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家庭教育的策略探析
2024-04-25李先竹
李先竹
摘 要: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持续性、全方位的育人过程,除了要在学校中由教师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学科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发挥家庭教育的协同功能,在家校共育中构建自主学习的长效机制,在日积月累中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发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奠定基础。在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落实中,促进小学语文教学与家庭教育融合发展已然成为新趋势,以“自主发展”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意识,这对学生学习态度、学科能力、自我管理意识的良性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家庭教育的策略展开分析,结合现阶段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家庭教育;协同育人;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4)02-0034-03
家校共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良性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家校共育模式的推进不仅可以实现教师与家长的优势互补,还有助于对学生学习能力、道德习惯进行持续性培养,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这意味着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中明显存在家庭协同教育缺失的现象。一方面是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教学是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应全部交由教师负责,从而形成家庭普遍缺失家庭教育意识的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部分家长存在溺爱心理,虽然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但未能将这些关心放在课业监督上,甚至会担心孩子因作业而产生的焦虑情绪。鉴于此,为充分凸显家校协同育人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应有效融入家庭教育,携手家长共同监管学生的学习生活,由此赋能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家庭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一)家庭教育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语文课程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其不仅是一门语言工具服务于人的沟通交流和阅读写作,更具有深厚的人文教育价值,能够从思想内涵的角度带给人启发。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文品位和人文素质的主要载体,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1]。从语文课程内容的结构组成中可以发现,既要围绕语文要素展开教学,使学生掌握字词知识和语言技能,又要从精神文化的角度进行拓展教学,与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综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明显存在局限性较强的问题,将重难点放在语文知识与技能上,却忽略了与社会生活的延伸,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受到限制。家庭教育是将语文知识与社会生活建立联系的中心纽带,其可以作為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延伸。一方面,家庭习俗和规则本身就是人文知识,另一方面,家长带孩子走进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实践场所,可以拓展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二)家庭是小学语文实现实践教学的场所
语文课程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文本中,而是要突出实践操作,使学生可以将积累的语言知识迁移运用到其他领域,在跨学科融合中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了充分彰显语文的实践操作价值,家长应在语文学习中给予孩子更多支持,包括家庭自主学习和课外实践活动,即当父母有条件让学生多领域接触语言材料的情况下,学生对语言使用规则的掌握会更加灵活。在家长的支持和引导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探寻从未涉及的活动范围,可以使学生脱离“语文学习就是抄写字词,背诵古诗词,解决阅读理解问题”的刻板印象,从多元化的角度进一步感知语文的应用广泛性。尤其是在低年级教学中,家长可最大化发挥教育价值,在日常做饭时、看电视时、旅行时、过马路时、坐公共汽车时引导学生读文识字,这种即时性的教学可以有效解决学校课堂学习较为呆板和单调的问题[2]。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融入家庭教育的突出问题
(一)家长普遍缺少必要的教育意识和方法
从小学语文家校结合教育现状来看,家长普遍存在缺少教育意识、未能掌握教育方法的问题。通过观察家庭教育中的具体问题可知,一些家长认为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与教师的职责,较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些家长虽然有一定的家庭教育意识,但他们认为自己的任务是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在完成作业后便由孩子自行支配时间。这便是家长缺少家庭教育意识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认为家庭是玩耍的主要场所,以至于难以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另外,不管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学校教育是由教师统领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学行为,而家庭教育则要根据孩子个性特点的差异选择对应的教学手段。然而家长大都缺少专业的教育方法,只依照教师的指示完成监督任务,却不关心孩子的个性发展,这种家庭教育显然是无效的[3]。
(二)学校未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涉及语言、历史、道德、思政等多个领域,具有丰富的应用价值,其多彩的教学内容可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的要求下,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安排中实现学生语文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需要结合多方面力量共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与品质。家庭教育不仅对语文学科教学有着重要意义,还是整个中小学教育阶段不可或缺的教育合力,然而从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中可以发现,部分学校未充分重视家庭教育的协同作用。学校教师仅在家长会期间与家长进行简单的沟通,日常在班级微信群也只是简单地发布通知,家长很少参与到班级管理中。长此以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对独立,无法形成完整的教育环境,阻碍了家校共育的实际效用。
三、家庭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持作用
(一)以身作则,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态度受到环境氛围的影响,学校和家庭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通常有着浓郁的学习氛围,家庭也需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挥“润物无声”的效用。家庭教育的支持作用可体现在氛围营造中,结合语文学科特征,家长需要以身作则营造热爱阅读的风气和氛围,通过持续且积极稳定的阅读行为,使学生在家长榜样示范的熏陶下形成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的想法。另外,除了进行家庭阅读外,家长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经常在电视节目、网络信息中观看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并在日常对孩子讲述一些文化常识,也会产生积极影响,进而使孩子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品质。
(二)积极鼓励,建立学习自信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具有易受外界环境干扰但可塑性较强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帮助他们打好学习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终身学习观念的形成大有裨益,并对其长远发展有着非凡意义。为此,学校、教师与家长都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利用鼓励式教育,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自信,为其学习态度的良性转化做好铺垫。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情绪疏导与调节上,即当学生在日常学习和考试中出现失误时,家长应减少斥责,而是以鼓励和建议的方式帮助他们缓解焦虑心情,并采取一些舒缓心情的手段[4]。
(三)表达沟通,提高语言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教学的完整性,从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展开教学,教材编排中也增设了口语交际模块,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能在各种交际场合中学会倾听、表达看法,从而初步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识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这些能力的锻炼也应渗透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处。为此,家庭教育可以起到对学生语言训练的支持作用,如通过日常聊天及讲故事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语言组织和交流的能力;在课外书阅读后锻炼学生的文本组织、表达以及复述能力。利用一些日常化的语言练习,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表达沟通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一)有效借助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围绕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三个关键词进行优化创新,即课堂教学不能再以固定刻板的知识传输为主,而是要体现出学科特色,综合展现出学科知识的应用价值和跨学科拓展,使学生获得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语文学科本身就有很强的跨学科应用价值,但通常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实现,为此,可以基于家校结合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更好地实现知识技能的迁移运用。这个过程不仅体现家长的协同作用,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现实需求,也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方针的必要要求,共同指向青少年儿童正确人生价值观的树立。在节假日之余,家长可以带孩子到本地的红色文化基地参观学习,大部分红色文化场馆都配有专门的解说员,在游览过程中聆听讲解,可以让孩子了解革命文化精神。在参观结束后,可以让孩子根据“探寻红色文化”主题活动撰写一篇演讲稿,在语言训练中培养孩子的表达才能,并在资料搜集中拓展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与理解。
(二)建立课外阅读机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导向下,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尤其要引导他们进行整本书阅读,使阅读过程不是片面的、局部的,而是在整体阅读中达成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与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旨在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掌握文章中包含的语文要素,并在对课文的多元解读中了解其中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在拓展性阅读中积累更多语言文化知识,并逐渐养成良好的独立阅读习惯。
在基于家校协同的语文教育中建立课外阅读机制,这种趣味性课外阅读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能使其保持较高的兴趣并进行持续稳定的阅读,进而使他们在阅读实践与交流中获得丰富的阅读体验。教师要做好阅读导航,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根据个人能力水平和兴趣偏好,选择相应的课外读物,并辅助他们做好自主阅读计划。家长则需要监督孩子每日完成阅读计划,根据课外整本书阅读这项长期作业的规划,完成阅读并在过程中做好記录,最后向家长汇报阅读心得体会。
(三)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也是提高家庭教育有效性的关键点,对思想个性还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环境的渗透式育人比教学中的理论式育人更符合他们的认知发展规律,发挥环境的感染和熏陶价值,能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与行为习惯。为此,在家校共育的推进中,家长要注重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并愿意参与到各种亲子阅读活动中。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家庭学习过程中,不仅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还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孩子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当教师布置亲子合作作业时,家长应积极参与其中,尤其是在低年级亲子阅读活动中,更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助,帮助孩子解析一些生字词,使其可以顺利完成阅读任务。家长可以购买一些趣味性的学习素材,针对低年级的孩子,可以购置一些识字卡片张贴在家具各处;针对中高年级的孩子,则购置一些报纸杂志放在家中,使孩子可以在课余时间进行有兴趣的微阅读,形成善于发现新信息的观察力和课外探索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可塑性较强的小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中的言传身教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家长隐性教育行为的功效不亚于学校教师的日常教学指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作是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基于此,在素质教育和“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中,应建立学校教学和家庭教育的融合机制,发挥家校共育的合力,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纵观教育现状可以了解到,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不仅学校方面对家校合作的重视程度较低,家长自身也未能掌握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策略。家庭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支持作用,可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达成养成习惯的目标。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家庭教育,可以从“家庭实践活动”“课外阅读作业”等方面入手,通过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催生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促进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责任编辑:刘婷婷)
参考文献
[1]李军萍.家校融合视阈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解析[J]. 小学生(上旬刊), 2022, (11): 70-72.
[2]张仰锋.论家庭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持 [J].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2, (09): 69-71.
[3]连小林.浅谈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2, (23): 26-28.
[4]孙春艳,侯岩峰.家庭教育助力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探究 [J]. 吉林教育, 2022, (24): 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