锥的几何概念,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从平面几何思维逐渐向立体几何思维转化,通过正确测量圆锥的高,体验测量实验的趣味性,然后通过记录数据并计算,帮助学生掌握圆锥的高的形成条件以及圆锥的高与圆锥底面的关系等。在得出圆锥的高后,学生通过对圆锥模型进行观察和探索可发现:圆锥是由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圆面组成的,曲面是圆锥的侧面,圆面是圆锥的底面。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此处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沿曲面向上的直线不是圆锥的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把平面图形转化为立体图形的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通过开展情境教学、增加动手实操活动和拆解优化教学环节等手段,帮助学生建构几何思维,掌握立体几何的学习方法和规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责任编辑:谢蓓)
参考文献
[1]张冠兰.强化教具使用,推进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J].江西教育,2023,(47):71-72.
[2]谢小玲.亲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小学数学立体图形教学思考[J].第二课堂(D),2023,(11):19-20.
[3]苗月菊.奇妙的等积变形一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立体图形的复习》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7,(5):38-40.
[4]竞友林,从“学”的视角重构数学课堂一一《立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教学与思考[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9,(3):62-73.
[5]沈佩佩,沈斌.植根数学思想 引导逻辑思维——小学立体图形问题模块化教学方法总结[J].小学教学参考,2023,(29):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