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我成长赋能
2024-04-25冯俊意
冯俊意
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读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梁增红老師的新著《自我赋能:教师的成长关键与修炼》。现今国内每年出版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可谓是多不胜数,因时间和精力的关系,我一般不敢贸然阅读新人新作,我还是喜欢读一些熟悉的作者的书,也会去选读信赖的作者文章里提到的书。虽说这是一种阅读惰性和不太开放的阅读习惯,但正如梁增红老师自己所主张的——教师要读三种经典书:文史哲经典、教育心理学经典、学科教学经典,我们更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认真选择的阅读上。但其实笔者的阅读也不完全是封闭、狭隘和排他的,只是在比较稳定的阅读观和阅读趣味指引下按线索找寻和有序排开罢了,我始终认为阅读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由,自由地读,也自由地不读。
其实,真正的阅读不盲目追求阅读量的多少,更主要在于对阅读的消化汲取和自身向内的生长。不然,书读得再多也只是古人说的两脚书橱而已。可以说,阅读梁老师这本书的过程是非常流畅愉悦的,书中的教育世界和教育见解没有让我失望,且不时让人为其折服,从此,在我的专业阅读里面又可以增加一位可信赖的作者了。
什么是自我赋能?梁老师在书中好像并没有非常明确地告知我们,并一步一步地指引我们。但正如序言《淬炼“辨正”的成长之力》中所说的:“‘自我赋能毋宁说是一种积极的自我启蒙。”是的,在笔者看来也正是如此。梁老师心心念念的全书一以贯之的“自我赋能”对我就是一种明确的启蒙、启发和启迪。作为教师,无论是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是中年教师的再成长,乃至名教师的不断突破和提升,我们都要主动为自我的成长赋能,而不可能坐等他人或外在环境来主动帮助我们,培养我们,提拔我们。有老师甚至公开主张要“自己培养自己”,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正是“自我赋能”,自我成长。
其实,梁老师这本书的组成构架已经在昭示我们自我赋能的范畴和途径:在教育思辨中生长、在教育细节中修行、在教育阅读中明亮、在提升格局中突围。可以说,“自我赋能”就是要在教育思想、教育实践、教育阅读、教育写作等方面努力提升自我,促使自己的专业成长,“用教育的成就确立自己的存在价值。”关于如何自我赋能,梁老师在该书的《后记》很明确地指出:“教师可以通过改进心智、确立愿景、躬身实践、坚持阅读、坚持写作、深度思考、接触高人等诸方面自我赋能。”作为一位有一定教育成就的专家、名师,梁老师在书中展示的个人成长史很好地诠释了他是如何一步一步地“自我赋能”而成长起来的。梁老师自己不禁动情地感叹道:“不管外面风云变幻,我自特立而不独行,博观而不盲从,狷介而不张狂,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这真是教人可叹且可羡啊!
思想指引行动和实践,毋庸置疑,对教师而言,自身具有的教育思想相当重要。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育理念,才会有相应的教育实践和教育行为。读梁老师这方面的文章,起初我以为总难逃老生常谈,人云亦云。孰知,梁老师有些教育思想也相当尖锐、一针见血,令我从习以为常的麻木和浑噩中警醒过来。对于当下几乎病入膏肓的应试式教育,梁老师毫不客气地指出:“以考代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每一位老师都应该有清醒的意识并自觉捍卫教学的价值。”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教学勇气”,需要我们艰辛地坚守,而不是随波逐流甚至助纣为虐。但现实的沉疴实在是太过积重难返了,以致梁老师也不无无奈地感慨:“可悲的是,尽管教室里终日弥漫着考试的空气,师生时刻笼罩在应试的氛围中,教学价值迷失、意义消解,很多人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或者根本就是浑然不觉!”对此,笔者身在学校教学第一线也深有感触,特别是当下正在高三毕业班教学,更是强烈而切身地体会到这一点。大多数学校高三的教学除了日常上课,一般也多是周周测、月月测,遑论平时不计其数的练习卷了。毕业班的日常教育教学一切都是为了升学考试,“以考代教”,是那么现实而功利。这多么值得我们反思和警惕——都这样就对了吗?教师应该是独立思考的人。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个个独立而有差异的完整个体,这原本也是教育的常识,不然何来“因材施教”一说?不过,梁老师看得更远,他直接指出道:“‘允许落后,就是正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就是精心呵护每一个学生的生存权利。”或许是看到目前教育有些不堪的现状,他不无激动地呐喊:“扔掉那些骗人的励志鬼话,摒弃那些没有人性的口号标语,让教育回归到真实自然的状态吧。我们在鼓励先进的时候,也请‘允许落后——别忘记‘落后学生一样拥有尊严。”这对于我们那些总是以“为学生好”而过分地逼迫学生尤其是逼迫“落后”学生的所谓好教师不啻当头一棒,我们这样过度地逼迫学生究竟是真的“为学生好”还是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教学业绩?教育的尺度和分寸应如何把握?因为我们从事的是需要艺术和智慧的教育,面对的是人的教育,不得不慎之又慎,思索得再多都不为过。
梁老师在书中感叹“有没有一间教室让孩子留恋?”据我所知,现实情况真的不大令人乐观,有多少孩子存在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甚至患上了程度不一的心理疾病,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惜。
对教师而言,教育的修行就是一直在从事的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改变。作为一位语文教师,梁老师也多从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当然也不仅仅局限于语文教学实践。他对语文教育实践的思考和看法,即便我这样一位非语文教师读后仍感到受益匪浅,因为除了学科教育固有的差异性,教育存在更多的共性和普适价值。
教育阅读的重要性,也是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有阅读思考,才有思想的启蒙。梁老师强调:“一个教师需要通过读书、读人、读课,才能品尝职业的志趣,呵护专业自尊,见天地,见众生,见自我。”他进而指出:“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伴随着读书而度过而发展而超越的。”对此,我也是非常赞同的。梁老师说出了为师者的心声:“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学生能以读书为乐。”不过,这样的愿望在当下恐怕只是一种奢望。我倒是希望,首先我们教师能以读书为乐,真正做一颗读书种子,进而潜移默化带动学生爱读书、乐读书。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读书可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不必人来催,不必人来提醒。我不知道别人如何,笔者作为一位教师读者,凡是出于自愿自主的阅读皆认为乐事,从不觉苦。即便有些书是被动地读,或任务式的阅读,我仍然能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读出趣味和乐趣,读书乐在其中,益亦在其中。
汉代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梁老师非常赞赏这句话,屡屡引用。我也想说,阅读犹药,亦补药。既可医愚,启智启蒙,又可以补给我们需要的能量和动力,促进我们精神向上的成长。对一个读者而言,此亦可谓阅读赋能成长。
教师的自我赋能最终都是为了在成长的困境中突围,提升自身,向上生长。我读梁老师这本书,还能透过他的文字和教育故事窥见了他这一个“人”。面对人生和教育的各种挫折歧路,梁老师说:“不要埋怨所在的环境如何不尽如人意,这世界根本就没有桃花源。只要你心中有,桃花源就存在。”梁老师不断告诫自己,也是在告诫我们,不能“工作一年,然后重复三十年”,这是永远在原地踏步,如果停止了生长,结果就是走向衰败乃至灭亡。“从小学到中学,从农村到城市,从苏北到苏南,从一般学校到热点学校”,没有坚韧和勤勉的品格,梁老师不可能走到今天,不可能取得一般教师达不到的教育成绩,这是“一个教育人与时代和社会的纠葛,一个卑微者的宿命与抗争”。所以,他完全可以无怨无悔地说:“所有的行动,都在诠释:我努力过,我不后悔。”
如果我们借鉴梁增红老师自我赋能而成长为一位名师的经验做法,确实如他所说的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上课、阅读、写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上课乃教师立身之本,与环境和谐相处方能扎下根来汲取养分向上生长,阅读和写作几乎是所有名师的成功之道。而梁老师自谦地说:“虽工作辛苦,文笔粗浅,但我仍坚持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接受理智的我的批判,让实践的我不断接受理论的我的提升。教育写作,是一种表达与存在的方式。”为此,他深情地回顾道:“从苏北到苏南,从农村到城市,环境不断变化,教书,读书,写文章,是我始终如一的精神家园。”读得出来,这些真情實感的话语都是发自梁老师真挚的内心,源于他深深的教育情怀,故笔者不讳大段地照抄,以飨读者,亦供自己反反复复咀嚼品味,也算是鞭策同样作为教师且早过了不惑之年的自己。
“总有一些书和一些人教会我们成长。”在我看来,梁老师和他这本书正是如此。世上事,有一种属于“知易行难”,教师的自我赋能也是如此。尽管如此,梁老师仍然语重心长地一再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通过赋能,让自己的教育生涯变得有意义、有意思,以应对复杂、多变而不确定的未来。”
诚如梁老师所感叹的“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要我们去创造的地方。”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赋能成长,正是为了更好地创造未来,也才有未来。无论是为了自身的未来还是教育的未来,让我们更主动地为自我成长赋能,为教育赋能,为未来赋能。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三水区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