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挑战,推进思政课教学创新

2024-04-25干成俊

当代教研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虚无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冯 瑞,干成俊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蔓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观念和文化自信,防范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侵蚀,是摆在思政课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数字时代,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一定范围内蔓延,部分青年大学生存在历史虚无主义倾向。[1]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历史存在客观规律和意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因而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侵蚀。

1.否定革命历史贡献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否定近现代中国选择革命道路推翻封建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性,认为这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艰辛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诋毁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奋斗牺牲的历史,主张中国应该选择英美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放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道路,重归资本主义轨道;否定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威性,主张中国最终走向资本主义。这种对中国革命历史的歪曲与否定,否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目的是削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最终使中国沦为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附庸。

2.消解阶级分析方法

阶级分析方法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列宁认为必须牢牢抓住社会被划分为不同阶级这一事实,以阶级斗争变化作为主线,用这种观点分析一切社会问题。[2]然而,总有一些反动倒退的声音,想阻挡历史洪流,扭转时代进步。他们否定阶级斗争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核心思想,妄图替封建残余势力和旧势力翻案平反,想给已经褪色的旧梦想注入新生命。例如,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试图否定阶级分析法,提出用“超阶级”“超党派”等模糊概念代替;有的公开抛弃阶级分析法,认为只有《蒋介石日记》中的内容才是“真实”的,企图为蒋介石翻案;还有的美化帝国主义侵略史,为封建买办和官僚资产阶级平反,鼓吹旧中国军阀混战的黑暗为温情时代,说阻碍历史进步的慈禧等人是推动进步的英雄。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阶级分析法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打着“客观”的幌子,实际上是在为反动阶级势力翻案,替他们的反动行为开脱。

3.消费和娱乐化历史

数字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也藉由网络隐秘传播。在一些自媒体平台上和影视制作中,出现了对历史进行“戏说”“恶搞”的作品,这些作品为迎合大众口味,追求观众数量,随意改编历史故事,编造荒诞离奇的情节。如:个别抗日题材影视作品中出现的“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等夸张描述,严重缺乏对历史的尊重,会误导观众对历史的理解。还有些作品将英雄人物塑造为负面形象,如在某部作品中,将郭建光描绘成胆小鬼,明显与历史事实不符。这些都是典型的历史虚无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的表现形式。

中国近现代史记载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是一段充满奋斗和牺牲的历史。将其戏说恶搞,用来消费,不仅失去历史本真,也有悖于对英雄人物的尊重。这种将历史娱乐化、消费化的做法,不利于传承民族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引起重视。

4.推崇唯心史观

邓小平指出,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能根据主观假设和臆断随意改变。我们应该在总结大量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其中的联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根据主观愿望,断章取义地使用某些历史事实,脱离历史的客观进程,进行各种臆断和假设。[3]然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往往根据主观臆断和假设来解读历史。有的根据主观愿望,选择性使用某些历史事实,脱离历史的客观发展脉络进行各种臆断和假设。他们抽象地讨论“如果历史走了另一条道路”会怎样,而不去分析事情为什么会以现在的方式发生;还有的无视历史事实,根据主观臆断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随意解读。历史有其必然性,不是可以任意假设的。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应看到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不是主观夸大某些可能性。抽象地讨论“如果”这样的问题,没有太大意义。正确的历史思维应该是分析某事件为什么会发生,而不是假设它没有发生会如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

二、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消极影响

历史是民族的根脉,历史记忆构成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作为高等教育德育的主阵地,思政课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如果让历史虚无主义这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入思政课堂,会对课程教学产生消极影响。

1.会削弱思政课的政治属性

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否定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过程中的领导作用,这会削弱思政课教学的政治属性。例如,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一切历史资料都带有主观编造的印记,无法反映客观历史事实,由此否定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历史虚无主义否认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决定性领导作用,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这些观点无疑削弱了思政课堂应该传授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历史虚无主义者们淡化阶级斗争概念,提出所谓“超阶级”理论,也削弱了思政课堂的阶级立场。再如,它否认社会矛盾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提倡“超阶级”的理论方法,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削弱了思政课堂应坚持的无产阶级立场;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否定革命历史,推崇主观臆断,削弱了思政课堂应传授的客观历史观。又如,它否定延安时期的革命历史,根据个人臆断夸大那一历史时期的负面情况,这与应根据具体历史条件客观评价历史时期的思想要求背道而驰。

如果让这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入思政课堂,将会严重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解,使他们无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势必会削弱思政课原有的政治属性。

2.会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数字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的隐秘传播冲击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动摇了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一方面,这些观点过分强调历史的多面性,否定历史价值判断的存在,散布“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观点,导致片面和狭隘的历史观。我们承认任何历史都有其复杂性,但也应当肯定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向民族独立的伟大历史。改革开放作为党的重要举措,对国家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也应保持政治信念,用辩证和开放的眼光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今天。另一方面,一些观点过于片面地选择和放大某些历史片段,以此否定改革开放进程,并进而否定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观点常将出现的社会问题简单归因于理论缺陷,并宣扬“社会主义存在缺陷论”与“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判断力和理论知识还有待提高;同时,其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也不够全面和清晰。这些因素使得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可能会出现片面化倾向。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和理性的态度看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增进对其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的理解。这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也会有所帮助。

3.复杂了思政课的教育环境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利用新媒体平台覆盖面广、传递速度快以及隐藏度高等特点肆意传播其言论,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对的环境更为复杂,对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挑战。

近年来,一些倡导“去革命化”“解放思想”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利用新媒体的多样化传播手段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争夺话语权。这些观点试图占领舆论制高点,指出当前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某些问题,并将其归咎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这些新的观点传播对部分师生产生了一定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任何社会转型时期都会出现一定问题,要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更不容置疑。虽然意识形态领域的传播需要考虑不同观点,但核心价值观念必须要坚持。

三、思政课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4]因此,面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高校思政课的侵蚀,我们必须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深入实施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完善教材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5]切实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解析式”的基础理论教育

“解析式”的基础理论教育,是指高校思政课教师通过系统全面地解析和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知识,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辨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防范其对学生思想的侵蚀影响。

首先,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可知的过程,它不是自然过程,而是人们积极创造的结果。历史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和阶级性等基本特征。[6]这些观点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历史提供了科学指导。教师应当通过实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帮助学生识破历史虚无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歪曲。如:可以结合中国革命史的实例,讲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历史的客观性”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重要内容,并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此的歪曲进行辨析。

其次,教师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观点的教育。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革命实践中创造历史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7]我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调动和组织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教师可以通过解析具体的革命实践,帮助学生深刻认识这一点。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来说明,这场革命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将他们组织起来开展革命斗争,以此彰显出人民群众在推动革命获得胜利中发挥的主体作用。

最后,教师还应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进行教育,增强学生的阶级觉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阶级斗争是社会前进的基本动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7]教师可以选择中国社会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阶级矛盾冲突,通过深入剖析不同阶级群体之间的斗争过程,揭示阶级斗争在推动中国历史变迁中的内在逻辑。如:分析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斗争推动了古代农民起义;近代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催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指出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掩盖阶级斗争的实质,是为了维护旧势力的利益,让学生提高警惕,不被其歪曲观点所迷惑。这种针对性的阶级斗争教育,能强化大学生的阶级站位,也使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剖析历史问题。

2.“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方法

为有效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侵蚀,思政课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这种教学法可以组织学生对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中,获得独立思考和正确理解历史的能力。

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善于设置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思考兴趣。例如,针对某些学者否定毛泽东同志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教师可以把问题引导到“没有毛泽东的领导,革命是否能够成功”这个历史假设上,促使学生回顾历史,重新审视毛泽东的独特贡献。通过这种启发性提问,教师可将学生的思维带入深层次的历史思考中。接着,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开拓视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组,提出具有一定争议的历史命题,让他们展开辩论式的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归纳观点,教师进行评价。这种互动讨论能推动学生主动思考历史。最后,教师应根据讨论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充和总结,以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对存在误解的学生,应及时指正引导,使他们在讨论互动中获得启发。

运用“启发式”教学,可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由传统的灌输式向互动式转变,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历史的能力,对防范历史虚无主义产生重要作用。

3.“体验式”的实践教学环节

为提高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感,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增加“体验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参观红色革命旧址、开展主题实践等方式,使其通过亲身体验增强对革命历史的认同。

首先,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延安、井冈山等革命旧址,在现场感受先辈革命者的奋斗历程。例如,组织参观延安革命根据地,让学生亲临延安窑洞,聆听解说,可以使他们更直观地了解在物质匮乏条件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高举革命旗帜,积极探索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革命道路。这种亲身体验能加深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其次,教师可通过“重走长征路”等红色主题实践活动,重现革命历史场景。在活动中,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革命场景,可以使其感受革命先烈当年历尽艰辛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这种形式新颖的革命史再现,能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到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再者,学校还可以建设红色主题社区,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如设置特色红色主题宿舍区,舍内设计富有革命气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历史。这种通过环境熏陶的教学,能潜移默化增强学生对革命历史的认同。最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收集本地区的红色文物和口述历史,编撰红色革命故事,进行文艺创作等活动,亲手书写革命历史,这样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革命历史认同感。

通过“体验式”教学环节的延伸,可以使革命传统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增强大学生的革命历史认同,防范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

4.“融合式”的线上线下教学

面对数字时代下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空间传播的新情况,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效融合,扩大思政课正面宣传的覆盖面。首先,高校要建设专门的网络思政课教学平台,提供视频课程、讨论区等线上教学资源。平台上的视频课程,可以使教师的思政课教学走出课堂,被更多学生获取学习。开设在线讨论区,组织师生就历史问题展开网络讨论,教师可及时对错误观点进行修正,扩大正面引导的范围。其次,教师要利用网络平台对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进行辟谣,可以及时发布权威的析辩文章,针对网络上错误历史言论进行辩驳,澄清事实真相;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辟谣工作,撰写反驳文章,进行正面宣传。再者,教师要将网络平台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以在授课前在网络平台布置预习任务,课后布置网络讨论题,学生完成后再回到课堂展开深入讨论,这样可以实现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最后,教师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正面引导,如开设抖音、B站等新媒体账号,发布正面健康的历史文化内容;也可以组织学生以新媒体方式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增强覆盖面。

四、结语

历史虚无主义泛化会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历史认同产生消极影响,因而必须引起重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必须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通过“解析式”的基础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科学史观,辨明历史虚无主义的反动本质。采用“启发式”的互动教学法,组织学生讨论探索历史问题,在思考中得到启发。增加“体验式”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亲身参与使学生感受革命历史,增强认同感。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扩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正面引导的范围。

这些举措既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理论研判,也讲究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对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自信,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展望未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仍需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虚无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举旗亮剑遏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坚定道路自信 理直气壮 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必须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