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亲自然”教育课程
2024-04-25徐慧
徐慧
幼儿园教育课程应当从身心锻炼、认知发展以及素养提升等方面进行开发设计,为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旨在将教学活动由室内拓展到自然环境之中,引导幼儿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热爱自然,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教师在进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开发设计时,应当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亲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的价值
有利于锻炼幼儿的观察探索能力。开发设计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能使幼儿深度参与到自然探究活动之中,引导幼儿在自然环境中进行自主观察与研究探索。乡村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普遍在户外环境中开展,能够促使幼儿在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户外活动,有利于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分析能力以及信息探索能力的锻炼提高。
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合作沟通。幼儿普遍缺乏独立活动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时,应当强调幼儿的小组合作,引导幼儿在团队合作与交流沟通中进行课程活动。一方面,小组合作式课程活动能够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促使幼儿在课程内容与活动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深度的交流溝通与思维碰撞,助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锻炼提高。另一方面,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作为户外活动课程,具有活动范围广的特点,小组活动模式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够提高幼儿户外活动的安全指数。
有益于培养幼儿的自然保护理念。自然保护理念是贯穿于儿童学习发展各个阶段的育人理念之一,旨在通过理念的渗透使幼儿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师在进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时,可以深度培养幼儿的自然保护理念,促使幼儿在接触自然的过程中正确认识自然的魅力和价值,引导幼儿在学习起步阶段自觉成为自然保护的拥护者和践行者,从而助力自然保护理念的传承发展。
“亲自然”教育课程开发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亲自然”教育课程开发设计的核心目标在于带领幼儿体会自然的价值和魅力,进一步认识自然、亲近自然。教师在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时应当注重幼儿的真实体会,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将幼儿作为课程活动的中心,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发展水平的前提下,鼓励幼儿自主进行课程探究与活动体验。幼儿存在理解能力不高、抽象能力较弱的特征,言语的描述和理论的讲解难以真正达到课程育人目标,只有带领幼儿在真实情境和具体实践中亲近自然,才能真正发挥“亲自然”课程的培养价值。
全面发展原则。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保育教育活动应当落实“五育并举”的教学要求,强调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时,应当注重全面发展的设计原则,在关注幼儿自然教育效果的同时,强调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锻炼,有效促进幼儿的综合全面发展。
“亲自然”教育课程开发实施方法
自然辨析课程设计,培养幼儿初步的自然认知。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幼儿初步的自然认知,注重幼儿生活常识的丰富拓展,引导幼儿产生探索自然环境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幼儿区域活动的方式进行课程设计,结合不同的自然环境教育主题设计区域活动。这样一方面能够凸显幼儿在“亲自然”教育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能够将教学培养活动渗透到幼儿的生活环境之中,助力幼儿独立思考意识和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例如,在进行“昆虫”主题的“亲自然”教育课程活动时,教师可以根据昆虫的类别进行区域划分,如飞虫、爬虫等。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常见昆虫的科普绘本、昆虫标本等,引导幼儿借助活动区域的自然资源进行探索,从而对昆虫这一自然生物形成初步的认知。
稻谷脱壳课程活动,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设计应当注重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的综合发展,因此,教师既要注重幼儿思想观念上的渗透熏陶,更要注重幼儿身体技能的锻炼发展。教师可以设计稻谷脱壳的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通过自然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设计,促使幼儿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促进节约意识和劳动意识的形成。
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通过木棒敲击或清水浸泡的方式进行稻谷脱壳,将生活中常见的大米还原到“稻谷”的种子阶段,运用中国传统劳动方式进行稻谷的脱壳加工。木棒敲击稻谷脱壳法要求幼儿将稻谷放在干净布袋中,用木棒适宜地敲击,使稻壳脱落,这契合了幼儿力量有限的情况。清水浸泡稻谷脱壳法是将稻谷放入温水中浸泡、搓洗,使其脱壳,这种方法能在保障幼儿身心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完整地观察稻谷脱壳的全过程。稻谷脱壳自然教育课程能够锻炼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和劳动能力,幼儿园还可以用幼儿的劳动成果做午饭,促使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丰富幼儿的自然教育情感体验,培养幼儿节约粮食的意识。
植物育苗生态课程,长期培养责任意识。新时代背景下,幼儿园教育摆脱了学业发展的压力,课程活动以趣味游戏为核心。教师可以通过长期性课程的设计,促使幼儿深度参与到课程活动之中,通过长期培养深化幼儿的自然保护理念,丰富幼儿的自然环境认知,有效助力幼儿责任意识的形成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设计时,可以为幼儿准备能够发芽的常见植物,增设园区生态角(种植角),设计植物育苗的自然生态教育课程。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视频讲解以及教师示范的基础上,自主认领培育的种子,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整体验种子育苗和种植的全过程。幼儿园应当为课程提供完善的教学道具以及充足的种植场所,鼓励幼儿进行长期的培育。这样一方面能够将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落实到幼儿日常学习生活中去,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育苗课程使幼儿感受自然生物的生命力,在锻炼幼儿身体的同时促进课程育人价值的体现。
社会自然实践课程,丰富幼儿应用实践经验。幼儿园“亲自然”教育课程既要开展在幼儿园范围之内,更要拓展到社会环境之中,乡村幼儿园的周边有着丰富的农田,教师可以结合种植周期开展不同的社会自然实践课程,促使幼儿将课程中获取的自然教育知识技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通过社会服务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结合时令节气和周边种植情况,通过社会合作带领幼儿到真实的农田中开展浇水、除草、捡拾稻粒等社会自然实践活动,促使幼儿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社会提供帮助。
乡村幼儿园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通过“亲自然”教育课程的开发设计,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与科学认知,提高幼儿的身体技能与思想眼界,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法包括:设计自然辨析课程,培养幼儿初步的自然认知;组织稻谷脱壳课程活动,培养幼儿的节约意识;落实社会自然实践课程,丰富幼儿的应用实践经验等。通过“亲自然”教育课程的实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