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式教研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
2024-04-25孙畅孙若琴
孙畅 孙若琴
在幼儿园园本教研中实施诊断式教研模式,其具体过程包括:对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问诊”,深入分析问题原因后共同“会诊”,“下处方”提出相应改进意见,在常态“回诊”中持续性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诊断式教研活动从幼儿教育工作者的个性化成长角度出发,注重在教研实施过程中调动教师个体的参与积极性,评估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内容映射出的教师专业水平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诊断式教研存在的问题
诊断式教研是以医生诊断病理为模型,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会诊”,客观而全面地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并进行研究和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会诊”后进行集体研究开出“良方”的培训形式。该培训形式需要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多方合力才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诊断式教研在实践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个体“自诊”,病症不明。诊断式教研需要教师对幼儿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收集和观察、解读、分析,而教师的“自诊”可能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准确地进行剖析。此外,可能因为时间、资源、专业等方面的限制,导致数据收集和分析的难度增加,且有些幼儿的学习问题不容易被准确地捕捉和理解,教师心中存在困惑,因而难以解决问题。
集体“会诊”,趋于程式。园所为了完成教研任务,集体“会诊”时,教研主题选择的科学性、教研内容的合理性有待考量,导致教研过程中容易出现“会诊”脱离教学实际,形成理论一套、实践另一套的局面。教师集体“会诊”若常态重复已有经验,缺乏专业引领的新经验,容易导致教师在教研意识上松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降低,且难有所获。
专业“处方”,成为考验。将处方由知道处方内容转化为按处方要求行动,一方面考验专业人员的理论实践功底:专业人员开具的處方是否简明扼要,清晰易懂,处方是否可落地执行,适用于教育实践,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让教师看得懂、行得通;另一方面考验教师自驱自动的积极性:“会诊”后,专业人员开出“处方”,后续“抓药”“服药”的过程性内容完成程度以及处方是否沦为“空谈”,取决于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诊断式教研实施方法
诊断式教研聚焦日常教学疑难问题,通过多次对教学活动设计内容的诊断反思与“开处方”修正,解决问题,实现教研效果的优化。同时,通过“成长处方”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把脉“问诊”,明确病症。诊断性研讨重在“诊”,包括:“问诊显性病症”“把脉隐性病症”“剖析症结问题所在”。首先,各教师围绕“活动设计中遇到的困惑”进行自我诊断,研讨后将自诊中显性的症结问题进行集中归类、梳理,开展以相关问题解决为线索的教研活动,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其次,从把脉教师书写的活动设计内容中找出“隐性病症”,组织教师自选素材内容进行活动设计,针对活动素材设计活动目标,明确活动设计的重难点,并预设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式。最后,将主题探讨中“显性病症”与活动设计内容中显示出的“隐性病症”进行汇总诊断,分析成因。
聚焦“会诊”,实效诊疗。会诊是指医疗专家为解决某个“病患”问题而共同讨论、诊断、治疗的过程。在教研中,我们组织教师、名师、专家围绕问诊中的问题进行会诊,为了避免会诊趋于形式,达到优化教研效果的目的,特采取以下方法:
其一,以任务驱动。设计真实运用任务的教学活动。开展课前诊断,全面思考教学需求,依据自身特点及本班学生实际设计个性化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会诊过程也是教师交流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他们可以互相汲取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其二,请专家“随诊”。会诊过程中可请专家随诊,跟进、调整教师的活动设计,并确认活动设计的优化改进情况。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中出现了某种“问题”时,名师与专家可以就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素材分析、学情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环节等进行讨论和交流,进而提出合理的治疗建议,为教师提供诊治服务。教师应依照治疗建议,优化活动设计,专家则要随诊跟进,对于活动设计的情况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
其三,促头脑风暴。在会诊过程中,教师的沟通和交流非常重要,需要确保参诊教师能充分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避免因表达缺失而导致“治疗方案”的不准确或不完善。可以组织教师围绕活动设计会诊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给予空间,让教师阐述在活动设计中预设的教学愿景,鼓励一线教师感受活动设计处理的妥善与否,提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教学建议与诊疗方案,在宽松环境中表达对专家诊疗建议的理解与处理。头脑风暴为教师提供了表达的平台,能够提升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促进治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以课“回诊”,验效处方。回诊以实施活动设计的形式呈现,其一可以帮助名师、专家了解教师的专业水平阶段,通过比较教研前后教师专业水平的变化,确认治疗方案是否有效,并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其二可以驱动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活动设计实施过程中,教师进行无生试讲,听课老师可以对照会诊阶段的问题做好观察记录,课后进行分析,选择效果好、活动设计佳的教师,进行二次无生试讲,并请专家与授课教师共同讨论其中的亮点与修改意见。诊断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回诊发现问题”中螺旋式前进,通过评价和改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提高。
基于不同教学诊断需求的各种教研活动是解决教学疑难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针对活动设计而实施的诊断教研方法,为其他园所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诊断式教研通过“问诊、会诊、开处方、回诊”的循环反复,帮助教师进行问题反思与自我诊断,使教师获得活动设计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上的支持,在专家的引领下更新理念,自主调整、优化活动设计,不断促进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